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原则及其应用
中医养生最佳实践中医养生的五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最佳实践中医养生的五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实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念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调节情绪等多种方式,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在中医养生的实践中,有五大基本原则被广泛遵循和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基本原则,并探讨其在中医养生最佳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顺应自然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首要原则。
在饮食方面,中医建议根据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材,如夏季多食用清凉的食物,冬季则偏向温热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注重起居调节,建议根据自然的昼夜变化,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
顺应自然不仅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节律,还可以增强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平衡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事物的相对和对立两面。
中医养生强调阴阳的平衡,认为身体健康与阴阳的协调密切相关。
在饮食方面,中医建议食物的阴阳属性应平衡摄入,避免偏食导致阴阳失衡。
同时,中医还提倡情绪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欢乐或忧愁对身体的影响。
平衡阴阳可以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促进健康的体内环境。
三、调适心态中医强调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负面的情绪和心态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中医养生注重调适心态。
在压力和困扰面前,人们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挑战。
中医提倡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来舒缓压力和调节情绪,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状态。
调适心态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四、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舒展肌肉、活跃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还推崇一些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通过修炼内功,调和阴阳,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适度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合理饮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食物的药膳属性,强调合理搭配、适当进补。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养阴阳平衡:中医重视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方面,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顺应自然节气: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休息、运动等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
3.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味平衡。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食材,补充营养,调养身体。
4. 运动养生: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动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5. 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保持舒畅的情绪对身体有益。
通过调节情绪、避免压力等方式来维护身心健康。
6. 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调节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有规律的作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养生效果。
7. 针灸、推拿等疗法:中医养生还可以利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8. 中草药养生:中医养生常采用中草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中草药进行调理养生。
9.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常使用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调整身体功能。
10. 精神调养:中医养生注重修养身心,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
通过冥想、瑜伽、太极等练习,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
11. 避免过度用药:中医养生强调尽量避免过度依赖药物,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恢复。
减少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12. 慎用火热物品:中医养生建议慎用火热物品,减少烟酒刺激,避免过度的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脏腑功能。
13. 均衡饮食:中医养生强调均衡饮食,不偏食偏好,合理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养生智慧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为目标。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探讨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阴阳平衡的原则中医养生注重“阴阳平衡”的理念。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形容事物之间相对矛盾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外各种生理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身体的阴阳平衡。
为了实现阴阳平衡,中医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阴阳同调: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应,季节变化、饮食调整、作息时间等都需要与自然界同步调整,以保持阴阳的平衡。
2. 寒热平衡:中医讲究身体的寒热平衡,过热或过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饮食、穿着、作息等来调节身体的温度。
3. 调节情绪:情绪对阴阳平衡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的平稳,学会舒缓压力、调节情绪,以维持身心健康。
二、养生方法1. 合理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即饮食要均衡搭配,摄取五谷杂粮、新鲜水果、优质肉类和蔬菜。
此外,还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合理使用中草药调理身体。
2. 适度运动保健:中医强调适度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使气血畅通。
但是运动强度和方法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体质的人有不同的运动需求。
3. 调节作息时间:中医看重黄昏和清晨这两个时段的养生调理,鼓励早睡早起。
此外,还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午休时间和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调理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姿势,使气血得到平衡,增强身体机能。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5. 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养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需要,选用适合自己的草药进行调理。
中药常用于调理气血不足、阳虚阴盛等身体不平衡状态。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导言:中医养生是一种注重预防和平衡的传统医学方法,旨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遵循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相应的方法,人们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自身免疫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
一、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之一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相互依赖且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方面。
阴阳平衡指的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脏腑功能和情绪心理等的相对均衡状态。
保持阴阳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情绪等方式实现。
例如,适量摄入花生、芝麻等食物可补充肾阳,而适量食用豆腐等食物有助于补充肾阴。
二、五行生克中医养生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五行生克。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生克、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通过合理利用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调节和维护身体的健康。
例如,运动活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火生土),而服用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草药可以缓解咳嗽和哮喘等症状(金克木)。
三、节气养生中医养生中重视和借助地球自然界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而节气养生是体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作息和运动等,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例如,在立夏这个节气,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容易出现口渴、多汗等情况,此时应适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四、中药养生中药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养生倡导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增强体质。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当归等,它们可以起到益气养血、补肾壮阳等作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尊重药性,避免滥用或误用。
五、气功调养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和增强体内气血运动的方法。
气功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适用于各年龄段的人群。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常见的气功有太极拳、气功吐纳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气功练习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预防与调理,注重养生保健,以达到延缓衰老、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滋阴养阳中医养生重视平衡阴阳,强调阴阳调和的健康状态。
阴阳是宇宙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人体的阴阳也存在着相应的平衡。
养生时,应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采取滋阴或是养阳的方法来调理。
滋阴的方法包括饮食上选择柔软的食物、适量食用滋阴的药材,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等对身体有损阳气的环境中;养阳的方法包括适度运动,保持体温,避免长时间接触寒冷环境等。
二、调理气血中医养生注重气血调理,认为气血充盈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气血调理包括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畅通。
在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保持适度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蔬果和富含铁质的食物的摄入。
此外,适量运动,加强呼吸锻炼,可以增强气血的运行畅通,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三、调理心态心态平和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大,容易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调理心态的方法包括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中医也推崇修身养性,修养身心,通过冥想、太极拳等方式来达到心态平和的目的。
四、合理作息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中医认为人体有固定的生物钟,按时休息和起床,可以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
合理的作息时间包括规律的睡眠时间、适度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养生时,应尽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五、药膳调理中医养生强调药食同源的原则,认为食物也可以起到药物的作用。
药膳调理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食用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物,可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药膳中常用的一些食物包括枸杞、麦片、莲子、山药、红枣等。
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食材来调理身体。
六、气功调理中医养生充分利用气功的原理和方法来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注重维护人体健康,提倡预防为主、调理养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分析其实际应用。
一、平衡阴阳,调整气血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是平衡阴阳,调整气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的失调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
调整气血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调养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按摩则利用手法刺激经络,帮助气血通畅。
中药调养是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恢复健康。
二、养生食疗,调整膳食结构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调节,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食疗方法。
比如,体质偏寒的人可适量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帮助身体保持温暖;体质偏热的人则可选择清凉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以平衡体内的阴阳。
此外,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量或偏食,还可以帮助消化吸收和保持身体健康。
三、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中医强调适度运动的重要性,运动可以增加体力消耗、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推崇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这些运动强调柔和平稳的动作,注重身心的协调。
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情绪的失调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建议通过调节工作生活的节奏,充分休息和放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等,以减轻压力,舒缓身心疲劳。
五、适时就医,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适时就医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健康的维护和预防,建议人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治疗措施。
此外,中医还提倡积极预防常见疾病,如感冒、胃炎等,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风险。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预防和保健。
以下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阴阳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阴阳的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的协调相互关联。
阴阳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来实现。
例如,常食寒凉食物可滋养阴气,而多食温热食物则可补充阳气。
二、五行调养中医养生中的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根据五行理论,中医推荐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冬季宜食温补性食物,夏季则宜食清凉性食物。
三、舒缓情绪情绪的稳定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推崇情志调摄。
通过调节情绪来改善身体的状况,如学习冥想、参与社交活动或适度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四、饮食调节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调理,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多样化地摄取谷物、水果、肉类、蔬菜等食物,保持均衡营养。
五、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提倡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步行等,以增强体质和调节气血循环。
不同人群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年轻人可以选择高强度的锻炼方式,而中老年人则适宜选择柔和的运动方式。
六、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利用穴位按摩来促进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健康。
常用的方法包括推拿、针灸等。
例如,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头痛和颈肩酸痛,按摩足三里穴则有助于消除疲劳和提高免疫力。
七、草药调理中医养生常用中草药和中草药饮品来调理身体。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常用的养生草药有人参、黄芪、枸杞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八、节制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节制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可以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九、环境调节中医养生认为环境对身体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健康是人们追求的宝贵财富之一,而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动态平衡的维护,注重防患于未然,通过掌握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几个基本原则,并详细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
顺应自然是指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饮食起居、锻炼身体等方面尊重自然规律。
以饮食为例,在四季轮回中选择新鲜时令水果和蔬菜,符合自然环境对身体需求变化。
此外,在日常作息时间上,也要遵循黎明早起、昏睡晚睡的规律性作息习惯。
二、平衡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医养生注重五味调和、荤素搭配,推崇“食疗”理念,即通过特定的饮食方式调理身体。
通常说来,合理摄取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禽肉鱼类等多种食物,以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的平衡。
三、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对于维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强调运动与自然规律的协调。
根据不同体质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太极拳、气功等柔和性运动适合中老年人;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则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抵抗力。
四、情志调节情志面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往往会发生变化,影响着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及气血流通。
中医提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张以宽容、喜悦、豁达的情绪面对外界困扰。
同时,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是关键。
五、适度养生中医养生不仅强调治未病的观念,还提倡适度养生。
适度的意思是指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在合理时间内进行相应的养生活动。
比如说,要根据个人体质来选择药食同源的膳食调理方法,并结合漫长而辛劳的工作学习状况来选择呼吸放松之类的养生方式。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具有顺应自然、平衡饮食、适当运动、情志调节及适度养生等基本原则。
通过正确实施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形神合一(2)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 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 “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 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 ,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只有身心健康,就是形体和精神都健康,才可能真正做到健康长寿。
名利、地位、财产、家庭、婚姻、子女„„„„=○
聪明人投资健康;普通人忽视健康;糊涂人透支健康。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天 人 相 应
形 神 合 一
动 静 互 涵
协 调 平 衡
正 气 为 本
辨 证 施 养
持 之 以 恒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天人相应(1)
顺应自然变化
“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乌、熟地等黑色食品。
• 提倡吃应季的食物,要慎重食用反季节蔬菜。孔子说:“不时,不食”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天人相应(1)
应用
顺四时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
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
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人的寿命有多长?
• 目前普遍认为是120岁左右。 •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
通常称之为巴丰系数,或巴丰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约为20-25年, 因此预计人的自然寿命为100-175年。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智者寿”: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
老,学到老”。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 • “乐者寿”: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生理 的疲惫和痛苦。” • “哀莫大于心死”, “君子应自强不息”,要养生、要长寿,首先要有自 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活到百岁。
应用:
养形——形为神之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1.药养:
– 吃补药,用中药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补益正气而养形。 提倡吃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形神合一(2)
• 2.食养:药补不如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诱发潜伏的疾病和癌基因等。
• 声色不去——纵情声色会造成很多疾患,夜夜歌舞升平,通宵达旦,对身体 的伤害是非常明显的。 • 滋味不绝——过分地满足自己吃、喝的欲望,会对身体造成某种损伤。 • 神虑转发——整天胡思乱想、思虑过度,会对五脏之神明造成伤害。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形神合一(2)
4.修性怡神 • “养生莫若养性”,怡情养性以畅神。“性”包括的内容很广,性格、性 情、兴趣、心地、情绪、道德、品质、情操等等。 • “仁者寿”: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主张修养德性以延年。
• 春夏养阳:一方面要顺应生长之性而养阳,另一方面保护阳气免受伤害。
• 秋冬养阴:一方面要顺应收藏之性而养阴,另一方面保护阴精免受伤害。 •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天人相应(1)
应用
顺四时饮食
• 春天补肝—青色,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 夏天养心—赤色,多吃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 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 • 长夏属脾—黄色,四时皆养,长夏及四时都可吃山药、土豆、黄小米、 玉米等黄色食品。 • 秋天补肺—白色,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 色食品。 • 冬天养肾—黑色,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动静互涵(3)
摇头摆尾去心火,(去心火,交通心肾,水火既济,强肾) 两手攀足固肾腰,(健肾, 通过身体前后动,两手至命门 ) 攒拳怒目增力气,(练内气 ) 背后七颠百病消。(血脉通畅,气血充足)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动静互涵(3)
动静相济,因人而异 • “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 动,皆不得疲劳过度。 • 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 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 • 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 动后静,有利于入睡。
»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 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 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 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 《黄帝内经》说:
»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 3.动养:
食物金字塔
吃最少
吃适量
吃多些
吃最多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形神合一(2)
养神——神为形之主
养神主要是心理的调养,从养心开始。 “心为君之主,神明出焉” “„故主明
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中医常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 气乱、恐则气下”。“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1.清静养神 • 静养:盘坐,眼睛闭上,手自然地放到腿上或者手掌闭合放于胸前。身体各 个部分都放松下来,不用劲,思想完全放松,深呼吸。老人或者腰腿不容易 盘起的人,可以坐在床边或者高度适当的凳子上,腿放平,不要悬空,两手 放在腿上进行静养。每天静养10~30分钟左右,可以使精神放松,有利于调 整气血循环,调补心肾。要点是松、静、自然。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
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既是天地的产物,就不可能跳出天地这个圈。
应用
顺四时补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内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 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 八段锦不受环境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做,术式简单易记易学,运动量
适中,老少皆宜,强身益寿作用显著,流传至今,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 健身方法。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动静互涵(3)
八段锦
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三焦,掌心向上托,小指和无名指有麻的感觉) 左右开弓似射雕,(练气,食指向上,拇指斜向上,会有麻胀的感觉) 调理脾胃须单举,(调理脾胃,后天之本) 五劳七伤往后瞧,(任督通,病不生,头旋转,手下按,打通任督二脉 )
LOGO
丽水学院医学院 陈力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养生与中医养生
养生:
•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
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护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中医养生:
•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 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动静互涵(3)
2.动以养形
•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 “一身动则一身强”。 •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寿世保元》 “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 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如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八段锦等。 • 八段锦由八节组成 。分坐势和站势两种。
• 《内经》 “恬淡虚无” 。 •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 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 静养可以减慢心率,有益长寿。生理学家发现,人在“静养”状态下, 神经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自然使生 命相对延长。
• 静神养生的方法,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尚书· 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养身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的健康,遗传占15%;社会条件占10%;
气候、地理条件占7%,医疗条件占8%,自我保健占60%。所以
说,“求”健康,而且是在医疗条件极好的情况下,你健康的保 障也只有8%。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形神合一(2)
2.四气调神
• 精神的调摄也要顺从四季气候变化。 • 春天,顺应阳气升发,万物俱生的特征,要心情舒畅,精神活泼,不要扼 杀生机,尽量使精神放松; • 夏天,要使精神焕发; • 秋天,要使神气内敛含蓄,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 • 冬天,要让意志潜藏,不要向外显露。 •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 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形神合一(2)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 俱备,乃为全体”。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体的生命,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