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评述

红楼梦的写作风格评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其写作风格以其独特性和深刻性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红楼梦》写作风格的评述:
1. 复杂的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和众多角色的交织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具层次感和戏剧性,同时也为揭示人性、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景和人物。
他巧妙地运用了色彩、音乐、建筑等元素,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和艺术美的虚构世界。
3. 真实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各异,栩栩如生。
他们有着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性。
4. 幽默与讽刺:《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使作品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
作者通过巧妙的对话和情节设计,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愚昧暴露无遗,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
5. 诗意的语言和抒情描写:《红楼梦》中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抒情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作者通过优美的诗词、动人的音韵以及细腻的情感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
总体来说,红楼梦的写作风格独特多样,既有冷静客观的叙述,又有细腻生动的描写,同时融入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这种风格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洞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作者:林淑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红楼梦》的叙事者显隐有别、叙事空间以建筑架构故事、叙事逻辑循环往复、叙事结构三线并进,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空间;叙事逻辑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08-01一部叙事作品是由作者、叙述者、故事、叙事话语、叙事模式、叙事接受者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叙事学理论也因此可以分为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几个层面:一是作者、叙述者和故事;二是叙事话语层面,包括叙事模式、叙事时间等因素;三是故事的层面,它包括叙事逻辑、角色模式、叙事结构等因素。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其故事具有独特的讲述风格,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这部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者叙述者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说的话。
具体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它在叙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特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在《红楼梦》中,石头是叙述者的身份,但是这位叙述者所叙之事可以是他亲见亲历;也可以是他间接所闻。
因此,许多事件尽管石头在场,但他仍能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而且,石头作为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采用呈现式的叙述方式——尽量让人物自己登场亮相,或者干脆把许多功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几处比较隐蔽的叙述功能。
首先是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作公开的阐释或评论。
如第五回开头的一段一轮:“第四回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其次,沿用话本小说说书人的习惯用语和回前、会后诗。
《红楼梦》中常用的说书人习惯用语有这样几个:却说、且说、如今且说、后回再见、暂且无话,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等。
再次,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述。
一般追述前事时,常用“原来”如何如何。
《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红楼梦》的叙事风格《红楼梦》的叙事风格一、叙述者叙述者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说的话。
具体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它在叙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特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在《红楼梦》中,石头是叙述者的身份,但是这位叙述者所叙之事可以是他亲见亲历;也可以是他间接所闻。
因此,许多事件尽管石头在场,但他仍能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而且,石头作为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采用呈现式的叙述方式——尽量让人物自己登场亮相,或者干脆把许多功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几处比较隐蔽的叙述功能。
首先是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作公开的阐释或评论。
如第五回开头的一段一轮:“第四回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其次,沿用话本小说说书人的习惯用语和回前、会后诗。
《红楼梦》中常用的说书人习惯用语有这样几个:却说、且说、如今且说、后回再见、暂且无话,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等。
再次,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述。
一般追述前事时,常用“原来”如何如何。
如第七回“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第九回“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
后一种情况,在叙事学中称为“二度叙事”。
二度叙事又分为“自叙”与“他叙”两种。
“自叙”即向他人讲述自身之事。
“他叙”则是众人讲述自身之外的事。
自述的情形如第三十八回贾母向薛姨妈等人讲述自己的少女时代。
还有一种自述形态是内心独白。
如第三十六回在对宝玉内心进行了大段描写之后,故意说“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
而他述的情况触目皆是。
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红楼梦》的叙述者无论是直接出面,还是隐身幕后而把叙述职能交给其他人物,都是为了营造出“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故事氛围,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叙事的灵活多变。
二、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红楼梦》的叙事时间运用了各种手法,如省略、停顿、场景。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在情节安排上精彩纷呈,而且在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上也堪称经典。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艺术技巧1. 人物刻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表现林黛玉的形象时,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她的聪明才智、独立个性和矛盾情感。
另外,通过书写多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转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面貌。
2. 对话技巧对话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同时,对话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驱动力,使故事更加有张力,引人入胜。
3. 描述技巧《红楼梦》中的描写十分丰富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形象、声音、触觉等多个感官的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氛围。
同时,作者还善于以景映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二、叙事风格1. 抓住人物情感《红楼梦》以人物情感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交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的纷乱世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人物的独白、思考和回忆,使读者能够洞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多线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错叙述不同的故事情节,使整个小说更加丰满和庞杂。
这种叙事方式既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又能够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社会背景的多变。
3. 反讽与幽默《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幽默的手法,几位女主角的歌词、对白和行为常常富有戏谑意味。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风趣幽默,也通过讽刺和嘲笑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讨论《红楼梦》在叙事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具有的文学价值。
一、多角度叙述《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通过各种视角展开故事,包括贾府内外众多角色的参与。
这种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动机,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复杂性。
二、夹缝写意作者曹雪芹善于运用夹缝写意的手法,在深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家族命运等元素。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拓宽了小说题材,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三、诗词歌赋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诗词歌赋,这一特色在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
通过嵌入诗词,作者表达了对情感、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描绘。
这种文学手法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艺术性,并且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古典诗词的机会。
四、讽刺与幽默虽然《红楼梦》是一部伤感悲剧,但其中也渗透着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作者借助这些手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对人性弊病进行剖析,并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五、文学价值1.《红楼梦》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示了细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成为揭示人性困惑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
2.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性格塑造。
3.写意夹缝式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读者对于人物遭遇的共鸣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4.诗词歌赋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5.讽刺与幽默为小说注入了活力,使得作品不仅悲剧色彩浓厚,还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结论《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多角度叙述、夹缝写意、诗词歌赋和讽刺幽默等元素相互交融,在描绘人物形象、探讨人性困惑和批判社会弊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引言当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时,《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
叙事手法1. 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通过角色的视角来了解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加贴近故事的发展,并与其中的人物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2. 反复叙述和回溯《红楼梦》中也采用了反复叙述和回溯的手法。
这种手法使得故事的时间线变得复杂,但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不断的回溯和重复叙述,作者实现了对故事的多次解读和揭示,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书信、诗词和对话书信、诗词和对话是《红楼梦》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书信的形式使得角色间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诗词则通过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为故事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
而对话则更加直接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文学结构1. 岁时结构《红楼梦》的文学结构是基于岁时的,按照四季的变迁进行分章。
每个章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和氛围,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一种自然流转的感觉。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有连续性和节奏感。
2. 对偶结构《红楼梦》中采用了对偶的结构,通过对比和对称呈现了不同角色的命运和对立。
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和薛宝钗等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对立,展示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在同一命运下的幸与不幸。
3. 歌词和诗词《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歌词和诗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和音乐感。
这些歌词和诗词给作品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叙事技法的运用无疑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探讨其在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中心意象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叙事技法在此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话交流,作者曹雪芹成功地刻画了众多动态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目睹其真实生活一般。
例如,李纨、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叙事手法得以完整呈现,读者仿佛真正了解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使用视角转换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人物。
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读者可以透过多重视角,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动态与矛盾。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发展。
二、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还体现在其对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上。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中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通过叙事手法将其融入情节之中,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
举个例子,作者通过对花木的描写,将花木意象与人物形象相联系,以突出人物的感情、性格特点和命运。
通过对黛玉的描述,黛玉如同一株垂死的花木,形象鲜明地传达了她的忧郁、矛盾和寂寞。
这种意象的叙述方式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的技巧运用叙事技法在《红楼梦》中不仅在人物描写和意象构建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首先,作者沉浸于细腻入微的叙述,通过渲染情景、交代人物关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手法,创造出一种紧张、悬疑的氛围,使得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
例如,在林黛玉生病时,作者以一种暗示与悬疑的描写方式,将读者的焦点由病情延伸到了与其相关的各个人物身上,推动了情节的曲折与发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家族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
在红楼梦的叙事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手法,使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具艺术魅力。
一、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通过贾宝玉的视角展示了整个故事。
贾宝玉成为了整个红楼梦的核心和主角,他的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亲情与爱情的交织,社会的丑恶与虚伪。
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二、多角度叙事另一个红楼梦独特的叙事手法是多角度叙事。
除了贾宝玉的视角外,作者还以其他人物的视角来描绘故事。
比如林黛玉、贾迎春、王熙凤等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感受和态度,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多角度叙事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嵌入叙事在《红楼梦》中,作者还采用了嵌入叙事的手法。
通过插入一些小故事、传说或者诗词等形式,来丰富故事内容。
比如黛玉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一个蝴蝶,然后贾母就讲了关于蝴蝶的传说故事。
这种嵌入叙事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四、回溯叙事在《红楼梦》中,还有一种叙事手法是回溯叙事。
作者经常通过切换时间和场景的方式,回溯到过去来展示人物的成长经历或相关故事情节。
比如描写贾宝玉的出生,叙述贾宝玉与黛玉相识等。
回溯叙事能够很好地补充和解释故事中的细节,给读者更多的背景信息,使故事更加完整。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对人物的行为和背景作出一些评价和议论。
《红楼梦》中常常以贾母或其他人物的语气来陈述,通过他们的口吻来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和戏谑意味。
夹叙夹议给小说增添了一种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同时也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摘要:《红楼梦》的叙事者显隐有别、叙事空间以建筑架构故事、叙事逻辑循环往复、叙事结构三线并进,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空间;叙事逻辑
一部叙事作品是由作者、叙述者、故事、叙事话语、叙事模式、叙事接受者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叙事学理论也因此可以分为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几个层面:一是作者、叙述者和故事;二是叙事话语层面,包括叙事模式、叙事时间等因素;三是故事的层面,它包括叙事逻辑、角色模式、叙事结构等因素。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其故事具有独特的讲述风格,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这部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者
叙述者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说的话。
具体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它在叙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特点――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在《红楼梦》中,石头是叙述者的身份,但是这位叙述者所叙之事可以是他亲见亲历;也可以是他间接所闻。
因此,许多事件尽管石头在场,但他仍能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而且,石头作为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采用呈现式的叙述方式――尽量让人物自己登场亮相,或者干脆把许多功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几处比较隐蔽的叙述功能。
首先是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作公开的阐释或评论。
如第五回开头的一段一轮:“第四回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其次,沿用话本小说说书人的习惯用语和回前、会后诗。
《红楼梦》中常用的说书人习惯用语有这样几个:却说、且说、如今且说、后回再见、暂且无话,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等。
再次,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述。
一般追述前事时,常用“原来”如何如何。
如第七回“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第九回“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
后一种情况,在叙事学中称为“二度叙事”。
二度叙事又分为“自叙”与“他叙”两种。
“自叙”即向他人讲述自身之事。
“他叙”则是众人讲述自身之外的事。
自述的情形如第三十八回贾母向薛姨妈等人讲述自己的少女时代。
还有一种自述形态是内心独白。
如第三十六回在对宝玉内心进行了大段描写之后,故意说“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
而他述的情况触目皆是。
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红楼梦》的叙述者无论是直接出面,还是隐身幕后而把叙述职能交给其他人物,都是为了营造出“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故事氛围,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叙事的灵活多变。
二、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
《红楼梦》的叙事时间运用了各种手法,如省略、停顿、场景。
其中插叙大多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植入文本的。
尤其是预叙的特征明显。
它表现在以偈语、占卜、
梦境、谶言等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作暗示预叙。
这种暗示预叙在《红楼梦》中集中表现在三处,一是一僧一道对顽石所说的一番话,一是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十二支曲,一是灯谜中的谶语。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的判词,听到了十二支《红楼梦》曲。
这些判词和曲子正是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贾家命运及结局的预叙。
《红楼梦》的叙事空间直接以建筑为框架。
明显的三处分别是黛玉进贾府,贾政巡园和刘姥姥游大观园。
贾府和大观园的园林布局是对应小说故事情节的空间坐标系,成为叙事依托的载体和连接情节的媒介。
叙事从黛玉进贾府开始。
园林建筑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形象存在于小说情节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是以一系列的亭台楼阁组成园中有园,园外有园的建筑组群和空间主题,它的视觉形象是分散的,由此构成了小说叙事情节的相对独立;即场景式的故事叙述。
一个个空间主题形成了一个个空间场景,每处景点都有一个或数个独立的场景描写。
而空间边界的围隔与引导则构成了场景的转换。
如第四十回写贾母在大观园设宴,一碧池水成了各个庭园的空间边界,把大观楼、潇湘馆、秋爽斋、缀锦阁、蘅芜苑等串联起来。
显然,园林建筑成了小说故事依托的叙事空间。
而从意义层面上分析的话,园林建筑还代表了人的生活空间和生存方式,规定了小说人物的本质属性。
因此,建筑作为人的生存样式的标志,在于它的直观性。
它是人的生活方式的凝固和放大。
如写刘姥姥到蘅芜苑时,对其屋内设置的一任描述,明显地写出了宝钗素朴冷淡的特征,而对潇湘馆的描写又说明了黛玉酷爱读书的性格。
三、叙事逻辑
叙事的基本序列由三个功能组成,分别是“情况形成”、“采取行动”、“达到目的”。
但是在具体的叙事作品中,三个功能并非必然地连续发生。
长篇章回小说的叙事逻辑以若干复合序列构成,首尾接续式是常见的复合序列之一。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注重事件的因果关系,《金瓶梅》、《儒林外史》注重事件的自然联系,而《红楼梦》注重事件的循环往复,也可以说是各种复合叙事序列的并存。
其中有些叙事表现为改善阶段和恶化阶段的轮换交替、连续循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首尾接续式。
如宝黛相知相爱的过程便是如此。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宝钗的金锁对黛玉构成了威胁。
从此黛玉常常半含酸意,旁敲侧击,从而形成了两人的第一次摩擦。
之后,黛玉在薛氏母女面前对宝玉故作关爱,并口称“咱们”,显然拉近了二人的亲密。
第二次摩擦是史湘云的到来,宝黛抬起杠来,紧接着宝玉一番表白又将二人的心拉近了。
之后,因误会晴雯把气无心的发泄到黛玉身上,宝玉听到《葬花词》后,二人在此推心置腹的交谈解除了误会。
湘云及金麒麟的影响加重后,宝黛又发生了一次争执,最后宝玉掏出了肺腑之言“你放心。
”至此,二人爱情再没有因宝钗、湘云的缘故发生不和。
四、叙事结构
《红楼梦》的结构之道在于多角度、多层面的揭示出人生的大苦痛和大不幸,这在书中的前五回便可找到答案。
首先是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所谓“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是对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概括与总结,并指出了他悲剧的结局。
其次是女儿国的悲剧,太虚幻境中那一幅幅对联、十二金钗的判词以及“红楼十二支曲”,都是对闺阁中“异样女子”人生道路的概括与总结,并指出了她们的悲剧结局。
再次是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的悲剧,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甄士隐的《好了歌
解》以及“飞鸟各投林”的曲子,都是对贵族之家兴衰际遇的概括与总结,并指出了其悲剧结局。
以上三重悲剧构成了全书的三条主线,而且三条主线相互平行,各有其存在的独立价值。
宝玉的人生观与封建正统观念格格不入,他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政治、道德背道而驰的人,既不被社会所用,也无力挽回家园颓败的命运。
他以“保全真性”作为人生理想,并将其付诸现实生活。
但他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能如愿以偿。
他领悟到人生的苦恼,又找不到其他的出路,只得遁入空门。
女儿国的悲剧更是多样的。
黛玉、尤三姐、晴雯含恨而逝,是个性遭到戕害的悲剧;李纨、宝钗或独守空房,或自我压抑,是恪守礼教者的悲剧;元春、迎春、尤二姐的不幸,是顺从者被蹂躏的悲剧;探春的远嫁、妙玉的受难是高傲者被摧残的悲剧。
她们无一例外的以悲剧纷纷结束了此生。
贾府的悲剧是荒淫腐朽的贵族必然衰败的悲剧。
作为贵族之家,必然“生齿日繁,事物日盛”,否则便称不上是钟鸣鼎食之家。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贵族后裔,难免不安富尊荣,甚至于寻欢作乐、醉生梦死。
加之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统治者内不相互倾轧,贾府衰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显然,三条线索,三重悲剧,各有其价值,因而各自独立而不可取代。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丰富多彩,本文只就其中的三个角度做了简单分析。
不论是它叙事逻辑上的循环往复还是叙事结构的三线并进、叙事者的显隐结合,这一经典小说都做到了独具特色。
当然还有更多的叙事角度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岱.小说叙事学[M].商务印书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