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然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动态能力来适应和利用这种变革。

因此,本文旨在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

本文首先将对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揭示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

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制造业企业的实际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和建议,为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提升动态能力、优化企业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理论的理解,也能为制造业企业在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制造业企业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化转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性、根本性的改造,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制造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有研究多从资源基础理论、创新理论等视角出发,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活动,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基于企业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企业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企业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机制研究摘要: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整合了企业知识、动态能力与动态演化三个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本文界定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并认为它由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构建了由反应-匹配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三大机制构成的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机制概念模型,提出反应-匹配机制是动态能力演化的前提,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演化的必要条件,激励机制是动态能力演化的源动力,这三大机制相互影响。

关键词:企业知识;动态能力;演化机制在当今超竞争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

在此环境中,成功的做法不是努力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而是通过不断创新,追求一系列暂时的优势。

在超竞争环境中,要求战略保持动态适应性,但由于沉没成本、替代效应和路径依赖等的存在,使战略调整呈现一定的刚性。

自核心能力被提出后,虽然学者们对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核心能力本身存在核心刚性问题。

在对核心能力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潜在假设前提,即环境是静态的,但是现实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使得核心能力无法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Teece等(1994,1997)认为企业要在超竞争环境中取胜,就必须运用能力,有效地协调、重新配置企业内外能力来应对这些环境的变化,这种能力就是动态能力。

本文将从知识的视角对动态能力演化机制进行研究,它是结合了企业能力理论前沿和企业资源理论前沿的研究。

一、基于企业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1.企业知识的概念要了解知识,就要知道数据、信息、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据是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始数字和事实,它有数字、词汇、声音和图像四种基本形式。

数据置于有意义环境下形成信息,信息是描叙性和历史性的事实;知识是一种起作用的信息。

因此,数据和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用于特定工作的有用信息。

信息是知识的一种表现,信息本身不一定是知识,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

2.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概念Helfat(199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演变过程也是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动态能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与主动学习过程相关。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维度与功能研究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维度与功能研究

( ) 人 的 静 态 能 力与 动 态 能 力 二 个 个 人 的静 态 能 力 主 要 是指 个 人 的知 识 和 技 能 。 个 人 的知 识 和 技 能一 般 被 划 分 为 人 力 资本 的范 畴 。个 人 的 知识 是 个 人能 力 的 根本 , 人 的知 识 来 源 于 个 人或 者 是 组织 对 个 人学 习的 投 入 , 个 在 此 ,个 人 的 知 识 和 技 能 是 一 种 存 量 。 科 亨 等 人 ( oe C hn& Lv ta,9 9 指 出 : 有 历 史 性 质 的 知识 积 累 , 于 以后 吸 收 ei hl 18 ) n 具 对 相同类型的知识 具有促进作用 。 同样的 , 对于在学校通过学 习和 解 决 问题 所 学 习 到 的经 验 , 以加 强 在 工 作 中 的学 习能 力 。 可
个 动 荡 的 环 境 中 适应 外界 环 境 的变 化 ,通 过 不 断地 创新 获 得 竞 争 优 势 。因 此 , 了重 视 动 态 能 力 的动 态 性 外 , 除 也需 要重 视 企 业 能 力 的 转 变 过程 。 于 以 上考 虑 , 文 构 建 了 如 图 1 基 本 所示 的企 业
动 态 能 力 维 度模 型 。 ( ) 值 观 一 价
图 的能力 维度模 型向我们 揭示 了动态能力 的基础 和维 度 。 整 个 模 型 中 , 织 的 价 值 观处 于核 心 地 位 。 织 价 值 观 反 在 组 组 映 了企业经营的理念 、 企业氛围 、 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价值标准
等 。 对 企 业 的 所有 活 动 都 产 生重 大 的影 响 。 企 业 文化 的研 究 它 对 已经 充 分 证 实 了 企业 的价 值 观 对 企 业 生存 和发 展 的重 要 性 。 2 O 世 纪 7 代 中 、 期 , 国经 济增 长 乏 力 , 日本经 济 则 欣 欣 向 O年 后 美 而 荣, 日本 企 业 在 世 界 市场 上 也 所 向 披靡 。 国管 理 学 者 针 对 这 种 美 现 象 进 行 了研 究 , 进 行 一 系列 的 比较 和 分 析后 , 们 把 注 意 力 在 他 集 中在 了对 管理 理论 和 思 想 可 能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的 社 会 文 化 上 , 认 为 文 化 是 竞争 优 势 差 异 的主 要 原 因 。企 业 的动 态 能 力 是 崇 尚 创 新 的 能力 , 要 以不 断 的 创 新来 适 应 环 境 的 变化 , 创 新 与 企 需 而 业 的 价 值 观有 着 很 强 的 相 关 性 。 不 断创 新 的动 态 能 力来 说 , 对 鼓 励 创 新 的价 值 观 可 以 推 动 创 新 的发 现 , 当然 也 包 括 能 力 的创 新 , 因 而 , 们 将 其 放 在 动 态能 力 维 度模 型 的 中心 位 置 。 我

知识演进与动态能力构建

知识演进与动态能力构建

知识演进与动态能力构建王国顺 杨 昆(中南大学商学院) 摘要:在揭示运作能力与动态能力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个以知识演进为基础的动态能力模型,并在知识活动与动态能力框架的3个维度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同时,利用能力生命周期概念,在动态能力、运作能力改变阶段和知识演进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阐明了运作能力的改变阶段既反映动态能力的作用,又与知识演进步骤相对应,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

关键词:动态能力;运作能力;知识;能力生命周期中图分类号:C 93;F 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 (2010)03-0395-05Knowledge Evolution and Conf igur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WAN G Guoshun YANG Kun(Central So uth U niversity ,Changsha ,China)Abstract :The article reveals t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operatio nal capabilities and dy namic capa-bilities,as w ell as their know ledge base,and raises a dynamic capabilities m odel based o n the ev olution of know ledge .T hen the article establishes a link betw een the activities of kno wledge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dy namic capabilities framew ork ,and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es a clo se link among dynam-ic capabilities ,changing stages of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evo lution of kno wledge ,using the co ncept of capability lifecycles,and ex po unds that chang ing stag es o f (oper ational)capabilities reflect the rol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and also corr espond to the steps of the evo lution of know ledge,there-by ,further proves the know ledg e bas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Key words :dy nam ic capabilities;oper ational capabilities;know ledg e;capability lifecycles收稿日期:2008-04-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040);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 CET -06-0687) 企业要想持续成长,必须拥有持续性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如何获得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就成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及其效用研究

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及其效用研究

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及其效用研究一、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H益加快,知识管理已成为组织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此背景下,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及其效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能够深入理解组织知识的动态流动和演化机制,为组织知识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对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的构建、演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用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以期推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论框架,其核心在于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组织性。

该模型认为知识管理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需耍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整合旧知识,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构建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时,本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总结出现有知识管理能力模型中的关键要素和不足之处;结合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新的知识管理能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效用方面,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应时知识经济的挑战。

它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和组织性,使得组织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需求的调整.该模型还能够指导组织如何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从而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是i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知识管理理论框架。

通过对动态知识管理能力模型的构建、演化及其效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推动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

1.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时代,知识管理逐渐凸显出其对企业的重要价值。

组织内的知识不仅体现了员工的个人智慧,更是企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通过搭建知识共享的平台,员工可以轻松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时间浪费。

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的路径依赖模型构建

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的路径依赖模型构建

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的路径依赖模型构建作者:王侃来源:《南方企业家》2018年第02期摘要:基于知识管理的过程,采纳路径依赖理论视角,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的路径依赖模型,系统总结了已有文献中对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和路径依赖理论之间的相关论述,并创造性地将分散的零星知识整合成系统性的框架,以便未来研究学者开拓前行。

最后提出了研究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知识管理;动态能力;路径依赖;模型构建引言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性的技术不断出现,产业环境呈现了高度动态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竞争优势不断被侵蚀。

战略管理研究学者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来指导企业制定战略以寻求竞争优势。

企业的知识管理行为也会影响到企业动态能力的变化,但动态能力如何“发生曲折性改变”值得探讨[2]。

动态能力可以从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流程中挖掘,但这些组织与管理流程却受到企业过去发展路径以及专属性知识资源的影响[1]。

本文将资源基础观与能力观整合在一个框架下,从知识管理视角研究动态能力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现象,以期为企业提升其竞争优势提供新的视角。

文献探讨动态能力Zott以组织资源演化的角度探讨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关系,并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内嵌于组织流程中的能力,它使得组织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整组织的资源,以创造组织的竞争优势[3]。

资源通过变异(variation)、选择(selection)以及维持(retention)三阶段进行调整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知识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一种具有柔性、灵活并不断地学习以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组织。

组织要想创造竞争奇迹,必须提升其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有效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能够协助组织或团体,透过信息技术、文化并通过知识创造、获取、分类、存储、共享与更新的过程,为企业或团体产生实质价值的管理战略与流程,它促进了组织成员的相互学习和知识的分享与再整合,在提升组织综合能力的同时为组织创造了价值[9]。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全文)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全文)

基于能力进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一、引言动态能力观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进展理论》中提出对现有竞争力进行制造性破坏以及创新型竞争的思想(Schumpeter,1934),受其影响,Teece与Pisno(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将其看作是能为公司制造新产品和新流程并且能应对市场环境持续变化的一系列竞争力和能力的子集(Teece & Pisno,1994)。

随后,两位学者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为探究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观点并不统一,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如何界定及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有必要详细梳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理论进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不同视角的动态能力界定1. 基于流程与机制的视角。

1997年Teece与Pisno首次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公司调整、整合、重塑公司内部和外部技能、资源和运营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Teece,Pisno et l.,1997)。

Eisenhrdt等人将动态能力描述为公司通过资源利用的流程来猎取、整合、重塑或放弃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甚至引领市场环境变化(Eisenhrdt & M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构成。

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

贺小刚等人采纳Teece等人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内部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贺小刚、李新春等,20XX)。

黄培伦等人将公司能力区分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静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进展(黄培伦、尚航标等,20XX)。

2. 基于价值发掘的视角。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_基于知识管理视角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_基于知识管理视角

第21卷 第1期2009年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 ANAGE M ENT V o.l 21N o .1F eb .2009文章编号:1004-8308(2009)01-0070-09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卢启程1,2(11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 650093;21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昆明 650221)摘 要:在研究能力的知识属性、动态能力知识构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观0和/过程观0思想,提出了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概念模型,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知识活动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各种类型的知识活动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动态能力的演化依赖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组织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关键词:动态能力;知识构成;演化;知识活动中图分类号:F 240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08-13;修改日期:2008-01-21.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5Z0964F). 作者简介:卢启程(1974)),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中,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解释经历了一个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的往返过程[1].其中尤以基于/S -C -P 0范式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和资源观理论(RB V )为主要代表.两个学派的主要差别在于产业组织理论学派以市场定位为基本假设前提,而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独特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20世纪90年代,在资源观基本理论框架内,核心能力流派逐步兴起.Praha lad 和H a m e l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价值性、难模仿性,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2].尽管资源观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近来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广泛运用,但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有力批评.Leonard -Barton 指出核心能力在促进创新的同时也会阻碍和抑制创新,形成所谓的核心刚性[3].对该理论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因为动态环境下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模式己经从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转向持续地获取一系列暂时竞争优势[4].在超竞争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凭借产业定位或者资源实力所积累的竞争优势会被快速的技术创新所侵蚀,因此,企业必须迅速响应外部需求,及时调整内部资源配置.在此背景下,基于资源观基础,同时又作为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动态能力理论(DCP)逐步形成并获得了快速发展[5,6].组织能力是知识的集成[7],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组织可以向包括客户、伙伴和竞争者等学习,获取有关的战略性信息和知识;也可以在组织内部的功能和层次之间转换知识,为企业的战略形成和实施提供基础[8].B ierly 和Chakrabarti 的研究发现,企业间的组织绩效差异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知识库和不同的发展和配置知识的能力[9].Zollo 和W inter 认为,在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中,知识的相互转化具有重要作用[10].然而,基于知识的观点,强调公司层次的学习行为,却没有在知识与能力之间成功地建立起联系[11].本文把知识管理和动态能力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在研究能力的知识属性、动态能力的知识构成的基础上,集中于知识管理的关键过程和活动与动态能力形成的研究.1 能力的知识属性Davenpo rt 和Prusak 把知识定义为/知识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知识,为评估和吸纳新的经验和信息提供了一种构架.知识产生并运用于知者的大脑里.在组织机构里知识往往不仅仅存在于文件或文库中,也根植于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程序、惯例及规范之中0[12].他们认为知识如同一件人造物或某件事物一样具有行为或过程的特性;知识产生于信息,如果信息要转变为知识必须经过比较、推论、联系和谈话这一转变过程;从知识来源来看,知识有5种类型: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包括购买与租用)、用于开发的专用知识、通过融合产生的知识、通过适应产生的知识、利用网络产生的知识.在研究组织能力、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的文献中,有关/能力0的两个词/capabiliti e s 0和/co m petence 0常常混合使用,反复出现在/能力理论0(co m petence theory)文献中,但对两者内涵的理解各有侧重,两者是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如哈佛商业评论认为:/capab ilities 0和/co m petence 0代表了公司战略的一种新兴范式的两个不同而又互补的维度,/co m petence 0强调价值链特定点上的技术和产品专长,/capa -b ilities 0具有更宽的基础,包括整个价值链[13].Bo isotM H 认为/co mpetence 0是达到一定绩效的组织或技术的技能,是操作层次上的概念,而/capab ilities 0是应用和整合/co m petence 0的战略技能,是战略层次上的概念,也有人认为/capab ilities 0涉及范围更宽些.Leonar d-Barton 认为/co m petence 0是对技能和知识的储藏和蓄积,而/capabiliti e s 0是指用来开发那些企业储藏和积蓄的为客户传递价值的管理和技术系统,可以看出Leonard -Barton 把/co mpetence 0看成是蓄积/知识0的能力,而/capabilities 0是开发利用/知识0的能力.总结上述观点,从组织资源角度讲,/co m petence 0和/co m petence 0都是基于/知识0等战略资源、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无形资源[14]./capabiliti e s 0更一般化、抽象化,是对包括/组织惯例0等与知识隐性维度密切相关的资源集合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的能力./co m petence 0更具体一些,是组织在具体业务环节(如研发、客户关系等)中培育的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更好地完成某种活动的竞争能力.从知识的角度看,/co m petence 0是和特定/任务0相关的能力,与特定的或者说是具体的业务流程相关.构成业务流程的技能性知识,更具有显性化的特征,是业务层次的关于/know -ho w 0的具体性知识,具体表现为新产品设计的技术、产品生产中的工艺、员工业务方面的技能等.而/capab ilities 0则是组织整合内外资源,特别是具体能力(co m petence)的综合性能力,是关于能力和能力应用的能力,可称之为元能力(m eta -capabiliti e s),具有明显的隐性特征的知识,是战略层次的关于/know -ho w 0的整合、配置型知识,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组织惯例、组织学习模式、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路径等.图1 组织内两类能力的转化F i g .1 T ransforma ti on bet w een co m pe tence andcapabilities w ithin an org an izati on无论是/capab ilities 0还是/co m-petence 0都具有知识特征,具有/能力0和/知识0属性,本质上都是知识.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或影响的.组织内具体的行为、技能和知识在外部刺激下与外部资源共同编织在一起,整合成组织特有的业务流程学习模式、组织惯例等;组织惯例、流程和战略的成功反作用于具体能力的培育和形成.如图1所示.2 动态能力的知识构成211 动态能力概念的发展Am it 和Schoe m aker 认为/能力是配置资源的才能,通常采用与组织流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个意愿的结果0,/这种能力可以被视为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一种-中间产品.,以此来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或者提供战略柔性0,该能力概念实际己经包含了动态能力[15].更明确地将资源配置能力(即动态能力)和一般职能能力进行区分的是Kogut 和Zander ,他们所界定的组合能力(co m b i n ative capab ilities)概念与后来Teece 等所界定的动态能力有很大的相似性[16].H er derson 和Cockburn 将组织能力区分为/成分能力0(co m ponent co m petence)和/建构能力0(arch itectural co m petence)两种类型,前者指局部的能力知识,是日71 第1期卢启程: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常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如资源、知识与技术诀窍等;后者指利用成分能力的能力或者依据现实需求开发新的成分能力[17].此外,Spender J C 提出的/集体知识0以及N elson R 提出的/组织架构0等概念也与动态能力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18].Teece 等于1997年发表在5Strategic M anage m ent Journa l 6上的论文是动态能力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Teece 等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0,它反映了企业在既定路径和市场位置约束下,获取新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他们认为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的才能或者能力是无法直接在市场上获得的.从实现形态而言,动态能力是企业的组织或者管理流程,这些流程承担了协调和整合、学习以及重新配置和转型的功能.毋庸置疑,企业能力的形成依然无法脱离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基础.这种资源既包括其所拥有的厂房和设备等有形资产,也包括企业的知识资产及其互补性资产,以及企业声誊和社会资本等无形资产.企业能力发展和演变遵循固定轨道,具有路径依赖性特征.企业的前期投资和经历对未来行为影响深远,此外,企业所而临的技术机会也同样受到路径依赖性的制约.在对动态能力的本质内涵和成长路径进行分析以后,Teece 等还对动态能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动态能力具有难复制性和难模仿性,可以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W i n ter 提出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 capab ilities)的定义为动态能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指出/组织能力是一(系列)高层次的组织惯例或惯例集合,这些组织惯例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投入流,能让管理者在生产出特定有意义的产出方面获得一系列的决策选择0[19].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组织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使组织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强调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动态0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0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企业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或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212 动态能力的知识构成Zo llo 和W inter 从学习和组织知识的演化角度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调整其运营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0.N ielsen 按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对知识进行分类,企业能力包含3种知识:具体性知识、整合性知识以及配置性知识[20].具体性知识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如技术或科学原理.企业能力同时需要能够将许多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的整合性知识.开采、使用以上两种知识的知识就是配置性知识.图2 企业能力的知识构成和动态能力的进化F i g .2 K no w l edg e component o f co rporati on capab iliti es and evo l uti on of dyna m ic capab iliti es本文认为除了上述三类知识外,企业中还应该有一种应用性的知识,通过应用性知识把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具体业务中去,形成企业价值链中某一环节的具体能力(co m petence),再由企业的整合性知识把这些具体能力与企业外部的资源整合成企业更高一层次的业务能力,可以表现为企业某种业务的核心能力,再由企业的配置性知识将企业的这些能力经营好,形成企业的经营惯例.总结上述讨论,可以把企业能力的知识构成和企业动态能力的进化简示如图2.企业能力由四个相互影响的四个层次的知识构成,这是从企业能力的静态构成来看.构成企业能力的知识从具体明确的显性知识向更加具有组织流程特征、实用性更强的隐性知识发展.从动态能力的进化来看,动态能力来源于学习,是学习的结果,它构成了企业调整其运营惯例的系统方72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1卷法.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系统性的学习机制本身就可以看成是第二层次的动态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准动态能力0,是关于学习(或者说是企业的学习能力)的动态能力.学习机制和动态能力一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惯例.动态能力是企业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而改变能力的背后就是知识.企业之所以要改变自身的能力,是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不再适合环境的变化.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所以,从广义上看,企业的动态能力不是某一种或某些能力的简单组合,而是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自我进化、自我升华的综合能力.3 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知识活动分析311 知识管理理论的/内容0观和/过程0观表1 /内容0观和/过程0观的主要观点比较T ab .1 Com par ison bet ween /content -focused 0v i ew and /pro cess -focused 0v i ew比较项目/内容0观 /过程0观 分析单元知识的类型集体知识分析层次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知识是嵌入的组织外部知识转移网络是知识库组织内部 组织学习 吸收能力 智力资本组织外部 知识是一种战略工具 网络是增长机会主要的关注点个体)群体)组织知识的编码、开发、保护创意、技巧、方案知识的积累和分布方 法活动的描述性分析实践的经验性分析战略观本体的/结构性的实用的/有机的战略目标提升效果和效率提升流程 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献众多,但从对知识管理过程的认识视角来看,基本可分为/内容0观和/过程0观两类[21].这两大流派对知识管理核心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参见表1).知识管理的/内容0观主要关注不同类型知识的分类和可转移性问题.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在知识分类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分.目前知识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对显性知识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于一些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的应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对知识管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是相对的,从体现在具体产品和业务中的显性知识到体现在员工个体认识和组织惯例中通过经验获得的隐性知识之间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没有绝对的界限.在知识管理的/过程0观研究中,较早的文献是组织理论中关于组织学习的论述.在日趋复杂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下,企业在提高组织绩效的努力中,普遍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是与组织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大量战略变化方面的文献和组织学习及组织演化方面的文献都共同关注着组织学习.大量的文献把知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并且都关注知识相关能力的积累和内化流程的提升.因此,在对企业吸收能力(absor pti v e capacity)的研究中,普遍强调外部新知识及对其吸收的重要价值,并在智力资本的管理中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进行管理.312 知识管理/内容0观和/过程0观的战略统一随着外部环境的动态性特征日趋突出,组织和组织合作日益复杂化,企业依靠某些资源和能力的组合独自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下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模式己经从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转向持续地获取一系列暂时竞争优势.这一发展趋势使得战略管理的研究从仅关注于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RBV)或主要侧重于外部产业竞争结构分析和资源整合的单一发展朝着整合内外资源、提高适应动态变化环境能力方向发展.但无法否认的是,不论是作为主要战略资源,还是作为企业能力、动态能力基本属性的知识,在战略管理领域还将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战略管理的观点来看,知识一般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关键性的战略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价值都嵌入到其自身的知识资产中,有效的知识管理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能力)的主要来源之一[22].那些能够高效率地在内部开发、发展和扩散组织知识,保护知识不被竞争对手掠夺和模仿,并能在组织中积累和部署知识的企业,能够有效地获得竞争优势[23~25],就像企业创新的动力依赖于其能保护73 第1期卢启程: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知识相关能力的程度一样,企业保护知识价值不被掠夺的能力是与其战略行为链接在一起的.然而,基于/内容0观的知识管理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企业的内部分析,而没有从组织间的角度关注其相互间的依赖性,如知识创造理论[26,27]、像/实践社区0一样的知识共享安排、知识的转移和编码./内容0观理论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其静态性和天然的自我保护性,这使得新知识创造的开发性受到了限制,忽略了知识创造的认识过程和具体行为.尽管知识管理的/过程0观把企业的外部网络看成是一种增长的机会,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还是内部化的.因此,对知识管理/过程0观的批评在于其动态性的缺乏和强调协同性方面的局限性.近年来,企业间的国际联盟发展迅速,许多/过程0导向的研究者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将极大地促进组织间学习,并将成为联盟伙伴企业相互间获取知识的主要模式.然而,这些研究者中的多数却只关注于企业所积累的具体知识的转移和内化过程,而忽视了在过分关注于当前短期条件下仅仅从自身经验中进行学习所带来的风险.通过合作安排获得的关于行业的长期经验能够为组织学习提供单个组织无法提供的学习机会,因为这种经验更富于变化,与任何组织路径依赖的历史没有联系.在知识管理领域,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常常遇到一种困境: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促进知识显性化和具有可转移性,以便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然而知识一旦显性化后又容易被其他企业特别是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利用,这反过来又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28].基于对/内容0观和/过程0观的优缺点的认识,及其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发展,充分认识到两种观点在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分析层次、战略观点等方面的互补性,这两种观点可以统一在战略管理的动态能力观中.动态能力观下的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一种平衡知识资源和知识处理能力的方法.313 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概念模型基于上述认识,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0观和/过程0观,本文提出一个分析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概念模型,从能力构成和能力动态性两个维度考察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分别考察从单一的具体能力向综合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和从静态的或低动态的能力向高动态能力的演变.从知识管理活动图3 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知识活动F ig .3 K no w ledge acti v ities i n the fo r ma ti onand evo l u tion o f dyna m i c capab ilities角度,则分别从知识活动、知识特性和知识层次三个维度对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参见图3).1)动态能力形成的知识演化.对企业能力和动态能力的知识属性分析可知,能力都是组织学习的结果,是一种累积性的学识,动态能力是各种资源和具体能力整合在一起应用到组织业务流程中所形成的对外部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显然,动态能力的形成要经历资源(具体知识))技能)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中不同层次能力的知识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构成动态能力的知识层次来看,经历了从具体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整合性知识)配置性知识的演变,构成能力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内部化、流程化、惯例化;从不同层次能力的知识特征来看,随着动态能力的演进,能力的知识特征总体上变得越来越隐性化,可能是从一项或几项具有显性特征的专利、技术、工艺逐步演变成几项应74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1卷用技能,再整合、内化到流程中形成一种业务能力,然后针对特定的市场位置、机会,把这些业务能力配置到具体的市场、业务和产品中去.由此带来的竞争力或组织绩效方面的成功,促使组织不断总结和规范化、制度化这一成功的路径而形成组织惯例,这一惯例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而重新开始整合成功过程的各种要素追求又一次成功或暂时的竞争优势.这一惯例具有了很强的位置、路径依赖和动态性的特征,既有理性的学习也有对外部环境的应激性反应,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成一种具有组织特色的主观思维和理念.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竞争优势来源于差异化.来源于对顾客有价值的差异化,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越具有独特性和难模仿性,其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就越持久.这也正是很多学者所认识到的核心能力能够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这种独特的差异化来源于知识,来源于企业价值链上的一系列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暗默性特征造就了这种差异化的独特性.2)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的知识活动.任何学习和知识创造活动都是建立在学习主体对其学习对象一定认识基础之上,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或购买获得某些具体的知识,要让这些知识能够为组织内部的相关人员所理解、获得,即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得采用组织惯用的方法来实现知识的明晰化和编码化;在实现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后,要实现具体知识到技能的转变,就得把概念化的、理论描述的知识发展成员工或组织能够不断重复使用的技能,这需要进行模仿和复制的学习活动.这是知识管理/内容观0主导的知识活动,面对的是相对结构化的、易于传递和转移的显性化知识.这一时期的知识管理活动可以借助成熟的信息技术及明确的规则来实现.这是一个外在知识应用和内化的过程.通过显性知识的获取、传递、转移和模仿性学习,新的增量知识逐步内化到员工中,形成一系列新的技能,知识初步完成了第一次的从显性知识,特别是关于/kno w what 0和/kno w why 0类型的知识,向部分隐性化的知识)))关于/kno w ho w 0类型知识的转化,但这一层次的知识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于知识的主要载体)))员工.在主要员工或者是组织内多数员工的知识增加以后,自组织内部相关激励机制和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员工逐步自发的、或者是有组织地将新增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甚至是重构或再造,实现相关业务能力或业务效率的提升.重构、再造后的业务流程或优化后的业务技能带来的成功(如果成功),进一步激励员工和部门朝这一方向继续努力,从而形成路径依赖.面对某一市场机遇,在企业目标导向、市场竞争影响下,几项业务能力可能是应激性的,协同整合就会形成一种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是面向任务的业务能力协同整合进一步形成的,面向战略环境和企业整个价值链.如果这一协同整合形成的能力取得成功,会进一步强化组织对这种应激性反应及其协同整合过程的共识,形成组织记忆和惯例、甚至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成企业对内外竞争能力和资源面向竞争环境的协同整合能力,这就是企业的动态能力.这时的知识活动就形成了一种多种知识流和能力性知识的面向环境的、一定路径依赖的及带有自学习特征的内化、协同整合和吸收后再整合,不仅面向应用,而且面向内外环境的/过程性0知识活动.3)知识演化推动下动态能力演化.随着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编码y 复制、模仿y 应用y 吸收、内化、协同y 编码0的动态循环,知识管理活动经历了由内及外,分散到融合,/内容0向/过程0的演变.从企业的能力演化来看,在能力形态维度,经历了具体能力(co m petence)到综合性能力(capab ilities)的转变;在能力的动态性维度,经历了从静态性能力向动态性能力的演变(如图3所示).在能力形态维度,某一具体知识在员工复制、模仿后/知道怎么做0,训练、试错性学习后/能做0,形成了一种具体技能,是任务导向的具体能力.这种技能应用在企业现有流程中,形成创造性应用的业务能力,是业务导向的能力,是企业价值链上一系列能力中某一能力的提升,是员工技能和企业综合能力的桥梁.面向环境的变化,适应竞争的需要,几项相关业务能力和企业内外竞争资源的协同整合形成企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如果这种能力具有显著的顾客导向的价值性和竞争导向的差异性,就能带来竞争优势,如核心能力,这时形成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特别是,协同整合各种具体能力形成综合能力的整合能力本身也是75 第1期卢启程: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2月第2期(总191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 Industrial EconomyFeb ,2004No 2企业改革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董俊武1,黄江圳2,陈震红2(1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组织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

在分析了能力的知识构成,并提出企业能力改变的18种维度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动态能力的演化主要是围绕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四个阶段循环进行。

在循环过程中,交织着认知性努力与行为性努力,并且不断进行新的经营惯例的产生与运用,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性惯例过程。

[关键词] 动态能力; 组织知识; 惯例; 组织学习[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2-0077-09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 企业核心能力 (1990)一文发表以来,能力理论的分支 核心能力(C ore Competence)理论得到了重视和快速的发展。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核心能力的局限性浮现了出来。

巴顿(Leonard Barton)于1992年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的问题。

核心刚性的存在使得核心能力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

核心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理论得到了发展和重视。

提斯等人(Teece&Pisano,1994)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 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 uild)以及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能力(Competence)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 ,并在1997年提出了著名的动态能力框架。

温特(Winter, 2002)提出的基本能力的定义则为动态能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强调了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 动态 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 能力 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企业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目前,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该理论的一个弱点就在于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创建、发展以及重构过程的研究不足。

因此,本文将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组织知识的动态能力的建立与演化过程模型。

一、能力的知识构成与改变维度能力可以被看做为企业知识的集合。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为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必须更新自己的能力,而提高和更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以及学习。

动态[收稿日期] 2004-01-02[作者简介] 董俊武(1977 ),男,湖北荆州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江圳(1974 ),男,四川成都人,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震红(1976 ),女,广东茂名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能力是指企业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Teece,Pisano&Shuen,1997),而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就是知识。

组织知识是动态能力的基础。

企业之所以要改变自身的能力,是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不再适合环境的变化。

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

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兹奥罗与温特还从组织知识演化的角度认为 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Zollo&Winter,1999)。

1 能力的知识构成从知识的可见度出发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或缄默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可以被准确地加以描述,并且可以通过知识的编码(Codify)而存在于组织的程序、操作手册中。

隐性知识来源于经验,很难被加以描述,是一种潜意识的理解和运用。

隐性知识常被认为是组织能力不可模仿的来源并通过在学习上的投资可以转化为显形知识。

从知识的载体出发可以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

其中所谓组织知识是指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戚永红,宝贡敏,2003)。

赫德伦和野中(Hedlund&Nonaka,1992)认为,企业中知识演化的关键过程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变以及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变。

按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特殊性知识(Specific Knowledge)、整合性知识(Integrative Kno wledge)以及配置性知识(Deployment Knowledge)(Nielsen,1997)。

特殊性知识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如技术或者科学原理,它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表现为清楚的文字形式。

同时,企业能力需要能够将许多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的整合性知识。

如果特殊性知识以及整合性知识不被用来创造经济上或者商业上的价值,它们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因此,一种有价值的企业能力需要能够开采、使用以上两种知识的知识 配置性知识。

特殊性知识与配置性知识都以缄默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并只能在组织内部扩散与分享。

2 能力改变的维度当构成能力的三种知识发生变化时,企业的能力将发生改变,这展示了能力的三种知识维度。

我们可以沿着它们对企业能力的变化进行讨论。

而根据变化幅度,知识的变化可以被分为:没有变化;小幅度的变化;大幅度的变化(见图1)这三种情况。

沿着能力的特殊性知识的变化轴与整合性知识的变化轴所构成的平面进行分析。

该平面包含了9个不同的区域,可以用来辨识整合性知识、特殊性知识与企业能力之间的变化关系。

由于在某个领域的科技取得了进步,使得在这个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有更新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特殊性知识的变化。

同时,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的流程出现使得整合性知识同样会发生变化。

特殊性知识是构成企业能力的最基本知识,它一般属于显性知识,很容易被识别、说明和转移,可以从企业外部的资源中获得。

能力发展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新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进现有的能力中,或者是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新的与旧的特殊性知识)而建立一种新能力。

从图1可以看到,企业能力可以在特殊性知识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其整合性知识而发生变化,如 小重构 和 主要重构 两个区域。

而当特殊性知识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力中的知识基础被替代。

随着特殊性知识变化幅度的加剧,替代在能力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当特殊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都发生大幅度的变化时,产生的是一种新的能力。

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配置性知识所起的作用是配置能力,以使能力充分地创造价值。

因此,配置性知识发生变化多半是因为需求(如顾客的需求)发生了改变。

通过配置性知识的变化轴与特殊性知识的变化轴或者是整合性知识的变化轴所形成的平面,可以描述企业面对的这种变化。

图1包括了在特殊性知识或者整合性知识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力被企业用一种新方式加以运用,从而扩大了能力的运用范围,如 增进使用 和 扩大使用 两个区域。

被称为 调整 的区域代表了企业惯例小的改变,是一种能力逐渐更新的典型例子。

追寻效率 代表了企业能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仍然能够满足已经存在的需求的情况。

新游戏 则表明企业将发展一种完全新的能力。

新游戏 代表的是一种最复杂的情况,而 调整 则代表了相对简单的情况。

图1 知识与能力的变化资料来源:在Nielsen, A.P.(2003)的研究基础上改进而来。

3 启示图1根据企业能力中知识的变化情况,将企业能力的变化归为18种类型。

每种类型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区别对待。

图1也可以看做为企业在改变能力时所面临挑战的集合。

导致企业能力改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也可能是需求变化的推动作用。

如果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导致企业现有能力发展、改变甚至是重构,应首先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特殊性知识的变化上,然后再对整合性知识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

因此,图1中特殊性知识变化轴与整合性知识变化轴所构成的平面对技术变化所导致的能力改变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是需求变化引起企业能力的改变,那么应当首先分析对配置性知识的改变要求。

图1中配置性知识变化轴与特殊性知识变化轴以及整合性知识变化轴所构成的平面可以用来辩识企业能力变化的维度。

二、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在企业能力的知识构成及其变化的知识维度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同时,一些国外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兹奥罗和温特(Zollo&Winter,1999)从组织惯例出发,探讨了组织动态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组织知识与动态能力的演变主要是围绕着产生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这四个阶段循环进行。

1 变异组织知识是在一个递归的循环圈中经过一系列连续的过程进行演化的。

组织知识循环的逻辑起始点是产生变异的阶段。

而变异建立在外部刺激(如竞争对手的创新、基础科学的进步、法律制度的改变等)与企业原有惯例所产生信息的联合的基础之上。

在这个阶段,个人或者群体对如何使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或如何面对新挑战产生了一系列想法。

这些想法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并部分以缄默的形式存在,此时知识处于探索阶段。

在组织知识产生变异的阶段,环境发挥了提供刺激和提供物质支持的作用,但组织知识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认知性的过程来发展。

在变异的过程中,组织战略、对刺激的反应力、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力和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组织战略为企业能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动态能力的建立需要对企业战略方向的明确说明,而一个崇尚创新的战略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二是对外界刺激和内部反馈的反应力对企业及时产生新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

如果企业不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反馈,那么能力的改变根本不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即使企业能感知到变化,但若不能对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那能力的改变也会被拖延,从而使企业通过动态能力不断创新而抢先于竞争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在执行上受阻。

三是企业要改变其现有能力就必须不断吸纳外部知识,尤其是特殊性知识。

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即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它是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企业知识产生变异的阶段,新知识的获得为变异提供了基础,也限制了企业能力改变的方向和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