033118003802_0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2胡适

02. 胡适■人物概述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人物生平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自取的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 年8 月 22 日病殁于厦门。
胡传逝世时胡适尚未满四岁,但胡传已给胡适留下了希望他好好读书的遗嘱。
在胡适的幼年中,虽然父亲不在,但他的母亲冯顺弟时常教导儿子要学习父亲,不要丢脸。
所以自胡适懂事起他已经开始学习和了解胡传的思想了。
他恪守父亲的训示,追求“以期作圣”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从小时候开始,父亲的影子就一直留在胡适的心中。
并且胡适曾在台湾台东跟随过父亲一段时间,他的心里多多少少对台湾存有一些感情。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10刘文典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10.刘文典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 (3)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 (3)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 (4)人物事件4:“观世音菩萨”理念 (4)人物事件5: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4)人物事件6:爱国 (5)人物事件8:违背承诺,该打 (5)二、作文文段 (6)话题1:战火中的宁静 (6)话题2:狂傲与担当 (6)三、适用话题 .................................. 7目录10. 刘文典一、人物简介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在民国大师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被人们奉为佳话。
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
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刘文典非常崇拜陈寅恪,却非常看不起沈从文。
他说:“西南联大真正的教授只有陈寅恪,他应该拿四百块,我应该拿四十块,朱自清应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都不应该给。
现在沈从文都成教授了,那我是什么?太上教授。
”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9王国维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9.王国维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 (3)人物事件2:沉湖自尽 (4)人物事件3:“三重境界” (4)人物事件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人物事件5: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6二、经典语句 (7)三、名家评价 (8)四、作文文段 (8)话题1:勇气 (8)话题2:死亡与永恒 (9)话题3:耐住寂寞 (9)话题4:读书 (9)话题5:理想 (10)话题6:奋斗 (10)话题7:收获 (11)五、精选范文 (11)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11)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12)秉承“六不”做学问 (14)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6)六、适用话题................................. 17 目录09. 王国维一、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其实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王国维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且,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
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已经剪掉了。
看来,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候啊,大师们多得是,一个比一个牛。
鲁迅那老头子,说话尖酸刻薄,但文章写得真叫一个绝!每篇文章都像是在骂人,但人们就是爱看,因为他说出了大家心里的话。
胡适这个人挺斯文,说话总是温文尔雅的。
他喜欢讲科学、民主和自由,这些东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胡适就能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越喝越有味。
梅兰芳那戏唱得,哎呦,真是没话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让人陶醉。
去看他的戏,就像是进了一个仙境,整个人都飘了。
他的唱腔啊,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听得人如痴如醉。
徐悲鸿这个画家,画笔就跟飞毛腿似的,刷刷几笔,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就出现在纸上。
他的画啊,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好像自己也能变成画里的那个英雄似的。
这些大师们啊,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他们的作品,就像是他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每一个都让人爱不释手。
他们不仅
给那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给咱们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和骄傲。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8黄侃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8.黄侃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人物事件7:孝子 (7)二、适用话题 (8)三、高考链接.................................. 8 目录08. 黄侃一、人物简介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905年留学日本。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
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
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
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
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
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
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
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
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冯友兰人物简介人物简介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
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作业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
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特别的人的故事,他叫苏曼殊。
苏曼殊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很神奇的和尚。
他呀,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和尚那样一直安安静静地待在寺庙里。
苏曼殊特别喜欢读书和写诗。
他写的诗可有意思啦,就像在跟我们说心里话一样。
比如说,他会写春天的花有多美,会写自己心里的小烦恼。
他还很爱吃糖。
有一次,他因为吃糖太多,把自己的牙都吃坏了,可他还是忍不住要吃。
苏曼殊的人生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
他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又很伤心。
但不管怎么样,他都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朋友们,苏曼殊是不是很有趣呀?
《民国奇僧苏曼殊》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民国的时候,有一个叫苏曼殊的和尚。
苏曼殊这个人可厉害了!他画画特别好,画的东西就跟真的一样。
他还很有爱心。
有一次,他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就小心翼翼地把小鸟带回家,给它包扎伤口,照顾它,直到小鸟好起来能飞了才放走。
不过,苏曼殊也有调皮的时候。
他偷偷跑出去玩耍,回来被师傅批评,但是他知错就改。
苏曼殊的故事是不是很精彩呢?希望你们也能像他一样,勇敢又善良。
作文素材——民国大师群像

作文素材——民国大师群像【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黄侃1纵横语文教研室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人物事件7:孝子 (7)二、适用话题 (8)三、高考链接.................................. 8目录08.黄侃一、人物简介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905年留学日本。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
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
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
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
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
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
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3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
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
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
”可惜,刘师培在正式收黄侃为徒后不久就病逝了。
但黄侃念念不忘,将其墓志铭做成拓片装裱后挂于书房,自称:“朝夕面对,如见师恩。
”黄侃尊重老师,并特别看重和老师交往的礼节;重视学问,在学问面前没有先生后生;时刻保持一颗公正的心,实事求是,从不做厚此薄彼的言论。
此三点,可谓黄侃的“为徒之道”。
正是因为深谙此道,黄侃终成国学大家。
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黄侃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与其师章太炎并称为“章黄学派”。
黄侃一生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很有心得,总结他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后学来说,不无帮助。
黄侃9岁能读《经》,日逾千言;10岁便已读完四书五经,人呼“神童”。
父亲黄云鹄曾致信黄侃劝诫道:“尔负圣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分阴,勿谓年少,转瞬即老矣。
读经之外,或借诗文以治天趣,亦不可忽。
”在那个时代,黄云鹄能注意“借诗文以治天趣”是不易的。
天趣不仅可以培养个性,对黄侃日后深厚的文学修养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黄侃读书非常认真,他曾言,“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
意思是对书要存有敬畏之心,只有空腹以待,才能充分吸收。
黄侃读4书,喜欢随手圈点,许多书都不止圈点了一遍。
他曾圈点《文选》数十遍,圈点《汉书》《新唐书》等三遍。
《清史稿》全书一百册,七百卷,他从头到尾,一卷一卷地评加圈点,绝不跳过。
对于重要的书籍,黄侃总是正襟危坐地去点读。
每次读书之前,记下启卷时日,读完,再记下时日。
因此,他把读书时只是随便翻翻,点读数篇辄止者称作“杀书头”。
他生平最恨“杀书头”,说这种人,一生都不会读好书,并且还关系他本人的寿命。
黄侃曾说:“书是给人读的,尽管在上面批写,不要把它奉为神明似的。
”他读清代著名经学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每篇几乎都写得满满的,认为郝氏不对的地方,他便给他一条“红勒帛”。
黄侃终日醉心读书做学问,常废寝忘食。
一次,朋友登门拜访,进门只见黄侃一手捧书,一手拿馒头,放到嘴边欲吃,却又停下。
朋友知黄侃正沉溺其中,便静坐等候。
忽然,朋友只听“啪”的一声,一看,原来黄侃读到开心处,先在桌上猛一击掌,再将馒头蘸着朱砂和墨汁放入嘴里,顿时成了一个大花脸。
朋友笑道:“你这哪里是读书,分明是吃书啊!”黄侃在日记中常为琐事扰其读书而苦,又以能多读书为快。
他日记中常记载:“假日,终日有人来,不能读书,甚苦。
”“客多,无暇看书,此日可惜。
”如果一日中能多读书,他则非常高兴:“竟日得读书,最乐。
”“今日所览特多,也快也。
”有一次,黄侃与学生陆宗达闲聊,黄问陆:“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高兴?”陆不知道老师此问何意,就乱猜一通,说这个最高兴,又说5那个最高兴。
黄侃听后,都只是摇摇头。
最后,陆问老师答案是什么,黄侃笑着说:“是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高兴”。
这次谈话让陆宗达终生铭记于心。
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黄侃在中央大学任教时,被称为“三不来教授”,即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所以上课经常缺席,以至于许多学生与员工不认识他。
某一学期学校作出新规定,任何人入校,都要佩戴学校校徽。
这一天,黄侃入校授课,门警因他无校徽而不让进去。
他说:“我是教授。
”门警说:“管你教授不教授,要有校徽才准进。
”他仔细看了门警几眼,然后说:“我看你倒是有校徽,就请你去上课好了!”说完,便把皮包、讲义交给门警,扬长而去。
黄侃和居正是老朋友了,平时去居公馆都无须传报。
这天门卫换了个新来的人,不认识黄侃,向他要名片,他大怒道:“我就是名片,你将我拿进去好了!”吵闹声传到居正那里,居正忙赶出来,连赔不是。
黄侃忿忿地说:“我看你这官再做几年,连人都不做了。
”居苦笑道:“官本来就不是人做的。
”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却一旁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胡适赫然。
一会黄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忍无可忍,正欲发作,黄却大笑说:“且息怒,我在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子?我不是骂你,聊试之耳!”胡适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6是真名士自风流,大师的这些“恶搞”虽有戏谑之处,但无不是他们真性情的流露!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教授们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
唯黄侃进出,每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它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钉鞋。
课后,天放晴,黄侃便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挟着出校门。
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此公土气,且携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并要检查纸包。
黄放下纸包而去,此后几天一直未去上课。
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则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赶快报告校长。
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
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们劝驾,但黄终未去中央大学授课。
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黄侃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着书。
这句话半个世纪后还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他治学严谨的证明。
黄侃生前,章太炎曾多次劝他着书立说,但黄终不为所动。
黄侃去世时年仅50岁,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
人物事件7:孝子7黄侃才华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
其生母周孺人去世后,因思念母亲,黄侃特地请老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自撰了一篇沉痛的悼文。
每逢生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家人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二、适用话题狂傲、读书、治学、朴素、实干、孝义、名士风流三、高考链接【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有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倘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病”“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
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
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8欲开除田桓学籍。
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
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
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
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
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
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
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
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
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
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9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
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
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
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
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
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