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五火

合集下载

五行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五行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五行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五行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称作五行学说或五行理论。

它是古代中国哲学家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而形成的,用于描述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种元素都代表着一定的属性和特征。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生克抑制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循环系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种生克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在中医学中,五行被运用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医生通过观察人体的表现以及了解人的活动环境、饮食习惯等信息,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并根据五行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当一个人出现心脏疾病的症状时,中医可能会根据五行理论进行判断,认为心属火,用相应的药物和疗法来调节心火的过旺或不足。

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不仅适用于疾病的诊治,还能指导人们养生保健,调节生活方式,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按大自然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

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中医告诉你啥是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

中医告诉你啥是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

中医告诉你啥是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导读;少火、壮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是中医传统理论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与说明。

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1.火有常变之分火之常为阳气,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

阳气为人身之大宝,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

人身之火,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具有生发活泼之机,《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则气乃壮”。

少火为身中之阳气。

少火即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少火之气壮”。

又说:“少火生气”。

少火源于饮食水谷,化于气血,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食少火”。

火之变动为贼邪。

体内阳气之变,即是邪火,火无外火,即因于此。

邪火之成,则在阳气失其正化。

《景岳全书·火证》说:“火为热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为阳气,此火之不可无亦不可衰,衰则阳气亏虚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热,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则真阴伤败也。

然阳以元气言,火以病气言”。

就是说人身之火失其正则为邪,戕伤脏腑,耗伤气血,亦即《类经·阴阳类》所说:“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之过则气反衰……壮火散气”。

所谓邪火,实为身中阳气之变,《景岳全书·传忠录》说:“以阳气为元气之大主,火为病气之变见”。

总之,火有常变,而火之变为贼邪,又与阳气不相容,因此,临证辨火之邪正甚为重要。

2.邪火有虚实之异邪火名称繁多,但俱可用虚实二字统之,即实火、虚火。

实火,指邪热炽盛的实证、热证。

以胃肠、心、肝胆实火最为常见。

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溲赤、口舌生疮、甚则吐血、衄血,或发斑、发疹,舌红,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有力等。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五行的概念、相生相克关系、五脏与五行、病因病机解释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元素都与一个方位、一个季节、一个颜色、一个味道以及一些具体的器官和组织等相对应。

例如:金属对应西方方位,秋季,白色,辛味,肺和大肠等。

二、相生相克关系在五行学说中,除了每个元素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

其中“生”指代一种生成关系,“克”则表示一种制约关系。

具体来说:1.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促使其生成。

2.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克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抑制其发展。

三、五脏与五行在中医理论中,五个脏器也与五行进行了对应。

具体如下:1. 肝属木:肝主疏泄,在情志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心属火:心主神明,在血液循环、情感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脾属土:脾主运化,在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肺属金:肺主呼吸,在气血交流、防御外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肾属水: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生殖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病因病机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病因病机的解释和诊断治疗。

例如:1. 水火不相容:水火不相容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阳上亢、胃火炽盛等。

2. 五行失调:五行失调是指人体内部五行元素的相对比例出现偏差,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木不生土、肺金不制水等。

3.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它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别。

中医中的五行调理方法

中医中的五行调理方法

中医中的五行调理方法中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和研究五个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联系。

根据五行理论,不同的元素代表着不同的器官、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因此,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中的五行调理方法。

一、金调理方法金代表肺脏和大肠,对应肺经和大肠经。

金具有收敛、凝聚的作用,主要调理呼吸系统、皮肤和鼻腔等部位。

金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调理:金的季节是秋季,此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开窗通风,避免过度干燥或湿度过高。

还可以通过深呼吸、缓慢吐气等方式,调理呼吸系统,增强肺功能。

2. 皮肤保养:金的色彩是白色,因此应多食用白色食物,如白芝麻、莴笋、豆芽等,以滋润皮肤。

此外,保持皮肤干净、做好保湿护理,也有助于金的调理作用。

3. 鼻腔保养:金与鼻腔密切相关,应注意保护鼻腔健康。

可以经常用温水清洗鼻腔,避免鼻腔干燥和感染。

此外,也可以通过按摩太阳穴和鼻翼等部位,刺激相应的经络,增强鼻腔功能。

二、木调理方法木代表肝脏和胆囊,对应肝经和胆经。

木具有生长、发散的作用,主要调理肝脏和血液循环。

木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木的季节是春季,此时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苦瓜、柠檬等,以滋养肝脏。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橙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2. 运动调理:木与筋络密切相关,应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保持肌肉和筋骨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

3. 情绪调理:木与情绪波动有关,应避免过度紧张和愤怒,保持情绪稳定。

可以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有助于肝脏的调理。

三、水调理方法水代表肾脏和膀胱,对应肾经和膀胱经。

水具有收藏、储存的作用,主要调理肾脏和泌尿系统。

水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水的季节是冬季,此时应多食用滋补肾脏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以滋养肾脏。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将世间万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一学说不仅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还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诸多有益的指导。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的关系蕴含着事物相互促进、生长发展的道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旺盛,这就是木的力量;到了夏天,气候炎热,如同火的特性,草木在夏日的阳光中茁壮成长,这便是木生火。

而火能将物质燃烧化为灰烬,形成土地的养分,此为火生土。

秋天,收获的季节,金属器具用于收割庄稼,象征着金的作用,土地孕育出的果实和庄稼得以收获,这就是土生金。

冬天,水凝结成冰,滋养大地,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做准备,即为金生水。

水生木则又回到春天,水的滋润使草木得以生长。

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并非是单纯的敌对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

例如,草木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这是木克土;洪水泛滥时,用土筑堤可以阻挡水流,此为土克水;火灾发生时,用水灭火,体现了水克火;烈火能够熔化金属,这是火克金;金属制成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即为金克木。

那么,五行学说如何具体指导我们的生活呢?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的特性来选择食物。

木对应肝脏,喜绿色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肝气的舒畅和条达。

火对应心脏,宜吃红色食物,像红枣、红豆等,能补养心气。

土对应脾脏,黄色食物如小米、南瓜等对脾胃有益。

金对应肺脏,白色食物如百合、雪梨等有润肺的作用。

水对应肾脏,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可以滋养肾气。

合理搭配五行所对应的食物,能够使我们的脏腑得到均衡的滋养,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起居作息上,五行学说也有启示。

春天属木,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我们应早睡早起,适当运动,舒展身体,顺应肝气的升发。

夏天属火,天气炎热,可晚睡早起,避免暑热,保护心气。

五火(肺火、胃火、心火、肝火、肾火)

五火(肺火、胃火、心火、肝火、肾火)

五火(肺火、胃火、心火、肝火、肾火)肺火肺火病因肺实热证多是因感受外邪,如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均可化火(即五气化火),也可因机体素来阳气旺盛,加之情志因素中的喜、怒、思、忧、恐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即五志化火),火热导致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肺阴虚证多由久咳伤肺,肺阴受损;或因外感热病伤及肺津;或其他劳损,致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所表现的肺失清肃和阴虚内热的症状。

临床表现肺火无论实火还是虚火,均可出现干咳少痰、口燥咽干,但若火热过盛,灼伤肺络,肺实热证还可见发热、口渴、咳痰色黄、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尿黄、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而肺阴虚证则可伴见咽干不适、夜间口干明显、痰少而黏、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肺阴不足的表现。

辨证施治1、肺实热证(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2)治则清热宣肺。

(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养阴清肺。

(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预防1、素体易上火之人,平时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抽烟喝酒,平时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四时季节变化,根据气候特点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特别是在夏秋燥热之季,勿嗜食辛辣煎炸肥腻之品,以免助生火热之气。

尽量不要太晚休息,以免耗伤阴精,加重虚火上炎。

3、出现肺火的症状时,如果症状较轻,可适当选食梨、荸荠、枇杷等偏凉性的食物,或用菊花、金银花、麦冬、罗汉果等甘寒生津之品泡水饮用,如果症状较重,须到医院就医,对症治疗。

胃火概述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变。

胃火炽盛,可延足阳明胃经上炎,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等。

证名。

胃火炽盛之证。

证见烦热、口渴、牙疼、牙龈肿烂、牙宣出血、颐肿、面赤等。

中医教你分辨五火:心火、胃火、肝火、肺火、肾火,你是哪一种?

中医教你分辨五火:心火、胃火、肝火、肺火、肾火,你是哪一种?

中医教你分辨五火:心火、胃火、肝火、肺火、肾火,你是哪一种?上火,从中医实践来看,认为是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

感触外邪,或人体生理机能亢奋,就会呈现阳盛阴衰的热证证候。

火性炎上,因此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咽喉疼痛、面红耳赤、鼻腔热烘、口舌干燥、嘴角发烂、口腔溃疡、冒痘、淌鼻血、牙痛、失眠多梦等。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是相同的,但是每个部位也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部位的上火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生气容易上肝火肝主情志。

因此肝火产生的原因主要在情志。

一旦肝开始上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压不住火、老想生气。

对于这种症状,有一种很通俗的说法,叫“肝火旺”。

经调查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上火,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上火后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自愈的时间也比较长。

这和女性心思细腻、敏感,有很大关系。

很多女性经常生闷火,闷闷不乐,堵在心里,就会出现肝郁,肝郁日久化火就产生了肝火。

此外,还有一种容易引发肝火的途径就是外感风热之邪。

就好比春天,风热之邪入侵肝脏,导致肝火旺;夏天和冬天则是容易引起暑热和寒邪。

夏天容易上胃火胃火属于脏腑之火中唯一的腑火,是胃热炽盛化火的病变。

一般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肝火犯胃:胃火炽盛,容易造成肝胃不和,所以就有很多人一生气就会胃疼。

二是热邪犯胃:主要是胃受热邪侵袭,这种症状主要是在夏天,尤其是桑拿房里尤其容易犯。

三是吃得过于辛辣、嗜酒:像辣椒、羊肉、狗肉等大鱼大肉吃多了很容易就会产生湿热。

胃火的症状,主要表现是牙龈肿痛。

此外,如果你有胃火,千万不要被你越来越能吃的食欲欺骗了。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热能消谷”,也就是说有胃火,人会老觉得饿,食欲大增。

补多了容易上心火中医讲究喜怒伤心,其实就是说喜和怒都过分了都不是一件好事。

“范进中举”就是个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反之,忧愁思虑、激烈的情绪刺激,也可能引发忧火。

此外,天气炎热和过食辛热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容易上心火。

还有人鹿茸、人参等温热的补品吃得过多,都会导致心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活中,大家经常说“最近上火了”、“火气太大”,那么这所谓的火,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现,肝火、肾火、心火、肺火、胃火。

对此下面将对人体“肝火”做具体介绍。

(一)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

古人以木气的冲和
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
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主
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

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

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
等。

(二)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
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
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

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

若肝血不足,不
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
屈伸不利等。

(三)肝开窍于目
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

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
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

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
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四)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主筋。

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
述。

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
肝风内动”。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肝火
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在含义和内涵上是不同的,西医的“肝”是指人的具体肝脏,所说的“肝病”也是指肝这个脏器本身发生的病理或异常。

而中医的“肝”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包含肝这个脏器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以肝这个脏器为中心的功能活动系统。

如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华爪,开窍于目”等,这和西医有很大区别。

中医有关“肝”的很多症候,并不是指具体的肝脏本身发生的病变。

如“肝郁脾虚”可能是慢性胃病的常见证型,又如“肝阳上亢”常见为高血压的证型,又如“肝肾阴虚”可能是失眠或口腔溃烂,或男性阳痿、不育等。

而此时肝脏这个脏器本身并没有什么病变或不正常。

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

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中医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

我们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

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肝火是因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舌燥、容易发怒等。

方法:
头是“元神之府”,目乃“合灵之窗”。

自古很多医学家都主张“养生贵在养神”。

而经常排除杂念、思想专一、静养心神、闭目休息是调养精神的一种简便易行、又收效明显的保健方法。

海带绿豆汤
对付火气大,南方人经常用绿豆加海带以及少量冰糖,制成“理肝和气汤”--绿豆海带汤,具有清热解暑、清肝降火之功。

绿豆和海带的结合,让这道绿豆海带汤不但能够缓解肝火旺盛,缓解头痛目眩、口苦口干等症状,还可辅助治疗早期高血压。

古人喝绿豆水,但认为绿豆不宜煮破,尽量别把绿豆煮到爆开,饮其煮沸后略带浅绿的清水,清热效果最佳,能有效调节内分泌失调。

海带是化痰、消炎、平喘、排毒、通便的理想食物。

这是因为海带性寒,其含有的碘被人体吸收后,促进有害物质、病变物和炎症渗出物的排除,同时海带含有一种叫硫酸多糖,能吸收血管中的胆固醇,并排出体外。

此外,海带中的碘还可以促使卵巢滤泡黄体化,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使内分泌失调得到调整。

肾水肝木,水亏不养肝,滋水涵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

保证睡眠时间,“清肝泻火”,这能预防肝气升发太过。

怒、喜、思、悲、恐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平素要平衡心态,调整情绪。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

”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

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

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

肝对应的是“怒”,正所谓“怒伤肝”,因此平素要平衡心态,调整情绪。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