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主治〗血痹。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桂枝汤甘草灸二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三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其与五物汤区别:甘草二两换成黄氏三两,加生姜三两。
走通肌表。
去甘草之缓。
治疗紫癜案例--------王业龙引用吴孩,10岁,2006年11月7日初诊,1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及粘膜紫癜,并有发热头痛,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偶尔有腹绞痛或关节痛表现。
皮肤表现为小而分散的瘀点式荨麻疹样皮疹,四肢伸侧及臀部,呈对称性。
面色白,神疲乏力,舌质淡白,苔嫩滑,脉细弱。
一月前曾在县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西药配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没时现,经人介绍来我所求治中医。
诊为“肌衄”。
气失温煦,血渗络脉。
治宜益气和营,化瘀止血。
处方:党参8g、黄芪12g、桂枝6g、白芍8g、升麻5g、丹皮6g、三七6g、地榆6、仙鹤草8、茜草6、白芨5、生姜3、大枣5g4剂。
二诊:服药后,斑疹退去大半,饮食转佳。
处方:党参8g、黄芪12g、桂枝5g、白芍8g、升麻5g、丹皮5g、三七6g、地榆6g、仙鹤草8g、鸡血藤8g、白芨5g,、生姜3g、大枣5g4剂。
三诊:出血点己退,有向愈之机,处方:太子参9g、黄芪12、桂枝5g、白芍8g、升麻4g、当归9g、川芎5g、丹皮4g、赤芍5g、百合10g、龙眼肉10g、茜草5g、生地6g、甘草5g生姜3g、大枣5g三剂,四诊:黄芪10g、桂枝6g、白芍8g、川芎5g、甲珠4g、当归9g、丹参5g、赤芍g、水牛角5g、、防风6、白术9g甘草5g五剂,共计服药16剂,痊愈。
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31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31例【方药】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 【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
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
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
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
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
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
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运用】一、血痹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
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
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
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
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
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6例疗效观察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6例疗效观察作者:林志宏许巩固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6例给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临床缓解10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88.46%。
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气血阴阳同补、通络除痹的作用,是治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糖皮质激素;黄芪桂枝五物汤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发病率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1]。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该病的药物之一,原则上不需要大剂量时则用小剂量,能短期使用者则不长期使用。
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这类患者多已产生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表现,如满月脸、水牛背、月经不调等,并因此求诊于中医,要求中药治疗。
笔者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作总回顾性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RA患者26例,女21例,男5例;年龄18~58岁,平均(43.60±5.70)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8年,中位数3.6年;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最短4个月,最长6年;其中有多数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男性主要出现口干、容易疲劳等。
有13例患者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柯兴综合征表现。
1.2 诊断标准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①晨僵至少1 h,持续至少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⑤类风湿皮下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 > 1∶32,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阳性率不超过5%);⑦放射学改变,应包括有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分析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分析张颖霞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7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5mg/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每日1剂,煎服,连续治疗6周。
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关节位压痛数、肿胀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价患者疼痛程度。
结合上述参数,计算疾病活动度(DAS )得分。
通过对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疲乏5个指标累积得分,计算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得分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关节位压痛数、肿胀数、ESR、VAS 及DAS28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治疗后,患者关节位压痛数及肿胀数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血沉(ESR)及疼痛评分(VAS )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程度更高,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用后能显著地降低关节位压痛数及肿胀数、ESR,减轻患者疼痛感(P <0.05),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经治疗后,治疗组DAS28评分(2.67ʃ0.41)显著低于对照组(3.22ʃ0.49),且2组患者治疗后DAS28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虽然治疗后2组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处于轻度活动期及重度活动期的患者数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患者处于缓解期40例(45.5%)显著多于对照组10例(11.4%),且中度活动期患者17例(19.3%)显著少于对照组56例(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
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10.28ʃ2.09)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15.30ʃ2.78)且治疗组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8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

类风湿 性关节 炎是 以关节 滑膜炎 性改变 为主 的自身免疫 性疾病 ,可累及全 身各个 系统 ,给 患者造成 极大 的痛 苦,单 纯应用 西药 的复发率较 高。笔者应用 黄芪桂 枝五物汤 加减治 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总结如 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 30g,芍药 15g,当 归 10g,桂枝 10g,川芎 10g,羌活 10g,苍术 lOg,制川乌 10g, 熟 地 lOg,骨 碎补 15g,威 灵仙 30g,秦 艽 20g, 补骨 脂 15g,淫 羊藿 15g,穿山甲 6g,制附片 6g)。若上肢关节疼痛为主者加桑 枝 30g,透骨草 15g;以下肢关节疼痛为主者 ,加 寄生 30g,牛膝 30g,川断 15g。每 日早 、中、晚 3次饭后服,1个 月为一个疗程 。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8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the Huangqi Guizhi W uwu decoction;and 3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Sulfasalazine tablets.Eficiency in t w 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 i ciency was 93.75% in
对 照组 口服柳氮 磺 吡啶片 ,50mg/次,2次 /d,饭后 服 , 同 时 口服 甲氨蝶 呤 10mg/周 ,连 服 1个 月。 以上两 组 2个疗 程 后 统 计 结 果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病验案分享(...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病验案分享(...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其功效为通阳行痹、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俱虚的血痹证,症见肢体麻痹、肌肉关节酸痛,或中风后遗症等。
笔者临床辨证加味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也取得满意疗效。
兹举例如下。
1 荨麻疹案例1:患者,女,28岁,2009年6月23日初诊。
患者2年来全身皮疹、瘙痒,反复发作,曾服用扑尔敏、强的松、维生素C等,药后皮疹一度消退,间有复发。
3 d前出汗后吹海风而复发。
服扑尔敏和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效果欠佳。
诊见:全身皮疹,高出皮肤,部分融合成片,瘙痒难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证属营卫不和、卫虚不固,治宜调和营卫、补气固卫;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20 g,生姜15 g,大枣15 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后皮疹消退,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营卫不和、卫气虚不能固表所致,卫外不固无以抵御外邪,风邪每因出汗之机乘虚而入,“在外者,风先受之”。
故见全身皮疹、瘙痒难忍等症,治以调和营卫、补气固卫。
方中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解肌祛表、散外感风寒,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生姜发表散风寒;大枣益气补中健脾。
诸药合用,以补气固表、祛风散寒,切中病机,故痒止而疹自愈。
2 胃脘痛案例2:患者,男,52岁,2010年1月4日初诊。
患者上腹部剑突下隐痛不适4年余。
痛时服温食则痛减,遇天气变冷则加剧,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恶寒,舌淡,苔白腻,脉弱无力。
X线钡餐透视显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虚寒。
治宜温中散寒、益气健脾,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45 g,桂枝、生姜各15 g,白芍20 g,大枣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5剂后,自觉疼痛明显减轻,精神胃纳好转,白腻苔消退,脉大致如前。
续以上方加海螵蛸15 g、乌药10 g、白及6 g,续服15剂,诸症消失,舌脉恢复正常。
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风湿热痹证30例

伤中 ,逐血痹 ,填骨髓 ,长肌 肉,作汤 除寒热积 聚 ,除痹。 生者尤 良。 以清热凉血生津 ,使祛风不伤津 , 气除湿而 ” 补 不燥 ,生 姜辛 温 ,疏 散 风邪 ,以助 桂 枝 之力 ;大枣 甘 温 , 养血 益 气 ,以助 黄芪 、芍药 之 功 ,调 诸 药 ,共 以为 佐使 。 方药配伍精 当,共 奏益气 调营 ,和血通痹 之效 。用 此方 治 疗风湿热痹 , 对改善症状和体征 的疗效满意 。
5 讨 论
在痹症 的致病 因素 上 ,早在 内经 《 问 ・ 素 痹论 》提 出 “ 、寒 、湿三气杂至 ,合 而为痹 ” 风 ,并首 先强调 了正 虚在 痹症发病过程 中的重要性 , 《 枢 ・ 灵 百病始 生》: “ 风雨 寒 热 ,不 虚邪 ,独 伤人 ,此 必 因虚邪 之 风 ,与其 身形 ,两 虚相得 ,乃 客其形 。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 正气 ”
2 治 疗 方 法 方药组成及用法 :黄芪 、桂 枝 、白芍 、焦 白术 、当归 、 附子 、生薏 苡仁 、防风 、秦艽 、苍术 、生地 、生姜 、大枣 、 甘 草。 加 减 :上肢 明显 ,加 桑 枝 、片 姜 黄 ,下 肢 加 J 牛 膝 、 I I
6 0克 ,附子 l ,阿胶珠 l 0克 O克 ,知母 l 0克 ,生薏苡仁 3 0 克 ,水牛角丝 6 0克 ,砂仁 1 ,青风藤 1 ,甘 草 5克 , 5克 5克 生姜 3片 ,大枣 7个 引用 上药 3副 ,发 热停 止 ,局部 发热 亦消失 ,自己行走 ,仍腹泻 。三诊 黄芪 6 0克 ,桂 枝 2 5克 , 党参 3 0克 ,白术 l 5克 ,云茯苓 1 5克 ,秦 艽 1 5克,防风 1 2克 ,阿胶珠 l 0克 ,制附子 6克 ,仙 灵脾 3 0克 ,陈皮 1 0 克 ,炙甘草 5克 ,四诊下 肢发热及低烧 已消失 ,仍腹 泻 ,1 日6~7次 ,现 已睡好 ,上药 加苍 术 2 0克 ,炒 薏米 3 0克 , 炒 山药 3 O克 ,1 0副 五诊 上方 加威 灵仙 1 5克 ,总共 治疗 1 个 月 ,症状 大减 ,现有轻微疼痛 ,巩 固治疗 调养一段痊 愈 , 至 今 未 发 。 复 查 血 沉 3 m / ,C一反 应 蛋 白 14 g L 0mh .m /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价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对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方法选择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这段时间内,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
采用西药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73-01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肿胀、甚至畸形等,目前临床对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还不是十分的明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一定的关系[1]。
本次对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资料均来源于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这段时间内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计选择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
对照组病史1-12年,平均(5.4±1.1)年;患者年龄24-76岁,平均(47.9±7.6)岁;患者体重44-82kg,平均体重(53.7±8.3)kg;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关节功能Ⅰ级患者15例,关节功能Ⅱ级患者19例,关节功能Ⅲ级患者8例;治疗组患者病史1-14年,平均(5.2±1.6)年;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47.5±7.3)岁;患者体重41-85kg,平均体重(53.3±8.8)kg;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关节功能Ⅰ级患者17例,关节功能Ⅱ级患者21例,关节功能Ⅲ级患者4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
程金仓周海兰韩梅孙敏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277500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气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中图法分类号R593.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非化脓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本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为0.3%~0.5%〔1〕,其中1/3成为残疾〔2〕,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但早期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
我们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中,男4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31.2岁;病程最短者60天,最长者7年,平均180天。
30例均符合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并参照《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
其中住院10例,家庭病床4例,门诊16例。
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或轻度主动活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汤剂,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个疗程。
基本方:黄芪30~45g,桂枝10~15g,白芍、白术、防风各10g,知母12g,生姜3片,大枣4枚。
加减法:偏寒者加制川乌10g或熟附子10g,白芥子6g;偏热者加生石膏30~60g,忍冬藤30g,羚羊角粉(冲)1g;阴亏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5g,麦冬12g;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湿重者加苍术10g,薏苡仁30g。
治疗中高热不退,脱水者适当补液。
治疗前后分别作血常规、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血液流变性等多项检查。
3疗效观察
3.1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
经1~2个疗程,30例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有效病例平均服药36剂。
3.2症状疗效一般服药5~15剂始便逐渐控制和消除症状。
对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肿胀、自汗出、头晕的总有效率依次为100%、96.7%、9
4.3%、90.1%、99%、94%,效果明显。
3.3RF的变化本组30例治疗前类风湿因子均阳性(滴度>1∶32),治疗后28例转阴(93.3%),2例由阳性转为弱阳性。
3.4血流变性改变治疗前30例患者血沉全部增快;全血比高切、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高切、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不同程度增高,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性的变化(±s)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全血比粘度
(mPa.s) 高切6.61±1.21 4.11±0.94**
低切10.90±1.57 8.08±1.6**
全血还原粘度
(mPa.s) 高切3.60±1.68 3.05±2.10**
低切20.71±3.15 16.86±4.50**
血浆粘度(mPa.s) 1.87±0.12 1.63±0.08**
红细胞压积(%) 47.08±4.61 45.96±6.50*
血沉(mm/h) 25.40±8.90 19.10±4.63**
纤维蛋白原(g/L) 4.96±0.96 4.14±0.65**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4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顽固,久延难愈,属祖国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
其发病机理不外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形成经络痹阻、关节胶结这一基本病理转归。
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液运行滞涩,久则致瘀;气虚则运化无力,湿聚热炼而为痰。
关节是气血汇集之处,又是容邪之所,在一定条件下,外邪入侵、津血凝滞、痰瘀互结、经络痹阻而病成,久则关节胶结。
从临床上看,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显的体倦乏力、易感冒、自汗出、头昏等气虚症状。
益气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也说明气虚是类风湿发病的重要原因。
发病后痰瘀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阻碍气机,伤阳耗气,加之过服寒凉或温热药物,使气更虚并贯穿于病理的始终。
气虚痰瘀气虚的恶性病理循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征。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营卫气血俱虚、邪入血分之血痹症方。
方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固表,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利水等作用;桂枝、白芍温阳和里,调和营卫;临床应用时加入防风、白术取玉屏风散意;加知母养阴清热,又制黄芪、桂枝之偏温;红枣益气,生姜和胃。
全方奏益气通阳、甘温除热、祛风逐湿、通络行痹之功效。
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确具疗效,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本病的反复发作,预防感冒;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3〕。
笔者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通过益气温阳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循环,有利于祛邪生新,通络行痹,该方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发挥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