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名称之由来
关于阿胶的历史传说故事

关于阿胶的历史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世间流传一种非常可怕的顽疾,得病之人会因此而虚劳羸瘦、气喘心慌、四肢酸疼且不能久立,所有名医使用各种药物都不能将其医治,患病之人也只能在痛苦中吐血不止而离开人世。
老百姓们人人自危,非常恐慌,可自己或家人得了此病,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伤心痛苦中度日。
在当时,东阿县有个貌美善良、蕙质兰心的姑娘名叫阿娇。
阿娇的母亲也得了这种怪病,看着母亲和乡亲们如此痛苦,阿娇心里很是着急。
她听说在城外东边有个药王山,山上一年四季百药盈芳,灵芝草木茵茵。
药王上山有位“神仙”他能有好多办法治愈此病。
第二日阿娇便收拾好行囊,辞别父老,一个人上路了。
对于没有出过远门的阿娇来说,能否找到这位“神仙”寻得良药?此行前途未卜……一路上阿娇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药王山。
身上带的口粮早已吃光,可是寻了几日别说神仙了,连个人影都没有。
失落的阿娇准备就这样采些草药下山时,忽然发现了一头小黑驴卧在山石上痛苦的哀叫。
善良的阿娇连忙跑上前去,小黑驴腿上有好多处创伤,伤口都在淌着血。
阿娇见此情景,赶忙用采来草药为小黑驴止血,扯了一块衣布为它包扎好。
再用采来灵芝草喂给它吃,又跑到山下担来琉璃河的水让小黑驴来饮。
在阿娇的照顾下没过多久小黑驴就痊愈了,只见它浑身上下的毛儿黑如莹漆,在阳光下犹如一匹锦缎。
阿娇心念着患病的母亲,准备与小黑驴辞别,抚摸着它那光滑的毛发,将上山寻“神仙”救村民的心事说给了小黑驴听。
刚刚晴朗的天空,顿时天气突变,雷鸣交夹,狂风大作。
这时小黑驴猛然跳起来,迎着暴风雨直冲上了山头,对天长啸一声,将驴皮脱掉,变成一条黑龙飞到了天上,对阿娇说:“你是个善良的姑娘,快拿着驴皮用阿井里水熬制去救你的母亲和乡亲们吧!” 说完便腾空而去。
阿娇对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她千辛万苦来寻找的“神仙”就是自己搭救的这条黑龙啊!阿娇将驴皮包裹好,带回了村里面。
村民们一起将驴皮晒干,褪净毛儿,按神龙说的打来阿井的水进行熬制。
阿胶是什么

阿胶,在我国有三千年的历史,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中药三宝”,中医是国粹,也是国宝。
全球最大的人参企业在韩国,为韩国人参公社;全球最大的鹿茸企业在新西兰,产量占世界的30%;而全球最大的阿胶企业在中国,为山东东阿阿胶,1996年6月4日成立,1996年7月29日深交所上市。
虽然阿胶在我国历史悠久,可是很多人对阿胶一点都不了解,东阿阿胶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推动中药阿胶文化价值回归。
那,为什么叫阿胶,阿胶是什么?一:阿胶最早出现在汉代时期,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本经》。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写到“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
在汉代以前,主要叫”胶“,以“胶”入药,先秦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等。
然后,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把毛驴传到了我国。
阿胶不仅仅叫阿胶,也有很多别名:1、傅致胶傅致胶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当时阿胶是由傅氏和尚发明的,用驴皮加工制作胶,最后为了纪念他,就取了别名傅致胶,致与制谐音,制造的意思,即傅氏和尚制做胶。
2、驴皮胶驴皮胶出现在《千金食治》,当时牛皮、马皮、驴皮都可以用来加工阿胶,但是实践证明驴皮制造的阿胶,疗效最好。
所以,唐代至明代,阿胶慢慢的专指驴皮胶。
3、盆覆胶盆覆胶出现在《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记载到”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
包括《齐民要术煮胶第九十》中记载“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所以才有“盆覆胶”之称。
4、九朝贡胶九朝贡胶出现在《水经注》,阿胶作为皇室贡品,“岁尝煮胶以贡天府”。
清朝时期,皇家每年都要专门养12头黑驴,到了冬天,由四品钦差大臣监制“九朝贡胶”,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胶成方块,晾干进攻朝廷。
二:阿胶的发展历史:1、汉代时期《神农本草经》有”阿胶、傅致胶“,但是没有记录是什么原料,只是知道当时张骞从西域引进来了毛驴。
2、三国到南北时期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记载,”阿胶微温,无毒,主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关于阿胶的典故

关于阿胶的典故㈠西汉《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可见秦汉时期阿胶已名闻天下。
《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家李时珍中说:“阿胶,本经上品,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名医别录》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驴皮熬制药用胶,各地叫法不一。
江浙沪叫驴皮胶,湖南一带叫驴胶,唯有山东的自古至今一直称作阿胶。
中国药典等权威医药典章将驴皮胶统称为阿胶,但是“东阿之乡盛产的阿胶”仍被公认为正宗阿胶。
㈡阿胶的传说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产老东阿县而得名。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为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阿胶既能治病,又能强身,以医疗妇女症候尤佳。
内服入肺、肝、肾三经,对阴虚、阳虚、贫血疗效甚高,且强筋壮骨并兼有美容、养颜之功效。
阿胶内含有18种氨基酸和铁、铜、钙、锰等20 余种微量元素,被视为高级滋补营养品,名扬中外。
说起阿胶,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社会流行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得了它便吐血而亡。
有个姑娘,名叫阿娇。
他独身去寻求治好这病的药草。
路上,一位老人告诉她:“要治好这病,非饮东阿水的驴皮不可。
”阿娇听了,心中一惊,家乡是有这一头驴,连山上猛虎恶狼都惧它三分。
驴为乌龙所变,神通广大老人见阿娇有些犹豫,转身要走。
阿娇又想起了乡亲们的痛苦,急忙恳求道:“只要能为乡亲们治好病,豁出性命我也甘心。
”老人见她心诚,便赠给她以把宝剑,并教会她剑术。
阿娇返回家乡,来到狮耳山下,那头小黑驴见了她,大口一张就要咬人,阿娇举剑便砍。
相斗间,忽然小黑驴掉头向山下奔去,原来她想使出绝招,将阿娇踢死。
阿娇早有提防,纵身一跃,跨到驴背上。
小黑驴有想打滚把阿压死,没等它停住脚步,阿娇抽出宝剑,对准小黑驴的头猛力刺去。
按照老人的吩咐,阿娇和乡亲们把驴皮剥下来,熬成了一块黄澄澄、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病人服下这药,病很快就好了。
大伙去感激阿娇,但姑娘却不见了。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圣药”阿胶的起源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
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
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
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
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
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
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
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
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
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阿胶的历史

阿胶的历史悠久
阿胶,又名驴皮胶,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药三宝”;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广泛。
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近3000年。
它以始产于老东阿(阿胶的原产地是山东“东阿”,由于历史原因,东阿县治多有变迁,今属聊城市阳谷县的阿城镇,是最早的东阿县治所在地,阿胶诞生于此,即美思康宸阿胶,山东华珍堂阿胶有限公司所在地)而得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
千年古城东阿县
出东阿而名阿胶,又有称驴皮阿胶,其它还有牛皮、鹿皮阿胶,后来统称为阿胶。
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朝政府颁发的《新修本草·卷第十五》中明确地记载:“阿胶,煮驴皮作之,出东阿,故名阿胶。
凡有三种,清薄者,书画用。
厚而清者,
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
浊黑者,可胶用,不入药。
”文献中明确无误地指出,当时的阿胶原料是驴皮。
在《周礼·考工记·弓人》中就有记载:“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郑玄注:“皆谓煮用其皮或用角。
”早在周代,人们对动物皮制胶就有了比较精细的研究与分类,而且在当时,牛皮并没有作为首选原料,驴皮、鹿皮反而备受。
【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

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阿胶(Ejiao,英文名:Colla Corii Asini),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又称“傅致胶”(《神农本草经》),盆覆胶(陶宏景),驴皮胶(《千金方·食治》)。
典故:傅氏僧仁(阿胶鼻祖)早起前汉,傅氏僧人拾贵门所弃牲皮煮济荒民,一时心急火武,无意煮至乌胶,民食体健。
后辈尊称此胶物曰“傅氏胶”又为“傅致胶”(“致”与“制”互通)。
后世偶有医家煮胶选上等胶品皆印“傅氏僧仁”铭念先祖以示纯品。
这可以告诉我们为何被称之为“傅致胶”,也可以说明阿胶的来历与发明人。
阿胶性味甘、咸、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强壮益气,化痰定喘,止血安胎不可多得的良药。
阿胶与其他药材相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功效奇特,素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历代医书、本草对阿胶都有详细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化验,阿胶中含有明胶蛋白、硫、钙,其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很多人体所必须的胺基酸,比如:色胺酸(Tryptopan)、离胺酸(Lysine)、组胺酸(Histidine)、精胺酸(Arginine)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阿胶在止血、促进钙的吸收、抗休克、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等方面均有独特疗效。
阿胶最初产于山东东阿。
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
“东阿阿胶”几成阿胶的代名词。
如今,阿胶不只在山东出产,除西藏以外,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有药厂生产阿胶。
但其历史、产量及规模都无法与山东阿胶相比。
因此,阿胶文化的中心在山东,本文所讨论的阿胶文化的地理范围也仅限于山东。
第一节胶的应用起源胶是一种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
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
我们要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
那么,人们是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的呢?先秦文献显示,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并开始使用胶了。
阿胶历史变迁

阿胶历史变迁
阿胶因始产自东阿而得名。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
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据历史记载,李时珍生于1518年,死于1593年。
在东阿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谣,“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浪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魏家场里打个滚,至冬宰杀取其皮,制胶还得阴阳水。
”
在制胶过程中,采用金锅银铲,烧桑木劈柴,熬七七四十九天,方能成胶。
据记载,东阿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开始出现阿胶作坊。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山东巡抚谭廷襄在东阿大败捻军赵伦成后,专门派副都统到东阿“采圣胶,十斤有余”。
谭廷襄调任兵部侍郎、湖广总督后仍时常派亲眷到任氏润惠堂购买阿胶。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廷曾委派钦差前往东阿监制阿胶,此胶称为“九天贡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为李鸿章参谋的何金龄任东阿知县期间,数次到任氏润惠堂求购阿胶进贡朝廷,何金龄任知县期间大力扶持东阿熬胶业。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圣药”阿胶的起源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
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
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
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
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
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
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
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
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
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胶名称之由来
南朝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曰:“出东阿,故曰阿胶也。
”阿胶是从最初用兽皮煎煮熬制成的胶发展演变而来,“胶”在发明之初主要是用于制造弓弩和粘接器物等而非药用。
阿胶的药用始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
据考,《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或更早,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早期的阿胶是以牛皮为主要原料,兼用猪、骡等多种皮制成的。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载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
”
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曰:“阿胶出山东东阿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胶。
其色光洁,其味甘咸,其气清香,此真阿胶也。
”由此我们知道,阿胶自古以来就是东阿的特产,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做“阿胶”。
东阿,春秋称“柯邑”,后改称“阿”,秦置“东阿县”,始有此称。
那为什么称“东阿”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因古代的山东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流弯曲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高地,故日“阿”。
《说文》:“阿,大陵(大土山)也”。
在赵者日“西阿”,在齐者日“东阿”。
《水经注》载:“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
魏封曹植为王国。
”
阿胶是东阿一地所产的道地药材,其名称来自其产地名称,这是符合
祖国医药传统的。
中药材的“道地”,又称“地道”。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中医在选择一种药材入药时,为了保证其疗效经常把药材的出产地与药材名字并称,久而久之形成了许多惯称,比如云木香即是指云南所产的木香,浙贝母即是浙江所产的贝母,广藿香即是广东所产藿香,又如党参、秦皮等等,皆是如此。
阿胶也是其这样,而且由于阿胶产地的独特性,在漫长历史中,优质的阿胶总是与东阿一地紧紧相随,“阿胶”逐渐也就成了这一药材的专有名称了。
这一历史现象恰好说明了阿胶的药效与其产地的紧密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因阿胶滋腻,有碍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有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饮食不香,属中医学脾胃虚弱者应慎用阿胶。
此外,市面上常有用牛皮胶、杂皮胶冒充阿胶,但与真阿胶质硬易碎,加热后有麻油香味散出不同,这些伪劣品多粘性较强,不易破碎,遇热则散发出一股浓烈的腥味或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