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曲》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广东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衡水金卷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建富于变化的风景,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采取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办法。

规模较大的园林把全园划分为若干区,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不仅苏州古典园林如此,帝王苑囿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也莫不如此。

不过景区的划分宜主次分明,曲折、开朗配合,使之富有变化和对比,既丰富又不琐碎。

由于一般山池所占面积较大,如把主要山池所在的一区作为全园的主要景区,再在周围配以若干次要景区,就不难达到上述效果,现存苏州各园基本上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苏州许多园林又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因为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园景的深度,避免一览无余的弊病。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平面,山池、道路、走廊、云墙等,蟠曲迂回,也利于造成曲折的布局。

为了增加园景深度,多数园林的入口处设有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角园景,然后几经盘绕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园内空间一环扣一环,庭院一层深一层,这都是在总平面布置中求其深度感的办法。

空间互相穿插贯通是增加园景深度和层次的重要手段。

相邻空间之间成半隔半开状态,使房屋、山林相互衬托,互为“借景”,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

拙政园中部和留园中部都是层次深远的良好例子,前者空间多开而少隔,后者以庭院为主,少开而多隔,形成两种不同的效果。

墙边院角,用走廊划出小院,疏点树石,或透过门洞、窗洞看到芭蕉、竹丛、树木、湖石,都是增加深度和层次的常用手法。

屋后、山后用高树、竹林、楼阁等穿插其间作为背景,使房屋山林向上层层推远,可以造成景外有景的印象。

留园中部从涵碧山房前西望土山,在树石亭廊后面还有枫林作背景,层次重叠高远;而由此北望,虽是园中主景,但山后别无他物衬托,因此景色浅近而少层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书戴嵩画牛》同步 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书戴嵩画牛》同步 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书戴嵩画牛》同步习题一、基础题1.看拼音。

写词语。

shǔ chǔ zhóu jǐn náng fǔ( )中( )士玉( )( ) ( )掌2.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处.(chǔchù)士好.(hào hǎ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sh ù)曝.(pùbào)书画斗.(dòu dǒu)牛3.组词。

轴()曝()锦()抽()爆()棉()二、综合题4.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一牧童见之.。

之: _______________(2)处士笑而然之..。

然: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__5.牧童为什么大笑?(用原文中语言回答)6.从这则故事你有收获?三、提高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蜀处轴锦囊拊2.chǔhào shǔpùdòu3.车轴一曝十寒锦缎抽出爆炸棉花二、4.(2)指书画。

(2)认为对。

指放牛娃的评论。

5.“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6.(1)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2)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3)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0月光曲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0月光曲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茫茫的雪峰在他脑海中旋
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语文
⑤“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是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
光……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
语文
第六单元
20
月光曲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
.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
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tián 静的脸上,照着她
睁得大大的眼睛。
①缕 lǚ
②tián 恬
语文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己,想不到在这儿
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10.《月光曲》是世界经典名曲,关于这首曲子的传奇来历,你有哪些感受呢?
答案:贝多芬之所以能创作出《月光曲》这样的经典名曲,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源于自
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的曲子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虽然有时愤懑悲伤,有时彷徨痛苦,但是,贝多
芬绝对不是那种生活在逼仄小洞里的人,他的胸怀如银河般宽广。他从未对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未
对自己不公平的命运长吁短叹。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伟大”吧。
语文
11.阅读全文,你认为贝多芬为什么要把这首钢琴曲命名为《献给爱丽丝》?
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好像面对……”“她仿佛也看到了……”等句子生动形象地烘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同步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同步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同步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理解。

菊有黄花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

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

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月光曲》说课设计

《月光曲》说课设计

是 读 : 终 把 读 与 语 言 积 累 相 结 合 , 目的 不 同 , 始 但
积累的内容也不同。
教 学 难 点 : 解“ 物 心 境 与 乐 曲意 境 ” 和谐 统一 。 理 人 的
二是说 : 概括 提炼要 简 明扼要 , 动描 述要抓 生 >

2 1 02
Prm a y Sch lTe hi i r oo ac ng Res earh c
师 : 你 用 “ 断 续 续 ” 计 几 个 问 题 , 会 问什 么 ? 让 断 设 你 ( 设 :断 断 续 续 ” 什 么 意思 ?琴 声 “ 断 续 续 ” 明 了 预 “ 是 断 说 什 么 ? 贝 多芬 听到 这 “ 断 续 续 ” 断 的钢 琴 声 会 想 些 什 么 等
问题 。 )
Prmar ¥e oIT l y ho eac n Res r h hig ea c
小学 教学研宄
【 法】 教
教材 解 读
为 了 紧扣 课 标 , 破 重 点 , 决 难 点 , 现 本 课 的 教 突 解 实 学 目标 , 结 合 学 生 的认 知 水 平 , 用 多 媒 体 课 件 , 用 我 利 运 “ 情境 教 学 法 … ‘ 以读 悟 语 … ‘ 读 悟 情 ” “ 写 结 合 ” 以 读 等
旨 。 )
方法 二 : 供 人 物 、 提 地点 的关 键 词 :
贝多芬
盲姑娘
茅屋
月 光
2生 动地 说 .
自 由地 读 课 文 , 求 把 生 动 的 情 节 、 物 的 细 节 记 要 人
住 , 用上下列词语 : 再 幽静 、 断 续 续 、 话 、 动 、 幽 、 断 对 激 清
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现代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现代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现代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10分)根据提示,把诗句补充完整。

古诗文是一幅幅“画”,画中有韩愈《晚春》所写(1)“,”花木的争芳斗艳;有木兰奔赴战场时(2)“,”的矫健英姿;有王维《竹里馆》中(3)“,”的月华如水、涤荡胸怀。

古诗文是一首首“曲”,曲中有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的浓郁乡愁;有岑参《逢入京使》(5)“,”的深情惜别。

2.(8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的少年时代,【A】像是百花的春天,颜色多么斑斓.,姿形如此繁华,无风自飞舞,怡然笑春风,飞扬浪漫,狂放恣肆,一路的奔chí,欢畅的笑声,那也是美好的。

告别了春和日丽,chà那间就到了中年的月色,月色微凉,【B】只留下一片晶莹与清透,那还是一种美好。

恍惚间,生命下起雪来,寒冷彻骨的老年到了,一切明白了,生命依然美好。

(1)在文中横线处,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①斑斓.②奔chí③chà那(2)在文中方框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联系上下文,文段【A】处画线句子“像是百花的春天”语序有问题。

B.文段【B】句子“只留下十片晶莹与清透”中,“只”是副词,“与”是连词。

C.“颜色多么鲜艳,姿形如此繁华”这句话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D.“狂放恣肆”是贬义词,它批评了青年时期的人们所表现出的轻狂和骄横。

3.(10分)某校七年级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解“天下国家”之含义】(1)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家”的含义,推测“国”的含义。

【弘“天下国家”之传统】(2)阅读下面材料后,围绕什么才是“爱国”,四位同学各抒己见陆游在《病起书怀》说得简洁:“位卑未敢忘国忧”。

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十九年心志不变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高一试卷】湖北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试卷】湖北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3年4月13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

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

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

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

”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

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巧解阅读理解题

巧解阅读理解题
的试 题 . 经 过 初 步 的思 考 。 定 解 决 问 题 的 阅读 空 确

模 一 样 .语 文 阅 读 理 解 得 分 的 主 动 权 关 键 是 在 于
间 ; 短 文 进 行 理 解 . 后 分 析 句 子 结 构 , 定 该 词 你 有 没 有 “ 之 有 据 ” 来 作 答 只要 学 生 言 之 有 据 . 对 然 确 言 地 的 词 性 和 在 句 子 中 的 成 分 同 时 利 用 句 子 提 供 的 信 持之有 理 。 就可 以酌情 得分了 。 同时学生要注意组 ④
的题 目中 . 往 是 行 之 有 效 的 一 个 办 法 。可 采 用 “ 往 顺 读 法 ” 就 是 先 读 短 文 后 读 题 目 . 后 再 读 短 文 寻 找 , 然
升 华 意 义 .学 生 特 别 是 要 学 会 在 阅 读 文 字 材 料 中发 现 有 效 信 息 . 即 是 对 回答 阅读 材 料 要 求 所 的 提 问题
读法 ”因为 这种 阅读方 法是带 着 问题 阅读 . , 目的 明
义 和 句 义 进 行 推 测 , 理 和 推 断 , 可 以 通 过 构 词 常 推 还 利 用 阅读 文字 材 料 中 的 “ 文 ” 料 、 断 作 答 。 原 材 果 四、 问题 需 正 规 作 答
确 . 易 集 中 . 及 时 抓 住 文 中 与解 题 关 系 密 切 的 信 识 大 胆 猜 测 三 是 原 文 中 有 明 显 的 准 确 答 案 . 善 于 容 能 要
正 确 答 案 。 也 可 采 用 “ 读 法 ” 就 是 先 读 题 目( 倒 。 四个 的文 字 和 内 容 二 要 排 除 生 词 的 障 碍 . 到 生 词 要 通 遇 选 项 不 读 ) 读短 文 . 后 寻 找答 案 我 比 较 赞 成 “ 后 最 倒 过 上 下 文 . 胆 地 对 阅 读 文 字 材 料 中 的 个 别 词 义 . 大 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十三(含答案)
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中“随便说说”是只是随口说出来的,不带向往的的意思.指的是_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

听贝多芬的音乐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让我们感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③)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
粼(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答: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他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舒缓,时而明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dán tàn)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chún shún)熟
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幽静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鳞鳞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lǒu
lǚ)一缕轻纱似.(sì shì)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juán juǎn)
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xiōng xōng)涌的
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zui zhui)了。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粼”字查音序应查(L),查部首应查(米)部。

“霎”字查音序应查(S),查部首应查(雨)部。

“霎时间”在文中的意思是一下子。

2、划掉()里错误的注音或词语。

(3分)
3、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3分)
、用“”画出画出表示“波涛汹涌”意思的句子;
7、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创造的这支曲子叫《月光曲》,曲调的感情是那么的徐缓、抒情而又高亢激昂。

请你用几句话赞美一下贝多芬,相信你能行!开始吧!(3分)
8、“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文中指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9、“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表现在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10、这部分主要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感受到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

11、读文中画“”的句子,想想能不能把“仿佛”这个词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因为盲姑娘是不可能看见这些景象的,她只能凭想象去感受。

12、当你听到庄严的国歌旋律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