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工程期末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简介轨道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轨道工程设计能力的专业课程。

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轨道工程设计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轨道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1. 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轨道工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

2. 设计方案的制定能力:学生能够制定完整、合理的轨道工程设计方案,考虑到设计的各个方面。

3. 工程实施的能力:学生能够进行轨道工程的实施工作,包括工程图纸的编制、工程材料的选取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等。

4. 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和挑战。

课程设计内容轨道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通过授课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轨道工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轨道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标准和规范、施工工艺和方法等。

2. 设计项目的选择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要求,选择一项具体的轨道工程设计项目,可以是高铁线路的设计、地铁站点的设计等。

项目选择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上能够进行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3. 设计方案的制定学生需要根据项目的要求,制定轨道工程设计方案。

方案要包括设计的整体结构、具体的施工方案、工程材料的选用等。

同时要考虑到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4. 工程实施的准备学生需要进行工程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绘制工程图纸、制定工程计划、组织材料的采购等。

同时要考虑到工程的施工环境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和资源。

5. 工程实施的过程学生需要参与轨道工程的实施工作,包括协调各方合作、监督施工进度、解决施工中的问题等。

要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确保工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6. 工程实施的总结与评估学生需要对轨道工程的实施进行总结与评估,包括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评估、对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改进、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的总结等。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路基上无缝线路课程设计一.简介本设计主要是针对无缝线路上锁定轨温和预留轨缝的设计,目前,随着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对铁路轨道结构的要求也不断的增高。

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和列车载重的增加,那么车轮对先前在既有线路上的标准轨接头部位的冲击更加的猛烈,引起更大的冲击力和振动,对轨道结构的破坏也就更加的严重。

因此,线路上较多标准规接头处的轨缝制约着铁路的发展,而无缝线路,可以消除钢轨接头对轨道结构的影响,可以大大的提高列车的速度和列车的载重,大大促进铁路的高速发展。

对于无缝线路,由于钢轨受外界温度的变化而造成钢轨内的温度应力,对钢轨造成不利影响。

温度升高,钢轨伸长,但是不能使长轨发生压紧而引起胀轨;温度下降,钢轨回缩,也不能使钢轨间的轨缝过大(超过构造所能要求的最大轨缝)而给列车的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无缝线路,关键问题就是设置合理的锁定轨温及施工时的预留轨缝,保证钢轨在升温和降温都能在预先设计的范围内,使无缝线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本设计就是一个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和预留轨缝设定的实例,介绍了确定锁定轨温和预留轨缝的方法、原理和所考虑的因素等。

二.设计参数1、基本参数:2、最小曲线半径的确定:参照教材第四章轨道几何形位,由[]max2maxmin 8.11q h h v R ∆+=,其中h 为实设最大超高,为154mm ,q h ∆为欠超高的允许值,为75mm ,又东风4内燃机车的最大速度为120km/h ,则得出m R 742min =,取值800m。

3、东风4机车的一些参数:三. 设计内容1、轨道结构的力学分析及检算:东风4轮轴重示意图在计算轨道上的内力时,将轨道结构简化为连续弹性基础梁模型,然后得到钢轨挠曲变形方程、钢轨的弯矩方程和枕上压力的方程:()i i kx ni ikx kx e P ukx y isin cos2)(1+=-=∑、()i i kx ni ikx kx e P kM isin cos4110-=-=∑()i i kx ni ikx kx eP ak R isin cos210+=-=∑其中,刚比系数44xEI uk =,aD u =,在求0M 的最大值时,要采用计算钢轨的D 值,在计算枕上压力0R 时,采用计算枕下基础的D 值。

轨道工程11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11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11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概念,如轨道结构、轨道几何、轨道稳定性等。

2. 使学生了解轨道工程的施工流程、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要点。

3.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轨道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技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轨道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轨道线路设计、施工和养护。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有效地参与轨道工程项目的工作。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BIM技术)进行轨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轨道工程专业,树立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贡献力量的事业心。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轨道工程质量和安全。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轨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倡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轨道工程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轨道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轨道工程基本原理- 轨道的组成、分类及其功能- 轨道几何学原理与设计标准- 轨道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2. 轨道工程施工技术- 轨道施工流程及工艺标准- 轨道铺轨、焊接与养护技术- 轨道工程测量与监控技术3. 轨道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 质量控制要点及措施- 轨道工程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 轨道工程验收标准及方法4. 轨道工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轨道工程先进技术介绍- BIM技术在轨道工程中的应用- 轨道工程的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四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照教材相关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轨道工程的基本知识、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为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2. 学生能够理解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运行中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轨道交通线路、车辆及信号系统等方面的技术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轨道交通线路和信号系统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轨道交通运行模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增进学生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轨道专业初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轨道交通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2. 轨道交通基本组成-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信号系统在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4.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参数- 线路类型及适用场景- 线路设计案例分析5. 轨道交通车辆- 车辆类型、结构及性能参数- 车辆的运行原理及关键技术- 车辆检修与维护6. 轨道交通运行模拟- 运行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 模拟轨道交通线路运行过程- 分析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应对措施7. 轨道交通发展前景-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政策- 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趋势- 学生职业规划与轨道交通行业需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共计16课时。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2. 学习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轨道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

3. 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保证安全、提高运行效率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图,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轨道结构。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轨道交通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解决。

3. 能够通过模拟操作,展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轨道交通科学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理解轨道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轨道交通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基本概念:介绍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2.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学习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轨道结构组成,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线路设计原则与要求- 轨道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3.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运行安全与效率方面的作用,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信号设备及其功能- 信号系统在运行中的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以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地铁专业课程设计

地铁专业课程设计

地铁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铁系统的基本构成、运行原理及各类设施的功能。

2. 了解地铁规划、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安全措施。

3. 掌握地铁线路、车站布局及换乘方式,提高出行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线路图等工具,分析地铁线路、站点分布及运行规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合理的地铁出行路线、应对突发状况等。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铁行业的兴趣,激发他们投身城市交通建设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地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的优良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本课程针对地铁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地铁系统的认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铁系统概述:介绍地铁的定义、发展历程、国内外地铁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铁概述2. 地铁系统的基本构成:讲解地铁车辆、线路、车站、信号系统等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铁系统的基本构成3. 地铁规划与建设:分析地铁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等环节的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铁规划与建设4. 地铁运营与管理:介绍地铁运营组织、调度、票务、安全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铁运营与管理5. 地铁线路与站点布局:讲解地铁线路类型、站点布局、换乘方式及出行策略。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铁线路与站点布局6. 地铁安全与环保:探讨地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事故预防及环保措施。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铁安全与环保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地铁相关知识。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书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书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培养学生对轨道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理解轨道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3.熟悉轨道工程的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轨道工程实际问题。

5.具备轨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

6.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CAD等,进行轨道工程设计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轨道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轨道工程概述:介绍轨道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轨道结构设计:讲解轨道结构的组成、设计原理和方法。

3.轨道施工技术:介绍轨道施工的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

4.轨道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轨道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轨道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轨道工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轨道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轨道工程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一、前言轨道工程是现代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对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轨道工程专业也成为了近年来高校中备受青睐的热门专业之一。

而轨道工程课程设计则是该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轨道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1.加深学生对轨道工程相关知识的理解轨道工程课程设计是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轨道工程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组成员合作完成项目,并且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项目进度和效果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通过参与轨道工程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项目中遇到过的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轨道工程课程设计的步骤1.确定项目范围和目标在开始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之前,需要明确项目的范围和目标,以便更好地规划项目进度和资源。

2.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根据项目的范围和目标,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并且确定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

3.分配任务和角色将整个项目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并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任务分配,同时确定每个人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

4.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对于轨道工程课程设计来说,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学生需要前往现场进行勘察,并且收集相关数据以供后续分析使用。

5.进行方案设计和优化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之后,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设计,并且对方案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6.制作报告并进行答辩最后一步是制作报告并进行答辩。

学生需要将整个过程所做出来的决策和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报告和答辩。

四、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安全在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时,学生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遵守相关规定并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4 V 1 100
采用 下面 C 语言编程计算动弯矩 #include<stdio.h> #include<math.h> void main() { double D,a,u,k,E,Ix,y0,M0,M01,M02,R0,P0i,xi,x1; printf("请输入钢轨支座刚度 D:\n"); scanf("%lf",&D); printf("请输入钢轨轨枕间距 a:\n"); scanf("%lf",&a); printf("请输入钢轨弹性模量 E:\n"); scanf("%lf",&E); printf("请输入钢轨截面惯性矩 Ix:\n"); scanf("%lf",&Ix); printf("请输入机车的轮重 P0i:\n"); scanf("%lf",&P0i); printf("请输入机车的轴距 xi:\n");
Pd P0[(1 )(1 1 ) ]
因为钢轨弯矩 M0 与车轮垂直静荷载 P0 成正比,因此,在垂直当量静荷载的最 大可能值 Pd 作用下钢轨动弯矩 Md 为: 120km/h<v≤160km/h
M d M 0[(1 )(1 1 )]
轮载群作用下 y,M,R 的计算: 弹性位移曲线: y
钢轨及联接零件的使用寿命缩短、养护维修费用增加。 线路接头区养护维修占总经费 的 1/3 以上;钢轨因轨端损坏而抽换的数量较其他地方大 2~3 倍;重伤钢轨 60%发生 在接头区。 无缝线路由于消灭了大量的钢轨接头,因而具有行车平稳、旅客乘坐舒适、机 车车辆和轨道的维修费用少、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从节 约劳动力和延长设备寿命方面计算,无缝线路比普通有缝线路可节约养护维修费用 35%~75%。
3、钢轨头部磨耗轻伤标准如下(V=160km/h) : (见《轨道》- 表 2.9 P38) 钢轨 kg/m 60 总磨耗/mm 12 垂直磨耗/mm 9 侧面磨耗/mm 12
4、混凝土枕尺寸如下: (见《轨道》- 表 2.2 P45) 轨 枕 类 型 Ⅲ 10Ф7 主筋 数量 底面 混凝 土 等级 轨下 23.0 中间 18.5 端 部 轨下 30.0 中间 28 截面高度/mm 截面宽度/cm 积 /cm2 质量 /kg 长度 /cm
scanf("%lf",&xi); u=D/a; x1=u/(4*E*Ix); k=sqrt(sqrt(x1)); M01=1/(4*k)*P0i*(1+exp(-k*xi)*(cos(k*xi)-sin(k*xi))+exp(-k*2*xi)*( cos(k*2*xi)-sin(k*2*xi))); M02=1/(4*k)*P0i*(1+2*exp(-k*xi)*(cos(k*xi)-sin(k*xi))); if (M01>M02) M0=M01; else M0=M02;
刚比系数:
k
4
D 4 EIa
则最大动弯矩为:
M d M 0[(1 )(1 1 )]
速度系数: 内燃机车 0.4V/100=0.4 128/100=0.512 偏载系数: =0.002h 0.15 , h 采用 75mm(考虑最不利情况) ; 附加速度系数: 1 曲线半径:R=900m 曲线上横向水平力系数:f=1.45
12、道床状态参数指标如下: (见《轨道设计规范规》 ) 指 标 速度 km/h 道床横向 阻力 q(KN/ 枕) 160 10 道床纵向 阻力 q(KN/枕) 12
道床支承刚 度(KN/mm)
道床密度 (g/cm3)
轨枕类型 III
100
1.7
东风 11 轮轴重示意图
设计内容
1. 计算动弯矩 东风 11 轮轴重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车轮荷载采用当量静荷载最大可能值。考虑速度及偏载的因素, 车辆垂直当量荷 载的最大可能值为: 120km/h<v≤160km/h
k P (x ) 2

量 荷 载:
P ( x)
M 1 P ( x) 4k

矩:
轨 枕 反 力:
R
ka P ( x) 2
其中影响线函数:
(kx) e kx (cos kx sin kx) kx (kx) e (cos kx sin kx)
4、
预留轨缝的确定 符号与下标表示: 1 ――长轨, 2 ――短轨, λ′――夏天伸长量, λ″――冬天缩短量 长轨和短轨间:λ1′+λ2′≤Δ≤δ0-(λ1″+λ2″) 短轨和短轨间:2λ2′≤Δ≤δ0-2λ2″
设计参数
一、基本参数选取如下: 钢轨屈服强度 s 钢轨允许应力[ ]
457MPa 352Mpa
6、附加速度系数如下: (见《轨道》- 表 5.4 P157)
附加速度系数
1 和
速度范围
km/h
内燃机车
2 1 2
V≤120 120V≤160
0 .4 V 1 100 0 .4 V 1 100
7、横向水平力系数 f 如下(取最小曲线半径 R=720) : (见《轨道》- 表 5.5 线路平面 横向水平力系数 f 曲线半径/m 900 1.45
3.设计理论依据
无缝线路中和轨温计算的主要思路如图:
图中揭示了该无缝线路设计的主要思路。中和轨温应根据当地的轨温条件 (
Tmax,Tmin
)和轨道允许的升温幅度和降温幅度来确定。此确定轨道允许的升温幅度
和降温幅度是设计的关键。应根据无缝线路的设计原则来确定。
1、
无缝线路钢轨强度检算(确定允许降温和升稳幅度) 强度条件应使作用在钢轨上的各种应力总合不超过钢轨的允许应力[ ]:
10、混凝土枕线路的初始弯曲如下: (见《轨道结构课程设计资料》附表) 初始弯曲 弹性初弯 塑性初弯
f oe f op
60kg/m 钢轨 2.5 2.5
(mm) (mm) 表(11)
11、机车类型为: 东风 11 内燃机车,设计速度取:Vmax=128km/h, 机车参数如下: (见《轨道结构课程设计资料》附表) 机车型号 轮轴名称 I 第一转向架 东风 11 (DF11) 第二转向架 II III I II III 轮重 kN 112.8 112.8 112.8 112.8 112.8 112.8 轮距 cm 200 200 826.7 200 200 客 160 构造速度 km/h
75cm
曲线最小半径 R
900m 东风 11 内燃机 车 128km/h. 18mm
2.1×105Mpa 11.8×10 /℃ 490KN
-6
机车类型 设计最大速度 Vmax 相邻标准轨间预留轨 缝 ag
二、具体参数如下各表:
1、取正线轨道类型如下: (见《轨道工程》-绪论) 项目 运营 条件 年通过总质量 列车设计最高速度 钢轨 轨 道 结 构 沙粘土路基 双 层 混凝 土枕 型号 铺枕根数 表层道 砟 底层道 砟 cm 20 单位 Mt km/h Kg/m ----根/km 重型 25~50 160 60 Ⅲ 1667 25
标准轨长度取 附加压力
Pf
25m 本设计可取为 0 (N) 10MPa 5
钢轨附加应力(Mpa) 轨枕间距
a 60cm
f
设计锁定轨温修正值 Δtk
路基填料 钢轨支 座刚度 D 检算钢轨 检算轨下基 础
沙粘土 301000(N/cm) 720000(N/cm)
变形曲线弦长 L
4m
允许未被平衡超高Δ h 钢的弹性模量 E 钢轨的线膨胀系数α 接头阻力 PH
60 37.47 25.29 37.24 176 150 48.5 73 16.5
重心距轨底距离 y1/mm 对水平轴的惯性矩 Ix/cm 对竖直轴的惯性矩 Iy/cm 下部截面系数 W1/cm3 下部截面系数 W2/cm3 轨底横向挠曲断面系数 Wy/cm3
3217 524 396 339 70
4
printf("钢轨基础弹性模量 u=%7.2lf\n",u); printf("刚比系数 k=%7.8lf\n",k); printf("静弯矩 M0=%10.2lf\n",M0); double Vmax, ho,ao1,ao2,bo,Md; printf("请输入轨道允许的最高速度 Vmax:\n"); scanf("%lf",&Vmax); printf("请输入轨道的未被平衡超高值 ho:\n"); scanf("%lf",&ho); ao1=0.4*120/100; ao2=0.4*(Vmax-120)/100; bo=0.002*ho; Md=M0*(1+ao1+bo)*(1+ao2)*1.45; printf("钢轨上的动弯矩为 Md=%lf\n",Md); }
[ t c ] [ P] 2 Pf 2 EF [ t c ]

式中:
Pf
—— 附加压力,本设计可取为零(N) 。
[ P ] ——轨道允许的最大温度压力;根据无缝线路稳定性理论计算,采
用“统一公式” 。 最后,与强度确定的允许升温幅度比较,取最小值。 3、 中和轨温确定
t 根据图,中和轨温 e 计算如下: te Tmax Tmin [td ] [tc ] t k 2 2
P159)
8、最高最、低及中间轨温如下: (见《轨道》- 表 7.2 P235) 地区 乌鲁木齐 最高轨温 60.7 最低轨温 -41.5 中间轨温 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