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视剧的差异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电视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中美两个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市场,因为其巨大的观众量和影响力,其叙事差异更是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叙事结构、剧情节奏、角色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电视剧更倾向于采用线性故事结构,即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叙述,借助回忆和闪回的手法描绘角色之前的经历和情感,同时还会运用悬念和伏笔等手法增强观众的观看兴趣。
而中国电视剧则更多地使用对比叙事结构,例如将不同地区、社会群体的故事进行对比叙述,凸显出社会差异以及人文精神,这种叙事风格通常强调情感的表达,塑造出让人感同身受的角色形象。
其次,剧情节奏是影响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另一个因素。
美国电视剧通常会采用快节奏的剧情叙述手法,不断引入高潮和冲突,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
这种节奏感十分紧凑,极富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但也容易造成剧情疲劳和缺乏思考深度。
而中国电视剧则通常会采用缓慢的叙述节奏,侧重刻画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历程,让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品味剧情。
最后,角色塑造是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重要体现。
美国电视剧通常注重角色的多面性,人物角色具有复杂、清晰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象征特点,角色的心理变化更是被反复加强和展现,有时甚至出现让人叹为观止的反转。
而在中国电视剧中,角色比较简单化,其塑造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耿直和顺从等固有形象,角色情感塑造主要以善恶对抗和对家庭、爱情、友情的表达为主。
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差异是多方面的,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
美国电视剧注重快节奏的剧情叙述和多面性的角色塑造,体现了美国社会现代化与生活高效的特点;中国电视剧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敛和温情。
当然,这两种电视剧的叙事差异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情境和意境中进行交叉融合,甚至产生惊喜的效果。
中美电视剧比较

(一)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的制作差异总体而言,美国电视剧的制作采用的是边拍边播的方式,而中国电视剧的制作则采用的是先备案审查再制作播出的方式,归结为一点,就是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的差异。
(1)制作周期对于美国电视剧而言,“季”或者说是“演季”这个概念是一个最大的特点。
“季”实际上就是指商业电视网在它晚间黄金时段的娱乐节目里所实行的一种惯例或者制度,不仅电视剧如此,其他节目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操作的(新闻节目除外)。
具体来说,从9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月下旬大约30多周的时间就叫“季”(也有一些特定的暑期季),在这期间,各大商业电视网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内容一般都是首播节目或者是电视剧。
不过一般在接近年底的时候,有些电视剧会因为圣诞节或者棒球职业联赛等原因停播一段时间,也可以称作冬歇期。
一般来说,美国周播电视剧的制作周期,实拍周期是八天,播出周期是七天。
编剧边写编拍,电视台一般也就预存两三集的电视剧用来播出,因此2007年10月份美国编剧大罢工时,各大电视台仅仅坚持了不到三周时间,就纷纷断炊了,很多当季的新剧不得不提前结束播出。
而中国的电视剧拍摄则实行的预审备案制度。
编剧写好剧本后,由制片方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表述剧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的故事大纲,到省广电局(厅)申报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
待取得批文后,才能成立剧组,开始拍摄,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和发行。
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各地方电视台,电视台买到优秀的电视剧后会立刻安排,以争抢收视份额。
(2)播出方式美国电视剧一般而言一周播出一集(有时每一季刚开始播出时会采用特殊的方式播出,比如《24 Hours》一般一上来就用两天的时间连播四集),而且除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一遍之外,近期将不再安排重播,这也就使得观众一旦观看上某个美剧之后,就不愿轻易放弃,所以每个“演季”一开始,观众都会有造成一种迫不期待的心理期待和强烈的收视愿望:好的电视剧只有今晚播,不看就会错过这个机会,就只能等到明年甚至后年才能看到这个剧的重播,因此每周固定的时间必须守候在电视机旁边等候收看,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收视习惯——这也是美剧大多数都会保持稳定收视率的原因。
电视剧的差异

美剧一部美国电视剧一般25集左右,这是由美国特有的播映方式决定的。
美国商业电视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为一个播出季,新季以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协会主办的“艾美奖”颁奖典礼为序幕。
美国电视剧一般一个星期只播一集,因此25集正好够播一季。
在中国,不同的电视台往往播着相同的电视剧,而在美国,恰巧相反,一个电视台每周可能有几十部电视剧轮番播出。
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不同收视口味的观众都可以在固定时间段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喜好。
美国的电视剧是边拍边播的,他们很注重收视率,一部收视率低下的电视剧是无法生存的,只要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不管该剧的情节进行到何处,电视台都毫不留情地腰斩。
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合作一部电视剧后会根据该剧每季的播出效果来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拍摄下一季。
一般大电视台每年委托制作公司拍摄十几部新电视剧,但只有一到两部可能获得足够的观众,拿到继续制作的合同。
更有不少电视剧在拍摄时向广大观众征求意见,以此来决定剧情的走向。
此外,美国电视剧的制作公司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制作流程。
一部新电视剧首播后,如果受欢迎,它还会在5月至8月的非映季期间,在同一电视台重播一次。
一部戏如果能维持大约四个映季,累积到100集左右,就会被节目制作商以比首播低得多的价格、每周5集连续播放的方式卖给地方电视台和其他有需要的电视经营机构。
之后,一些节目还会被打包卖到国外。
从投资上来讲,美国电视剧和中国电视剧也不在一个档次上,著名的《急诊室的故事》每集的制作投入高达1300万美元;由美英两国联手制作的《罗马》,仅第一季12集就历经7年拍摄和1亿美元的投入。
这样高投入的产物与我们20万到50万元人民币一集的电视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种情况也影响到电视剧结构,美国电视剧很少有我们这样完成的封闭结构的故事,而是独立的、开放式的,可以让故事无限继续下去。
作为一个产品,电视剧在美国已形成了流水线制作,包括主笔设计情节,专人编写提纲,专人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题材策略:小人物贴近和大题材间离美国电视剧在题材选取上采取两极化策略:一极是表现日常小人物、最大程度地贴近平民生活;另一极表现非常态环境中的英雄人物、以间离手段营造神秘和刺激。
小题材剧中主人公多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讲述的都是些平常碰得到的小事——这种平民化策略生存基点,是题材本身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
观众在品味这种贴近时,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符合了审美的基本原理,即人类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的正是体现在审美对象中的人类本质力量和生命形象之美。
另外,美国电视剧的编剧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用各种方式将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事糅合到剧情中进行描述、影射和思考,不但为电视剧和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对应和互动的接口,也使剧集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材料。
叙事策略:剧情为王和“杯中风暴”式冲突视剧剧情的两翼是悬念和冲突,“剧情为王”正体现在对悬念和冲突的精心设置上:小人物小题材靠提炼大量细节化的悬念和冲突来营造亮点;对于那些能拍成好莱坞大片的大题材,电视剧采取与好莱坞大片完全不同的策略——不刻意强化大场面大动作以营造视觉奇观,而是重点打造剧情的悬念和冲突,以剧情取胜。
“剧情为王”体现在叙事策略上,表现为戏剧性的“杯中风暴”式冲突。
如情景喜剧,每集一般有30多个笑点,平均每半分钟到一分钟就有一个。
大题材电视剧则往往是给主人公一个目标,如救人,将他置于极度的危急情境之中,然后开始设置重重障碍来阻止主人公达到目的;在这种冲突和悬念的积累和前进中,观众的情绪一直在波浪式上扬;当冲突、悬念和观众的情绪都积累到饱和状态时,一集的高潮到来,本集的冲突和悬念得到解决,但每集结束前都会有下一冲突和悬念的暗示和提示,观众在心理释放过后又欲罢不能——《24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主题策略:大美国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美国很少有“宣传”一说,甚至忌讳这样的字眼;但不说“宣传”只为掩人耳目——好莱坞电影如此,美国电视剧也不例外。
浅析中美电视剧的差异与共性免费范文精选

浅析中美电视剧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计算机学院数媒0902 汤浙苗美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掀起一股流行风潮。
因为美剧与国产剧产生、成长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不乏存在相同的因素。
本文主要从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模式和广告经营三个方面探讨了中美电视剧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旨在吸收美剧好的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美剧《越狱》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追捧。
从《六人行》《成长的烦恼》等情景喜剧,到《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等女权主义题材电视剧,《X 档案》与《迷失》等科幻题材电视剧,直到警匪题材的《反恐24 小时》,历史题材的《罗马》、《都铎王朝》,甚至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再到如今备受追捧的《越狱》,随着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不难发现,美剧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语言背景、社会制度以及技术水平等的不同,与中国电视剧既有着突出的共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电视剧制作的差异与共性首先,中美电视剧制作风格迥然不同。
美剧更加注重视觉感受,注重画面的冲击效果。
“在制作上,美剧加入了一些电影的元素,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影像上都几乎达到了电影的制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鸿沟。
”例如《迷失》,不论是丛林的神秘,还是飞机坠毁的惨烈,画面无一不精美逼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
而国产剧则更注重细节的表现,强调心理活动和表情。
《蜗居》,这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电视剧,在拍摄时加入了许多心理旁白,从而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感受,让观众感同身受。
其次,国产剧与美剧在制作成本上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制作风格的不同是导致成本差别的原因之一。
美剧因追求完美的视觉效果,从而在演员服装,道具选择和场景布置等方面的投入非常之大。
《迷失》曾创下每集 500 万美元制作成本的记录,而《X 档案》即使收视率下滑时的成本仍高达400 万美元。
中外电视栏目比较《老友记》VS《爱情公寓》——中美典型情景喜剧比较分析

中外电视栏目比较《老友记》VS《爱情公寓》——中美典型情景喜剧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电视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情景喜剧是一种受众广泛的喜剧形式,它通过具有典型性的情景和角色来引发观众的笑声和共鸣。
《老友记》和《爱情公寓》是中外情景喜剧中的经典代表作,它们在美国和中国的观众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比较中外两个典型情景喜剧,分析它们在表现形式、幽默元素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异同。
一、表现形式比较1.故事背景与情节设定《老友记》以纽约市为背景,讲述了六个青年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剧中角色的人物设定独立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梦想,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展示出来。
《爱情公寓》则以北京市一个公寓楼为背景,聚焦于五个青年的生活和情感纠葛。
剧中角色的设定更加贴近中国观众,展现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
2.情景呈现方式《老友记》采用多相机拍摄方式,经典的六人沙发框架下,通过不同的摄像机角度和切换手法,呈现出六个角色的生活细节和相互间的互动。
《爱情公寓》则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五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的发展。
也采用了适度的透视镜头和动画元素,增添了一些幽默和夸张的效果。
二、幽默元素比较1.笑点创作《老友记》通过情节的设置和台词的幽默创作带给观众持续的笑点。
剧中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搞笑片段的设置非常巧妙,毫不雷同且充满创意。
同时,不少台词也成为了经典的梗,深入人心。
《爱情公寓》着重通过语言和段子来制造笑点。
剧中角色的对白具有智慧性和戏剧性,贴合中国年轻观众的口味和文化背景,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2.情绪营造《老友记》通过较为轻松的剧情和场景,营造出快乐、轻松的氛围,使观众忘却压力,享受片中角色的生活点滴。
《爱情公寓》采用了较为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情节,与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更加紧密。
剧中角色所面对的问题和困境,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爱情,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思考人生和情感的真谛。
国剧美剧差在哪?

国剧美剧差在哪?国剧,提起来总让人想起手撕鬼子的雷人剧与八点档演不完的狗血剧情。
似乎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或者说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一代人而言,美剧英剧要更合胃口些。
那么,到底是哪些差距令国剧美剧在我们的心中地位相差那么悬殊呢?一、剧情俗套创意少。
国剧演来演去,大都是我们熟悉的剧情——比如家庭邻里婆媳大战、手撕鬼子抗日神剧,这些内容对我们而言吸引力小,没意思。
自己既不能得到会心的愉悦,也不能得到见识的提升。
而且有些俗套的桥段我们都能倒背如流,比如“吵架的时候一挥手出租车说有就有”。
二、特效差劲。
国产神剧中一想要拍宏伟场面,往往就只能用上五毛的特效,这让见惯了美国大片的我们不屑一顾。
如此粗制滥造的特效摆在眼前还不如不用。
有分析指出,国产剧特效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资金投入问题。
说白了,电视剧的导演更愿意把钱砸向高片酬的演员与高成本的宣传上,只求快餐般一火,不求精雕琢长留,这或许才是我们观众不满的根源。
三、演技浮夸。
这样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了,许多为人们所追捧的所谓“大牌”演员,表情、动作往往都很浮夸僵硬,一看就觉得流于表面不接地气。
可是为啥电视剧制作公司还愿意花大价钱来请他们呢?那是因为中国当下有对应的浮躁气氛——人们盲目随着潮流追捧这个鲜肉那个鲜肉的,看的是颜值不是演技!今天这花旦火,大家就爱看她,就有更多电视剧,明天那小角火,就有投资人去砸钱。
这种现象,在所谓偶像剧中最为明显——偶像嘛,只是看脸。
归结来归结去,国产剧与美剧的差距还远不止这么几点,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两国的文化氛围不同,人民的文化水平不同。
中国的主流电视观众有几个特征:偏女性、教育水平偏低、年龄偏大、收入偏低。
在如此条件下,想要赚大钱的电视剧制造公司当然只会投其所好生产质量低下的国剧了。
所以也别抱怨国剧不好,至少它满足了很多老一代人的放松需求。
而想想二十年后我们成长为电视剧主流观众时,国剧估计也就会学着适应环境,不再如此“狗血”了。
两国电视剧的差异,也体现了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中外电视剧发展的异同与文化传递

中外电视剧发展的异同与文化传递电视剧作为一种受众普遍喜爱的媒介形式,不仅能够提供娱乐效果,更可以传递文化和价值观。
中外电视剧在发展方式、创作风格和文化传递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外电视剧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外电视剧在发展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电视剧具有政府监管的特点,主要通过国家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进行制作和播放。
除了商业电视剧,还有一些政治宣传的影片。
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电视剧制作相对自由,更多的是由私人制片公司和各大电视网来完成。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外电视剧制作风格和内容的差异。
其次,中外电视剧在创作风格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中外电视剧的时长和故事情节都有所不同。
中国电视剧往往以较长的剧集时间为特点,一般每集集数为30至40集甚至更多。
故事情节通常复杂,有绵延的剧情发展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相反,在西方国家,电视剧更倾向于采用短时间的剧集形式,一般为10至20集。
剧情更加紧凑,故事发展更直接。
此外,中外电视剧在文化传递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外电视剧在表达和传递文化方面有各自的特色。
中国电视剧在传递文化时,往往强调传统价值观、历史故事和社会现实,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例如,许多古装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传统。
而西方电视剧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现代社会和时事问题,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现代价值观。
此外,中外电视剧也在影响文化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电视剧的影响主要通过渗透和塑造大众价值观、审美观和社会思潮来实现。
通过电视剧,中国观众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和角色,同时也能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启发和教育。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剧通常更加注重商业价值和娱乐性,较少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外电视剧在发展方式、创作风格和文化传递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中国电视剧在制作方面具有政府监管的特点,而西方电视剧则更多依靠市场机制。
此外,中外电视剧在创作风格和文化传递上也存在差异,中国电视剧强调传统文化和历史,而西方电视剧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现代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视剧的差异
就美剧《纸牌屋》来看,它是一部揭示美国政坛内幕的剧作。
它的成功除了及时贴近美国政坛热点话题之外,还引领了电视业拥抱“融媒时代”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电视”提供了范例,在传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融媒”,即是不同媒体的形态、功能、传播手段、组织结构等通过融合而产生的“质变”效应。
从《纸牌屋》的大热看出,外国电视剧不仅注重剧集制作的精良,还有着深厚的群体心理基础。
再反观中外电视剧,大致有以下几点差异:
一、在剧集制作上不同。
美剧包袱较多,更新速度较慢,遵循边拍边播的原则,一般分为几季。
第一季一般都在一个环境、一个集体中发展情节,因此集集有进展,步步扣心。
到第二季以后为一般环境,集体开始分叉。
而中国电视剧通常一次性拍完全集再播出,剧集有长有短。
二、电视剧内容侧重方向不同。
美剧故事结构简单,而中国电视剧偏向于传统剧类系列,强调人物性格本身构成剧情重要部分。
三、在拍摄手法与质量上不同。
相较而言,美剧更有电影化倾向。
美剧主角较多,采用好莱坞式投资方式,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但中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近年来不乏烂片。
四、电视剧类型不同。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电视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一类是开年大戏如08年的《闯关东》;一类是随国家大事件应运而生的电视作品如08年有关汶川地震的《震撼世界的七日》;还有一类是红色经典如《亮剑》当然还有时下的穿越剧,偶像剧,宫廷剧以及抗日神剧等。
而美剧却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涉及内容及题材广,制作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