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视剧比较--体制与类型[J]

合集下载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电视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中美两个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市场,因为其巨大的观众量和影响力,其叙事差异更是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叙事结构、剧情节奏、角色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电视剧更倾向于采用线性故事结构,即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叙述,借助回忆和闪回的手法描绘角色之前的经历和情感,同时还会运用悬念和伏笔等手法增强观众的观看兴趣。

而中国电视剧则更多地使用对比叙事结构,例如将不同地区、社会群体的故事进行对比叙述,凸显出社会差异以及人文精神,这种叙事风格通常强调情感的表达,塑造出让人感同身受的角色形象。

其次,剧情节奏是影响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另一个因素。

美国电视剧通常会采用快节奏的剧情叙述手法,不断引入高潮和冲突,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

这种节奏感十分紧凑,极富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但也容易造成剧情疲劳和缺乏思考深度。

而中国电视剧则通常会采用缓慢的叙述节奏,侧重刻画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历程,让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品味剧情。

最后,角色塑造是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重要体现。

美国电视剧通常注重角色的多面性,人物角色具有复杂、清晰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象征特点,角色的心理变化更是被反复加强和展现,有时甚至出现让人叹为观止的反转。

而在中国电视剧中,角色比较简单化,其塑造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耿直和顺从等固有形象,角色情感塑造主要以善恶对抗和对家庭、爱情、友情的表达为主。

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差异是多方面的,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

美国电视剧注重快节奏的剧情叙述和多面性的角色塑造,体现了美国社会现代化与生活高效的特点;中国电视剧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敛和温情。

当然,这两种电视剧的叙事差异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情境和意境中进行交叉融合,甚至产生惊喜的效果。

中美电视剧差异何在

中美电视剧差异何在

艾美奖过后的反思——中美电视剧差异何在?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章小怡几天前,美国电视大奖——艾美奖落幕,让我们看到了美剧和国产剧之间的巨大差异。

作为电视剧生产大国,我们需要反思——质与量:国产剧量大精品少美国是世界电视业的“超级大国”,据说出品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娱乐节目已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其中电视剧所占比重最高。

美剧每年都会出不少精品,《欢乐合唱团》就是其中一例。

以该剧为例,它不仅讲述校园里的奋斗故事,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学生妈妈、自闭歌手、同性之爱等,不但吸引了美国观众,也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原来电视剧可以做得这么精致、完美。

而我国的电视剧,产量并不低, 2009年获得发行许可的国产电视剧402部12910集,数量自2005年连年攀升之后首次出现回落,比2008年减少100部1588集。

不过,产量虽高,质量却不能保证,每月有一部精品剧都难。

题材偏好:老婆孩子热炕头中美两国的热播剧截然不同。

从类型上说,美剧经常拍探案剧、法律剧、医务剧、科幻剧、肥皂剧和喜剧等,而我国多是拍摄都市生活剧和历史剧。

历史剧中更多的是翻拍,原创题材缺乏。

都市生活剧方面,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长“热”不衰。

偏好的不同与彼此的国情紧密相关,中国观众平日里最愁的是房租、房贷,住进房子后又面临同一屋檐下的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因此,一面解决着自家的事,一面看着“别人家的烦恼”,都市生活剧从而热播,如《蜗居》、《老牛家的战争》等,永远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美剧的丰富类型也是多年来形成的,社会环境便于法律剧自由发挥,医务剧显示了富裕的美国人对生命的重视,科幻剧则是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体现……相对来说,国产剧的类型有些单一了。

制作成本:国产剧投资畸形高质量的电视剧,需要投资做基础。

在数码时代的今天,美国的电视剧依旧用胶片拍摄。

普通美剧每集45分钟左右的平均预算约为两三百万美元,大制作可以高达每集千万美元,迷你剧《太平洋战争》的总投资就有2亿多美元。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题材策略:小人物贴近和大题材间离美国电视剧在题材选取上采取两极化策略:一极是表现日常小人物、最大程度地贴近平民生活;另一极表现非常态环境中的英雄人物、以间离手段营造神秘和刺激。

小题材剧中主人公多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讲述的都是些平常碰得到的小事——这种平民化策略生存基点,是题材本身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

观众在品味这种贴近时,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符合了审美的基本原理,即人类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的正是体现在审美对象中的人类本质力量和生命形象之美。

另外,美国电视剧的编剧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用各种方式将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事糅合到剧情中进行描述、影射和思考,不但为电视剧和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对应和互动的接口,也使剧集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材料。

叙事策略:剧情为王和“杯中风暴”式冲突视剧剧情的两翼是悬念和冲突,“剧情为王”正体现在对悬念和冲突的精心设置上:小人物小题材靠提炼大量细节化的悬念和冲突来营造亮点;对于那些能拍成好莱坞大片的大题材,电视剧采取与好莱坞大片完全不同的策略——不刻意强化大场面大动作以营造视觉奇观,而是重点打造剧情的悬念和冲突,以剧情取胜。

“剧情为王”体现在叙事策略上,表现为戏剧性的“杯中风暴”式冲突。

如情景喜剧,每集一般有30多个笑点,平均每半分钟到一分钟就有一个。

大题材电视剧则往往是给主人公一个目标,如救人,将他置于极度的危急情境之中,然后开始设置重重障碍来阻止主人公达到目的;在这种冲突和悬念的积累和前进中,观众的情绪一直在波浪式上扬;当冲突、悬念和观众的情绪都积累到饱和状态时,一集的高潮到来,本集的冲突和悬念得到解决,但每集结束前都会有下一冲突和悬念的暗示和提示,观众在心理释放过后又欲罢不能——《24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主题策略:大美国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美国很少有“宣传”一说,甚至忌讳这样的字眼;但不说“宣传”只为掩人耳目——好莱坞电影如此,美国电视剧也不例外。

比较研究法分析中美电视剧

比较研究法分析中美电视剧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2016级广播电视艺术方向张子建 2016110795一、中美电视剧创作比较研究的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剧引进中国大陆伊始,就造成了“轰动效应”,《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等电视剧成为改革开放后的那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这些美国电视剧的热播,甚至对某些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流觞,更让《兄弟连》、《越狱》、《人人都爱雷蒙德》等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的年轻一代网民之中掀起了一阵“美剧狂热”,“美剧”,由此正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美剧”不仅成了人们学习英语的“教材”,更成为美国传播其价值观的重要工具,中国出现了一批人,他们从没有去过美国,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崇美”、“崇洋”心理,对美国的“民主生活”心向往之。

定期同步观看“美剧”,已经成为了一批人标榜自我、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由于“美剧”要求观看者具有一定的英语听力基础,所以是否“追美剧”,已经有了成为划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界线的趋势。

另外,对于国内专业的电视剧创作者来说,比较研究中美两国电视剧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美国电视剧在制作上投入巨大的科技和资金,引领着世界电视剧制作水准,目前,中国电视剧制作在硬件上已经接近了美国,期待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我们能够将这一差距进一步缩小。

其次,美国电视剧凭借其高水准和发行优势,占据了国际市场,2015年,美国靠出售电视剧获得了50亿美元的利润。

相比之下,中国电视剧的海外出口就逊色许多,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繁荣,而是应该多注重国际影响力。

再次,美国电视剧随着深化开放,必定会对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起到冲击作用,我们多了解对手一点,就能制定出对策来保护自己的电视剧。

二、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研究的范围剧情剧是当代中美电视剧的主流形态,而“电视剧创作”应该是电视剧比较研究中的核心,所以对于电视剧创作者而言,电视剧的创作环境、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比较显得尤为重要,其他有关电视剧的各种比较又都应该围绕着电视剧创作来进行。

中美电视剧比较

中美电视剧比较

(一)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的制作差异总体而言,美国电视剧的制作采用的是边拍边播的方式,而中国电视剧的制作则采用的是先备案审查再制作播出的方式,归结为一点,就是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的差异。

(1)制作周期对于美国电视剧而言,“季”或者说是“演季”这个概念是一个最大的特点。

“季”实际上就是指商业电视网在它晚间黄金时段的娱乐节目里所实行的一种惯例或者制度,不仅电视剧如此,其他节目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操作的(新闻节目除外)。

具体来说,从9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月下旬大约30多周的时间就叫“季”(也有一些特定的暑期季),在这期间,各大商业电视网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内容一般都是首播节目或者是电视剧。

不过一般在接近年底的时候,有些电视剧会因为圣诞节或者棒球职业联赛等原因停播一段时间,也可以称作冬歇期。

一般来说,美国周播电视剧的制作周期,实拍周期是八天,播出周期是七天。

编剧边写编拍,电视台一般也就预存两三集的电视剧用来播出,因此2007年10月份美国编剧大罢工时,各大电视台仅仅坚持了不到三周时间,就纷纷断炊了,很多当季的新剧不得不提前结束播出。

而中国的电视剧拍摄则实行的预审备案制度。

编剧写好剧本后,由制片方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表述剧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的故事大纲,到省广电局(厅)申报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

待取得批文后,才能成立剧组,开始拍摄,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和发行。

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各地方电视台,电视台买到优秀的电视剧后会立刻安排,以争抢收视份额。

(2)播出方式美国电视剧一般而言一周播出一集(有时每一季刚开始播出时会采用特殊的方式播出,比如《24 Hours》一般一上来就用两天的时间连播四集),而且除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一遍之外,近期将不再安排重播,这也就使得观众一旦观看上某个美剧之后,就不愿轻易放弃,所以每个“演季”一开始,观众都会有造成一种迫不期待的心理期待和强烈的收视愿望:好的电视剧只有今晚播,不看就会错过这个机会,就只能等到明年甚至后年才能看到这个剧的重播,因此每周固定的时间必须守候在电视机旁边等候收看,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收视习惯——这也是美剧大多数都会保持稳定收视率的原因。

中美电视比较

中美电视比较

从《大长今》、《疯狂主妇》到现在大妈大婶都在谈论的《越狱》,回想起来近几年看的电视剧大多都是来自韩国、日本和美国的电视剧精品,而咱们本土电视剧不知啥时候竟悄无声息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这种淡出不是说因为外国影视的冲击使得国产电视剧创作萎靡。

而是在我们每年13800集的庞大产出量下,质量却也低的惊人。

投资差异外国电视剧看多了自然就想比较,当然比较的是咱中国电视剧到底差在哪里?看到韩剧画面精致,就说咱们电视剧不细腻。

看到美剧情节紧凑,就是咱们中国编剧不会写故事。

我看这都是表面现象,为什么人家画面精良,故事好看。

归根结底就是老赵说的两个字:“缺钱!”——咱们中国拍电视剧没钱。

美国电视剧一集的制作费用就能达到千万美元,一般剧集的成本每集也在200万到400万美元间,你看人家一集的制作费用,足够国内拍一部相当好的电视剧了。

不是老美钱多的没地方使,也不是说咱们国家经济水平低,而是拍摄电视剧投入产出比的极大不平衡,使得国内的电视剧人想拍精品都拍不成。

封闭生产模式美国电视剧的这种高额的制作成本,使其为了保证经济利益,降低损失,采取边拍边播的生产模式。

编剧可以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

比如纽约遭遇暴风雪,于是主角们也同样在暴风雪中逃亡。

最成功的要算《白宫群英》,编剧根据现实总统着手处理危机的时事,是剧中的“总统”很快也遇上了难题。

观众自然就产生了认同感。

同时在收视率至高无上的今天,这种生产模式也使电视台可以及时调整播出内容。

如果一部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在2.0以下,往往播不完一个收视季就会被淘汰。

于是我们所看到的美剧往往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高质电视剧。

我们国产电视剧的“封闭结构”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

不平等买卖双方在中国,电视剧没有选择权,电视台可以不买或者低价购买电视剧,但制片公司却不敢不卖啊!每年13000部电视剧,只有7000部能播出。

这种供大于求必然引起制作公司的利润被大肆挤压。

那电视剧的买卖哪还算是市场行为呢?何况电视台购买并不是一次付清。

中国与美国电视剧文化的差别

中国与美国电视剧文化的差别

中国与美国电视剧文化的差别摘要:美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掀起一股流行风潮。

因为美剧与国产剧产生、成长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电视剧的制作、评价标准、播出模式和广告经营四个方面探讨了中美电视剧文化的差异。

旨在吸收美剧好的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美电视剧制作评价标准播出模式广告经营近几年,美剧《越狱》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追捧。

截至2009年6月26日,在百度的“越狱吧”里,共有帖子2266497篇,会员8322。

从《六人行》《成长的烦恼》等情景喜剧,到《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等女权主义题材电视剧,《X档案》与《迷失》等科幻题材电视剧,直到警匪题材的《反恐24小时》,历史题材的《罗马》、《都铎王朝》,甚至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再到如今备受追捧的《越狱》,以及空前狂热的《别对我撒谎》,随着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不难发现,美剧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语言背景、社会制度以及技术水平等的不同,与中国电视剧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电视剧制作的差异首先,中美电视剧制作风格迥然不同。

美剧更加注重视觉感受,注重画面的冲击效果。

“在制作上,美剧加入了一些电影的元素,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影像上都几乎达到了电影的制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鸿沟。

”例如《迷失》,不论是丛林的神秘,还是飞机坠毁的惨烈,画面无一不精美逼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

而国产剧则更注重细节的表现,强调心理活动和表情。

《蜗居》,这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电视剧,在拍摄时加入了许多心理旁白,从而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感受,让观众感同身受。

其次,国产剧与美剧在制作成本上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制作风格的不同是导致成本差别的原因之一。

美剧因追求完美的视觉效果,从而在演员服装,道具选择和场景布置等方面的投入非常之大。

《迷失》曾创下每集500万美元制作成本的记录,而《X档案》即使收视率下滑时的成本仍高达400万美元。

中美电视剧制播模式比较研究

中美电视剧制播模式比较研究

降低成本。例如,在制作阶段,平台可以根据播出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避免 出现制作与播出脱节的问题;在播出阶段,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自家的播出渠道, 提高作品的宣传效果和观看体验。然而,制播合一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可能造 成制作和播出环节的资源浪费,降低制作的竞争性和创新性等。
对比分析制播分离和制播合一的特点及其优劣可以看出,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剧与网络自制剧的制播模式将越 来越多样化。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制播模 式也将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
3、营销模式
美国电视剧营销模式以“整合营销”为主导,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平台进行推广, 如电视广告、社交媒体等。英国电视剧则注重国际市场开发,通过与全球各大 电视台合作,实现海外市场的拓展。韩国电视剧则以“韩流”文化输出为特色,
通过在海外举办韩国文化周、韩剧节等活动,推动韩剧在海外市场的传播。
二、三国电视剧市场现状及挑战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内容类型和受众群体可能对制播模式有不同的需 求和偏好。因此,在选择制播模式时,应该充分考虑制作内容的特点和市场状 况,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提高作品的竞争力。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国都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美国、英国 和韩国作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的三大强国,其电视剧产制模式各具特色。本次演 示将从生产模式、制作流程、团队架构、营销模式等方面对美、英、韩三国电 视剧产制模式进行
1、观众需求
随着全球观众对电视剧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三国电视剧市场都面临着观众需 求的挑战。美国电视剧凭借强大的制作实力和明星效应,吸引了全球大量观众 的,但同时也面临着观众对剧情和角色塑造的更高要求。英国电视剧以精品意 识为导向,
但随着市场变化,观众对于创新性和多元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韩国电视剧 则需要在满足国内观众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提升韩流文化的影响 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中国电视剧的分类
时代
题材
古装
传奇剧
武打剧
历史正剧
侠义公案剧
神怪剧
现代
都市生活
涉案
普通百姓
改革
军事革命
青春偶像
情景喜剧与本地方言剧
少儿
民国
言情
动作
时代变迁
(一)情境喜剧
情境喜剧的英文名称为 situation comedy,简称 sitcom。在一般情况下,电视情境喜剧 是一种 30 分钟(包括插播广告的时间)的系列喜剧,以播出时伴随着现场观众(或者是后 期配制的)笑声为主要外部特征。其基本模式首先表现为主要角色和基本环境永不变化,通 常每一集讲述一个独立成章的完整故事,每集都有一个小标题,同时在人物关系和某些情节 线索上,各集间也可能多少有一些连续性。
直到 1993 年,第一部国产情境喜剧《我爱我家》才开始播出。十多年来,中国的情境 喜剧在夹缝中成长,产品之多绝对越出了人们的想象,有些作品如《闲人马大姐》、《候车室 的故事》等还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但在另一方面,这个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过程 的舶来品电视剧类型,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电视剧 中的主流类型,甚至到今天还根本进入不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美国电视剧;体制;类型
这几年,打开几个主要的美国电视剧论坛网站,就会发现注册人数已经超乎想象,他们 在这里互相提供片源、交流观感,甚至为某个剧情、某一人物而口诛笔伐,热闹异常。美国 电视剧已在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的拥趸,“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 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文化的风头浪尖。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 电视剧的类型、内容还是播出机制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直接引进入手的中国情境喜剧在形态上较多借鉴了美国同类作品的样式,同时不可避 免地也会在本土环境中产生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以底层市民为主要描 写对象,歌颂多于讽刺;第二,大量借用相声等传统艺术技巧;第三,在叙事上追求故事的 完整性。
在内容上,与美国情境喜剧多以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工作为主要描摹对象不同,中国 的情境喜剧更多地瞄准了下层市民的生活,《闲人马大姐》是其中的代表作。《闲人马大姐》 却成了近年来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连续三年总共播出 280 集,还派生了一部普通电视剧《党 员马大姐》。在 2002 年,《闲人马大姐》获得全国电视飞天奖中的“最佳系列剧奖”,这是第 一个获得国家政府奖的情境喜剧作品。
二、几种主要电视剧类型的比较
中美两国不同的节目制作传统形成了两国电视行业不同的类型概念,对于美国的电视人 而言,类型不但意味着不同的节目样式,不同的观众指向,更意味着不同的操作方式。由于 实用性远远超过了概念上的分类学功能,美国电视的类型乍一看显得层次不清、杂乱无章。 一本出版于 1986 年的《电视在美国:一部图片电视史》2完全是按照类型进行分章,从中 可以看出美国电视界对于主要类型的基本态度:
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许多,而且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气氛中开始的。 1958 年 5 月 1 日,作为现今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实验播出,可以说是中国 电视的开端。中国的电视事业一直是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按照行政科层体制而发展的。 1983 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 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 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 很明显,这个结构与国家政权的行政体制完全是同构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 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当然是一种纯粹的国家电视组织,其基本职能只能 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 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中美电视剧比较——体制与类型
苗 棣,赵长军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摘 要:“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 文化的风头浪尖。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机制还是类型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情景喜剧、肥皂剧、电视电影、连续剧与系列剧等类型出发进行了分析。
doctor show(医疗剧)
game show(游戏节目)
news(新闻)
情境喜剧和肥皂剧突出的是体裁特点,科幻剧、冒险剧、西部剧强调的是叙事特征,医 疗剧、犯罪剧则以题材归类,而那个突如其来的“戏剧”,在美国电视行业中只是意味着一切 不能归入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特别是指微型连续剧(mini-series)。对于美国观众来说,肥
美国的主流节目数量远比中国少得多,以电视剧的年产量为例,中国近年来电视剧的年 产量一直保持在 10000 集左右的水平,而美国每年的电视剧年产量一般不会超过 5000 集, 其中又有一大半是每天在日间播出的肥皂剧,真正能够上晚间黄金时段的主流电视剧(包括 电视网首播情节系列剧、情境喜剧、电视电影和首轮辛迪加电视剧集)总共也就是 2000 集 左右。但就是这 2000 个小时左右的节目,却支撑着美国电视广告收益的半壁江山。相比之 下,中国的电视台数量虽多,网络化程度却不高,因而呈现出节目普遍覆盖面小、效益低、 投资小、质量差的局面。
在 20 多分钟的节目时长里,有些情境喜剧采用单一情节线索,集中讲述一个故事;有 的剧集则在主情节外加一条副线,采用复线叙事。而在同一剧集中,各集的模式相同,或是 采用单线索或是采用复线,不能随意更改。《我爱露茜》(I Love Lucy)采用的就是单线叙 事,在每一集中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故事。而在著名的《辛菲尔德》(Seinfeld)中, 则是把四个情节放入同一集中,有一条主线,三条副线,而且三条副线的分量同主线相差无 几。这种喜剧形式更适于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他们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的日常生 活。因而绝大多数情境喜剧还是定位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上,所以情境喜剧主要有两种 亚类型——家庭喜剧(home sitcom)和工作场所喜剧(workplace sitcom)。作为一种大众 文化形态,情境喜剧总会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正如迈克·博斯(Mick Bowes)所注意到的,“这种类型常常不得不表现社会不稳定的领域。”5广受国内白领一族吹 捧的《老友记》(即《朋友》)(Friends)是美国 NBC 电视网于 1994 年推出的情境喜剧, 到 2004 年收场总共播出了十个演季,200 多集。美伊战争期间,收看美国 ABC 实况转播 战争消息的观众人数,居然比收看 NBC 播出《老友记》的观众少了四百万。该剧之所以受 到美国人如此热烈的欢迎,主要因为它符合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特点:主要演员青春靓丽、 对白轻松幽默,并且紧跟美国社会的消费热点,反映了美国都市生活方式。
一、商业电视与国家电视
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商业运作为主流,以追求高收视率为最高原则的美 国电视,与作为国家宣传机构,作为党的喉舌,以教育群众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娱乐为目的的 中国电视,组织异必然强烈 地影响到两国电视节目的不同特性与不同倾向。
皂剧意味着一种以家庭和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永无止境的连续剧;情境喜剧用表现普通人 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给人带来欢笑;电视电影大都由流行的传记、小说、历史著作、报告文 学或新闻报道改编而来,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犯罪剧述说不同风格的英雄浪漫故事,充满 悬念和刺激;医疗剧以健康、疾病和治疗为主题,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科幻剧 热衷于表现尚未出现的未来技术,超自然威力,以及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经过十几年的成长发育,中国的情境喜剧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除了以底层市民为 主体,以歌颂和温情为主调之外,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由相声等传统民间幽默艺术 中吸取了大量营养。从成熟的传统喜剧艺术中借鉴现成技巧是情境喜剧的创作规律,美国的 情境喜剧同样从“独角喜剧”(stand-up comedy)中借鉴了许多东西。最初的电视观众对于 中国情境喜剧中这些语言包袱也相当满意,因为确实逗乐,又符合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因 此,在中国凡是想从事情境喜剧剧本创作的,几乎没有不研究相声的。但久而久之,观众对 于那些内容贫乏,仅靠一些语言技巧制造效果的情境喜剧产生了不满,说这不是喜剧,是“群 口相声”。有人在网上批评说:“都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变化,使人看了第一句就想到第二句。
我总觉得英达的编剧们自以为找到了愚弄观众的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骗人就容易 多了,不就是贫两句、重复三句、再弄一个小误会嘛,容易容易。其实现在的人,哪儿那么 好骗呀,除了没上学的小孩和文化不高的老头老太太,大多数人没时间听你废话,手指轻轻 一点就换台。”6可见,如果没有扎实的内容和新鲜的创意,仅凭一些语言技巧,是不足以打 动观众的。
在美国,电视剧制作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模式化,而实现的主要方式则是制作类型电 视剧。在这些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情境喜剧、肥皂剧和电视电影。而这几种类型自 1990 年代以来也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开始有了不同态势的成长。
目前中国电视在生产的工业化方面体制还很不完善,节目的类型化也正处于发展过程 中,因而当我们谈到类型的时候就不像美国同行那样具有特别直接的实用性。在电视剧的领 域,人们谈到的类型主要是以题材划分的,往往并不具有操作上的一致性。根据央视—索福 瑞媒介研究的统计,2002 年全国各主要电视频道共播出过 1564 部电视剧,对这些电视剧 的分类首先是按照涉及的时代分为“古装”、“现代”与“民国”三大类,然后又根据题材和表现方 式分成 16 种具体类型,见表 14:
美国是电视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实验性的无线电 视播出。由于成功地采用商业赞助和插播广告的经营方式,美国的广播事业与欧洲的情况不 同,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是一项赚钱的生意,因而行业竞争也一直十分激烈。在商业广播公司 的压力下,主管广播电视事业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 1941 年 7 月首次批准商业 电视台经营。由于有运营多年的全国广播网的经验,美国的商业电视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全国 节目网络的概念,各地分属于不同业主的电视台通常加盟于一个全国电视网,在规定时间(主 要是开机率高的一些重要时段)播出电视网的节目,由电视网付给加盟台播出费,而电视网 则因节目有更多的观众而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在不断的竞争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由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三大电视网 统治全美电视的格局。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三大电视网节目的总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 上,并且占有着绝大多数电视广告收入。当人们说到美国电视的时候,通常指的其实就是三 大电视网。而三大广播公司在电视这个崭新行业里的收获也颇为可观,从 1952 年到 1956 年,在电视发展迅速的短短 4 年间,电视广告收入从 45.4 万美元增长到 120 万美元,到二 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传媒领域中广告收入最多的行业。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