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与古代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 渊源,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和韵律
美。
形式与内容的异同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形式上有所不 同,但在内容上都注重意境的营 造和情感的表达。对联言简意赅
,诗词歌赋则更加细腻丰富。
互相影响与借鉴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发展过程中互 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丰富了
中华文化的内涵。
艺术形式。
发展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 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
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分类与内容
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 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按字数分类,可分为短联和长联 ;按对仗分类,可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和 串对等。
《对联》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对联基础知识 • 对联赏析与创作 • 对联与传统文化 • 对联实践活动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对联的定义与特点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由上 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 称、意义相关的诗句组成 。

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从选 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
技巧点拨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及时的技巧点拨和指 导,帮助学生掌握对联创作的要领 和方法。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 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供其他同学欣赏 和学习。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能力,能够体会对联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训练学生创作简单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联的基本特点,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等。

(2)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仄在对联中的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创意又符合对联规则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对联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副有趣的对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两个”对“一行”(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鸣”对“上”(动词),“翠柳”对“青天”(名词)。

(3)平仄协调平仄是对联在音韵上的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尾字“径”是仄声,下联尾字“舟”是平声。

但在现代创作中,对于平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只有经过努力和磨练才能取得成功的意思,内容紧密相关。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语文对联的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对联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掌握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2)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对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 经典对联欣赏;4. 对联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对联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对联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 讲授新课- 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讲解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 举例说明,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对联的特点。

3. 经典对联欣赏- 展示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 分析经典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特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对联,并说明理由。

4. 对联创作-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对联;- 指导学生注意平仄、对仗、韵脚等要素;-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创作对联;-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创作一副对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联知识;4. 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对联知识讲解教案

对联知识讲解教案

对联知识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特点、种类等。

2.分析中考对联题的考查导向,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对联,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在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到各种各样课外知识,题型也是多姿多彩。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推测其考查导向,来制定复习策略。

二、学对歌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

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

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四、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五、典型例题分析(改写题)例1: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若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简析:例1只要抓住对联的特征进行删改即可,答案: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温馨提示:——对联常识要想在中考卷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掌握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案: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掌握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学习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对联的了解,并请学生就“对联”这个词进行思考与解释。

Step 2: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教师给出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指以两个相对称的句子组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2.教师讲解对联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联起源于古代,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对联作为一种言简意赅、形式优美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官方场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Step 3:对联的概念和特点1.教师给出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两个对仗的句子组成,这两个句子既可以是对仗的,也可以是相对称的。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意思对仗、形式对称等。

Step 4: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1.教师讲解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对仗、字数平衡、意境统一等。

2.教师给出一些经典的传统对联,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韵味,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红袖添香”、“青梅竹马”。

Step 5:制作对联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组选取一个主题,或诗词、或寓意,并编写对仗句子制作对联。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审查、修改对联,确保其形式对称、内容对仗。

3.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对联,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定义、起源、概念和特点,并学会了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制作对联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本节课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下一步可以增加相关练习和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有关对联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有关对联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对联的教学设计有关对联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对联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对联的起源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二、了解对联的特点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

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

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

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

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三、牛刀小试(一)评改对联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二)改改高考卷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三)补充对联(1)填写缺字联: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语文对联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语文对联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对联知识入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种类、特点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

三、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

2. 对联的欣赏与创作。

四、教学难点:1. 对联的种类及特点。

2. 对联的平仄、韵脚等技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对联,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对联?2. 引导学生总结对联的定义,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a. 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的句子组成的文学形式。

b. 对联的种类:包括春联、挽联、寿联、喜联等。

c.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境深远。

2. 讲解对联的欣赏:a. 从对仗、韵律、意境等方面欣赏对联。

b. 分析优秀对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讲解对联的创作:a. 介绍对联的平仄、韵脚等技巧。

b.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欣赏并分析一组对联,总结其特点。

2. 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互相展示、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知识、欣赏与创作技巧。

2.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对联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对联的定义、种类、特点。

2. 学生能欣赏并分析优秀对联,提高审美情趣。

3. 学生能创作简单的对联,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

二、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解对联的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你知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句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二、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对偶的特点。

1、对字:天——地风——雪海——山新——旧日——月
2、对词:千山南北庆贺枝头月白
3、对词组:写文章、弹吉他、花果山、挂羊头、吹胡子、蚕吞丝、镜中花、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渴掘井——亡羊补牢、望梅止渴——亡羊补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4、给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

5、总结写作对联的要求:
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②、上下联词组要相同;③、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或相对;④、上下联句法要一致;⑤、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⑥、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三、巩固知识:你能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练习写作对联:
声声慢——步步高
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骄傲者只论人非——谦虚者常想己过
网上天地宽——家中世界小
六七八九——二三四五
五、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有条理地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六、学习了对联知识,你能以对联的形式为你的朋友送上祝福吗?
1、岁月峥嵘须奋斗,年华潇洒莫蹉跎
2、沐浴晨风问一问,今天该怎么努力;脚踏夕阳想一想,今天进步了没有。

七、作业:
1、收集优秀对联,丰富写作素材。

2、作文训练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①、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

②、总体构思条理要清晰,言之有序。

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言之有情。

④、字数不少于4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