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杨丽虹剖析
中国古塔之美

中国古塔之美中国塔文化是渊源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魏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借佛安顿民心,广造塔寺,到了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
建筑师们汲取古代印度原始塔寺建筑的长处,并融入了国粹古建筑的精髓,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独具中国特色的寺院和无与伦比的建筑文化符号——塔。
塔的样式精美,结构精巧,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然而,它的佛学意义似乎超越其上,甚至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高层建筑。
中国古塔一般是随寺庙而建,寺院可以说是塔的滥觞。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寺院毁于天火、兵燹,只剩下古塔。
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
它记录了一段段沉淀的历史,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静默如斯,风雨不改。
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高层砖石建筑,也是世界著名建筑之一。
位于河南登封南麓,塔高41米,平面呈十二角形,外部作密檐15层。
开创了密檐楼阁式塔的先河。
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高7层,虎丘斜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
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国道宗清宁二年),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高5层,这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
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高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塔。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崇圣寺三塔建于公元824—839年,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高16层,这是中国现存层数最多的古佛塔。
法王塔法王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寿元年),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仙游寺,高7层,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朝砖塔。
中国古塔

是由当时尼泊尔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 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 的: “十三天”
净藏塔——河南登封会善寺
是最早的也是唐塔 中极少见的八角形 平面的亭式塔。下 有高大基台和不高 的须弥基座,塔身 八角各砌角柱一, 柱下连以横木,上 连阑额,柱头上砌 作一斗三升斗拱, 阑额上有人字拱。 塔正面辟圆券门, 背面嵌铭石,两侧 面有假门,四斜面 浮雕直棂窗,都忠 实地模枋了木结构。
佛宫寺释迦塔
塔位于寺南 北中轴线上 的山门与大 殿之间, “前塔后殿” 的布局。唯 一一个木结 构的塔。塔 身平面图是 八角形。
第一层立面 重檐,以上 各层均为单 檐,共五层 六檐,各层 间夹设暗层, 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 檐并有回廊, 故塔的外观 为六层屋檐。 塔顶作八角 攒尖式,上 立铁刹,使 木塔宏伟壮 观。
密檐塔
砖造阁楼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 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 柱、墙体与门窗,也有的砖塔、塔内用 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上下。 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 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 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 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可以说这是 一种由阁楼式演变而来的新式佛塔。
中国古塔
——其三
环艺三班 康奇 09407140316
目录
楼阁式塔 密檐塔 喇嘛塔
阁楼式塔
阁楼式 的塔在 中国佛 塔中是 主流。 它使用 了木建 筑的柱、 枋和斗 拱,并 且逐层 向内收 进。 飞虹塔: 塔平面八 边形,是 有十三檐 的楼阁式 佛塔。除 底层为木 回廊外, 其他均用 青砖砌成, 各层皆有 出檐。
飞虹塔
有关古塔的书

有关古塔的书:
关于古塔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籍:
1. 《中国古塔》:作者薛平拴,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塔的历史、类型、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是一本非常全面的中国古塔研究书籍。
2. 《世界古塔》:作者杨洪基,这本书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古塔,包括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古塔,是一本非常丰富的古塔文化读物。
3. 《古塔建筑艺术》:作者吴冬青,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塔的建筑艺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建筑技艺等方面,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古塔研究书籍。
4. 《古塔文化》:作者周敏,这本书从文化角度介绍了古塔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古塔文化读物。
5. 《世界遗产:古塔》:作者吴江,这本书介绍了世界遗产中的古塔,包括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世界著名的古塔,是一本非常好的古塔旅游指南。
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古塔的历史、建筑、文化和价值,对于想要了解古塔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参考书籍。
建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

建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一、建筑历史课程中的文化自信与传承。
在建筑历史这门课程里,有很多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就说咱们中国古代建筑吧,那可真是一个宝藏。
有一次讲到故宫,这故宫啊,那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
我就跟同学们讲,你看这故宫的布局,对称、规整,体现了咱们老祖宗那种追求平衡、秩序的哲学思想。
从午门一路进去,三大殿宏伟壮观,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精美绝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当时最高超的工艺水平。
我就跟学生们打趣说:“你们想想啊,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些高科技的工具,全靠工匠们的一双手,就像变魔术一样,建起了这么宏伟的宫殿。
这就好比是古代的‘超级工程’啊!”然后我就引导学生们思考,这故宫历经了数百年风雨,还能保存得这么好,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我给他们举例子,就像故宫的修复工作,那些修复工匠们就像是古代工匠的传人,怀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一点一点地还原故宫的风貌。
这就是文化传承啊,咱们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不能只盯着那些外国的建筑风格,要对咱们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要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汲取营养,将来设计出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而且我还会联系到现在的一些现象,比如说有些地方盲目追求国际化,把自己的传统建筑都拆了,建一些千篇一律的现代高楼。
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好吗?就像把自己家传的宝贝扔了,去买一些外面流行的便宜货,是不是很傻?”这样通过对比和讨论,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建筑力学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与责任感。
建筑力学这门课听起来很枯燥,都是些受力分析、结构计算啥的。
但我也能把思政教育融入进去。
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小组项目,让同学们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结构模型,要考虑各种力学因素,确保这个模型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
有一个小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各干各的,计算的只负责计算,画图的就只管画图,结果做出来的模型一测试,根本就不行。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塔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建筑特点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历史起源中国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西安钟楼,而真正开始兴盛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逐渐成为中国古塔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塔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
二、建筑特点中国古塔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古塔常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其结构技术非常精湛。
古代建筑工匠使用稳定的建筑技术,使塔体能够经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中国古塔的造型各具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卷曲飞翘。
例如,千佛塔以其多层的宝塔形式而闻名,而钟楼则以其高大的方形塔身而著名。
3. 精美装饰:古塔的外观常常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和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水平。
这些装饰元素既起到了美化塔身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
三、文化象征中国古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
古塔既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宗教信仰:佛塔作为中国古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与佛教寺庙相承接。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通常都是佛经中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寄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之情。
2. 守护神:中国古塔被视为守护神,象征着着众多民众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庇佑和祈福的愿望。
人们常在古塔前燃香拜祭,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3. 社会地位:古塔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塔多建于城市或宗教中心,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代表着市镇般的繁荣和富饶。
同时,建造一座古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所以古塔的建造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我国的古塔建筑》阅读附答案.doc

《我国的古塔建筑》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理解。
我国的古塔建筑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
①我国古塔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6边形的□8边形的□12边形的。
从建筑屋檐上说,我国古塔有单檐的,也有多檐的。
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有15层檐,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有16层檐等。
②我国古塔分为喇嘛塔和带檐塔两大类,而带檐塔中,又有亭式、楼阁式和密檐式之分。
从建筑材料上说,我国古塔不仅有木塔,还有砖塔、石塔,西北地区还存在土塔。
有些砖塔的整个外表全用玻璃砖瓦饰面,把整个佛塔的外表,装点得富丽堂皇。
有些古塔,如广州光华寺东塔和西塔、湖北当阳的玉泉山寺塔、山东济宁的铁塔寺塔等,都是用铁铸成的。
山西的神通寺塔,是用铜铸成的。
还有大量的古塔,用金、银、珐琅、陶瓷、料器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真是应有尽有。
1.在选文中的方框内标上标点。
2.在文中①、②处补上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3.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知加粗词“形制”的意思是()A.形状和制作情况。
B.物体和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C.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
D.(器物或)建筑物的形状的构造。
5.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参考答案:1.,,、、2.①从建筑面上说;②从立面造型上说3.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4.D5.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6.C(意思对即可)返回查字典首页《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学案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作者简介: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
雷锋塔改建总设计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
《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案例名称:探索古建筑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一、案例背景在《建筑构造》课程中,为了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我们设计了一个以“探索古建筑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学案例。
该案例旨在通过分析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古建筑的基本构造原理、结构特点及抗震智慧。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思政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段介绍中国古建筑的视频作为开场,引导学生进入古建筑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提出问题:“古建筑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倒?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思考。
2. 案例分析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故宫、应县木塔等,分析其结构特点、抗震智慧及历史文化价值。
结构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建筑的结构图纸和实物照片,详细讲解其构造原理、材料选择及施工技术。
特别强调古建筑中榫卯结构的应用及其抗震效果。
文化内涵: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体会古建筑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3. 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结合古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工匠故事,如古代工匠如何精益求精、不畏艰难地完成建筑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古建筑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如何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虚拟仿真实验,亲身体验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型古建筑模型或绘制古建筑结构图纸,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案例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对古建筑保护、工匠精神传承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历史建筑保护中“原真性”理论与实践初探

历史建筑保护中“原真性”理论与实践初探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懂得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而被破坏。
,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随着社会与世界接轨,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制度也日趋完善,笔者就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原真性”为中心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我国对于历史建筑的错误保护之处,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关键字:原真性;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保持其“原真性”是进行历史建筑保护的目标,也是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怎样才能完全保证文物的“原真性”?尽管对于“原真性”的判断和定义一直在完善,但真正的范围界定是什么,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定义的理解也不相同,即使是科技与知识飞速发展的现在,国际上对于“原真性”依然存在众多争议。
1. 什么是原真性早在中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原真性”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古代的遗迹实则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和无法衡量的财富,于是在一九六四年,真正将“原真性”在《威尼斯宪章》中纳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这代表文化古迹的珍贵,不仅仅是共同的财产,保护它更是人类后代共同的责任。
一九九四年就“原真性”进行讨论,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原真性”重新定义,在历史中,所有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该以“遗址真实”为基础,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历史建筑也大不相同,因此“原真性”的定义仍存在诸多争议,其范围与概念也在不断的修复完善。
2. 对“原真性”不同理解与实践2.1 重建将历史性建筑重建,主要是针对一些年久失修,或者遭到人为性及非人为性的,无法修复的破坏,在遗址上进行重建重现遗迹的方法。
重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遗址以前的原始,完整地进行还原,另一种是,保留残留遗迹,修复部分采用科技方法进行再造重现。
重建这一保护历史性建筑的方法在国际上并未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认可,前一种方法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后一种方法似乎并不符合保护历史性建筑“原真性”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