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是 按照 作用功 能划分 。根据 邓茂先 、陈 祥贵等 的研
究 ,环 境激 素可分 为 干扰雌 激素 的环境 化学 物 (  ̄ [ I D D T 和
烷基酚等 )、干扰睾酮 的环境 化学物 ( 如2 , 4 , 5 一 三氯苯氧 乙
酸等 )和干扰 甲状腺 的环境化学 物 ( J / H D E S 等 )。往往一种
年 后
随着全 球工农 业 和科 技 的发展 ,温室 效应 、酸雨及 臭
氧层破 坏早 已成 为人们所 熟知 和关心 的环境 问题 。上述 问
能 、神 经系统 和免疫 系统功 能障碍 的一些 环境化 学物质 。
通 过对野 生生 物和实 验动物 的研究 ,已经 证实 了许 多化 学
题还 未能 完全解 决时 ,另一种 具有激 素类 似作 用的化 学物
种途 径 ,使得 生物链 中高 营养级 的生 物受 到严 重毒 害 ,对
人类 的健康 造成 了极 大 的威胁 。这些 激素类 物质不 仅干扰 生物 的繁殖 机能 ,而且还 影响生 物行 为 、思 想 、交 流 、情 绪 、学 习等 感知行 为 和能力 。环 境激 素类 物质危 害主要 表
环境激 素既可 以干扰 雌激 素又可 干扰睾 酮和 甲状腺 的功能
与发育 ,所以没有严格 的单一归类 。 二是按照来源划分 。根 据Wa l k e r A H的研究 ,环境激素 可分 为人工合 成激 素 ( 如 大部分 化学药 品 )、植物 性激素
中 ,同 时可 以通 过饮食 或者食 物链 进入动 物和人 体 内 ,在
等。
用 的有 7 万 一8 万种 ,其 中相 当数 量 的化合物 具有毒性 。这
些化合 物稳 定性极 强 ,一旦被 生物体 摄入就 无法分 解也不 能排 出 ,只能随 生物 的食 物链 不断传 递 ,处 于食 物链顶端 的人类就成 为环境激 素污染的最终集聚地 。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环境激素是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环境激素是指在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可能导致动物和人类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激素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探讨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机制研究进展。

一、环境激素概述环境激素指在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它们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环境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家庭和农业等领域,如塑料材料、化妆品、农药、染料等,这些物质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可干扰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目前研究显示,环境激素对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发育、代谢、免疫和神经系统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发育和成人生殖健康研究发现,环境激素可干扰男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生理发育和功能,可能导致不育、流产、早产等问题。

在婴幼儿阶段,受到环境激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生殖器不发育、身体内雄性激素水平降低等问题。

此外,环境激素还会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和卵巢功能,降低生育能力。

在成年人阶段,暴露于环境激素中的人可能会出现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

2. 代谢和免疫健康环境激素还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和免疫系统,包括影响体重、血糖、胆固醇水平等,甚至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

此外,环境激素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3. 神经系统健康环境激素对神经系统也会产生影响,如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降低,干扰睡眠和情绪等。

三、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机制研究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机制研究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内分泌干扰、氧化应激、DNA损伤、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

1. 内分泌干扰环境激素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是其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机制之一。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是指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模拟、阻断或干扰体内激素的合成、分泌、传递或代谢,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儿童发育问题:环境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早熟、智力发育受损等。

这是因为环境激素会干扰体内荷尔蒙的平衡,阻碍正常的生长过程。

2. 生殖系统疾病:环境激素与性激素的干扰有关,会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女性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问题。

长期接触环境激素还可能增加男性不育和女性乳腺癌的风险。

3. 代谢紊乱:环境激素与能量代谢调节相关,长期暴露于环境激素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4. 免疫系统受损:环境激素可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抗体产生和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增加感染和过敏疾病的风险。

二、预防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措施1. 饮食健康:选择有机食物,并且避免加工食品以及含有农药和化学添加剂的食物。

尽量减少食品加热过程中塑料容器的使用,避免塑料中的环境激素渗入食物。

2. 室内环境改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使用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清洁用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选择无添加的天然家居用品和装修材料,并及时清洁和更换空气过滤器。

3. 减少塑料使用:避免使用带有“PC”标志的塑料容器,尽量使用玻璃、不锈钢等替代品。

避免将塑料制品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以减少塑料中的环境激素释放。

4. 避免接触化学物质:减少使用含有激素类物质的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选择纯天然、无添加的产品。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农药、有害化学物质等。

5.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结起来,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

为了预防环境激素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从饮食、室内环境、减少塑料使用、避免接触化学物质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的化合物,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其中,环境激素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化合物。

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它们通过模拟体内天然激素的作用机制,干扰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引起多种生理反应和疾病。

本文将介绍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环境激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内源性环境激素是由机体本身合成的,包括睾酮、雌激素、孕激素等。

外源性环境激素则是从外部环境进入机体的物质,如苯酚、石油烃、双酚A等。

环境激素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1. 水平信号传递机制环境激素可以与天然激素结合,改变天然激素水平以及在细胞内的传递路径,进而影响相关生理功能。

例如,当外源性环境激素进入机体体内后,可以结合卵巢雌激素受体(ER),并激活ER,从而替代天然雌激素与ER结合,干扰雌激素的生物学功能。

2. 基因的表达机制环境激素还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机制,通过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来控制相关的生理过程。

例如,苯酚和双酚A都能够干扰睾酮受体的正常发育和分化,从而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 组织发生和功能环境激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例如,双酚A是最常见的外源性环境激素,它会影响卵巢、宫颈和乳腺的细胞增殖,从而引起相应的疾病,如囊性卵巢综合征、乳腺癌等。

二、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1. 生殖系统影响环境激素可以干扰机体正常的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引发不孕症、早产、性早熟等问题。

苯酚和双酚A是最常见的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

双酚A的摄入量超过推荐标准会导致精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对男性生育产生影响,而对于女性,双酚A的摄入会导致卵子的异常,引发不孕症等问题。

2. 神经系统影响环境激素还可以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导致认知、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苯酚经常暴露在环境中时,会干扰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对儿童的认知和学习有不良影响;另外,苯酚在高浓度时还会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抽搐等症状。

环境激素_人和动物健康的隐形杀手_佘锐萍

环境激素_人和动物健康的隐形杀手_佘锐萍

环境激素——人和动物健康的隐形杀手佘锐萍 田纪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摘 要: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且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动物和人体内蓄积,能与激素受体结合起激素样作用,引起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使机体生殖机能、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等出现异常的化学物质,也称“环境荷尔蒙”。

由于它们是从外界环境进入人体 ,并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所以又称其为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

有科学家预言,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破坏、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被喻为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

环境激素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课题。

目前,发达国家正以巨大的投入 ,研究环境激素的种类、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生态危害、分子作用机理、污染控制和防治对策。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本研究室近些年在环境激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环境激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其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及作用机理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环境激素;生殖毒性;胚胎发育毒性;免疫毒性;致畸与致癌性;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且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动物和人体内蓄积,能与激素受体结合起激素样作用,引起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紊乱,使机体生殖机能、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等出现异常的化学物质,也称“环境荷尔蒙”。

由于它们是从外界环境进入人和动物机体,并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所以又称其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异常效应的物质;它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损害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杜绝其产生的源头。

关键词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理影响防治由于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早在1977年7月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

1996年,美国T.Colborn等合著出版了《失窃的未来》一书,通过对暴露于人工合成化学物而导致生物的雌性化、雄性化、不育、生殖缺陷等科学发现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因化学合成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画面。

如同《寂静的春天》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一样,该书的出版也引起各国政府、舆论、公众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关注。

实际上,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并用作药品。

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

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且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

1 环境激素的概念与分类所谓环境激素,又叫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环境中存在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对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

早先,人们对化合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认识几乎全部基于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后来又发现,有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性。

所以,现在这一类物质被统称为“内分泌干扰物”或“环境激素”,它包括了与内分泌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甲状腺、淋巴腺和垂体激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对健康的影响。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都对这一概念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美国国家环保局在1995~1996年的报告中对环境激素表述为从某种程度上干扰激素活性的物质,这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

环境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环境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环境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环境素是指人类所处的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和因素,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一定影响。

人类的生理机能涉及各个系统,包括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系统。

环境素与人体生理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空气质量、水质、噪声和光照等方面,探讨环境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1. 空气质量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空气质量是环境素中最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高浓度的颗粒物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患肺癌和心脏病的风险。

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可以通过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提高车辆尾气处理效率和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来实现。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室内空气净化器等方式减少接触污染物的机会,保护自己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健康。

2. 水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水是人体所需的基本物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污染的水源可能含有各种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饮用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胃肠疾病,引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改善水质的措施包括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建设水处理设施和加强自来水供应管理等。

此外,个人也可以注意选择安全的饮用水,例如煮沸水或通过桶装水等方式来净化水源,保证自身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3. 噪声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因素,超过一定强度和时间的噪声会影响人体的听觉系统和神经系统。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为了减少噪声对人体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佩戴耳塞或头戴式耳机来降低进入耳朵的噪声音量。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加强对噪声污染的管理,通过降低机动车辆噪声、加强施工区域的噪音控制等来改善环境噪声。

4. 光照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适当的光照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生物钟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

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

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环境荷尔蒙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模拟或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塑料制品等,通过水源、空气或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

近年来,环境荷尔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与一系列健康问题的发生有关。

1.生殖系统问题:环境荷尔蒙可以干扰人体内部的性激素平衡,从而引发生育障碍、性腺发育不良、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等问题。

研究表明,环境荷尔蒙与男性不育、女性内分泌失调、激素依赖性肿瘤等有关。

2.儿童发育问题:环境荷尔蒙尤其对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

早期接触环境荷尔蒙可能导致儿童的神经发育、行为发育和智力发育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发现,环境荷尔蒙对儿童的学习记忆能力、情绪控制等均具有潜在危害。

3.代谢紊乱:环境荷尔蒙可能干扰人体的能量代谢,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一些实验研究表明,环境荷尔蒙会影响脂肪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增加脂肪沉积和脂代谢异常的风险。

4.免疫系统问题:环境荷尔蒙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等。

一些研究显示,环境荷尔蒙与气喘、过敏性皮炎、肠道免疫失调等有关。

此外,环境荷尔蒙还与激素依赖性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然而,目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潜在危害的研究仍处于不完善和争议之中,这是由于环境荷尔蒙具有多种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难度较大,结果也因样本选择和实验设计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减少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环境荷尔蒙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环境荷尔蒙标准;严格控制环境荷尔蒙的排放和污染源,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加强公众教育和知识普及,引导人们选择无环境荷尔蒙的产品。

同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和疾病风险,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异常效应的物质;它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损害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杜绝其产生的源头。

关键词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理影响防治由于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早在1977年7月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

1996年,美国T.Colborn等合著出版了《失窃的未来》一书,通过对暴露于人工合成化学物而导致生物的雌性化、雄性化、不育、生殖缺陷等科学发现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因化学合成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画面。

如同《寂静的春天》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一样,该书的出版也引起各国政府、舆论、公众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关注。

实际上,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并用作药品。

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

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且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

1 环境激素的概念与分类所谓环境激素,又叫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环境中存在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对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

早先,人们对化合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认识几乎全部基于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后来又发现,有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性。

所以,现在这一类物质被统称为“内分泌干扰物”或“环境激素”,它包括了与内分泌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甲状腺、淋巴腺和垂体激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对健康的影响。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都对这一概念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美国国家环保局在1995~1996年的报告中对环境激素表述为从某种程度上干扰激素活性的物质,这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

1996年,欧盟、WHO、OECD 等官方定义环境激素是由于引起激素功能的变化而导致有机体或其后代的各种非健康效应的外部化学物质,并提出了潜在的环境激素的概念,即具有可能导致机体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性质的物质。

这个定义涵盖太宽,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化学物质。

1997年,美国环保局对环境激素的表述修正为是指干扰生殖、发育、行为及维持体内平衡的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作用及消除的外源性物质;1998年,OECD等对环境激素的定义又加上了“混合物”;2000年,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EDCs”认为,环境激素是干扰人类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的物质。

这些不同时期所下的定义体现了目前在此领域的研究概况,各国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研究情况对环境激素的表述有着不小的差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正逐步走向共识。

我国学者认为,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

已经被人们公认的环境激素约有70余种,这些物质按属性可分为2类:一类是天然的植物激素、天然产物中的荷尔蒙等,这类化学品数目不多,结构和性能比较复杂;第二类主要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这类化学品数量众多,相对分子质量比较低,容易挥发和传输,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

因此,无论人类还是野生动物几乎都生活在环境激素的威胁之中,环境激素的影响是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的又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激素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持久性,去除比较困难;(2)潜伏性,即使它的浓度极低,也可能绕过血液的自然保护与受体结合,往往在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就威胁来临;(3)危害范围宽,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4)毒性的协同效应等。

2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理内分泌系统包含许多中枢神经系统—垂体—目标器官反馈途径,调控着各种各样的机体功能并保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

因此,一种环境物质可以通过作用于许多潜在器官位点,来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由于包括激素信息传递在内的细胞活动的复杂性,这些位点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被包括在毒物与内分泌有关的效应中。

受体结合机制是人们关注最多的一种环境激素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方式。

主要有2种不同的作用模式:一种如同天然激素一样,与受体结合后激发相应的内分泌活性;另一种是与受体结合后,不激发内分泌活性,但阻断受体与天然激素的结合,起到一种拮抗剂的作用。

在核受体中,研究最多的是雌激素受体(ER)和雄激素受体(AR)。

ER属于能与小分子疏水配体结合的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位于胞浆和胞核内。

ER具有转录因子的作用,与雌激素结合后,可以激活特定目标基因的活性,从而实现将激素信号转换成转录响应的功能。

环境激素中有很多具有与内源雌激素相似功能的物质,包括DDT、多氯联苯、烷基苯酚、酞酸酯类等化合物,都能替代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被称为雌激素类似物,它们构成了环境激素家族的一个主要部分。

但雌激素在完成使命后被分解,而环境激素在体内无法分解并不被排出,从而扰乱机体的激素平衡。

此外,这类环境激素结构各不相同,意味着它们能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产生作用,除DDT直接结合到雌激素受体上并活化该受体产生反应外,某些物质还可能与其他核内受体结合,然后作用于雌激素反应元件。

AR也是一种配体活化的转录因子。

具有抗雄性激素或雄性激素活性的环境激素与AR的结合,影响了它的激活或抑制了AR的调控基因的能力。

最令人注意的是许多兴奋剂和拮抗剂可影响AR的稳定性和内部功能区域的相互作用。

已认识到的环境抗雄性激素物质主要是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代谢产物,它们通过阻断AR 诱导的雄性性别发育所需的基因转录而表现出雄性激素拮抗剂的作用。

环境雄性激素可以是天然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雄性激素——睾丸激素,或二氢睾酮的前体或饲料工业使用的合成代谢类固醇。

它们通过与AR受体结合并模仿天然激素,增加AR介导的雄性激素响应基因的转录,而产生显效剂活性。

在受污染的河流中出现的雄性化的雌鱼,表明环境中类雄性激素污染物的存在。

化合物可以通过破坏激素的生成和降解,或者干扰调控类固醇代谢的激素代谢,而导致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

研究表明,有些环境激素如二噁英、多氯联苯可以产生类似雌激素效应,但与雌激素受体的信号传导路径无关,而是通过芳香烃受体作为介导的途径产生作用,结果造成血液中雌激素减少,因此可能影响胎儿的性发育。

组织对激素的影响应依赖于它组成细胞上相应受体的密度。

受体的数量由受体合成或代谢的速率决定,受包括激素活动在内的复杂反馈机制的调控。

一些外源性化合物可以干扰这种反馈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激素受体数量。

环境激素对激素的合成、贮放、运输和清理的影响亦是造成体内激素平衡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化合物可抑制多种类固醇的合成,机理主要是抑制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特定酶促反应步骤,如雌激素或抗雄性激素可诱导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等。

激素的贮放对保持机体正常的激素浓度非常重要,如一些金属阳离子对垂体激素的释放的干扰可能与对钙通路的干扰有关。

激素在血液中以游离态或结合态运输,脂溶性激素在血液中主要被肝脏合成的载体蛋白运输。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或睾酮—雌激素—结合蛋白(TEBG)都可以和雌激素或雄性激素结合。

性激素对血液中这些载体蛋白浓度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如雌激素可以增加血液中TEBG的浓度,而雄性激素则使之降低。

据认为,环境激素也可能具有同样的效应。

化合物可以通过影响肝脏中与激素消除有关酶的活性来影响体内激素的清理。

例如,DDT是肝脏单加氧酶活性的弱诱导剂,DDT诱导的这种活性增加会加速内源性雄性激素的降解,从而使睾丸中的雄性激素减少。

3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环境激素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损害生物体尤其是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因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环境激素影响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具有内源性激素的活性,如4壬基苯酚能与ER结合,显示出雄激素亢进;1二甲胺乙氧基1苯基等与ER结合后显示出拮抗作用;环境激素影响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等对激素的调节作用,导致激素合成、释放、传输异常,引起神经传导生理功能的紊乱,从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环境激素作用于人体的生殖腺,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可以影响卵巢内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性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男性精子的数目及质量降低,我国在1981~1996年对11726人次样本的精子数做检查,由103.02×106个下降至83.84×106个,精子活动率由75.11%降至67.27%,正常形态精子率由85.02%降至77.89%;环境激素通过影响肝肾代谢功能,改变体内的激素水平,如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可以诱导肝脏甾醇羟化酶、微粒体酶,从而加速内源性激素的代谢和排泄;环境激素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具有识别、杀灭、清除能力,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环境激素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免疫失调和病理反应,如铅、汞可使机体产生过敏性肾病综合症,一些杀虫剂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环境激素还有致畸、致癌作用:一些环境激素作用于细胞染色体,使其数量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携带遗传信息的某些基因,使一些组织、细胞的生产失控,产生肿瘤。

如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能造成流产、畸胎或患遗传性疾病;胎儿出生后,体细胞遗传物质的突变易引起肿瘤。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许多农药接触者的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喷洒季节染色体的畸变率比非喷洒季节高5倍。

多环芳烃、多环芳胺、二噁英等都是强的致癌物,它们或其代谢产物可与DNA共价键合,使DNA产生不可修复性损伤,导致细胞的癌变。

睾丸癌是年轻男性的一种常见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胚胎时期睾丸的非正常发育造成的,雌激素、类雌激素及抗雄性激素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诱因,p,p'DDE可以导致睾丸癌的发生。

乳腺癌则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被认为与环境激素的暴露有关,长期接触DDT、PCBs等化合物的妇女乳腺癌患病率显著增加。

环境激素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以氯乙烯为原料的用品,聚苯乙烯方便面盒,金属罐头内的金属防腐膜,用于电器产品和其他塑料制品中的多氯联苯,合成洗涤剂,化妆品,农药及其降解产物,海洋防污涂料,垃圾焚烧产物中的污染物等,都是环境激素的重要来源。

可以说,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之中。

环境激素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因此防治其的根本作法也应从日常生活活动着手,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不用塑料容器加工食品;避免食用近海鱼;大量食用谷物和黄绿叶菜;严格监控乳品的激素含量及慎用口服避孕药等。

环境激素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防治其的根本对策应该是不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杜绝其产生的源头;不焚烧垃圾;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尽量不用合成洗涤剂,保证食品的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