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走进心理学主题班会记录(3篇)

走进心理学主题班会记录(3篇)

第1篇一、班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学,提高心理素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决定开展一次以“走进心理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本次班会旨在通过互动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班会时间及地点时间:2022年10月15日 14:00-16:00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2. 心理学知识讲座3. 案例分析4. 心理游戏互动5. 主题分享6. 总结与反思7. 结束语四、班会内容1. 开场致辞班主任首先对本次班会的主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学习。

2. 心理学知识讲座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主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等。

讲座中,老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理学知识,使同学们对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老师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心理案例,引导同学们分析案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4. 心理游戏互动为了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心理学,设计了几个心理游戏。

同学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心理学的魅力,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主题分享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应对压力的方法。

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班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6. 总结与反思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强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7. 结束语本次班会圆满结束。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班会,自己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也认识到了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班会效果本次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同学们对心理学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心理学的兴趣。

走进心理学

走进心理学


强迫:第41—50题,如果你的得分在5分 以上,说明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 你总想不该想或不愿想的事,或者控制 不住作无意义的动作,比如每次出门后 总是反复回来检查门是否锁好。更为严 重的事这些想法或动作已影响了你的正 常工作、生活。

怀疑:第51—60题,如果你的得分在5分 以上,你的怀疑心较重,不信任别人, 与别人相处常常斤斤计较,不顾别人利 益。
37. 如果事情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我常感到 手足无措。 38. 当我和别人谈话时,并特别想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时,我的声音常会变得颤抖。 39. 公共场合说错了话,会使我很长时间不敢 与人接触。 40. 我经常服用镇静剂。 41. 有时一个念头总在脑中反复出现,我想打 消它,但怎么也办不到。 42. 我时常为了一些细微末节的消失而烦恼。

如果你不存在以上任何障碍,那么恭喜 你,你的心理很正常,如果整个60题, 你打“√”的题目在5题以下,说明你的 心理素质较好,你有较强的适应性、承 受能力、自信心和意志力,你是你人生 的“骑师”,你会拥有奋进、快乐、幸 福的人生。
步骤一:心理实验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用一块透 明挡板把一个大水箱隔开,两边分别放入一条 饥饿的鳄鱼和一群鲜活的小鱼。
鳄鱼立即向小鱼猛冲过去,结果未能如愿。 它不甘心,重新发动攻击,仍然撞在挡板上, 反复攻击后,鳄鱼撞的头波血流,彻底绝望, 于是不再白费力气,躺在水中一动不动。
这时,心理学家把挡板撤掉,小鱼在 鳄鱼眼前游来游去,可鳄鱼麻木迟钝到 极点,对此无动于衷,最后被活活饿死。
总结:
这个试验验证了20世纪心理学最重要的 发现之一:自我意向。
活动步骤

(一)教师引导 (二)音乐和冥想引导 (三)分享放松与冥想感受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近心理学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近心理学全国通用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近心理学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4.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小测试,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走近心理学2. 课题:心理健康教育3. 内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心得体会。

2. 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的宣传海报,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讲解心理学知识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3. 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帮助。

通过本次课程,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小测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吗?”测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自我概念、探索自我接纳的途径、学会积极自我评价以及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认识到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积极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积极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自我概念,探索自我接纳的途径,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心理健康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自我概念、自我接纳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扰,探讨如何通过自我接纳来缓解这些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积极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自我概念2. 自我接纳认识自我概念探索自我接纳的途径学会积极自我评价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思考如何将所学心理健康调适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接纳能力。

2. 答案:(1)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心理健康书籍,参加心理健康讲座,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学会关爱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通用5篇)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通用5篇)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通用5篇)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进取乐观的生活态度。

2、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

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3、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4、培养幼儿热爱生活,欢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重、难点分析: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活动准备: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活动过程:一:感受欢乐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开心与烦恼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2、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3、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5、你喜欢开心的自我还是不开心的自我?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

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我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三、让自我开心1、介绍开心枕。

2、传递开心,让每个幼儿和“开心枕”抱一抱,亲一亲。

3、说一说抱着“开心枕”有什么感觉?4、把开心枕送给其他人来感受一下开心的滋味。

四、化解不开心1、生气商店:谁明白什么是消气商店?2、我们来看看谁来消气商店了?3、依次出示小动物,请幼儿帮他们想办法!4、你觉得消气商店好吗?为什么?5、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想哪些办法让自我消气呢?小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你生气的时候,能够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电视或者大声的'哭一哭,这样你就能消气,让自我欢乐起来。

走进心理健康课教案2活动目标:1、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乐意在群体中表述自己对名字的想法。

2、初步了解父母带给自己名字的含义,并爱上自己的名字。

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并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难点:1、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2、在群体中表达自己对名字的想法。

活动准备:1、幼儿名牌;2、绘本ppt;3、视频;4、爱心卡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聊聊名字1、我们初次见面,你愿意分享下你的名字吗?(出示名字卡)2、教师分享自己的名字(名字卡)二、分享交流,阐述心声1、出示ppt,小老鼠,让幼儿知道原来对于名字也有喜欢或不喜欢的。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6篇)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6篇)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6篇)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一、班会目的: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

二、班会预备:调查问卷、课件制作、开展方法:商量法,说说、议议。

三、班会程序:1、课前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同学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不需写名字,真实填写。

A、亲热。

B、比较紧急。

C、疏远和一般。

2、依据课前统计状况师:是谁,把我们带到这秀丽的世界?是谁,呵护我们、爱护我们、照看我们?是我们的父母!可是,如今你是否觉得父母和你们的距离已经渐渐地拉大。

你和父母是否已经没有了亲热感?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四、出示一些图片,内容是1、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2、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

师:除了以上状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状况?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急?师:假如你有以上状况,父母会如何惩处自己?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被惩处后的感受。

〔同学发言〕师:被父母惩处,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

那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五、从父母角度看投影事例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六、从自身找缘由师: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那被打大事中,你又有没有做错?请曾经被父母惩处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同学发言〕七、小组活动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想一想,父母容不简单?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足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抱负?说一说,拥有“最抱负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

八、与父母沟通师:我们要应和父母多一点沟通。

我们该怎么和父母沟通呢?〔同学发言〕1、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孩子沟通的状况?2、同学说说自己与父母沟通的状况。

3、选出一些写得比较好的“给父母的一封信”,请同学读出来,并把父母的回信也读出。

小结: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转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怀我们,也在想方法走近我们。

心理课教案:走进心理学

心理课教案:走进心理学
当然,禁果效应也有积极作用,巧妙地运用它经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禁果效应。曾有一个孩子学了一年的电子琴就不想再琴了,聪明的妈妈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就买了一台高级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内,不让孩子碰。这下,孩子急了:“妈妈,电子琴不是买给我的吗?为什么不让我弹?”妈妈就故意激她说:“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干吗?”这时,孩子大叫起来:“谁说的!我一定会学会的!”此后,每当妈妈外出时,这个小孩就会悄悄地去偷着弹。
通过本节课,皆在让学生对心理这个学科有所了解,并产生了解自我内心世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成长的动机,改变“我很健康,不需要上心理课”的观点,以及消除同学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班级心理课堂的约定(倾听、尊重、分享)。
教学
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减少对心理学的神秘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暖身活动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一起度过每两周一次的心理课。
我先自我介绍:我的名字——侯雪萍,身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老师,大家可以称呼我侯老师或者心理老师。
大家之前有没有上过心理课或者接触过学过心理学的人?相信大家是第一次上心理课,第一次和学过心理学的人相处。那么,在你们的心中,学过心理学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思考)
2.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流程和作用,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3.初步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架构,形成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
4.对学生状况、需求等做出初步了,激发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兴趣。
2.学生形成主动求助的意愿
教学
难点
如何避免枯燥的讲授,如何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呈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咨询的含义,流程和作用。

走进心理课堂教案初中

走进心理课堂教案初中

走进心理课堂教案初中年级学科: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时:1课时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调整心态,健康成长。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习惯,学会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其应对3. 心理素质的培养4. 心理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2. 教师讲解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其应对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调整心态,健康成长。

3. 教师讲解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了解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4. 教师讲解如何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心理健康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给予评价。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 学生参与竞赛,教师点评答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3.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提高心理素质的计划。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作有限的个性发挥。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三、揭开神秘面纱——走近“心理咨询”(10分钟)
1.树洞——保密、倾听(真诚)——影片(花样年华、情癫大圣)、故事(长着驴耳朵的国王)、实验(教堂里的牧师)、网络(树洞网)
大家看懂了吗?树洞其实是一个倾吐秘密的地方。这在很多地方都有体如果有听过的,请听过的同学来说),还有电影“情癫大圣”里也有这样的镜头。现在呢,网络上也出现了这种用来倾吐秘密的“树洞网”(出示幻灯片)。大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呢?或者是向别人诉说你的苦恼,或者是倾听别人的述说呢?(请个别学生谈谈:这样倾诉过后,或者是感觉到别人这样认真地听我诉苦,是不是感到舒服很多呢?)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确实是有效果的。(教堂牧师的实验)。因此,心理咨询有时候就像是对树洞倾吐秘密,心理老师会像树洞一样真诚地用心倾听,替你保守秘密,你会有一种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如果这样说的话,其实在座的同学很多也扮演了“树洞”这样的角色。只是心理老师相对更专业,更具技术性,并不是简单的聊天和安慰。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板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
•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感觉、知觉)、情感、意志心理过程,和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以及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的个性心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应用
气质(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质的不同)
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四类型说(板书)
胆汁质——兴奋型——张飞、李逵、晴雯
多血质——活泼型——王熙凤、浪子燕青
粘液质——安静型——薛宝钗、林冲
抑郁质——抑郁型——林黛玉
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职业
会计——细心、耐心、恒心——安静型——粘液质
第一课走进心理学
年月日
星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以及精神病治疗三者之间的区别;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意目标
产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和有心理困扰找老师的思想
行为目标
积极寻找身边的心理现象,发现心理的有趣之处
重点
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点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3.心理咨询是什么?心理咨询是借助会谈和交流沟通等方式给来访者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使来访者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上有所变化。一方面解决来访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挖掘来访者的潜能,使他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成长。
4.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心理咨询≠算命,不能一下子看透你心里在想什么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对上课过程中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搜集相关资料,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老师讨论。
教学反思
5.有烦恼,打算来心理咨询前的准备:
A、想好开头说什么。
B、把心理辅导老师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
C、“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
D、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
E、不要期望由心理辅导老师给你“做决定”。
F、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
四、心理辅导活动课——交流的平台(5分钟)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我们这个心理课。在座的同学,初中的时候有没有上过心理课的?(有的话请同学说说:心理课与其他课有什么不同,你上过感觉怎么样?)大家现在可能也有一点感觉,心理课与其它文化课不同。在其他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多。而我们这个课,更多的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是大家分享经验、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的地方。通过分享,你会发现,原来你并不孤单,原来你遇到的问题,很多同学都会遇到。因此,这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我并不要求大家一定要坐得非常端正,一定要做对多少题,只希望我们能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真诚、彼此尊重的环境,使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说说心里话。今天,说实话,是我说的比较多,以后,我们的很多活动都需要大家来积极参与,表达想法,需要大家多说。也许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在这里,你表达的越多,投入的越多,你的收获也会越大。
心理咨询≠精神病,来咨询,并不表明你就有很严重的精神疾病或问题。就像感冒一样:轻微的,自己会好;有点严重的,要吃药打针;非常严重的,已经病变了。
心理咨询≠万能的,心理咨询不是替你出主意,帮你一下子就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心理咨询只是帮助你更合理地对待你面临的问题,一起寻找方法,真正采取行动的还是你自己。
三、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挑条目板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评估。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让学生从已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不要再以有色眼镜看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课时
教具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这是大家的第一次心理辅导课,在开始本科内容之前,我想请问大家一下,平时的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接触过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或是心理现象,可以自由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的误区
2.镜子——投射、反应(客观、发现成长的力量)
心理咨询怎么会和镜子发生关系呢?大家肯定都照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呢?我记得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心理咨询也像照镜子,我们知道人很多时候都可能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比较客观地分析问题,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你自己认为的这样的,逐步会积聚起成长的力量。
(1)我心理没有问题,不需要心理咨询;
(2)学过心理的人会看出别人正在想什么,会知道别人将要做什么或想要做什么;
(3)心理学家与算命先生差不多,能够算出未来的事情;(不是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实践者)
(4)心理学就是催眠,能够把人从清醒状态引到迷糊情景中,在被催眠时所做的事情,等到清醒的时候却不知道是自己做。(特殊的心理技巧不是心理学的全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