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第4—6单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第4—6单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教案:第4—6单元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10以内的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能够认识并熟练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

3. 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法和减法应用题。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3.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教学步骤: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讲解:向学生讲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借位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作用。

2. 讲解:向学生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表示方法,如“ ”表示加法,“-”表示减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向学生讲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先确定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然后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进行计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观察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理解程度。

3.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题的解答,评估学生解决简单加法和减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案设计

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案设计

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案设计202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总第17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024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
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 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 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 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 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 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 一验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
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 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 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 ( 数 一 数 ) 教学目标: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 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 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两个动物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2、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身高的正确方法。

3、渗透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掌握比较高、矮;长、短;厚、薄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课堂纪律的组织,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绳子、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

(比较的“多、少”)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听课,谁能说出老师多还是学生多?生:老师多!生:学生多!引导学生说:学生比老师多,老师比学生少。

二、新课。

1、请刚才回答的学生上来。

师:老师和同学站在一起,请大家判断谁高?谁矮?生齐:老师高!师:下面谁愿跟这个同学比较?(有意请一位跟这个同学差不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比较的方法)。

师:大家觉得谁高?谁矮?(两个学生面向学生)学生争论一番。

师:他们这样站着不容易看出高矮,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吗?生:让他们背对背。

让两人背对背站着再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课件 1 ,让学生观察。

)师:淘气和笑笑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高矮的,但是,淘气这样做,你觉得对吗?生:淘气做得不对,因为他脚踮起来。

师:哦!比高矮时不能把脚踮起来,还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在小组里发表意见。

如:把背挺直、鞋子一样高、都不穿鞋子等)。

2、老师总结出了长高的正确方法:背靠背,直背,鞋一样高,不穿鞋。

3、小组内互比身高。

老师:大家都知道怎么比身高。

现在可以比较身高,找个同学帮你看看。

(学生活动,老师适当指导)。

4、学生反馈活动结果。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备课程大纲,使其明确掌握本调和的教学目的、每个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等)、本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核心技能课,还是为实现核心技能课目标打基础的或起辅助作用的课)。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2.复习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3.解释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二)能力训练要求1.了解图形的位似.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同形状的图形,体会其中的道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1.位似图形的定义.2.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教学难点体会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培养转换思想.●教学方法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学道理,使学生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教具准备若干个橡皮筋.投影片两张:第一张:第二张:●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放投影片4.9.1 A)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1.它们是相似图形吗?2.图形位置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寻找出一些规律吗?[生]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图形.图形上各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镜头中心P点,A、B是一对对应点,连结后并延长过点P.这组图与相似图形比较,多了一些特征.[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Ⅱ.讲授新课大家刚才观察到的一组特殊的相似图形,我们叫它位似图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图形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5页定义,仔细理解位似图形的要求.定义讲解:1.两图形相似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两个图形才叫做位似图形.两条件缺一不可.此时,把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巩固定义做一做.[师](放投影片4.9.1 B)下面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并实际操作一下,看它们是否是位似图形.老师请一位同学板演.图4-52板演结果:图4-53[生]通过测量发现,三组图形的对应边各成比例,所以它们分别是相似图形.但连结后发现:(1)、(3 )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如图O、P,(2)却没有这个特征,这说明(1)中的两个图形与(3)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但(2)中的两个图形只是相似图形而不是位似图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别是O、P.[师]这位同学很具有科学态度,他能准确应用定义解决问题.请大家在图(1)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关系吗?[生]它们的比等于位似比.[师]很好,在(3)中再试一试.[生]在(3)中发现也有这个特征.[另一生 ]老师,这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定理来证明.[师]这就更圆满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位似图形有如下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本章第3节学过的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叙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为什么是位似.我们尝试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将一个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是3.将两个长短比例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选定正方形外取一足点P,将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点,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长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动铅笔,使两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正方形ABCD 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正方形ABCD上运动一周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正方形ABCD,它们形状相同,相似比为3.如图4-54所示.图4-54通过连结图中各对应点连线,发现它们交于一点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图形.Ⅲ.随堂练习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如图4-55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 (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图4- 55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方法亲自试一试.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答案如图4-56所示)图4-56Ⅳ.课时小结1.通过观察与操作,理解位似图形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2.能用位似图形定义解释前面学过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Ⅴ.课后作业课本习题4.12预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后半节.答案 1:∵△OCD与△OAB是位似图形.△OCD∽△OAB 且两三角形各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O,于是得OCD=OAB.∵OCD与OAB是同位角.AB∥CD.答案2:放大前后的图形是位似图形.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去验证说明.Ⅵ. 活动与探究老师提供一张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头像.请同学们将这张图放大一张,再缩小一张,对比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意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各器官的协调性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杰作,陶冶审美情操,尽情享受劳动所得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板书设计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一、位似图形定义1.两图形相似.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三、随堂练习(学生板演)2021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2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 位置-认识前后、上下(教案)-北京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 位置-认识前后、上下(教案)-北京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位置-认识前后、上下(教案)-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

2.能够正确使用“在上面、在下面、在前面、在后面”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3.学会使用木块来模拟不同位置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前后”、“上下”的刻画及描述。

2.学生对“前后”、“上下”的概念理解。

三、教学准备1.木块或其他类似的教具。

2.相应的课件或图片,用来给学生演示和理解不同位置的物体。

3.介绍上下、前后方位的教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物体的图片及其在教室中的实际摆放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的位置及其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的关系。

2. 讲解前后、上下等方位概念通过示范、讲解及展示各种物体的位置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上下等方位概念。

例如,让学生站在窗口前面、走到书桌后面、举起手在头顶上方等。

3. 实践操作通过呈现多个木块的不同排布组合,引导学生模拟物体及其位置。

例如让他们排列小的木块在大的木块上面,或者把矮的木块放在高的木块上面等。

4. 课堂巩固讲解完毕后,让学生模拟不同的物体位置举例子。

然后就是小组讨论或者小测验,检查学生是否已经理解本节课程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关表达。

5. 课后拓展通过家长带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其他物体的前后、上下等方位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五、教学评价1.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用简单的语言,并且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各种物体的位置。

2.学生需要积极参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物体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3.评价标准应重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前后上下七、教学反思这堂课程难度不大,是一个很基础的概念,所以教学上需要思考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操作和表达,让其理解相关概念、加深记忆和理解。

同时,如果有机会,可以增加或者拓展其他的知识点,比如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的概念,来丰富学生的视野。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一单元总课时节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1-10数字卡片一套。

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一单元总课时节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二单元总课时节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二单元总课时节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三单元总课时节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三单元总课时节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三单元总课时节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三单元总课时节1 32 23 1引导学生读数的组成,先领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再自由读(4)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整理。

(5)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析式,看看有什么特点?看到3和1组成4,就能想到什么?(6)练习4的组成。

2、学习5的组成请同学们拿出5根玉米,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分分看。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人人动手操作。

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5的几种不同分法。

交流展示汇报并加以整理。

5 5 5 51 423 3 24 1怎样才能记住5的组成呢?练习5的组成。

(猜数游戏、对口令)三、巩固运用完成21、22页的内容以及23页的3、4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三单元总课时节科目数学年级一备课人执教人第三单元总课时节一、复习准备看图填数○○○○○○○○○()()二、探究发现出示25页主题图仔细看,图中画了什么内容,说出图意,同座同学互说。

根据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只小松鼠怎样列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3+2得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代表汇报。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3和2组成5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强调:加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5”又表示什么?三、巩固深化1、完成做一做第1、2题:先看图说图意,再在全班交流,说算式,你是怎么算的?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2、完成做一做第3题:边摆边列算式3、游戏:找朋友3 4 52+3 4+1 2+2 1+2 3+11+2 4+1 1+3 3+24、完成练习五的2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方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方案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的教学方案。

这个单元主要教授的是“时间”的学习内容。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所以,我将在本篇文章中,对该单元的教学方案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进而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2、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时间单位,如秒、分、小时等。

3、训练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

4、鼓励学生利用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时间使用习惯。

二、教学内容1、时间的概念:从学生生活中最简单的时间概念开始,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时间,如何表达时间,时间的重要性等。

2、时间的基本单位:介绍时间单位的概念,如秒、分、小时等,并且让学生们明白不同的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时间开始,如吃早餐、上学、放学、吃晚餐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活动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这些活动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

4、时间观察与感知:从看钟开始,让学生学会对钟表进行观察,了解钟表上的刻度代表的意义,并且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钟表上的数值来判断时间长短。

5、时间管理:从掌握日程开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日程,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对于时间的合理运用所带来的积极收益。

三、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时间概念的认知水平,从而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氛围,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事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时间”的概念和知识点,并且在模拟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处理方式,提醒学生什么样的时间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分小组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提高学生们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游戏式教学法:通过制作小型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图形
(课型: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

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参照教材35页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 数图形。

投影出示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四、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图形的拼搭
(课型: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学生操作)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5页面下方的“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37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37第5题。

4.完成教科书P38第7题。

5.完成教科书P38第6、8题。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拼出你所喜爱的图形。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