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文学概论(二)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19世纪中期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19世纪中期知识点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概述19世纪30——60年代,是欧洲历史上人的又一次发现的时代。

19世纪中期文学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巴黎公社革命”(1871)时期的文学。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1.新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2.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

3.自古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二、文学现状1.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文坛主流。

2.浪漫主义作家仍在创作。

3.无产阶级文学崛起。

三、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英国宪章派文学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

主要成就——诗歌。

代表作家——琼斯、林顿、马西。

德国40年代工人诗歌维尔特: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

恩格斯称他是“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法国巴黎公社文学以1871年3月成立的巴黎公社为标志,前后延续了约20年时间。

它是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写照,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阶段。

代表作家:欧仁·鲍狄埃《国际歌》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代表了巴黎公社文学的最高成就。

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真实性;第二,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第三,典型性;第四,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

五、19世纪中期法国文学概述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出现最早、发展最快、成就最高)影响文学的因素有三个:时代、传统、对拿破仑的崇拜。

特点:1.批判得更广泛、更激烈、观察得更为细致。

2.思想内容:揭露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自身的矛盾;金钱的罪恶;贯穿着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

3.人物形象:独特的个人反叛者和野心家。

4.都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作品有强烈的激情;情节有较强的戏剧性。

梅里美的《嘉尔曼》文学史地位梅里美(1803—1870)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独特风格。

中短篇小说20篇,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特点:1.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批判社会; 2.异国情调;3.神秘的宿命色彩4.鲜明的地方特色;5.卓越的心理分析;前期创作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爱憎态度分明。

文学概论贰(完美版)

文学概论贰(完美版)

文学概论贰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2.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何为审美——A、审美是感性的;B、审美是无功利的;C、审美的对象是纯粹的表像与形式。

康德认为:“为了分辩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像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要说一个物件是美的并证明我有品味,这取决于我怎样评价自己心中的这个表像,而不是取决于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

”康德认为审美无功利。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的这一审美无功利说诚然存在忽视审美的某种功利性的偏颇,但毕竟有其合理的一面: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由于是无功利的(即无利害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

换言之,审美正是无功利的。

康德认为:“既然问题在于某物是否美,那么我们并不想知道这件事的实存对我们或对任何人是否有什么重要性,哪怕只是可能有什么重要性;而只想知道我们在单纯的观赏中(在直观或反思中)如何评判它。

”3.审美意识形态分析:英雄赞歌以《英雄儿女》赞歌为例,其特点是1将自然景物包含其中,歌词中就描写了青山青天还有大海。

2极力刻画敌我双方形象的落差。

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文本.ppt

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文本.ppt

文学文本的纵向层次论
中国古代 “言”“象”“意”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 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 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 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 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语而忘筌也。
二、文学文本的结构
横向结构要素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由内容和 形式两种基本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西方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戏剧六成分” 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 近代文学表现说、 再现说 俄国及前苏联的主流文论都遵循内容和 形式二分的要素结构论传统。
中国 文质彬彬 表里相符 事辞相配
言与志 文与道 情与采都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 关系的问题。
2、题材与素材
素材是作家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还为经过 加工提炼的、处于原始形态的生活材料,是杂乱 的、分散的,缺乏明确的主题。题材是在素材的 基础上形成的,是经过作家加工提炼后,写进文 学作品中的东西,它打上了作家情感的烙印,是 作家的主观认识、思想情感和客观材料的统一。
3、题材的形成
题材的形成既要受到作家的生活实践、见 闻阅历的制约,也受到作家的思想情感、兴趣爱 好、艺术修养、世界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永恒主题与时代主题
由于社会生活属于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 段具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 活问题,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 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就不能不具有时代性特征, 所以文学文的主题也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但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些生活内容在 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代、地域、阶级的差异,在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中反复出现,有人称之 为“永恒主题”,也有人称之为文学的“母题”。 如生命、死亡、爱情、怀乡、伤别等。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同名43422)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同名43422)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一、判断1、文学阅读就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形象的心理过程。

()2、美国戏剧家黑格尔标举“社会冲突”,认为“一次戏剧冲突必须是一次社会性冲突”。

()3、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不妨说,散文中的一切真实都是作者意识中的真实。

()4、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

()5、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6、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

它起源于原始时代结合着简单语言的劳动呼号,后来作为劳动的伴唱及庆祝丰收时的祝祷,与音乐、舞蹈一同得到发展。

()7、在启蒙运动中,小说作为启蒙思想的武器迅速崛起于英法德诸国,因此17世纪被称为"小说的世纪"。

()8、反讽所表示的某些情感与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情感与评价截然相反。

()9、人们思想感情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悖论这种抒情话语形式产生的基础。

()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摹仿对象上,"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11、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12、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赋》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文学总集,它的分类是第一次真正“文学”本体意义上的分类。

()13、阅读先见实际上就是一种偏见。

()14、在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体验中,一定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评价。

()15、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是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来传达内心抽象的思想感情的。

()16、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17、早期的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

后来诗歌虽然和音乐分化开来,但音乐的物质仍保留在诗歌中,成为诗歌的美学特征体裁标志之一,如:法国诗人魏尔仑提出“音乐先于一切”的主张。

文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8)

文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8)

文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8)1.文学生产:广义的文学生产指作家的创作活动以及将作家创作的成果变成能为公众共享的文学作品的一切社会行为。

狭义的文学生产是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本增值相关的一切文学写作活动和文学文本制作活动的社会行为的总和。

2.文学消费:广义的文学消费是对于文学作品的拥有,特别是指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社会行为。

狭义的文学消费指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文学生产行为相适应的、通过付费购买而占有作品以及在购买基础上阅读和欣赏作品的社会行为。

3.文化事业:是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由政府投入并控制或由政府机关的文化政策予以扶持的那些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活动。

4.文化产业: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则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5.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资源营销活动的场所。

6.文学媒介:就文学的内在组织而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媒介是语言;就文学信息传播的形式与渠道说,文学媒介是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7.图像化转向:当代文化的图像化转向在直观层面上表现在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电影、电视、摄影、网络图像、卡通读物、图像化书刊等是其不同组成成分。

在这个过程中,照相、电影、电视等媒体技术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8.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发表和传播的文学作品。

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网载文学作品,即把传统的纸介质文学印刷读物搬上电脑网络供读者阅读;一类是网络原创文学,即在电脑上完成创作并在网络上首发的文学作品。

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是网络原创文学。

9.文学的民族性:指一个民族具有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重在说明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学发展方面相比较而产生的特点和差异,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学共同具有的文化身份属性。

民族文学概念是基于对民族和民族性的认知而形成的文学概念。

10.文学的世界性:重在说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和类似之处,并且包含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学具有为世界人民共享、能够作为全人类的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地位的意义。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4.主题分析 (1)揭露了复辟时期社会
的黑暗,教会势力的猖獗, 和极端保王党妄图全面复辟 君主专制制度的阴谋。
(2)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 对复辟王朝的不满和反抗, 以及对拿破仑的怀念,反映 了19世纪20年代末法国紧张的 阶级革命斗争气氛和革命日 益迫切的形势。
(3)表现了复辟时期金 钱关系的作用无孔不入,贵 族也在迅速地资产级化。
5.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维立叶尔小城,贝尚松神 学院,巴黎木尔侯爵府;德·瑞那市长,木尔侯爵,彼拉神父, 老索黑尔,于连等);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的运用; (3)结构严谨而完整,故事情节紧凑而合乎逻辑;
●《红与黑》因此而成为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迎合主子。
心理描写
于连的心理刻画: 去当家庭教师前; 一天取得两个胜利后,站在山坡上; 决定去爬窗幽会前。
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是显意识层的心理思维,只 限于头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没有涉及到弗洛伊德 潜意识层的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写 都是非常冷静和理智的。
“他唯一的兴趣是在情绪和理智过程中;
开办印刷厂
为了不依赖家庭,他冒险做了投机商人,最初做出 版人,印出的书只卖出几十本。接着开办印刷厂和铅字 铸造厂,他没能发财,却背上了近6万法郎的债务,陷 入极度贫困之中。这6万债务中,有4万是欠他母亲的。 这笔钱迟迟未还,他母亲也从未勾销。
柏尔尼夫人
巴尔扎克最重要的女友是柏尔尼夫人,她比巴尔扎 克的母亲还大一岁,柏尔尼夫人既是情人又是母亲。她 在经济上给予巴尔扎克很大帮助,也是她向巴尔扎克提 供了许多大革命时代的写作材料,她鼓励起巴尔扎克的 自尊心,使他免遭堕落。巴尔扎克承认,“她是我的母 亲、朋友、家园、知己和顾问,她使我成为作家,她给 予我在青年时所需要的同情心……没有她,我无疑早已 死了。”

19世纪中后期文学绪论 法国文学概述

19世纪中后期文学绪论 法国文学概述

三、文学渊源
• 1.荷马史诗。“生活的感性教材。” • 2.古希腊悲剧。对人生的朴素认识,对命运的神 奇感悟。 • 3.中世纪。禁欲主义与出世主义,神性与奴性。 • 4.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张扬。 • 5.古典主义时代。拥护王权,崇尚理性。 • 6.启蒙主义时代。现实性与历史理性交织融合。 • 7.浪漫主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观抒情性。
《简爱》 ----一部自传
• 主要人物: 简•爱,罗切斯特,伯莎· 梅森,圣约翰 • 简•爱的主要经历: 盖茨海德堡 劳沃德慈善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出走
简· 爱的平等宣言
•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 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个机 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受得 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 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活命水从我的杯子 里泼掉吗?你认为,就因为我贫穷、低 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也没有 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 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 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 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 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 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 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 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 在上帝的眼前,彼此平等,——就像我 们本来的那样!”
第三,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
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著名作家有狄更斯、 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 他们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 的小说家” 。此外,稍早于这个时期的简• 奥斯丁也很有名。
简•奥斯丁
简· 奥斯丁 (Jane Austen, 1775-1817)文学 史上颇有争议的作家,同时代人司各特赞赏她 把“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 评论家刘易斯称其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 夏洛蒂•勃朗特批评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 马克吐温对她怀有“生理上的反感”。进入二 十世纪,奥斯丁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家,特别是 80年代以来,随着新保守主义的盛行,她的作 品被陆续搬上银幕,掀起新一轮高潮。 作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 《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 和《劝导》。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知识点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知识点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知识点第一章绪论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位,因而应该叫“文学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想和仪式活动之中。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有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席勒和斯宾塞)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鲁迅)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艺术积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动。

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练、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内心形象: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

形象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

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特征。

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异常敏感的优秀的现 实主义作家。他的作 品同时代有着密切的 联系。
• 代表作《猎人笔记》 (1847-1852)
“多余人”系列 《罗亭》(Rudin) (1856) :罗亭是个“语言的巨 人,行动的矮子”;(P308)
“新人”系列
• 《前夜》(On the Eve, 1860)是俄国第一部以平民知识分 子为中心的小说。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的形象。
三、美国文学
华盛顿· 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
• 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个获得世界 声誉的美国作家。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发掘和表现 美国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作家。 • 传世佳作《见闻札记》; • 欧文的文笔优雅自然,充满浪漫气息,他 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具有经久不衰的风采和 魅力。
• 《父与子》(Fathers and Sons,1862)是代表作。 巴扎罗夫 基尔沙诺夫 巴威尔 (p314)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 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唯物主义美学家 ,同时又是作家。真正创造“新人” 典型的任务,由他完成。 • “美是生活” • 小说《怎么办?》(1863) 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 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薇拉 新人领袖拉赫美托夫 p246
二、俄国文学
19世纪俄国的社会现实
•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 失败; • 40年代以后,俄国在废 奴问题上展开激烈的斗 争; • 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 良)。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一、名家如林,明星如海,群星灿烂; 第二、两大主题:赫《谁之罪》、车《怎么 办》; 第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意识(如“ 多余人”); 第四、“心灵现实主义”。
《罪与罚》 (Crime and Punishment,1866) 小说背景:60年代中期的彼得堡。中心内容是 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被惩罚。
人物形象:拉斯柯尔尼科夫,市民知识分子的 形象。他的贫困、犯罪,犯罪前后的矛盾与斗 争。在宗教信仰感召下的投案自首,在刑罚中 赎罪,以求得以新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杰出的作家,也是世 界文学史上最复杂最 矛盾的作家之一。 “是被托尔斯泰高峰挡 住的更高峰”——纪德
作品介绍
• 《穷人》(1845)
马卡尔· 杰符什金从17岁进政府机关当书记员,已经 30余年,仍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瓦尔瓦拉是生活在 贫民窟里的孤女,被杰符什金救出了青楼。杰符什金 碰上瓦尔瓦拉之后,生命开始出现生机,但正在此时 ,一个地主贝柯夫插了进来,他向瓦尔瓦拉求婚,不 是为了爱情,只是为了有个子嗣。瓦尔瓦拉为了不连 累杰符什金,毅然跟随地主走了。杰符什金痛苦不堪 。(p316)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代表作家
莱蒙托夫(1814-1841) 《当代英雄》(1840) 既否定一切,又蔑视自己 的“多余人”毕巧林。
冈察洛夫(1812~1891) 《奥勃洛摩夫》(1859) 象征着俄国贵族阶级革命性 的总结。(p245)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
奇异的经历
她们出生在约克郡沼泽边缘哈沃斯的一个穷牧师 家庭。
死亡年
她们的兄弟布兰韦尔于1848 年9月24日, 因失恋酗酒而死,终年 31 岁。艾米莉在他的 葬礼上受寒,同时发了急性肺结核,她拒绝 治疗,于 12 月9 日去世,终年 30 岁;紧接着, 安妮也因染上肺结核,于 1849 年5 月 28 日去世, 终年 29 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四姐弟中 死去三人,只剩下夏洛蒂和老父亲相依为命。
美好的生活=尊严+爱+金钱
她对罗切斯特说: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 你想错了! ——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 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 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 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 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 —— 而是 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 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现实主义小说
《傲慢与偏见》( 1813)、《曼斯菲尔德花 园》(1814)、《爱玛》(1815)、《劝导》 (1818)。 她的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婚姻,反映中产阶 级的生活。她对当时社会妇女问题的理解和感 受拥有巨大的道德热情,对妇女地位的关注是 现实主义的,不带浪漫色彩,所提出的解决办 法是严肃的。小说充满理性主义精神。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
• 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代表诗集《草叶集》。 主题是歌颂民族自由。 • 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自由体 诗”,这是美国独立文学的一 个标志,也是对世界诗歌的一 个贡献。
斯托夫人(1811—1896)
• 出身北部牧师家庭,废奴活 动家,写作《汤姆叔叔的小 屋》(Uncle Toms Cabin, 1852)揭露南部蓄奴制的代 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萌芽。 • 此书出版,轰动舆论界,当 年国内销售30多万册,国外 共销售250多万册,推动了 废奴运动的发展。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
• 反映劳资矛盾;
• 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如奥斯丁、勃朗特 姐妹、盖斯凯尔夫人、艾略特等;
主要作家
• 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 勃朗特、艾米 莉· 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 艾略特 等。
萨克雷(Thackeray,1811-1863)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现实 主义代表,长于现实主义小说 和历史小说。特点是偏重描写 英国资产阶级的风俗人情,尤 其擅长揭开所谓上流社会的阴 暗面。代表作《名利场》 (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1847)。
《简· 爱》(Jane Eyre ,1847)
夏洛蒂的代表作,也是夏洛蒂自传性的作品。小说描 写孤女简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把她送到寄宿学校,但 她不屈服恶劣的环境。从学校毕业后,到桑菲尔德府邸 当家庭教师。 罗切斯特 青年牧师圣约翰· 里弗斯 桑菲尔德府
妇女出路
• 经济独立; 情感独立; 坚持男女平等;
简· 奥斯丁婚姻观
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结婚不 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 “什么事情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千 万不要结婚。”
妇女出路:缔结好婚姻
勃朗特三姐妹
夏 洛 蒂 ·勃 朗 特 ( 柯 勒 · 贝尔) ( Charlotte Bronte , 1816-1855 ) 《简· 爱》(1847); 艾米莉· 勃朗特 (艾利斯· 贝尔 Emily Bronte,1818-1848),《呼啸 山庄》(1847) 安妮· 勃朗特 (阿克顿· 贝尔Anne Bronte,1820-1849 ),《艾格丽 丝· 格雷》(1847) 三姐妹都用中性 的笔名发表小说。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概述(二)
一 英国文学
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1837-1901); • 狄更斯说:“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 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浑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 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 是长夜暗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 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 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英国女小说家创作的传统
英国在19世纪,涌现出一批女小说 家,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 夫人、乔治· 爱略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 的文学现象。
简· 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 司各特赞:“把平平常常的凡 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 评论家刘易斯:“散文中的莎 士比亚”。 “乡间村庄里的三四个人家”、 “茶杯里的风波”、“二寸象 牙上的描绘”。 现代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称赞 她是“女人中最完美的艺术 家”。
海丝特· 白兰
丁梅斯代尔 齐灵渥斯
埃德加· 爱伦· 坡(Edgar Allen Poe ,1809—1849)
• 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批评家、 小说家,是象征主义文学的鼻 祖。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短 篇小说和文学评论三个方面, 其中短篇小说赋予他世界声誉 。《厄舍古屋的倒塌》
• 他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破 案靠善于揣测人的心理活动与 严密的逻辑推理。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 • 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 漫主义小说家。出身新英 格兰破落贵族世家,思想 保守,清教徒意识严重, 以宗教善恶观看世界,把 社会矛盾归结为抽象的“ 恶”。
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 • 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