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那些火,浅谈
中医火疗的发展史

中医火疗的发展史展开全文火疗在祖国医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这门医学科学,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
火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在五千年前就为人们所掌握了,那时候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由于受到火的烘烤而感觉舒适或因此减轻了病痛。
于是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了火疗及灸疗,《内经》有云“针不及,药不达,火也”。
中医火疗,据传为我国著名道家、养生练丹术士魏伯阳所传承。
火疗属于自然疗法的一种,在民间比较盛行。
人们经常把酒点燃,用燃火的酒进行火疗按摩,达到通经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以治疗风、湿、寒、痛引起的病症。
中医火疗发展的记载: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复出2条,全书实为7条,但是,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证较之《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
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是提倡火疗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
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
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说文则可矣;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方。
”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
在火疗防治范围上有较广的扩展。
权健火疗的介绍权健火疗,最初起源于古代宫廷,是古代宫廷御医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和现代神经、循环、消化、代谢理论,在古代熏蒸疗法、民间热敷疗法、道教火烧疗法的基础上研究出的中医秘方。
权健火疗是经过加热与皮肤广泛接触、浸润,透过表皮,由真皮吸收渗透到体内的肌肉、骨骼及血液中去,使药物直达病灶,具有快速调理和辅助调理疾病的神奇功效,能调整整个神经系统,有效的激活体内细胞,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淤、消炎止痛、祛风通络、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中医告诉你啥是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

中医告诉你啥是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导读;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是中医传统理论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与说明。
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1.火有常变之分火之常为阳气,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
阳气为人身之大宝,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
人身之火,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具有生发活泼之机,《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则气乃壮”。
少火为身中之阳气。
少火即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少火之气壮”。
又说:“少火生气”。
少火源于饮食水谷,化于气血,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食少火”。
火之变动为贼邪。
体内阳气之变,即是邪火,火无外火,即因于此。
邪火之成,则在阳气失其正化。
《景岳全书·火证》说:“火为热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为阳气,此火之不可无亦不可衰,衰则阳气亏虚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热,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则真阴伤败也。
然阳以元气言,火以病气言”。
就是说人身之火失其正则为邪,戕伤脏腑,耗伤气血,亦即《类经·阴阳类》所说:“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之过则气反衰……壮火散气”。
所谓邪火,实为身中阳气之变,《景岳全书·传忠录》说:“以阳气为元气之大主,火为病气之变见”。
总之,火有常变,而火之变为贼邪,又与阳气不相容,因此,临证辨火之邪正甚为重要。
2.邪火有虚实之异邪火名称繁多,但俱可用虚实二字统之,即实火、虚火。
实火,指邪热炽盛的实证、热证。
以胃肠、心、肝胆实火最为常见。
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溲赤、口舌生疮、甚则吐血、衄血,或发斑、发疹,舌红,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有力等。
中医对上火及简要的解释

中医对上火及简要的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上火不?上火啊,就好像身体里燃起了一把小火苗!咱平常可能会突然觉得嘴里苦苦的,哎呀,那可能就是上火啦。
就好
比你吃了好多辣辣的东西,嘴巴里就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这就是上
火在作祟呢!
中医里说的上火,那可复杂啦。
它可不单单是嘴巴苦这么简单哦。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牙龈肿起来了,一碰就疼得要命,这也是上火
的表现呢!“哎呀,我的牙龈咋这么疼呀!”你可能会这样喊。
这就像
夏天里的炎热让人烦躁不安一样,上火也会让我们的身体不舒服。
还有啊,脸上突然冒出来几个痘痘,这也可能是上火的信号哟!“天哪,我这脸上怎么长痘啦!”你肯定会很郁闷。
这就好像平静的湖
面突然泛起了涟漪,上火让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些不寻常的反应。
中医认为上火有好多原因呢。
可能是你最近压力太大啦,心情老是
很烦躁,这火就不知不觉地上来了。
就好像心里压了一块大石头,把
火给压出来了。
也可能是你吃的东西不太对,太油腻啦,太辛辣啦,
身体就受不了啦,上火就来啦。
“我就不该吃那么多辣的!”你可能会
懊悔。
那怎么对付上火呢?首先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呀,别老是那么焦虑,开开心心的,火不就没那么容易上来啦。
然后饮食上也得注意,多吃
点清淡的,蔬菜水果啥的多吃点,给身体降降火。
“以后可得注意饮食啦!”你要这样告诉自己。
我觉得吧,中医对上火的解释真的很有道理。
我们得重视上火这个
问题,别小瞧了它,不然难受的可是自己呀!我们要按照中医的方法,好好调理自己的身体,让那小火苗别再轻易烧起来啦!。
风火痰瘀论

四、风火痰瘀的相互转化与临床表现
风、火、痰、瘀四大致病因子,既是独立的,又可是联合的,既能单独致 病,又能联合致病,临床辨证时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根据上述理由,痰与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其因,然而追溯其本,痰来 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在阴津阳气的病理变化后,津熬成痰,血滞为瘀, 说明痰瘀实为同源。
痰瘀同源理论,实始于《内经》。如《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 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说明了津血同源,津液可以转化为血。《灵枢• 百病始生》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医学入门》说:“痰 乃津血所成。”据上所述可以理解,津血可以成瘀,津液可以化痰。
火为五行之一,又为六气(六淫)之一,具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种涵义。 生理的火,如少火、君火、相火、命门火,皆是机体生命动力,但生理火过亢, 也会伤害人体,如壮火食气、相火损阴等。病理的火,多来源于六淫(风、寒、 暑、湿、燥)化火,属于外火;还有阴虚生内热,甚至阴虚阳亢,属于内火, 二者均足以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属于热者有四条, 属于火者有五条。除此而外,五志化火亦属病理之火。
痰瘀既同出一源,故临床表现必然有共同之处。例如咳唾、痰血、痢疾、 带下、疼痛、积聚、神识模糊等症,都具有痰瘀特征。就以痰血、痢疾、带下 来说吧,凡红、紫、黑色的,多为血化,应从瘀论治;黄、白色的,多为津液 所化,应从痰论治。但实际这些病往往是赤白杂下,痰瘀互见。又如,痰瘀阻 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常见疼痛;积聚多为痰瘀凝集所致; 神识模糊多为“痰迷心窍”、“瘀血冲心”、“蓄血发狂’’等所致。前人将许多疑难 病的病因总结为四句话:“怪病多痰”,“怪病多瘀”,“百病皆生于痰”,“百病 皆生于瘀”,可以作为痰瘀同源的病机和辨证的概括。
_傅青主女科_之_阴_阳_水_火论_辨证浅谈

治疗虽应平肝以顺气,亦须用大补肝肾阴血,方用顺经汤,在补肾之中用顺气之法以平肝逆。
经水未来腹先疼,经来多为紫黑块为热极而火不化,治虽应大泄肝中之火,但仅用泄火之法只可除热之标而不能除热之本,故用宣郁通经汤,以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标本兼治,取效神速。
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是经期感受风寒,致肝气闭塞,疏泄失常,治法也是以加味四物汤补肝中之血,通其郁而散其风,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傅氏从肝而论治不孕,则主要着眼于调理人体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从整体的动态平衡入手,灵活运用养肝舒肝法来协调肝脾心肾诸脏间及与冲任带各奇经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使气血旺而经脉畅,胞胎之门自开而子宫易于摄精容物。
如治嫉妒不孕的开郁种玉汤,重用白芍、当归,配香附以开肝郁而通心肾之脉,舒肝气而宣脾气之困,四经之郁解,腰脐利则任带通达,而胞胎自启而受孕。
而治身瘦不孕的养精种玉汤,更是一补水平肝,壮水制火的基础方。
总之,傅氏调经种子之法别具特色,立足治本,善用补法,重视五脏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用药精简平和,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故奏功如响,对现代中医妇科仍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收稿2005204204;修回2005206220)《傅青主女科》之“阴、阳、水、火论”辨证浅谈曹 霞 曹治月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曹霞中医妇科诊所(710001) 傅青主,名山,山西人士,所著《傅青主女科》一书,有女科上、下卷,产后上、下篇4卷。
该书分经、带、胎、产;创理、法、方、药;辨证不落古人窠臼;制法不失古人准绳。
辨证思想细致精妙,其“阴、阳,水、火论”可见一斑;制方用药紧扣辨证而论治,分寸适宜,君、臣、佐、使,下药精准,确有独到之处。
对中医妇科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仅就傅氏的辨证思想浅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
1 辨 证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精髓。
傅氏在《女科》中谈经、带、胎、产,论证求因,辨阴、阳,论水、火,处处体现重视以阴阳为统领的辨证大法。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火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火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火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火(1) 火的概念:火(包括温、热)为阳盛之气所化生,故火热可以混称。
但火与热,在中医病因学中则同中有异。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其他季节中,因火热而致病者亦不少见。
温与火热,性质相同,只是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而已,故又有“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的说法。
正是由于温热同属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临床亦常温热并称,谓之温热病邪。
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
外来火热之邪,除直接感受温热病邪之外,亦可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此即所谓“五气化火”,五气之中,暑邪即是外来之火,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之所以能够转化,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邪气的表现,亦是将自然界中柴火燃烧而出现的火热上腾及红赤明亮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温热火邪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及证候。
中医病因学认为,火热病邪有如下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上炎。
②火易耗气伤津。
③火易生风动血。
④火热易致肿疡。
(3) 外感火热病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一般认为,外感温热多属实热病邪,故其为病则成实热(或实火)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其途径与部位亦是由肌表或口鼻而入。
其病理变化,首先是使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阻,不得泄越,机体阳热亢盛,功能亢奋,正邪斗争剧烈,从而出现高热、恶热、喜冷、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
若热在皮肤,迫津外泄故大汗出;热陷血脉,则血流加速,甚则血行逆乱而妄行,从而可见一系列动血、出血病证。
凡感受其他外邪(如风寒湿燥等)而成火热病证者,期间往往须经过一段化热病程,进而热极化火。
如外感寒邪入里,从阳而化热,热极而生火;或湿邪郁久化热,湿热郁结,而成痰火。
同样,风与燥亦可以从阳而化热化火。
温热、火邪能直接煎灼津液,内伤脏腑而出现一系列阴津亏耗,燥热内生之病证,临床可见口干、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症。
“导龙入海,引火归元”,浅谈中医治法中的“引火归元”

“导龙入海,引火归元”,浅谈中医治法中的“引火归元”中医有许多特色治疗方法,医家更是给它们起了文艺的名字。
逆流挽舟、提壶揭盖、增水行舟,这些治疗方法无不体现了中医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并将这些自然现象与临床相结合,创立了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方剂。
今天谈谈“引火归元”这个治法。
引火归元又被称为“导龙入海”,为什么会有如此一个称呼呢?从火神派的开山鼻祖郑钦安说起。
何为“引火归元”?人体的阳气藏于肾中,当人体生病时,阳气不能潜藏,向上灼烧人体,导致多种疾病。
在治疗的时候,就是要将病理性的阳气引回肾中,因此称之为引火归元。
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都是肾脏所住持,肾脏里面藏着人的真阴、真阳。
郑钦安将肾比作坎卦,坎两个阴爻加一个阳爻,所谓“坎中满”。
《易经》认为坎卦为乾卦一阳爻落在了坤卦之中,乾卦我们经常说以“龙”比喻。
因此郑老先生称肾中阳气为龙。
因此将火引入肾中,又被称为“导龙入海”。
什么情况可以“导龙入海”一.是阴精亏虚,肾水不足,阴不涵阳的虚火证。
肾阴不足,阳气偏于旺盛,阳气有易动,易上的性质,正常情况下肾阴充足,可制约阳气的“变动不居”。
肾阴不足,阳气就开始躁扰不安。
人体可出现头晕眼花,心烦气躁,手脚心热等情况。
舌红苔干燥少津液,脉象细数。
都是阴虚不足,阳亢于上的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的治疗,需用大量的滋补肾阴的药物,先补充下部的肾水。
再用少量的引火药物,将这股邪火引入肾中。
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亦记载:“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二.是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无根,虚阳上浮所致上热下寒证。
阴虚会导致阳亢,阳虚为什么也会导致阳亢呢?阳虚之后,相应的水就多了,就是阴气过盛。
水涨船高,潜在水里的阳气也跟着往上走。
紧跟着这股火就烧到了人体上面,上面的表现和阴虚一致,但人体下部却是冰冷不温,下肢水肿,甚至是全身水肿。
舌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象表现则不一定,但重按一定软弱无力。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
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
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
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
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
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的火,总体上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
1.实火是指阳热亢盛之火邪,邪火炽盛引起的实热证。
症见高热,目赤,渴喜冷饮,烦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热迫血妄行)。
2.虚火一般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
阴虚有五脏之阴偏虚与精血津液亏损等不同情况。
阴虚则阳气相对的亢盛,易于导致虚火上升,故虽见火升征象,实为阴虚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咽喉干痛,颧红,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二)细分为相火,君火,命门之火,阴火,龙雷之火
1.君火:指心火
2.相火:①君火与相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人体的功能活动。
一般认为,肝、胆、
肾、三焦均内寄相火,通常指的是肝而其根源则在命门。
相火宜潜藏不妄动。
②朱丹溪的相火论里指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但是如果
妄动就变成体内的贼火,是一种食气的相火,会耗伤人体的阴精,是指人体功能过
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
按:两种其实都大同小异
3.命门之火:又称命火、真火、真阳、元阳、元气、先天之火等。
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本元,
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一般认为是肾阳。
4. 阴火:为李东垣所论,历来争论颇多,教科书上的解释是:火由内伤而来是脾胃内伤引
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比较少用,因为大家都不是很懂
5.龙雷之火:丹溪、唐宗海等认为是阴虚之火。
景岳、李用粹则认为是阳虚之火。
这个争议也很大,也很少涉及,很少用,只有某些医家会去用这个来解释,一
般都会对它阐释,也一般指肝胆之火,只要知道有这个名词就行了
6.郁火:①泛指阳气郁结化火的证候。
症见目赤,口疮,胁痛,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
黄,脉数实等。
②指情志抑郁,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内热证。
症见胁痛,失眠,易怒,舌尖红,
口苦,脉弦数等
7.阳虚浮火:阳虚到一定程度出现先火热症状,表现为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
妆,躁扰不宁,口渴咽痛,头部汗出,脉浮大无力或数而无力等颇似火热的证候
但是触之胸腹必然不灼热,且下肢厥冷,渴不多饮或欲饮热,咽部不红肿,面色
亦非满面通红,并见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大便不燥,甚至下利
清谷,脉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等里虚寒的证候
注:这个一样颇似火热症状,但是不能用寒凉药退火,这就是方说的,不能用退火
药的情况,要用温热药:四逆汤类方,我们应该要主要,患者面色浮红,但是呈
局限性,不是实火的慢面通红,同时,应该注意胸部并不热,四肢还是冷的,一
般见于重病的后期。
(三)火分属与五脏六腑就成了五脏火,六腑火也就是心火,肝火,小肠火等等,然后在分虚实,就成了一个证型了,比如说心火旺盛,肝火上炎,实际上就是指心实火,肝实火,只是四个字有文学色彩而已。
(四)火证的治疗原则
若是实火,就要以泻火为主,佐以滋阴药,若是虚火,就用滋阴清火药,要是虚实夹杂,就用滋阴和泻火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