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景物描写。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描写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
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对天空、白云、落叶等的描绘,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氛围。
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写一段自己熟悉的秋天的景色描写。
学生通过写作,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观察细节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5.2 课后拓展: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故都的秋》。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了解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词和短语。
(2)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故乡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郁达夫的时代背景和《故都的秋》中的相关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 公开课

祖国感④,呀国逐祖民渐党国形白成!色了我恐追的怖求威死忧胁郁是,、你知感识害伤分、我子悲的内凉!心的惶审恐美不风安格,。时常处于漂泊之 你中快。富在起此来背,景下强,起郁来达罢夫1!933你年还4月有由许上海多迁儿居女杭州在。那19里34受年7苦月呢从杭!
州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都的眷—恋和—国《事沉的沦危急》,使他触景伤
2.课文11自然,“北方的果树, 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 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 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 株地长大起来……正是秋的全 盛时期……”,郁达夫笔下秋 果仿佛充满生机,“悲凉”如 何体现?
要求:分组讨论问题,推荐代表回答。
行动、语调、感叹
“故都闲人”是清闲、悠闲 的形象
①通过描绘都市闲人的言行 着装,展示故都的人情美。 ②表现作者对故都清闲生活 的向往。 ③烘托了清、静、悲凉的北 国风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
问题:郁达夫对“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的情感是什么?
热爱 眷恋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 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为何看似悠闲却处处透露着悲凉之情?
联系背景
材材料料一二::郁从达19夫21三年岁9月丧—父1,93家3年道3中月落,,郁祖达孙夫六主人要全参靠加他左的翼母文亲艺浆活洗动, 在缝此补期度间日发,生生了活许十多分令拮郁据达。夫儿伤时心的欲不绝幸的遭事遇情无:疑会给郁达夫的审美
(完整版)辛弃疾《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辛弃疾《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目标:
本公开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故都的秋》这首诗歌作品。
教学内容:
1. 课前准备
- 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他在宋代的地位和影响
- 将《故都的秋》的原文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提前阅读和思考
2. 文本解读
- 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表达和写作手法
- 解释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分析来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 情感体验
- 通过朗诵诗歌和感受其中的节奏、音韵等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辛弃疾的情感世界中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思考,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创作练
- 提供有关《故都的秋》主题的写作练,让学生试着模仿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并自由发挥
- 鼓励学生在练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分析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度理解
- 教师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 学生表达:鼓励学生多次朗读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评估:
- 参与度观察: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小组讨论和课
堂回答问题的情况
-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完成有关《故都的秋》的个人写作练,
并对其内容进行评估和指导
-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对于本节公开课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质量
结束语:
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辛弃疾及其作
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浓厚兴趣,
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分析《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学习课文中所展现的故都秋天的景色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课文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谈谈对故都秋天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日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老舍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色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课文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故都的秋》。
2. 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相关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书籍。
4. 互联网资源,如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对《故都的秋》的评论等。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故都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024版《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审美体验:感受秋天之美,品味生活之韵
感受秋天之美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赞美,引 导读者去感受秋天独特的美感和韵 味,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季 节。
品味生活之韵
借助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感悟,引 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韵味,从 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故都的秋》公开课 一等奖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总结回顾
课程介绍与背景
01
《故都的秋》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郁达夫与《故都的秋》
介绍郁达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故都的秋》的创作背 景。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A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积极 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B
C
社会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传统文化节、 诗词朗诵会、国学讲座等,营造浓厚的传统 文化氛围。
秋天主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表现
音乐
介绍与秋天相关的音乐作品,如《秋日的私语》、《金秋时节》等,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秋天氛围。
美术
展示以秋天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摄影等,引导学 生欣赏秋天的色彩和美感。
影视
推荐与秋天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如《秋天的童话》、《秋 日传奇》等,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情感。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他的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老舍,他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地位。
2. 简要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一段关于老舍的纪录片,让学生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3. 向学生分发《故都的秋》的复印件,让他们预习。
第二章:文学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都的秋》文学背景。
2. 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讲解20世纪初中国文学背景。
2. 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及其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舍的生活照片以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 引导学生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如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等。
3. 让学生结合《故都的秋》的具体内容,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在文中的体现。
第三章: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 指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故都秋天的魅力。
第四章: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城市与自然、古人与现代人的对比。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2.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思考:
从题目看,文章显然是一篇写景的散文,那 么,哪些段落主要写景,写了哪些画面,请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每幅画面的的主要内 容。 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词语、 句子。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层? 总写 (1~2)
分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故都的秋》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梳理字音
凋(diāo)零 混(hùn)混沌(dùn)沌 潭柘(zhè)寺 一椽 (chuán) 喇(lǎ)叭 陪衬(chèn) 秋槐(huái) 扫帚(zhǒu) 细腻(nì) 不能自已(yǐ)衰(shuāi)弱 平平仄仄 (zè) 悲啼(tí) 歧(qí)韵 萧(xiāo)索 柿(shì)子 橄榄(gǎn lǎn) 颓(tuí )废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 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3~12)
总括
(13~14)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整体感知
2、作者眼里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清、静、悲凉
梳理探究
(一)文中3-11段是文章的主要写景部分, 共描绘了哪五幅秋景图。
1、第三段,秋晨(秋晨静观) 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 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 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 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佳果)
课后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写第12段?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香山红叶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 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 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其爱秋之深啊!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愿做 一条水草)
(三)情感分析
1、作者对故都的秋(北国之秋)有怎样的情 感?(利用文中句子回答)?
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明确:“故都”也就是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 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而 作者所处的时代国民政府在南京。 “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 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 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 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 章。
秋晨静观 秋蝉残鸣 秋 (二)、这几幅画面,描绘的秋景生 动精彩,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说明 理由,紧扣“清、静、悲凉”)
【秋院图】:“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 无半点纤尘的感觉——“清”(视觉)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听觉)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 牛花”——静 悠闲 心宁静(想象着忙碌的时候会觉得一眨 眼时间从白天到了夜晚,还有时间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日光吗?) 写景中还重点写了牵牛花: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 也没有写牵牛花映衬的花叶,而重点了写了它的花色,作者 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蓝、白:冷色调 。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 紫黑色:太浓了,压抑之感;红色比较热烈。突出了“清” 的特点。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感觉 是清冷疏朗的,并且在牵牛花出场之前,特意营造了一种充 满北国情调的悲凉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 长的草(作者想象中最好的陪衬) 与毛泽东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的秋景是不一样的。 “一椽破屋” “破壁腰中”秋草 ——悲凉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喻 体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比 喻
味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 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 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 独的性格特点。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 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中的时代精神。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 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不免 也夹杂着一些苦涩。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 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 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 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 士”。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个人的心情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小结:故都之秋 “清、静、悲凉”的特 点,正是作者当时的一种心境,是作者悲 凉情感的体现。也正是作者的这种情感才 会让他选择了蓝色牵牛花、选择了槐蕊这 样的景物。
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 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写作手法
1、直接描写了北平秋天的各种景物的特点。 2、对比衬托,以南国的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如: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 、淡。“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多角度。文章从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描写。第4段比较典型。 4、因情选景。秋天的景物不止于此,作者为 了抒发感情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景物。
情感:向往、无比眷恋
2、作者喜爱故都的秋,可为什么不写暖色调的 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清、静 、悲凉”特点的秋景?
①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1933年4月,由于国民 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 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 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②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 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③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