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文学概论(一)课稿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2
讲授
或者期中作业集中展示
期中作业PPT展示
十四
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的关系
*2.文学消费的意义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特点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五
文学接受的过程
1.文学接受的动机
*2.期待遇挫的概念
#3.文学接受的高潮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六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性质
*2.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
#3.各类文学批评的特征
XXXXXXX大学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英文)
文学概论
TheoryofLiterary
学时/学分
32/2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2
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学现象,探索文学本质规律的人文科学,主要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文学现象,解决文学实践中的问题的理论思维模式,为学习各门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史的课程作好理论准备。
2
讲授
案例分析

文学创作的原则
1.文学创作的原则
*2.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3.文学形象的典型化
2
讲授
案例分析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1.文学创作主体是什么
*2.文学创作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作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
讲授
案例分析
[作业3]:
1.内容:作家的个性对创作有什么影响,通过你自己的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2
讲授
案例分析
备注:在知识点一栏中,“*”、“#”分别为重点、难点标注,放置在知识点序号前。

《文学概论(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一)、(二)》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任务:本课程是文学理论的概述,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的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努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提高分析、鉴赏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文艺理论和其它课程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第一编导论,重点掌握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建设当代文艺理论问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掌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同人类的其它活动的共同性和差异,认识文学活动区别与其它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质,理解文学的本质。

第三编文学生产,熟悉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把作家的创作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掌握文学创作的过程与规律。

第四编文学作品,掌握每一种类型文学作品的定义、特点和创作、欣赏规律。

第五编文学的接受与消费,掌握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认识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以及文学接受的过程。

总之,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分配(一)教学内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二)文学理论的形态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二)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文学活动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态(二)文学活动的构成(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第四章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概念辨析(二)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四)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方向和道路(三)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第三编文学生产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二)文学生产的主客体第七章文学生产过程(一)文学生产的发生阶段(二)文学生产的构思阶段(三)文学生产的物化阶段第八章文学生产原则(一)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二)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类型(一)现实型文学(二)理想型文学(三)象征型文学(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样式(一)小说的基本特征(二)诗歌的基本特征(三)散文的基本特征(四)剧本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二)文学典型(三)文学意象(四)文学意境第十二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二)叙事内容(三)叙述话语(四)叙述动作第十三章抒情性作品(一)抒情界定(二)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三)抒情方式第十四章文学风格(一)风格概念(二)风格的形态(三)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第十五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一)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二)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第十六章文学接受过程(一)文学接受的发生(二)文学接受的发展(三)文学接受的高潮第十七章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界定(二)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标准(四)文学批评家三、相关说明(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由考查与考试课综合,第一学期考查,方式为开卷,平时成绩占 60%,期末考试成绩占 40%;第二学期考试,方式为闭卷,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19世纪初,法国所经历的资产阶级革命等 一系列政治事件、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之 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决定了这一时期法国现实 主义文学的特点:反映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 主义胜利发展的过程;揭露人与人之间冷酷无 情的金钱关系、抨击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贫困 的生活状况。
二、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
司汤达(Stendhal 1783—1842) 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 表作家之一,原名亨利贝尔。他 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长篇小说《红与黑》等,从理论到 创作实践都奠定了法国乃至欧洲现 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他的主要 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阿尔芒斯》 ( 1827 ) 、 《 巴 玛 修 道 院 》 ( 1838 ) 、 《 吕 西 安 娄 凡 》 (1834)以及《法尼娜法尼尼》 等一系列短篇小说。
三、巴尔扎克的生平和创作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Honore de Balzac ,179 9—1850)是19世纪法国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伟 大代表。 从阶级立场上来看, 巴尔扎克属于中、小资产 阶级,但是,他又有着浓 厚的贵族意识,两者之间 的矛盾在他的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巴尔扎克从1829年开始到1848年为止,巴尔扎克 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829—1835年 1829—1835 年 是第一阶段,写了40多部 作品,主要有《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 等。 1836—1842年 1836—1842 年 是第二阶段,写了30多部。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钮沁根银行》、《幻灭》 等。 1843—1848年 1843—1848 年 是第三阶段,创作了10多 部作品,最重要的是《农民》、《贝姨》等。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
a.把劳资矛盾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描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88页]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88页]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目录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学大潮 第二节 斯丹达尔 第三节 巴尔扎克 第四节 狄更斯 第五节 福楼拜 第六节 波德莱尔 第七节 屠格涅夫 第八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2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学大潮
一、社会转型与学术发展
19世30年代至60年代的40年间,在浪漫主义文学持续发展的同 时,现实主义文学以强劲的势头涌入文坛,众多杰出的作家和众 多杰出的作品,遍布欧美各国,形成壮阔的文学主潮。长篇小说 的丰收,尤为令人瞩目。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等欧洲先进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经 济稳定的发展期。金钱,正取代封建贵族的等级成为社会的主宰。 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和对劳动者的残酷盘剥,激化了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的矛盾。
2021/2/26
一、社会转型与学术发展
风云变幻的岁月,科学技术的成就,工业文明的进程,促使各种 学术思想活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审视,影响着作 家们的思考和创作。
❖ 达尔文的进化论,基佐等历史学家关于“阶级”、“等级”、 “阶级斗争”的历史观,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孔德强调现象和经验的实证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 社会主义,乃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文学史上,这段历史又常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因为这一代作家都自觉地肩负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把文 学固有的批判作用发挥得酣畅淋漓。
2021/2/26
二、直面社会的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以抒情性的诗歌见长,而现实主义文学则以叙事性 的小说取胜。 ✓ 作家们执意要“书写历史”,要表现“社会人”,小说,特别是 长篇小说,便成了最佳选择。 ✓ 与18世纪的小说相比,这时期的长篇进入了成熟期。从情节结构 到细节描写,从人物塑造到语言运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 中一些内涵丰富、历史感强、艺术完美的杰作,被人们称为“百 科全书式”的作品。

文学概论课件(1)

文学概论课件(1)

2、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与经济基础 的关系
间接关系: (1)、内容上对文学作品制约 (2)、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3)、文学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a、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b、对经济基础其破坏和瓦解作用 c、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
(4)、有相对的独立性
a、先看人物的民族性格 b、民族性格比较内在,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则比较显露
2、在形式上的表现
a、语言是文学中的第一要素 b、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
的读者喜闻乐见。
其次,文学具有民族性,才会获得世界
性。
四、文学的人民性
(一)、文学人民性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的特性
一、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的真实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在生 活真是的基础上再线和表现人生所达到的情 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文学真实性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真实性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二、文学的倾向性
含义
文学的倾向性是积淀于作家头脑中的各 种社会意识因素,在与特定的文学表现对象 发生双向交流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 即审美主体对审美课题的具体的爱情、褒贬、 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显露或流露 出来。
a、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完全 同步 b、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 平衡现象
3、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既不从属于政治,又无法脱离政治,归根到底, 两者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都应为社会进步服务 (2)、文学与法律的关系 (3)、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4)、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5)、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外国文学讲课教案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外国文学讲课教案

❖ 七、过渡段: ❖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2节) ❖ 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13节) ❖ 3.可怜的人!(15节)
❖ 思想:
❖ (1)反映了普法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和痛苦,表达了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 作品所描写的情节很简短,写了一个调 皮的小学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文章既没 有揭露侵略者的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 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 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 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 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堂课” 中。
❖ 阿尔封斯·都德 (Alphonse
Daudet,1840-1897)
是法国19世纪后期 的一位带有自然主 义倾向的现实主义 小说家。
❖ 《柏林之围》
❖ 《最后一课》
❖ 他出身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 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 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 (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 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 说家的声誉。
美(1807—1870) 是一位具有浪漫 主义艺术品格的 现实主义作家, 他创作诗歌、戏 剧和历史小说, 但主要以中短篇 小说赢得文学史 上的地位。
异国题材;淳朴而剽悍 的人物;反对现代文明 的主题;冷竣与激情结 合的风格.
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 (1840)和《嘉尔曼》 (1845)
代表作:嘉尔曼》(1845) ,又名 《卡门》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外 国文学
❖ 二、基本特征
❖ (一)思想特征
❖ 1. 具有认识价值
❖ 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 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 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 值。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论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论
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小说突出 的三点: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 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2打破 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 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 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 格。
三、俄国文学
自然派(名词解释)——19世纪俄罗斯文 学中的一个派别,指三、四年代由果戈理 倡导的,经过别林斯基正面总结和阐述的、 带有讽刺和批判倾向的现实主义文学。该 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 “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 和专制制度。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 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体 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 “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 称。
著名评论家和作家
别林斯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 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驱。他肯定了果戈 理为代表的自然派。捍卫了现实主义原则。他的 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代 表作《文学的幻想》。
赫尔岑:第一次使用了“多余人”这一文学批评 概念来论述当时俄国文学的民族性。《谁之罪》 (问题小说):主人公别尔托夫(多余人)。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论
一、这一时期主要文学
19世纪中期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 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之间 的文学。主要文学包括:
浪漫主义文学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包括批判现实主义,心理
现实主义,诗意现实主义,温和现实主义 等。其中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盖斯凯尔夫人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 的作家。小说《玛丽•巴顿》:反映了宪章运动中 的劳资矛盾。
萨克雷: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 家”长篇小说《名利场》:副标题“没有英雄的 小说”。主人公:蓓基•夏泼夏绿蒂•勃朗特《简• 爱》: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述 1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述 1

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 ,矛盾更加 尖锐化;社会风气、思想意识随之转变; 科学、哲学基础 :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唯 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 ; 文学基础 :是以前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特 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主义文学的继 承和发展;也吸收了浪漫主义作家的写作经 验;

2、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 1)客观性:现实主义是追求再现的艺术; 作家应“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 活”;要求细节的真实; (2) 历史性: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工具, 把叙写时代的风俗、呈现历史发展规律作 为创作理想;
(二)批判性。
(1)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同情弱 小、鞭笞强权、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博爱— —“理性王国”;
第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述
一、1830年:
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时间点

雨果的戏剧《欧那尼》的上演,标志浪漫主义 对古典主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的出版,意味着批判现 实主义的诞生▲ 19世纪30年代,正值浪漫主义方兴未艾之际, 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在法、 英等国迅速崛起,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
3、发展概况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1871年巴黎公 社为界,分为 前期——产生、发展并迅速达到极盛的时期; 后期——衰落期,批判锐气大减,流于单纯 追求细节真实的倾向,发展到极端就兴起了自然 主义,同时,反现实主义的现代派也开始萌芽。

前期以法、英两国为中心,后期中心 在俄国、北欧、美国等地;俄国现实 主义在前期的后半段迅速崛起,到后 期西欧现实主义走向衰落时,俄国则 发展到高峰。 作为文学运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最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方面;最有 影响的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法、英、 俄三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创作
斯丹达尔一生写了10余部小说,重 要小说是《红与黑》与《阿尔芒斯》, 另外他写了三部人物传记,四篇游记和 多篇论文。重要论文是《拉辛和莎士比 亚》(p248)和《论爱情》。
《红与黑》——1830年纪事
《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 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 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p236)
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
库尔贝(1819—1877)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
在画展 目录上发表宣言:“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 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 这就是我的目的。”
《奥尔南的葬礼》
库尔贝《筛麦妇女》
杜米埃《1834年4月15日特朗斯诺宁街的屠杀》
文学批评概念:现实主义
d.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e.富于戏剧性。
《包法利夫人》(1857)——外省风俗
是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描写一个小资
产阶级妇女爱玛的人生悲剧。爱玛在修道院受
教育,离开修道院后仍然沉迷于读浪漫小说, 幻想浪漫爱情和白马王子。她在现实中嫁给一
个平庸的市镇医生包法利。爱玛有了婚外情,
最后因欠债服砒霜自杀。
3、斯丹达尔
自称“米兰人”的作家
• 于连心理活动的来复线: 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 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红与黑》艺术特色
a.传记小说
“在轶事中刻划个人,在传记中表现时代”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法国的浪 漫派》)。
英雄传记
勃兰兑斯谈道:“他们有着某种真正的、 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有着某种振奋情绪 的渴望的力量;而在经历考验的时刻,他们 却表现出比大多数人有更高贵的感情和更坚 强的心灵。”(《法国的浪漫派》)
4. 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托尔斯泰总是让作品中的人物根据自己的逻辑 在一定环境中行动。他说:“人物自己按照他们的 性格做着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由于人物的性格 及境遇而引导出来的结局是从其本身来的。”
5. 细节真实
他们通过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具体性,再现社 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法国现代学者纳塔丽•萨罗特在《怀疑的时代》 中谈道:“在那全盛时代,小说人物真是享有一切荣 华富贵,得到各种各样的供奉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 什么都不缺少,从短裤上的银扣一直到鼻尖上的脉络 暴露的肉瘤。”(《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下)
斯丹达尔(1783-1842)法 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 名亨利· 贝尔。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 驱者和奠基人。
墓志铭
斯丹达尔死后,遗体安葬在 蒙马特尔公墓。墓碑按照斯丹 达尔生前遗嘱,刻着意大利文: 亨利· 贝尔 米兰人 写作过 恋爱过 生活过
双重人格
一方面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面又 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既诚实又醉心于弄虚作假, 痛恨虚伪又缺乏坦率正直。 《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被人称为“伪善 欺世手册”。(勃兰兑斯 《法国的浪漫派》)
6. 坚持人道主义
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作为揭发批判资本主义罪 恶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他们根据 人道主义观点,分析评判一切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 认为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把人性中的善与恶作为评 论事物的标准,把人性的博爱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
三、法国文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描写城市生活 现象与心理,善于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 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的发家史和城市平民 的个人奋斗史。揭示金钱的杠杆作用。 19世纪中期法国文学的主要作家有斯丹达尔、 巴尔扎克、梅里美、小仲马、福楼拜、波德莱 尔。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特点。斯 丹达尔提出“文艺应像一面镜子”,福楼拜 主张“取消私人性格主义”,左拉认为文学 要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契诃夫说: “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 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3.描写普通人生活
福楼拜针对浪漫主义的夸张,提出了“不 要妖怪,不要英雄”的口号。在俄国现实主义 作家中,写“小人物”是作为一个正式口号提 出来的。现实主义作家描写了这些普通人的个 人奋斗,个人反抗,命运的沉沦升迁。
法庭答辩
于连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 的力量,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 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 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 了。……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 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 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英雄的双重人格
于连:平民反抗英雄
于连是个头脑敏锐,意志坚强,高傲自尊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崇拜拿破仑。因为在拿破仑的时代,坚 强的个性可以不凭门第和财产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他 满怀英雄气概,充满英雄幻想,却生不逢时,生活在 王政复辟时期。尽管他用尽种种手段想打入上流社会, 然而都失败了。当他发现他的种种追求都毫无意义时, 他放弃了卑鄙的手段,不愿向现实社会妥协。他不顾 别人的解救,毅然选择了死。
内心独白
第45章的整个描写,都是于连的内心独白, 他一晚上都在考虑要不要去和玛特尔约会,内心十 分矛盾。 他想:“不赴约便是怯懦”,继而想,“如果 这是个迷人骗局……”,接着又责备自己不该怀疑, “我破坏女人的名誉!啊!万万不可以的。”最后, 作者用一句简单的话结束了这一章:“这真是一个 恐怖的夜晚。”
c.政治倾向
他在《红与黑》里写道:“若是你的人物不谈 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你的书也 就不再是一面镜子,像你所要求的了。” 爱伦堡:“斯丹达尔描写爱情、野心和犯罪 的时候,从来不曾忘掉过政治。”(爱伦堡 《斯 丹达尔的教训》,引自《阿尔芒斯》译者序,花城 出版社,1984)
《红与黑》书名 瑞那先生家 贝尚松神学院:彼拉神父 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德· 那· 木尔侯爵家
小说里这样描述于连:
“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 是一个18岁到19岁间的少年,表面 开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 它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 在宁静的时候,眼中射出火一般的 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 但是在一转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 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斯丹达尔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双重人格,他们 追求真理,却又为反动势力效劳;他们正直善良, 却又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 例如,于连参加保皇党的秘密会议,为保皇 党送信。
b.心理描写
斯丹达尔擅长心理描写,这是他塑造人物的一 大特点,也是他的人物成功的一大因素。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
他忽然间,高声大叫,热情在于连的心里控制 不住,沸腾起来了。“我呀,一个贫穷的乡下人, 我居然得到一个贵妇人的爱情的告白。”他一面竭 力抑制他的快乐,一面说道:“至于我呢,我没有 向她说过我爱她。”
《红与黑》的书名充满政治象征。关于 “红”与“黑”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①“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② “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表 复辟时期。 ③“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 士的黑袍。
④“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⑤“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 血染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 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1、福楼拜
福楼拜(Flaubert, 1821 -1880)是19世纪中叶继巴 尔扎克之后最重要的现实主 义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前 期现实主义的传统,又为19 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作家所 师承,成为承上启下的大作 家,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客观而无动于衷”
福楼拜重视观察、分析,脚踏实地地收集一切 同他写作有关的资料,认为作家应超脱于伦理观念 外,不应该在小说中作判断、解说或教诲,而应该 理解,作完整的记录。 他的理论和小说都具有现代小说的特点,他的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始 祖”。
1856年,批评家杜朗蒂(1833—1880)创办 了名为《现实主义》的杂志,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 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 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1857年,小说家尚弗勒里出版了以《现实主义》 为名的论文集。
古希腊“模仿说”
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存在三种不同的摹 仿现实的方式:“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 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 种去摹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 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 样子去摹仿。”
风俗史
左拉在1868年制定了《卢贡-马卡尔家族史》的 计划,写出了第二帝国(1851——1870)时代“一 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福楼拜的作品则写出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外省 生活的风俗史,《包法利夫人》的小标题就是“外 省风俗”。 斯丹达尔《红与黑》的副题“1830年纪事”。
2. 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概述(一)
主要内容
一、 十九世纪中期文化 二、 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三、 法国文学
一、 十九世纪中期文化
工业化、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思 潮、写实主义绘画都对现实主义产生 了很大影响。
现实主义源流
a.“现实主义”(realism)是从中世纪经院 哲学借来的批评术语“实在论”,又译“唯 实论”; b.美术概念 19世纪50年代,法国画家库尔贝; c.文学批评概念 d.理论溯源:古希腊“模仿说”

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 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以法英俄美四国成就最高。
前半叶(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为界)以
法国文 学成就最大; 后半叶以俄国文学成就最突出。
1.叙写人情风俗史
• 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序言中就表 示要写一部“许多历史家们所遗忘了的历史, 即人情风俗的历史”。“法国社会将会是一 个历史家,我只是做它的秘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