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合理的农田管理和高效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土壤,并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普知识。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由不同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这些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砂粒较大,通气性好;粉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强;黏粒较小,黏性较强。

土壤中这些颗粒的比例影响着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的保持至关重要。

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砂状土壤、粉状土壤、块状土壤和颗粒状土壤等。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 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土壤密度越大,说明土壤中颗粒之间的间隙越小,通气性和透水性相对较差,可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是指土壤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

酸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高于氢氧根离子浓度,碱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低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很大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2.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和微生物的分解物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肥力较好,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

3.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主要的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等。

合理的施肥和养分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土壤的生物性质1.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土壤的养分转化和有机物分解起到重要作用,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动物包括蚯蚓、昆虫等。

土壤稳定性分析

土壤稳定性分析

土壤稳定性分析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表土层,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环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稳定性是土壤层面上评价土壤质地、结构和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稳定性分析旨在了解土壤颗粒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可能影响土壤结构、水分和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以土壤颗粒稳定性分析为主题,探讨其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和意义等。

二、土壤稳定性的评价指标1. 颗粒聚合体稳定性颗粒聚合体稳定性是衡量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稳定的颗粒聚合体能够保持较好的结构,有助于土壤透水性、保水性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影响颗粒聚合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胶粒粘合能力以及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等。

2. 粘土颗粒稳定性粘土颗粒是土壤中最小的颗粒,并具有一定的电荷特性。

粘土颗粒的稳定性与表面电荷密度、离子交换和颗粒形状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粘土颗粒较小,容易形成胶结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粘性和可塑性。

3. 沉积物稳定性沉积物是土壤中特定颗粒大小的颗粒集合,其稳定性与水分环境密切相关。

水分对沉积物的作用可导致颗粒分散、沉降或再分散,进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侵蚀性。

沉积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沉降速度、比表面积和形态参数等。

三、土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的颗粒的大小和组成比例。

不同粒径的颗粒会对土壤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颗粒和胶结物质的土壤,其稳定性通常较好。

2. 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对土壤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过低或过高的湿度都可能导致颗粒结构的不稳定,从而使土壤容易发生水分侵蚀和表面湍流。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能够增强土壤颗粒之间的黏合力,从而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有机质对土壤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4. 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对土壤稳定性的维持和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颗粒团聚等,从而影响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

四、土壤稳定性分析的意义1. 保护土壤资源土壤稳定性分析可帮助评估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持水保肥能力,从而指导土壤保护工作的开展。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相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可把土粒分为粗砂(2.0~0.2 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 mm)和粘粒(0.002 mm以下)。

这些不同大小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就称为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在砂土类土壤中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不到10%,因此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能力差。

在粘土类土壤中以粉砂和粘粒为主,约占60%以上,甚至可超过85%;粘土类土壤质地粘重,结构紧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的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粘、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体相等,土壤既不太松也不太粘,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则是指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

土壤结构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 0.25 mm)、团粒结构(直径为 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直径为0.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因为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亦受到限制。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

(一)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此外,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中的温度,但水分太多或太少都对植物和土壤动物不利。

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

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

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 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 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既通气、 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 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读图
壤土类土壤的组成
25% 45%
25% 5%
通过各种方法查找一些数据后,你能 建立一个砂土类土壤或黏土类土壤的 模型吗?
11111黏土类土壤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
11111111111111111111111时硬。保水、保肥能力
11111111111111111111111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11111壤土类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11111111111111111111111通气、透水,能保水、
11111111111111111111111保肥,宜于耕种。
直径/毫米 2.0-0.02 0.02-0.002
<0.002
【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 起,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气 最多?
--砂粒之间的空隙大,含空气最多, 含水最少。
3、不同的土壤,渗水的能力是不 同的。
【实验】土壤的渗水实验 --探究土壤渗水的多少 空隙就较小, 于是水和空气也就少。
2、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质占 固体部分的95%),所以矿物质颗粒的多少 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 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
土壤颗粒的分类
名称 砂粒 粉砂粒 黏粒
所以,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性适度,通 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问题】你认为哪种土壤更适合 于植物的生长?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一直是土壤碳储量和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机碳储库之一,其中土壤有机碳主要由土壤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组成。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不仅决定了土壤的碳贮存能力,还影响着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功能。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固定在土壤中,包括植物残体的分解、微生物作用、土壤侵蚀等过程。

这些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受到土壤环境因素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土壤颗粒有机碳是土壤中相对稳定的有机碳形式,主要由植物残体、微生物残体和土壤胶体等有机物形成。

而矿物结合有机碳则是通过化学吸附等方式将有机碳固定在土壤矿物表面,使其与土壤矿物质子结合形成矿物有机复合物。

这两种形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的比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的碳贮存能力和碳储备量。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不仅受到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植被类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释放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农田的耕作方式、退耕还林等。

研究表明,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对土壤的碳贮存能力和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不仅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还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对土壤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形态以及固碳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对土壤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微生物活性等有着显著的影响。

另外,科研人员还通过模拟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固碳量的影响。

土壤质地 名词解释

土壤质地 名词解释

土壤质地名词解释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相对比例和大小,以及这些颗
粒的排列状态。

土壤质地通常由砂、粉砂、粉土、壤土和黏土等颗
粒组成。

根据这些颗粒的比例,土壤质地可以分为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等不同类型。

砂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通透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壤土的颗
粒大小适中,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均衡。

黏土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强,但通透性较差。

土壤质地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土壤质地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砂质土
壤适宜于排水性要求较高的植物生长,而黏土则适宜于要求较高保
水性的植物生长。

土壤质地也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肥性、保水性等特性,因
此在农业生产和园艺种植中,了解土壤质地对于科学施肥、合理种
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土壤质地也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土壤质地的认
识和了解对于农业生产、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包括:
1. 矿质颗粒:主要由砂、粉砂、粘土和漂砾等颗粒组成。

矿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其透水性和透气性。

2. 有机物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动物残体分解而来,包括有机质和腐殖质。

有机物质能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微孔隙和粘结水中。

合适的水分含量对于植物生长非常重要。

4. 空气:空气存在于土壤微孔隙内。

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根系通气和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5. 微生物: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的存在对于土壤的生物化学循环、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起重要作用。

6.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昆虫、螨类等,它们的活动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模糊土壤中的养分。

植物根系能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以及吸收水分和养分。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土壤的复杂结构,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黄泥”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黄泥”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黄泥”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一、黄泥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黄泥是一种富含黏土成分的土壤类型,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土壤结构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泥的胶粒细小且形状规则,能够促进土壤颗粒之间的紧密结合,提高土壤的结构稳定性。

其次,黄泥富含有机质和养分,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供应,增强土壤的肥力。

最后,黄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促进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的生态功能。

二、黄泥对土壤水分保持和排水性的影响黄泥因其高黏性而在土壤中具有很好的保水性能,能够吸附和固定水分,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然而,过多的黄泥也会造成土壤排水不畅,导致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容易引发水涝和植物根系缺氧,降低土壤的透气性。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管理黄泥土壤的水分是至关重要的。

三、黄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黄泥富含细颗粒的胶粒和有机物质,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能力,能够吸附并保持土壤中的养分。

黄泥土壤中的高胶粒含量和细颗粒的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性,提高养分的有效供应能力,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黄泥土壤还能固定钾、钙等重要微量元素,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四、黄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黄泥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环境。

黄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能够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并促进它们的繁殖和活动。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并参与土壤酶的催化反应,促进土壤养分的吸收和转化过程。

因此,黄泥土壤中的丰富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黄泥”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结构、水分保持和排水性、土壤肥力以及微生物活性等方面。

了解黄泥土壤的特性和影响有助于科学合理利用黄泥资源,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指导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侵蚀
人为侵蚀:指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过程中,移动了大 量土体,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侵蚀,增加了 河流的输砂量。目前主要表现在采矿、修建各种建筑、公路、铁 路、水利等工程过程中毁坏耕地、废弃物乱堆放,有的直接倒入 河床,有的堆积成小山坡,再在其他营力作用下产生侵蚀。
人为侵蚀在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 大批露天煤矿的开采等,使个别地区的水土流失近年来又有明显 加剧的趋势。衡量土壤侵蚀的数量指标主要采用土壤侵蚀模数, 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对区域划分土 壤流失强度。
粒径的组成越均匀,其稳定性越差;粒径的组 成越不均匀,即均匀系数越大,则越稳定。因为小 颗粒可以填充空隙,使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相 互结合就会越紧密。
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水的分散和悬浮之能力, 其大小要取决土粒和水的亲和力及土粒间的胶结力, 胶结力越小和水亲和力越大的土粒,则越易分散和悬 浮,结构体越易受到破坏和解体,致使土壤颗粒变小, 封堵地表表面,从而减少土壤渗透量和增加地表径流 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地表径流速度很小,土壤也 会因分散悬移而发生侵蚀。
因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 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 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 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 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一、、自自然然因因素素
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候 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 1风壤.气气侵候候蚀而 所:的。又谓气最特候直暴主点因要是接雨素而降的是特又雨别直量是指是接大降短季而的风集是水时气中降,间候,水与尤内多,土暴尤其强壤雨其是大侵,是蚀因暴暴的密此雨雨降切加的相剧引的水关了起引,。土水季起一水日土降流水失量最可突超出过5的0气mm候或因1素。 土流失小最时突降出的水气超候因过素1。6所m谓m暴的雨都是指叫短做时间暴内雨强大。的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 降都水叫,做土一暴流雨日失。降一水量般量愈说可来超多,过。暴50雨mm强或度1愈小大时,降水水土超流过失16量m愈m多的。
3沟蚀: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 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 形式,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为 细沟、浅沟、切沟侵蚀 4.冲蚀:主要指沟谷中时令性流水的侵蚀
冻融侵蚀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寒地区,在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 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 季表层首先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 水浸润的土体成流塑状态,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形 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所以此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一些土壤水 分较多的地段,尤其是阴坡。如春末夏初在青海东部一些高 寒山坡、晋北及陕北的某些阴坡,常可见到舌状泥流,但一 般范围不大。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 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 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 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 牧),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 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 土流失。
土壤颗粒的概念
构成土壤固相的物质。按其来源与 组成可分为矿质颗粒和有机颗粒两种, 一般来说,矿质颗粒占土壤固相重量 的95%以上,有的高达99%。土壤颗粒 起着支撑植株生长的作用,其粒径大 小、组合比例与排列状况直接影响土 壤的基蚀:指土壤及 其母质在水力、风力、 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 用下,被破坏、剥蚀、 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 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 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 和风力侵蚀等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
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 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 耕地或荒坡上
2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 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 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 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综上所述:土壤粘粒含量 越高,土壤的胶结能力就越强, 土壤孔隙就会越小,通气性越 差,且不利于土壤的排水,造 成土壤淹渍,从而更加容易发 生地表径流,产生侵蚀。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 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 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 动现象, 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 和泥石流等类型,其中泥石流 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 式。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 谷的高陡边坡上
风力侵蚀
风蚀: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 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 失。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 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先导因子。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 光板的泥沙年流失量为26902kg/hm2,桉 林地为6210kg/hm2,而阔叶混交林地仅 3kg/hm2。因此,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 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蚀有着极其重要 意义。
二、人为因素
土壤的颗粒组成状况是影响土壤抗蚀特性的重要因素。
颗粒组成越细的土壤,其抗打击力的能力也越高。颗粒越 小,越容易黏结,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形成团块状结构体, 出现较大孔洞,因而使土壤排列时单位体积质量降低,相 对密度变小,土壤孔隙度增大 。湿土层的抗分散能力明 显地随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加强。黏粒含量超过30%一35 %的土壤,凝聚力较大,并形成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这 种团粒结构对雨滴打击和溅蚀阻力较大。试验表明土粒愈 粗,临界黏结力愈小,也就是说土体发生溅蚀的临界值随 土粒粒径增大而降低,即土壤抗蚀性越小。
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 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 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 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土 壤的透水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 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生侵 蚀。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 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若土壤颗粒间的胶 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 抗蚀性也较强。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 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据 研究,土壤膨胀系数愈大,崩解愈快,抗 冲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缠绕,将土壤团结, 可使抗冲性增强。
小、2坡.地长形、:2坡.地形地形等形是都影:对响水地水土形土流流失是失有影的影重响响要,水因其素土中,坡流而度失坡的度影的的响重大 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 最大,长因、为坡坡度形是等决定都径对流冲水刷土能流力的失主有要因影素响。坡,耕其地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 植况使下土,是壤坡决度暴定越露陡于径,流流地水表冲冲径刷刷流是流土能速壤力越流的大失,的主水推要土动流因因失子素也。越一。严般坡重情耕。 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
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 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程度上 有所差异。风蚀强度与风力大小、土壤性质、植被盖度和地 形特征等密切相关。此外还受气温、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 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风蚀强度的极重要 因素,土壤含水量越高,土粒间的粘结力加强,而且一般植 被也较好,抗风蚀能力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