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合集下载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

一年四季脉象各不相同,不同的脉象中医是怎么摸出来的呢?胃神根即胃、神、根,是中医切诊中所指的平脉这一脉象所具有的三个特点。

胃神根一词实为胃、神、根三个字的组合写法,而平脉是指正常人的脉象。

总的概括为,有胃即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即脉的跳动柔和有力;有根即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胃、神、根是中医诊脉要诀,在临证中能掌握这三者,确实能得到诊脉的要领。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各有其脉,是谓平脉,如春多弦脉,夏多洪脉,秋多毛脉(浮而无力),冬多石脉(沉伏在下)。

这四种脉是正常脉。

如春季气候温暖,生气蓬勃,血管扩张,血液充盈,脉搏表现强而有力,是为弦脉。

夏季气候炎热,主液沸腾,血管扩张,表现洪大现象,是为洪脉。

秋季气候转凉,洪大脉象转弱,出现浮而无力现象,是为毛脉。

冬季气候转冷,血管收缩,脉象沉伏在下,如石沉水底,是为石脉。

这四种脉象,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而胃、神、根就存在于这四种脉象中。

胃,即胃气。

古人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即脉来悠扬和缓之意,在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必能出现这种现象,否则就是病脉。

例如弦多胃少为肝病,洪多胃少为心病,毛多胃少为肺病,石多胃少为肾病,如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其病情必危重。

神,即神气,见于浮中沉之中,即手指不轻不重得之。

临症:“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如为寒热之病,脉中有力,温之寒去,清之热退。

如果寒热偏胜,中候无力,为神气不足,病情较重。

根,即根气,重按乃得,且有力,两尺为根中之根。

《脉诀》云:“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这几句话,洵非虚语,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带未坏,则生意不息。

因此诊脉之法,必求其根,而总其要领,不外乎胃、神、根三者而已。

本人临床所遇到的各种脉象,不论浮、沉、迟、数……只要表现和缓有力,搏动有神,按之有根,则不致出现危候。

胃、神、根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存在的,有胃就有神,有神就有根。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

浮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

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

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

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

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是有热的症候。

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

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气血不足则虚。

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

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

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

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症,热蕴三焦。

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

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

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中医把脉口诀(古法)

中医把脉口诀(古法)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中医把脉不骗人,看黄帝内经教把脉,五脏正常脉象、病脉和死脉

中医把脉不骗人,看黄帝内经教把脉,五脏正常脉象、病脉和死脉

中医把脉不骗人,看黄帝内经教把脉,五脏正常脉象、病脉和死脉中医平人的脉象是怎样的?黄帝内经给出了两个要点:一个呼吸脉跳5次,另一个要点是有胃气。

这个胃气不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脉跳有神。

那如果不正常的脉象又是怎样呢?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在脉象大概的表现,总结出了五种大类异常的脉象甚至死脉。

接下来继续看平人脉象篇的条文:这篇提出一个很关键的要点,脉要有胃气。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下面的条文提出了正常的脉象有两个要点:根据时间不同,四季的脉有差别,但也是正常的。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春天脉微弦,长夏胃微软弱,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如果过多了就是偏了,就是生病了。

太弦胃气少时肝病,没有胃气是死脉,后面类推。

春天的脉如果微微浮是秋天(肺)的病,浮的厉害就是当下的病,例如感冒等外感病。

长夏,脉象是弱很厉害的而是脾的病,没有胃气是死,软而沉是冬(肾水)病,稍微弱一点是当下的病。

夏天脉是过于洪大是心病,洪大没有胃气是死,洪大而且沉在里边是冬病,沉的厉害是刚刚得的病。

秋天脉是浮的,太浮是肺有病,没有胃气是死。

浮且弦是春天的病,弦厉害是当下的病。

冬天脉微微沉,沉的多了是肾病,没有胃气是死,沉而洪大是夏天的病,沉的厉害是刚得的病。

小结:一年四季脉也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这是正常的。

只要春天弦,长夏缓,夏天洪大,秋天浮,冬天沉。

古中医脉法

古中医脉法

古中医脉法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预测病程,并综合确定治疗方案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搏是指随动脉血流而产生的波动,通过它,可以了解体内气血运行状况。

古中医脉法始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一直发展至今。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古中医脉法。

一、脉搏的分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搏主要分为三种:迅、缓、数。

迅脉指脉搏快速有力;缓脉指脉搏缓慢柔和;数脉指脉搏频率过快。

根据这三种脉搏的出现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二、脉象的类型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主要分为正常、沉缓、浮数、涩硬、空虚、代替、结代、滑数、弦如以及细沉等十种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推断出患者的体质状况、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脉象与病症的关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与病症的关系非常紧密。

根据脉象的类型,可以推断出患者患有什么疾病。

例如:正常脉象通常对应着体质强壮者,而浮脉则通常与阳气亢盛有关。

另外,脉象的主要变化表现在节律、强度、性质等方面,不同变化会预示着不同的病情。

四、诊断分析古中医脉法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

通过观察脉象,分析病人病情,综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触摸和判断气血运行状况,把病人不同的脉象关系概括为一种病情,为治疗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总之,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它与中医学、中药学、辩证法、针灸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使中医学在实际患者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

在今天,尽管技术不断发展,古中医脉法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对诊疗与调养都极其重要,这也是中医学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1.脉为血腑,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注】经曰:脉者,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莫不由此贯通,故曰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生死。

寸口者,左右寸,关,尺,手太阴肺经动脉也;为脉之大要会也。

故曰:寸口动脉,大会朝宗也。

2.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注】凡诊人之脉,令仰其手,视掌后有高骨隆起,即是关部脉也。

医者复手取之,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寸,尺之上。

病人长,则下指宜疏;病人短,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间,故命名曰关。

3.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注】从高骨上至鱼际,长一寸,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故为阴也。

4.右寸肺胸,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

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注】右寸浮候胸中,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

右关浮以候胃,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尺浮候小肠,膀胱,右尺浮候大肠。

膻,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惟肾有二,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以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关候膈中,主中焦也?尺候腹中,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小肠配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配于右尺,其手厥阴包络,竟置而不言,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候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也。

浮外候腑,沉内候脏之说。

5.命门属肾,生气之源,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注】两肾之中,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少火,即肾间动气,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则生气绝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寸,关,尺脉三分分之。

日关脉一分,乃关上之一分也。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古中医怎样贴切的形容脉象(转)
脉象,虽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语表达,却不简单。

古时候没有照相、录音、录影等技术,更没有如今之电脑绘图等简便的显示和画图方法,
若要用文字形容一个脉象给学子们了解,有相当的困难。

因此,中医的先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用来形容脉
象,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

在这儿,笔者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

“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

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

《伤
寒论·平脉法篇》:“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
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

“大、小”,就是脉动
有大的、有小的样子。

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

《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假令脉来微去
极度有力的脉,如“浮而极有力,谓之‘革’。

沉而极有力,谓之‘牢’。

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

”还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

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

”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脉名。

把脉,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

脉跳动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可用以叙述;可以用“迟、数、缓、疾、结、促、代”等来形容它们。

古人没有钟表,不能用钟表数秒,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又叫作“至数”,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

古时候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炼功的习惯,所以他们的呼吸比较匀称。

于是,用自己匀称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计算病人的脉动在医者的一息之间有多少次的跳动,例如:“一息三至,谓之‘迟’。

一息六至,谓之‘数’。

”如果医者的呼吸,一息之间,病人脉动六次,就是“数脉”,而一息之间,病人脉动三次,就叫“迟脉”。

现今的中医都知道,数脉主阳,在府,主热;而迟脉主阴,在藏,主寒。

中医使用鉴别病证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称之为“八纲”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来看
病,以及开处方疗治;有了这些好的方法,就已经能轻易的掌握病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病,到中医这儿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

又如:
“一息四至谓之‘缓’。

一息七至谓之‘疾’。

”这说明了正常的脉,
叫作“缓脉”的,是一次呼吸有四跳的,匀称的呼吸一分钟约十八次,每一次呼吸有四跳的
话,就是一分钟跳七十二跳,和现代人云之脉动完全一致。

而一次呼吸脉有七跳的,那就是太快了,不能再用数脉的名,就用“疾”来形容。

又,如果脉跳动的不规则,就属不正常的,集合至数兼跳动的不规则而命名“促”、“结”、“代”等脉象:“数时一止谓之‘促’。

缓时一止谓之‘结’。

至数不乖,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

”脉跳动的大小形状,也可用以形容特殊的脉象,“芤、洪、滑、弦、紧、虚、实、微、濇、细、软、弱”等都属这种。


意举几个例子:例如《脉经》记载的“芤脉”就说它“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也有人用“如葱管之状”来形容“芤脉”的。

“芤”是一种类似葱的植
物。

“弦脉”是“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而“紧脉”则“数如切绳状,如转索之无常”。

又例如“实脉”是“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微脉”
则是“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濇脉”却是“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其实,脉的形象还有很多难以完全掌握而辨别得清的。

所以,聪明的古中医,将脉象中有相似而难以分辨的,都聚在一起,让我们能有较清晰的分辨。


如“浮脉”与“芤脉”相类似,而“芤脉”又与“洪脉”很类似;“弦
脉”与“紧脉”也很相似,且“革脉”、“牢脉”与“实脉”也相类似;又“滑”与“数”相
类,“沈”与“伏”相类,“微”与“濇”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等,让人能用比较的方式,分辨它们的类似与不同之状,就能掌握与了
解脉象。

脉的跳动速度,有极不正常的,也有形容的方法。

例如“离经”脉、“夺精”脉、“死”脉、“命绝”脉等,都是脉跳动得失去原有的生理了。

《难
经》有:“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及“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

一呼就是形容“一息”的一半。

量测病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动的次数,一呼有两跳,就是“一呼再至”、一吸又两跳而
“再至”,即是一息之间有四跳的意思。

这种脉象极度不正常的速度改变,也意味着人何时可能死亡。

所以有“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的预测
方法。

认为人的脉象发现了“损脉”,“从上下者”由上面的病情“皮聚毛落”,而到了下面的病情“骨痿不能起于床”的人会死。

而在脉象中发现了“至脉”,
“从下上者”,由下面的病情“骨萎不能起于床”,到了上面的病情“皮聚而毛落”之时会死亡。

《伤寒论》有一些关于脉象大
小形状有趣的形容
词。

列举几种:(a)浮大有力,且速度快,有向上踊之象的“蔼蔼如车盖”,属于“阳结”之脉象;古时候的车子行走快速时,上面的蓬盖大,而且动荡的幅度也
很大。

(b)沉石有力、沉迟强硬,并且有似堆积的样子,“累累如循长竿”属“阴结”之脉;好像摸寻长竹竿上面的竹节,累累然。

(c)脉浮而无力的“瞥瞥如
羹上肥”属于“阳气微”的“濡脉”,形容得很有趣,像浮在浓汤上面的小块肥肉一样,轻而浮,无力的样子。

(d)脉沉而无力的,“绵绵如泻漆之绝”的、前大
而后细之“荣气微”的弱脉;形容像油漆似的、细细的流下来,有一种像要断绝了似的,那种很弱、很无力的样子的脉象。

(e)脉细小,难于寻按的,“萦萦如蜘
蛛丝”,浮中沉取都似有似无的微细欲绝状的脉,属于“阳不足,而且阳气衰”的微脉;形容它有如蜘蛛丝般缠绕着的,很细、很微小的样子的脉象。

还有,当生命非常垂危了,会出现的脉象,叫作“怪脉”。

有些书中有“七怪脉”,也有些书中有“十怪脉”的说法。

“七怪脉”即:“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釜沸”等;此外,再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等三种,合起来就叫作“十怪脉”。

它们都反映了脏气将要断绝、胃气将要枯竭的危重状况。


在仅举几个例子解释如下。

只要想一想那个形容词,就可以
知道古人的描述是多么地贴切:(a)“屋漏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均匀,像下雨天
的屋漏,水滴下来的节奏不齐之状。

(b)“雀啄脉”,脉象急,速度快,而且节律不均匀,停止后又再动起来的样子,像雀鸟啄食之状。

(c)
“鱼翔脉”,脉搏动的似有似无,像静止的鱼,只有那些鳍的轻微游翔之状。

(d)“虾游脉”,脉自底部向上部跳动时,隐隐约约,自上部向底部回去时,一跃而
消逝,如虾之游动的样子。

(e)“转豆脉”,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不定,捉摸不着,如旋转的豆子之状。

脉象的形容语汇,由以上所举的少数例子,可以知道,古时候的中医观察事物,够仔细、够翔实。

他们把事物的表现性状,跟脉象连结起来的高深功夫,也是很了得。

由此,也可见到,中文字使用之时是那么的多采多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