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革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一、浮脉类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
浮脉类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
1-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而不空,如按水上漂木。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当外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①邪盛而正不虚时,脉浮而有力;②素虚者外感,邪盛而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③久病体虚,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见脉浮而无根。
④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者。
夏秋之时,也见浮脉。
1-2、洪脉【脉象】脉体宽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主里热证(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脉理】洪脉的形成,阳气有余、内热充斥,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见脉洪。
①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阴竭阳越,阴竭而脉体失充,孤阳独亢而外越或虚阳亡脱,故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1-3、濡脉【脉象】浮而细软。
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主病】主诸虚证,又主湿证。
【脉理】濡脉—①气虚不能内敛,故脉浮软无力;②精血亏虚,则脉道不充则脉细小;③若湿邪阻滞压抑脉道,脉也软而浮细。
1-4、散脉【脉象】浮散无根,稍按即无,至数不齐。
如扬花散漫飞。
【主病】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脉理】气虚血耗,阴不敛阳,元气耗散,脉气不能内敛,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
1-5、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主失血,伤阴。
【脉理】芤脉—①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②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散于外。
见失血伤阴之证。
1-6、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致使脉来浮大搏指,外强中干,如按绷紧的鼓皮。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
二、沉脉类沉脉类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有沉、伏、弱、牢四脉。
2-1、沉脉【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脉诊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浮脉之单脉介绍

浮脉之单脉介绍《脉经》:“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
”《脉诀》:“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
寸浮中风头热痛,关浮腹胀胃空虚,尺部见之风人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活人书》:“寸口浮其人伤风、发热、头疼、关上浮腹满,尺中浮小便难,趺阳浮即为虚。
”,《崔氏四言举耍》: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三因方》:“浮为在表,为风、为气、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为内结、为满不食。
”《诊家枢要》:“浮为风虚动之候,为胀、为风、为痞、为满不食、为表热、为喘。
左寸浮,主伤风发热、头疼、目眩及风痰,关浮腹胀,尺浮膀胱风热,小便赤涩。
右寸浮,肺感风寒、咳喘、清涕、自汗体倦,关浮脾虚中满、不食、尺浮风邪客下焦,大便秘。
”《李杲十书》:“浮脉所主病,一则为风,一则为虚。
”《外科精义》:“浮脉其主表证,或为风,或为虚。
”《濒湖脉学》:“浮脉为阳表病居,……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诊家正眼》:“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
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
尺部得浮,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医学入门》:“浮主风者,风气浮荡也。
”《医宗必读》:“浮脉主表,膈病所居。
”《古今医统》:“浮以候表,诸阳之位。
……心肺浮盛,风寒外部;左关脉浮,腹胀溲涩;右关脉浮,胃虚停食;肝肾并浮,则为风水。
”《景岳全书》:“浮脉为阳,……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
”《脉确》:“有力表邪清涕嗽,恶寒发热令人愁,寸主头疼关腹满,尺司癃闭好推求。
”《脉诀汇辨》:“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左寸浮者,头痛目眩;浮在左关,腹胀不宁;左尺得浮,膀胱风热。
右寸浮者,风邪喘嗽;浮在右关,中满不食,右尺得浮,大便难出。
”《脉诀刊误集解》:“浮者阳也,……浮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
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
”《医宗金鉴》:“芤主失血。
”《脉诀汇辨》:“芤状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之马矢奏春创作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脉象示意图, 将正凡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元, 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暗示.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脉象示意图, 将正凡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元, 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暗示浮、中、沉, 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暗示之.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正凡人脉的宽度, 假设作两个单元计算, 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暗示, 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 年夜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 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正常脉的波峰, 假设为7个波, 为正凡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脉象:轻按即得, 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 按之则稍减而不空.(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 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 久病逢之却可惊.(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 其波峰透出黑线, 暗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 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 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元, 在最上年夜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浮脉的脉力, 浮取超越正常, 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 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个脉力单元, 在沉取部位画4格.脉形一般不宽, 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 绘两个格.说明浮脉脉力, 浮取较猛, 中取稍软, 而重取显弱.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 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若轻按不显, 中取方见, 重取明显, 即非浮脉.(四)主病:浮脉主表, 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 当外邪侵袭肌表, 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 而趋向于表, 故脉应之而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 但有虚实之分, 浮而有力为表实, 浮而无力为表虚.不论表实表虚, 只要脉现浮象, 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 麻黄汤主之.表虚者, 可解肌散风, 桂枝汤主之.如脉浮兼迟, 为胸阳缺乏, 风寒外袭, 宜温散寒邪, 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浮而兼濡, 多为伤暑.浮而兼数, 多为风热.久病见浮, 为阴气过伤, 无以维阳, 致虚阳上泛, 而脉现浮象.另有久病体虚, 脉多沉细, 如突变浮脉, 多因正气虚损, 外邪内犯所致, 故久病见浮, 病多反复.(五)浮脉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 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 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 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 尺中溲便亦流通.(六)浮脉辨证分析表浮脉主表(1)外邪侵袭一实证①浮而有力——表实②浮而无力——表虚③浮而兼迟——表寒④浮而兼洪——表热⑤浮而兼缓——中风风湿⑥浮而兼濡——伤暑⑦浮而兼实——阳胜⑧浮而兼滑——风痰(2)里证内伤--虚证①浮而兼散——极虚②浮而兼细——气虚③浮而兼涩——血虚┌──┬────┬─────┬─────┬────┬────┬─────┐│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伤风发│皖满胁│膀胱风热、│感冒风│腹胀皖满│淋浊便血、││主病│热, 头痛│胀、恶│便赤涩淋│邪、咳嗽│不能食、│关节肿痛, │││目眩 . │心、烦│痛、下肢│痰多、胸│灼心胃痛│风热客于││││闷、厌食.│肿痛等. │满气短.│等│下焦.│└──┴────┴─────┴─────┴────┴────┴─────┘(一)脉象:洪脉如波涛汹涌, 来盛去衰, 脉如洪水之洪, 年夜而且数, 上涌有力.(二)洪脉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 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年龄冬月分, 升阳散火莫狐疑.(三)图解:洪脉浮取脉力超越正常, 罕见之浮脉, 浮取脉力一般多在5个脉力单元, 而洪脉多在6—7个脉力单元, 而脉形宽阔, 正常脉宽度, 以升波基底部暗示为2格, 洪脉为3格, 暗示洪脉宽度超越正常1/3以上.其脉力突出在浮取力猛, 中取和沉取一般皆在5个脉力单元, 而浮取脉力较猛,有时患者浮取可至6—7脉力单元, 形成上泛有力, 波涛汹涌之势, 即形态较正常为宽, 上泛较正常有力, 至数亦较正常为快.(四)主病:病现洪脉, 多为热邪炽盛, 深入阳明之候, 其脉多右年夜于左.证状多为身发高热, 汗出而不恶寒, 心烦口渴, 舌质红绛, 而苔黄燥.在热性病, 洪脉多现于右关, 当脉洪年夜, 身热不退, 宜重用清热解毒之剂, 以白虎汤清解气分之热毒.临床凡各种急性沾染病, 在热深陷气分时, 右关脉多见洪年夜滑数, 高热继续不退, 此时应放胆重用清热解毒, 生石膏有时用1—2两或3—4两, 务使洪脉脉力减至5个脉力单元.脉形渐细, 而数象渐减, 身热下降为度, 须使热毒由气分透卫外达, 防其深陷营分, 缱绻不愈.总之药量年夜小, 须视脉象变动, 而斟酌增减.洪脉象征毒热炽盛, 机体为抗御年夜敌, 而气血涌腾, 以抗御之.由其脉象洪年夜, 知其毒热炽盛.若病后久虚, 或虚劳失血, 而现此脉, 为阳盛阴竭之凶象.由于邪盛正虚, 机体的阴阳不能维持平衡, 而现阴阳行将离决之象.另有洪脉浮取虽猛, 而脉力仍在5单元之间, 而中取重按, 则较正常脉力为弱, 脉形略宽, 亦形成上涌之势, 但身不年夜热, 心不烦, 多为阴虚火盛, 而非阳明经实热.可以脉浮取脉力未超越正常, 中取重取均较正常为弱以资鉴别.(五)洪脉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 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 阴虚泄痢可迟疑.寸洪心火上焦炎, 肺脉洪时金不胜;肝火胃虚关内察, 肾虚阴火尺中看.(六)洪脉辨证分析表洪脉为热邪燔灼(1)洪而有力——实热(2)洪而无力——虚热(3)洪而兼浮——表热(4)洪而兼沉——里热(5)洪而虚软——热盛阴虚表四洪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主病口苦、心热、心烦目眩, 目赤, 口糜头痛. 肝热、腹胀、胁满痛, 头眩晕、心烦、喜怒,失眠、目赤.淋浊, 尿急、尿频小便赤涩、尿血腰痛, 下肢肿痛等.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 气短痰多、咽痛.胃热、脘满胀疼、灼心, 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喧闹.少腹胀满、腰酸疼、便燥、尿血, 淋浊.3.虚脉(一)脉象:虚年夜而软, 按之缺乏.凡脉重按无力为虚.寻按脉浮中沉力量的比较, 如重按之力弱于浮取或中取即谓之无力.(二)虚脉体状诗举之迟年夜按之松, 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 芤来浮年夜似慈葱.(三)示意图解:虚脉宽度和正常相同, 而脉力浮取略弱, 一般在4—5个脉力单元, 中按脉力弱于浮取, 重按更弱, 一般多在2—3个脉力单元, 差距愈年夜, 则阴虚愈甚.如浮取为5个脉力单元, 中取4个脉力单元, 重取为2个脉力单元则阴虚较轻.若浮取4个脉力单元, 中取2个脉力单元, 重取1个脉力单元则阴虚为重.本图浮取脉力为3个脉力单元, 中取重取皆为1个脉力单元, 标明阴虚为重.(四)主病:虚脉为正气之虚, 临床罕见的虚脉, 有阴虚阳虚两种, 诊脉时须审清.阴虚之脉, 虚年夜中空重按无力;阳虚之脉, 细弱无力, 多暗示为浮取无力, 脉象偏沉;阴虚无力皆为沉取无力, 脉象偏浮.《脉经》云:“浮以候阳, 沉以侯阴”.治疗时应根据阴阳之偏胜, 制订益阴补阳的法则, 决不成反其道而行, 以免呈现不良反应, 这是辨证治疗的关键, 应格外注意.辨证的方法, 浮而无力为气虚, 沉而无力为血虚, 数而无力为阴虚(数而无力, 临床称为虚数脉), 迟而无力为阳虚.阳虚之脉, 舌质多淡, 便溏肢冷;阴虚之脉, 舌质偏红, 阴虚的陪伴阴虚之证, 而阳虚的亦具有阳虚之证, 二者综合辨证, 方能得其真象.通过临床的体验, 凡气血虚弱的, 其脉必虚, 如虚而浮细, 每为卫气之虚, 必有恶风自汗, 心悸气短等证, 虚而细数, 为肾阴缺乏, 必有心烦失眠, 腰酸痛等证.(五)虚脉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 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 养营益气莫蹉跎,血不荣心寸口虚, 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 却在神门两部居.(六)虚脉辨证分析表虚脉多见于气血虚弱(1)虚而兼浮——表虚自汗(2)虚而兼沉——里虚多泄(3)虚而兼迟——多为虚寒(4)虚而兼数——阴虚劳热(5)虚而兼年夜——阴虚不敛(6)虚而兼细——气弱血虚(7)虚而兼涩——心血之虚(8)虚而兼小——脾阳不振表五虚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心悸气│血虚不│腰腿酸│自汗咳喘、│脾虚食少、│食少便溏, │││短、惊悸│荣、胁胀│痛, 下肢│气充足乏以│皖满腹胀、│小便清长, │││头眩、耳│痛不适、│痿痹不│息、虚咳、│消化痴钝、│少腹胀痛, ││主病│鸣胸闷, │心烦喜│仁、遗精│面色苍白等│浮肿便溏、│遗精, 月事│││心烦热、│怒、食欲│早泄、月│证. │气短等. │不调等.│││舌尖红.│不振、头│事不调等│││││││眩耳鸣等││││││││证. │││││└──┴────┴────┴────┴─────┴─────┴─────┘图4 散脉示意图(一)脉象;散脉浮年夜而散, 举之散漫, 按之全无, 形如羹上肥, 即浮取散漫无纪, 中取重取皆无, 这就是说浮取散漫节律不齐, 而中取重取, 则脉象渺然无踪.(二)散脉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 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 久病逢之仔细医.(三)示意图解:散脉浮取脉力很弱, 多在3个脉力单元或更少, 而脉搏节律不整, 时有间歇, 中取重取脉搏渺无踪迹, 仅浮取, 脉浮泛无力, 而脉律不齐, 形如汤中上浮之油, 泛泛于概况之上, 而中按重取, 则指下感空空无物.(四) 主病:散脉多见于心肾阴虚, 不能维阳, 形成阴阳离决之候, 为一种病势危笃不容易治疗之险证, 在心脏病弥留时往往见之.(五)散脉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胫(月+行)跗肿,散居两尺魂应断.5.芤脉图5 芤脉示意图(一)脉象:指下浮年夜无力为芤, 凡脉浮取有力, 而中取重按皆无力为芤.(二)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年夜软如葱, 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 热侵阴络下流红.(三)示意图解:芤脉浮取脉力正常, 一般为5个脉力单元, 中取脉力则显著减弱, 临床罕见者多在1—2脉力单元.重按较好, 每在2—3单元, 以中取脉力最弱, 为与虚脉分歧之点.虚脉浮取有力, 而中按重按皆无力, 芤脉浮取有力, 中取重按虽皆无力, 而中按无力更为突出.(四)主病:芤脉多为失血亡阴, 阴气损伤, 阳气浮散之象,如因突然失血过多, 为阴气损伤, 阳气偏胜, 阴虚则无以维阳,致阳现浮散之象.凡失血过多, 及产后多见此脉.如小量出血或慢性出血, 临床一时见不到芤脉, 若时间较长, 虽小量出血亦往往呈现芤脉.宜养阴止血, 补血法治之.芤脉除失血伤阴外, 在热性病, 灼津铄液, 热邪不解, 临床亦可见到芤脉.(五)芤脉主病诗寸芤失血在于胸, 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 赤淋红痢漏崩中.(六)芤脉辨证分析表芤脉(1)芤而寸盛:多为吐衄上焦的出血.(2)芤而尺盛:罕见漏崩尿血便血等证.(3)芤而上泛有力:多属热邪内犯.(4)芤而虚数:阴血两虚.表六芤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心血妄行│胁间血气│小便下│咳嗽吐血、│肠痈下血、│年夜便下血、│││为吐衄.│痛、肝不│血、痔瘘│为衄为呕│及呕血不│尿血、女子││主病││藏血、为│出血、女│血. │食. │经病. ││││吐血目│子崩漏.│││││││暗. │││││└──┴────┴────┴────┴─────┴─────┴─────┘6.革脉图6 革脉示意图(一)脉象:革脉之形状, 内空虚而外绷急.凡脉浮取坚硬搏指, 重按豁然而空的即谓革脉.(二)革脉体状诗革年夜弦急, 浮取即得;按之中空, 浑如鼓革.(三)示意图解:革脉浮取脉力超越正常, 多在6—7个脉力单元, 而坚硬搏指, 无缓和柔软之象.中取重按脉力细弱, 每在1—2脉力单元, 是阴气年夜伤, 无以维阳, 形成孤阳外越, 即将离决之象.(四)主病:革脉呈现, 在男子为失精亡血, 妇人为半产漏下.按革脉自古即有两种分歧的见解, 一谓病见革脉, 为危证死证;一谓革脉为阴气虚竭.这两种说法, 从概况看, 似有矛盾, 其实是革脉在轻重水平上的分歧.如革脉浮取虽坚硬搏指, 而定息寻按,尚较和缓, 为阴气骤伤, 无以维阳, 致孤阳外越坚硬搏指, 毫无雍容和缓之意, 久按较缓是一时性的孤阳外越, 如及时以育阴扶正, 养阴以维阳, 尚能挽救.总之革脉的呈现, 不外两种情况;一为外邪袭表, 病势较重, 机体为捍卫外邪, 竭尽全力, 促使气血趋表以抗病, 故脉现坚硬绷急, 一为阴气虚竭, 无以敛阳, 孤阳外越.二者均属危候.(五)革脉主病诗革主表寒, 亦属中虚.左寸之革, 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迂之, 疝瘕为祟;右关迂之, 土虚为疼.左尺诊革, 精空可必, 右尺诊革, 殒命为忧.妇女得之,半产漏下.表七革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胸闷、气│右胁胀│腰酸痛, │咳喘胸闷、│腹胀脘满, │腹胀神疲、│││短、心悸、│疼、心烦│遗精早│气充足乏以│食少、消化│女人崩漏半│││胸中有压│喜怒、脘│泄、失眠、│息, 喘促、│痴钝胃疼│产腰酸痛││主病│缩感、心│满不思食│尿频、记│痰涌等. │等. │等. │││绞痛, 心│等. │忆力不集││││││烦等. ││中、健忘││││││││等. ││││└──┴─────┴────┴─────┴─────┴─────┴─────┘7.滑脉(一)脉象;滑脉往来流利, 如珠走盘, 即指下感到流利如珠.(二)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 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 数脉惟看至数间.(三)示意图解:滑脉浮取有力, 根据病情而略有分歧, 体健热盛者, 脉力可在5—6脉力单元, 中取重取, 年夜致相同, 指下有圆滑流利之感, 热轻体弱者, 一般在4—5脉力单元.脉的宽度一般和正常接近, 或有时宽些.(四)主病:滑脉为气实血壅之候, 为痰热上逆, 或食积、呕吐、满闷.脉象滑年夜, 滑数, 为内热, 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 下为小肠膀胱之热, 总视滑脉暗示之部位而定.如妇人脉滑数, 而经断者, 为有孕.若平人脉滑而和缓, 为荣卫充分, 健康之象.若滑年夜滑数, 则为热邪内犯.凡发热由外邪诱发者, 其右脉多现滑数.而各种沾染病, 当热毒在气分时, 则右脉多现洪年夜滑数.(五)滑脉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 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 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 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 渴痢颓淋看尺部.(六)滑脉辨证分析表(1)病脉①滑而兼浮--风痰②滑而兼沉-一食满③滑而兼数--风火痰热、热毒壅盛④滑而兼实--积滞(2)平脉①滑而和缓--健康之象②滑而经断--妇女受孕之征表八滑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心经痰│头痛目│腰痛、小│胸满痛、│皖满腹│淋痛尿│││火、心烦│眩、胁胀│便赤涩、│咳嗽痰│胀、宿食│血、小便││主病│热、头眩、│痛、心烦、│淋痛、小│多、喘逆│不化、呕│赤涩、下│││心悸、气│喜怒、食│便尿频、│气短. │吐、腹│肢肿痛│││短、失眠、│少、脘闷│尿急. ││痛、消化│等. │││多梦. │等. │││痴钝. ││└──┴─────┴─────┴────┴─────┴────┴────┘8.濡脉(一)脉象:濡脉细小, 与弱相类, 但弱在沉分, 而濡脉多现于浮分, 浮而柔细即是濡脉.(二)濡脉体状诗濡脉细软, 见于浮分;举之乃见, 按之即空.(三)示意图解:濡脉浮泛于皮肤之上, 脉力较弱, 一般多在3—4脉力单元, 脉体较细, 比正常脉有时细到一倍, 正常脉体的宽度皆为两格, 而濡脉宽度, 在起波基底仅为一格, 脉率无特殊情况不数, 故皆用7波峰记录.(四)主病:濡脉为湿伤气血之候, 濡主外伤暑湿, 故濡脉偏浮.内伤虚劳, 亡血伤阴, 阴失潜敛, 虚阳上泛, 而脉亦偏浮.暑湿为外邪, 机体为抗御暑湿, 而气血奔集于表而脉偏浮.阴血两伤, 无以维阳, 而虚阳不敛, 脉亦现浮.考濡脉虽同为浮而细软, 而有内伤外感之分歧, 所以溽暑季节及南方湿热地带, 多见此脉.濡脉细软, 为气血缺乏, 故主诸虚, 但湿邪外袭, 压抑脉道, 脉亦软而浮, 又不成作为虚论, 临床辨, 必需脉证合参.(五)濡脉主病诗濡主阴虚, 髓竭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 腠虚自汗.左关逢之, 血不荣筋;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 精血枯损,右尺得濡, 命火衰微.表九濡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心虚惊│右胁胀满不│男子伤│咳逆憎│脾胃虚弱、│下元虚冷, │││悸、胸满│适、心烦喜│精、女子│寒、胸│胃脘胀闷、│肠虚泄泻, ││主病│气短、盗│怒, 血不荣│脱血、腰│闷、气│消化痴钝、│便溏、肢│││汗、失眠.│筋而筋挛疼│腿酸痛.│短, 自│虚肿、身│冷. ││││痛. ││汗. │倦、食少.││└──┴─────┴─────┴────┴───┴─────┴─────┘(一)脉象:沉脉举之缺乏, 重按乃得, 即浮取摸不见, 须重按至骨肉之下, 筋骨之上方能得之.按正常无病之人, 也可呈现沉脉.镇静沉潜的人, 脉多现沉.肥胖者脉亦多沉, 所谓沉脉必需浮取摸不到, 中取略见, 重取最显.若浮取摸到, 即不能谓之沉脉, 正凡人夏季多见沉脉.(二)脉象体状诗沉行筋骨, 如水投石,按之有余, 举之缺乏.(三)示意图解:沉脉浮取摸不到, 中取模糊不清, 只有沉取方能形状宛然.如浮取摸到, 即不能称之为沉脉.至于脉力、脉体、应根据病情的分歧, 而有分歧的体现.(四)主病:沉脉属阴脉, 多见于下利、浮肿、呕吐及情绪郁结、气滞血郁等证.故沉脉其病在里、在下、属寒, 属久病.然须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 若脉现沉微、沉细、沉迟或沉伏, 为阴盛阳微, 宜用回阳生脉之法.若脉现沉数、沉滑、沉实,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少津, 为实热, 宜用清热解毒、育阴退热法.故沉脉的诊法, 为辨证的关键.用以察寒热, 辨虚实.诊脉时应时刻注意脉象浮中沉力量的比较, 以观察疾病的演变.每见表邪初感, 风寒外束, 经络壅滞, 脉象不浮, 而反现沉紧, 是沉其实不是在里, 应以宣表散寒之法.此种病人, 脉虽见沉, 而其症状, 必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身疼痛之表证.(五)沉脉主病诗沉脉为阴, 其病在里, 寸沉气短,胸痛引胁, 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关主中寒, 因而痛结, 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 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六)沉脉辨证分析表沉脉(1)沉滑——痰食(2)沉实——内有积滞(3)沉数——内热(4)沉紧——阴寒冷痛(5)沉弦——痰饮壅闭(6)沉缓——内郁寒湿(7)沉微——阳微气虚(8)沉涩——血虚气滞表十沉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胸部寒痰│肝郁胁满│肾寒腰│肺寒停│胃中积滞、│腰痹疝│││气壅、胸│痛、脘满│痛、小便│饮、胸满│脘满腹胀、│痛、少腹││主病│满痛、心│腹胀、食│频浊、少│痛咳喘息│食不用嗳│胀、小便│││悸气短, │少、心烦、│腹胀满.│短, 缺乏│酸胃痛│不顺畅等.│││头眩. │喜怒. ││以息. │││└──┴────┴─────┴────┴────┴─────┴────┘10.伏脉(一)脉象:伏脉脉行筋下, 极重指按之, 著骨乃得.戴同父说:“伏脉轻取不见, 中按亦不见, 迨重手极按, 又模糊不显, 直至用力左右寻按, 其脉乃见.”与沉脉的区别, 沉脉浮取中取不见, 重按则脉象显然, 伏脉浮取中取不见, 重按模糊不清, 须经用力左右寻按, 方能得其脉象.(二)伏脉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 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 厥逆脐痛证属阴.(三)示意图解:伏脉浮取中取不见, 惟沉取用力寻按始见, 而波峰亦隐微不显, 脉力脉体, 与常脉无异.(四)主病:凡邪伏幽深, 则脉常隐伏不出, 如湿邪阻隔、火闭、寒闭、气闭、, 疼痛郁结之症, 及吐泻太过之际, 多见伏脉.严重吐泻时可见伏脉, 为休克的先兆.《脉简补义》云:“久伏致脱”, 即是说伏脉可能是虚脱之前的暗示.在类中风突然发生时可见伏脉.其它如惊骇及暴怒时, 亦可罕见到伏脉.凡气郁血结久痛及疝瘕留饮, 水气宿食, 霍乱吐利等证, 脉多沉伏, 皆经脉阻滞, 营卫欠亨之故.(五)伏脉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 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 散寒温里莫因循.食郁胸中双寸伏, 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 关后疝痛还破腹.(六)伏脉辨证分析表伏脉为闭塞阻隔之证(1)实证①火闭——热邪阻滞、经络郁涩.②寒闭——寒气壅滞、阳气闭塞.⑧气闭——气机不顺畅, 血行郁闭.(2)虚证①吐泻后, 津伤气郁②血虚不运表十一伏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头眩痛、│头眩痛、│肾虚、腰│胸满气│胃脘胀满│脐下冷│││胸堵闷心│肝气上│痛、少腹│短、咳嗽│不思食、│痛、寒气│││悸气短、│冲、胁胀│胀满疝瘕│气促痰│中脘积聚│挛急. ││主病│有时隐│痛、心烦│寒痛. │多、胸中│疼痛. ││││痛. │喜怒, 脘││痹硬等.││││││满不思││││││││食. │││││└──┴────┴────┴────┴────┴────┴────┘11.牢脉(一)脉象:牢脉在沉分, 重取弦实有力, 而浮取中取, 则渺不成得, 重取时弦长实年夜有力, 和革脉正成反比.革脉浮取坚实, 而中下空虚, 牢脉重按坚实, 而浮取中取空虚.(二)牢脉体状诗弦长实年夜脉牢坚, 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 革虚牢实要详看;(三)示意图解, 牢脉浮取则渺不成得, 中取沉而无力, 一般多在两个脉力单元, 重取则脉力较猛, 多在6—7个脉力单元, 而脉体宽度重取亦在正常以上.(四)主病:牢脉主病邪牢固, 虚证少见牢脉, 凡风痉拘急, 坚积内伏, 寒疝症瘕等病多见之.牢脉主实, 有气血之分.症积有形痞块, 是实在血分, 瘕聚无形痞结, 是实在气分.如牢脉见于失血, 阴虚等证, 是阴气暴亡, 无以维阳, 孤阳外越, 阴阳离决, 属危重证候.(五)牢脉主病诗牢主坚积病在内, 左寸之牢伏梁病,右寸之牢主息贲, 左关见牢肝郁成.(六)牢脉辨证分析表牢脉(1) 牢而兼数——热邪阻滞(2) 牢而兼迟——痼冷寒积(3) 牢而兼实——症积郁结12.弱脉(一)脉象:弱脉极软而沉细, 浮按如无, 重按无力, 弱脉与濡相似, 但濡脉细软而浮, 弱脉细软而沉.弱脉偏沉, 《脉经》云:“浮以候阳气之盛衰”, 弱脉偏沉而细软, 是阳气之虚.临床体验, 凡细弱之脉, 其舌质必淡, 宜补气健脾, 不宜养阴益精.(二)弱脉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 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 白头犹可少年愁.(三)示意图解:浮取偏沉, 轻按波幅不明显, 脉力较中取为弱, 一般在1—2脉力单元, 脉体较细, 多在一横格左右.中取脉力多在2—3个脉力单元, 重取亦在2—3个脉力单元之间, 总比正常脉力少1—2个脉力单元, 是弱脉的脉力, 浮取弱, 而中取重取较浮取略较有力.而脉体、浮中沉无年夜差别.(四)主病:弱为阳气缺乏, 机能衰退之证, 临床凡见弱脉, 多现心悸气短、自汗、脾虚食少、肢冷便溏、消化痴钝、身倦神疲、腹部冷痛、年夜便不实、头眩耳鸣等证.凡属阳虚证状, 皆可呈现弱脉.左寸脉弱, 多现心悸气短胸闷, 动辄气促.右关弱则腹胀脘满, 食少纳呆, 消化痴钝, 肢冷便溏, 身倦无力等.尺脉弱则腰腿酸痛, 失眠多梦, 记忆力减退等.(五)弱脉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 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 益气调营急早医.寸弱阳虚病可知, 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 须把神门两部推.(六)弱脉辨证分析表弱脉主气血衰弱之疾(1)寸脉弱——心肺气虚, 心悸气短, 胸闷自汗, 失眠多梦等.(2)关脉弱——脾虚肝弱, 脘满腹胀, 食少纳呆, 肢冷便溏等.(3)尺脉弱——腰酸腿疼, 遗精早泄, 月事不调, 失眠多梦.表十二弱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革脉之单脉的介绍
《脉经》:“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
《千金方》:“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
《三因方》:“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为半产漏下。
”
《诊家枢要》:“革气血虚寒,革易常度也,妇人则半产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为中风寒湿之诊。
”
《濒湖脉学》:“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荣虚或梦遗。
”
《诊家正眼》:“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草,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而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
《医学人门》:“革乃虚寒相搏成,崩漏半产亡血精。
更是中风兼感湿,为满为急异常情。
”
《医宗必读》:“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人漏血。
”
《古今医统》:“革为虚寒,半产崩漏,虚泻失血,精气不固,暴病可生,久病命殂。
”
《脉确》:“芤而弦日草,主阴虚失血。
”
《医宗金鉴》:“革伤精血,半产带崩。
”
《脉诀汇辨》:“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左寸革者,心血虚痛,革在左关,疝瘕为祟;左尺得革,精空可必。
右寸革者,金衰气壅;革在右关,土虚而疼;右尺得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
《脉诀启悟注释》:“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有寸脉革,金衰气壅;左寸脉革,心血虚痛;左关脉革,疝瘕为祟;右关脉革,土虚木疼;左尺脉革,精空可必;右尺脉革,女人半产。
”
《三指禅》:“革脉主亡精,亦有亡血者;劳伤神恍惚,梦破五更遗。
”
《脉如》:“革脉为亡血、为失精、为半产崩喽、为胀满、为中风、为感湿。
”
《脉简补义》:“浮大弦急,则为革脉。
坚实者,脉体之实,血分之象,宜在沉分。
空虚者,脉体之虚,气分之象,宜在浮分。
革脉则实反在上,空反在下,其空固血虚也,其实非血实,亦非气实,乃阴寒凝结,自成形体,阻塞清道,非有形,亦非无形;如满天阴霾,雨泽不降,治之似在气分。
”
《脉理求真》:“凡亡血失精,肾气内惫,或虚寒相搏,故脉少和柔,而有中空之状。
”
《脉学阐微》:“革脉的出现,不外两种情况:一为外邪袭表,病势较重,机体为扞卫外邪,竭尽全力,促使气血趋表以抗病,故脉现坚硬绷急;一为阴气虚竭,无以敛阳,孤阳外越。
二者均属危候。
左寸,胸闷、气短、心悸、心绞痛、心烦;左关,右胁胀疼、心烦喜怒、脘满不思食;左尺,腰酸痛、遗精早泄、失眠、尿频、记忆力不集中、健忘;右寸,咳喘胸闷、气短不足以息、喘促、痰涌;右关,腹胀脘满、食少、消化迟钝、胃疼;右尺,腹胀神疲、女人崩漏半产、腰酸痛。
”
博粹堂中医分析革脉主病有二,一是素体虚弱,又新感寒邪,寒邪束表,故脉见浮大、绷急之革象,二是亡血失精,阴虚无以敛阳,以致孤阳外越,出现革脉。
革脉为病,若新病见此脉,多是寒邪犯表,病虽重而表邪易解;若久病见此
脉,多是孤阳外越之象,为病重之危候。
所以《脉经》指出:“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革脉分别见于寸关尺三部者,诸家均以所属的脘腑主病为依据。
左寸心血虚痛,右寸肺气虚而上逆;左关肝气为疝瘕,右关脾胃虚而肝木乘克;左尺肾亏精伤,右尺半产、崩漏。
革脉之相兼脉,历代诸医籍多无记载。
考革脉本身已兼有浮、大、弦急、芤等脉象,正如《脉如》说:“芤而弦日革口”《脉简补义》也指出:“浮大弦急,则为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