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对联、认识对联教学设计王小华2

合集下载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教案初步认识对联

二年级语文教案初步认识对联

二年级语文教案初步认识对联认识对联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4.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韵律和平仄。

2. 对联的创作中对字词的选用和搭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展示一句对联,如:“人人皆有夏日梦,虫虫不见春来情。

”2. 让学生体会对联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感受,并引发他们对对联的兴趣。

Step 2 介绍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 教师简要地解释对联的概念:对联指的是前后句意义相对、平行配对、形式上成对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对联的特点:对联一般情况下要求在意义上保持平衡,措辞形式上应遵循平仄合理、韵律和谐的原则。

Step 3 分析对联的韵律和平仄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对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 教师解释其中的韵律和平仄。

指导学生体会上句“了”,下句“少”平仄上的差异。

Step 4 教授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1. 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对联方法,如:对仗对联、对句对联、转换对联等,并用例子进行解释。

2. 引导学生自觉从生活、名言或诗句中汲取素材进行创作,并介绍一些创作技巧。

Step 5 学生练习创作对联1. 分组活动,每组选一位代表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

2.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对联,肯定其优点,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对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他们通过参与创作,在享受语言艺术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对联,学生培养了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艺术欣赏能力。

对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2

对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2

《对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溧城中心小学潘晓红教学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幅对联。

二、理解课文中的五幅对联的意思。

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特点,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朗诵对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五幅对联的意思教学器具:五幅大红对联一、展读对联,激发兴趣。

一、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看,老师把课文中五幅对联请到咱们教室里来了。

(出示五幅对联)二、看到这些对联,你最想干什么?(读)想读就读吧!怎么读都可以,自己默读,朗诵,同桌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

你想下来读找你的朋友读也可以。

3、样子大家都读完了,你感觉你哪一幅对联读得最好?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1)就这一幅对联谁敢跟从他比?(为何不从左往右呢?)谁敢再跟他比?(2)还有哪些同窗想读别的?谁还想读这一幅?……二、理解联意,自主学习。

一、适才这一段时间的读你以为自己读得最好的对联。

你对这些对联有什么想法呢?请同窗们联系课文第一段内容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自读)同桌两人可以讨论讨论。

二、谁先来?(1)又是一年芳草绿,仍然十里杏花红。

(描画了美丽的春景)想看一看这美丽的春景吗?请同窗们结合课文微闭上眼睛,听老师读。

你恍如看到了什么?指说。

这美丽的春景大家喜欢吗?齐读。

(2)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百业兴”这几个字用来形容咱们溧阳最适当不过了,谁来谈谈?这幅对联正是咱们溧阳的写照,谁来把它读的兴旺些(指读)再兴旺些(指读)谁还想带大家去看一看?(指读)让咱们一路去看看吧!齐读。

(3)勤劳家世春景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感觉这幅对联写的是你的家庭的请举手,你能向咱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庭吗?指说,生活何等甜蜜呀?其实咱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过着这样的生活,怎么样?心里有什么感觉呢?齐读。

(4)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XX年就要来到,你有什么美好的祝愿吗?(指说)一路读,把这美好的祝愿带回家。

走进对联——活动课教案

走进对联——活动课教案

河北张北二中岳送军一、活动背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

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2、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3、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男、女(合):嗨,大家好!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

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七律•长征》。

《过故人庄》。

《钱塘湖春行》。

《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

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

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讲述环节)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案: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掌握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学习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对联的了解,并请学生就“对联”这个词进行思考与解释。

Step 2: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教师给出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指以两个相对称的句子组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2.教师讲解对联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联起源于古代,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对联作为一种言简意赅、形式优美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官方场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Step 3:对联的概念和特点1.教师给出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两个对仗的句子组成,这两个句子既可以是对仗的,也可以是相对称的。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意思对仗、形式对称等。

Step 4: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1.教师讲解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对仗、字数平衡、意境统一等。

2.教师给出一些经典的传统对联,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韵味,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红袖添香”、“青梅竹马”。

Step 5:制作对联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组选取一个主题,或诗词、或寓意,并编写对仗句子制作对联。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审查、修改对联,确保其形式对称、内容对仗。

3.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对联,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定义、起源、概念和特点,并学会了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制作对联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本节课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下一步可以增加相关练习和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走进对联 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 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色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走进对联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对联的定义、形式和例子;2.黑板、粉笔;3.学生课前自带的纸、笔。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上对联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基本知识,并提问学生对对联的认知和兴趣。

2.对联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形式,如下联即对仗,上下联即呼应,对联通常有七言或五言两种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对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关系。

3.对联欣赏(15分钟)提供几组优美的对联样本,让学生观察、品味和欣赏对联的美。

解析一些对联的技巧和特点,如平仄、语言韵律、对仗和字数等。

4.对联创作(25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题材,以七言或五言的方式创作一组对联。

要求学生注意平仄、对仗、字数等要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写出自己独特的对联。

5.对联交流(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创作的对联,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感知和体验进行表达,扩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总结对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对联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给予互相的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导入、讲解、欣赏、创作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形式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对联的美和智慧,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交流,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安排对联的选材和引导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对对联的方法。

2、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等。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介绍对联知识)(一)对联的概念:同学们,在学习写对联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对联的定义是什么。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yíng)联”或者“楹贴”。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二)对联的种类同学们,说到对联,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联,你还知道哪些种类?1、春联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婚联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5、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对联、认识对联》
阿荣旗第二小学王小华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3、简单尝试对对子。

4、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学习对联的乐趣,激发学习对联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接触过的对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3分)
师:同学们都喜欢故事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好,那请做好,听我慢慢道来。

(老师讲故事)
师:这就是流芳千古的对联佳话。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接触对联(5分)
1、总结对联特点
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副对联,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
学生总结,教师相机板书(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相和,仄起平落)
2、根据对联特点,做简单练习。

师:了解了对联的特点,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我说上半句,你来对下半句,我信心吗?),好,请接题。

七上----(八下)风和----(日丽)牛头——马面山青——(水秀)绿油油——(金灿灿)……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是两个字的词语接龙,下面老师增加一点难度,你们想挑战吗?那好,请接题。

声东击西——(走南闯北争先恐后翻天覆地取长补短……)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不慌不忙——(自作自受、自由自在、……)
师小结:其实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古代文人小时侯做得最多的功课,叫对对子。

三、走进对联(3分)
(1)古人专门给这些对子编了一本书叫《声律启蒙》,我们读一读其中的内容:
“千对百,两对三,塞北对江南。

山村对海岛,旷野对平原,花烂漫,月婵娟,草木对山川。


“明对暗,户对窗,大海对长江。

龙飞对凤舞,微雨对斜阳。

深院落,小池塘。

水色对山光,白浪花千朵,青天雁一行。


(2)自由朗读、指名读。

四、认识对联
我们在小学阶段,也曾经接触过一些对联,看同学们能否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让我们大家欣赏欣赏
学生试背,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对联。

1、学生背诵学过的对联。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也藏着一些对联。

(课件出示)
几行红叶树,—————。

大漠孤烟直,——————。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

黄梅时节家家雨,————。

师:贴对联时上联一般贴右边,下联一般贴左边,因为古时候“右”为大。

我们一起读读对联的特点。

(生齐读)
五、挑战对联。

师:了解了对联的特点,那么我们来做一下闯关游戏,本关同学们可以运用对联“平仄相谐”这个特点来判断。

(一)挑战第一关:火眼金睛——分上下联。

(课件出示)
1、大江南北春风意()
海峡东西明月心()
2、三好学生人人夸()
模范队员个个赞()
3、人逢国庆精神爽()
月到中秋分外明()
4、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
师: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对联的韵味,老师读上联,同学们读下联。

(二)挑战第三关:你追我赶——补写对联(课件出示)师:这一关,每一同学都可以进行抢答,看哪一位同学表现得最出色?
1、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2、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事必成,事必成,。

(三)、根据要求,填写对联(课件出示)
1、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

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写完整。

上联:盘中餐,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2、上联:雨---暴雨-----下暴雨——窗外下暴雨
下联:
五、拓展对联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找一找古人小时候做的功课背一背,谁来试一试。

六、课堂体验,拟写对联。

同学们,学习是一件很长艰难而快乐的事,请你课下拟写写一副关于学习或珍惜时间的对联来勉励自己。

七、课堂小结:
总结:同学们,对联是我们国学经典的瑰宝,也是我们语言文字的精髓。

今天我们只是初步了解对联,认识了对联,知道了它基本的特点(指板书读)。

希望我们的同学课下能更加深入的接触对联,让他在你们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