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制定古代汉语学习计划

制定古代汉语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掌握古代汉语基础语法,包括句子结构、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规则等。
2、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包括常用词汇和古汉语专有词语。
3、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化特色,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写作。
4、能够阅读和理解一定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
二、学习内容1、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语法知识和词汇。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习者系统学习基础语法知识,包括句子结构、动词和名词的变化规则,使用古代汉语的语态和时态等。
2、阅读古代汉语文献和文学作品。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阅读经典的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来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化特色。
古代汉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化特色,包括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影响和地位等,以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认识。
4、练习古代汉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古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学习者需要系统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知识,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2、多读多写,加强练习。
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古代汉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3、参与讨论和交流。
学习者可以通过参与讨论和交流,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学习过程1、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学习者首先需要系统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语法知识和词汇。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汉语的教材或者参加相关的古代汉语培训班来进行学习。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要进行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练习,加强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中级阶段在中级阶段,学习者要加强对古代汉语的阅读和写作练习,通过阅读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感悟。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即指具体、可实物化的词语,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掌握一定的
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实词的方法和技巧:
1.基础词汇积累:学习文言实词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基础词汇。
可以从
常见的文言实词入手,逐渐扩大词汇量。
2.了解词义变化:文言实词的词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动,因此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词义。
3.学习常用实词:在学习文言实词时,可以重点学习常用的实词,这
些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掌握了这些实词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句法结构:学习文言实词还需了解句法结构,掌握实词的用法
和搭配,这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准确运用实词。
5.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的用法和特点。
同时,
多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提高对实词的灵活运用能力。
6.注重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往往与上下文有关,理解语境对于
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文言实词时,要注重理解语境,掌握文言文的语境特点。
7.利用工具和资源:可以利用专门的工具和资源来学习文言实词,比
如词典、辞书、网络资源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理解实词的意义、
用法和特点。
总之,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注重词汇积累和语境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辅助学习,可以加快学习的效果。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介绍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介绍前言古代汉语是一门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的语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古代汉语的地位十分重要。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
但是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词汇,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些帮助。
学习材料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需要使用一些专门的学习材料。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用的材料:1.《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该词典收录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并提供了注音、释义和用法说明。
初学者可以从中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读音和用法。
2.《古汉语常用词表》:该词表收录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并提供了注音、释义和用法说明。
初学者可以从中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读音和用法。
3.《古代汉语词典》:该词典包含了古代汉语的各种词汇和短语,并提供了注音、释义、用法说明和例句。
初学者可以从中学习古代汉语的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学习方法基础语法学习古代汉语的第一步需要掌握其基础语法,包括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词法、句法等。
学习基础语法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如声母、韵母、声调、字义、词义等等。
在学习基础语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语言的整体把握。
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时,需要注重了解整体的语言结构和规律,能够准确理解其语言特点和用法。
2.了解语言的历史背景。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了解其历史和文化。
了解语言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和用法。
3.多思多练,勤加练习。
在学习基础语法时需要多思多练,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阅读文献学习古代汉语需要大量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文献。
阅读文献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古代汉语的用法和语言规律,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阅读文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献。
初学者可以选择些比较简单的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用法和规律。
2.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阅读文献时,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从中获取古代汉语的词汇、用法和语法规律等信息。
文言文词汇记忆技巧

文言文词汇记忆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因此记忆文言文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环。
下面将介绍一些记忆文言文词汇的技巧,希望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一、分解词义法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字组成,可以通过分解词义的方法来记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中的“学而”可以分解为“学”和“而”,“学”表示学习,“而”表示连词,“学而”可以理解为“学习并且”。
再比如,“夫人之道四,曰:若“色”,““艳””。
这句话中的“若色”可以分解为“若”和“色”,“若”表示像,类似,“色”表示颜色,“若色”可以理解为“像色彩”。
二、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技巧,可以将文言文词汇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以帮助记忆。
例如,“雅量”一词可以通过联想“雅思考试”来记忆,因为雅思考试是一种考察学生英语能力的标准化考试,而参加雅思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雅量”可以理解为心胸广阔、宽容大度。
再比如,“夫人之道四,曰:若“色”,““艳””。
这句话中的“艳”可以通过联想“艳丽”的意思来记忆,因为“色”表示颜色,“艳”可以理解为色彩鲜艳、光彩照人。
三、造句运用法通过造句来运用文言文词汇,可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用它们造句,以巩固记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可以造句为:“学生应该学而时习之,不亦美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对“学而时习之”这个词组的记忆。
四、分类记忆法将文言文词汇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记忆,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可以根据词性、用途、意义等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将“男”、“女”的词汇归类为性别词汇;将表示颜色的词汇归类为色彩词汇;将表示时间的词汇归类为时间词汇等。
通过分类记忆可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记忆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词汇。
总之,文言文词汇的记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通过分解词义、联想记忆、造句运用和分类记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文言文词汇,提高学习效果。
王力的《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要点归纳

王力的《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要点归纳释道成,20190525今天我来讲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个问题分以下五方面来谈:一、历史观点的树立;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三、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四、语法的学习;五、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历史观点的树立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
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
容易的字,倒易迷糊。
很容易的字,每人都认识它,由于太熟悉了,所以古今的不同就容易忽略,容易放过,这样使我们读古书读得半懂半不懂,实际就是不懂,那就有点象我们读日文,许多字我们认识,就是不懂它的意义。
所以说,不要以为字很熟就懂得它的意义,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观点。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怎样来学习古代汉语?这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不一样。
一种是重视感性认识,古人就采取这种方法。
古人学习一篇文章,强调把它从头到尾地来熟读和背诵。
古人读书从小就背诵几百篇文章,重视感性认识。
学校成立以后,尤其解放以后,更要求讲规律。
特别现在大家学习古代汉语,很急躁,想很快学好,容易偏重理性认识,多讲道理讲规律。
我认为单讲规律,单讲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是不对的。
学外文首先强调记生字,还要背诵,把外文念得很熟,然后看见一个字、一个词、或读一本书,马上能了解它的意思。
最高的程度,就是看书不查字典,举笔就能写文章,说外语时脑子里不用中文翻译,随口而出。
外文程度好的人,不需要先在脑中翻译,可以直接用外文来想。
学习古代汉语的经验和学外语的经验差不多。
我们要能看到字就知道这字在古代怎样讲,用不着想这个字或这句话在现代是怎样说,在古代怎么说,这样的效果就很好。
所以现在连中学都逐渐鼓励背书,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背书就是重视感性认识,是有效果的。
所以我们读古书还要背诵,强调感性认识。
我们认为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到理性认识。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古代汉语是汉字的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古代汉语的学习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有以下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学习基础汉字:掌握一定数量的基础汉字非常重要。
古代汉语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由汉字组成的,因此学习基础汉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2.理解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主谓宾的简单句结构,并且动词常常放在句子的末尾。
学习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3.多读古代文献:读古代文献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熟悉古代汉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从简单的诗词开始,逐渐过渡到古代散文和历史文献。
4.学习古代汉字的用法和意义:古代汉字的用法和意义与现代汉字不完全相同。
学习古代汉字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和表达。
可以通过学习字义和字形演变等方面的知识来加深理解。
5.关注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法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典型的修辞手法,如典比、夸张、象征等。
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
6.刻意练习古代汉语的写作:通过刻意练习古代汉语的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献中的片段或自己创作一些古代风格的文章,并反复修改和润色。
7.参加古代汉语学习班或研讨会:参加古代汉语学习班或研讨会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
这样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8.利用古代汉语学习资源:现在有许多古代汉语学习资源可以供我们利用,如古代汉语词典、教材和学习工具等。
可以善用这些资源来辅助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基础汉字、理解句子结构、多读古代文献、学习古代汉字的用法和意义、关注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刻意练习古代汉语的写作、参加古代汉语学习班或研讨会,以及利用古代汉语学习资源等方法和技巧。
古文基础知识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地诀窍》(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学习古代汉语的诀窍(一)一、四多多读:精读100篇(章);多记: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查:严谨查字典辞典;查史料、语料:《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汉语史语料学》多译;◇字典辞书世界上的书可分为两类:·阅读书:供阅读;·工具书:供查检;工具书包括:·字典、辞书·综合性辞典·专门辞典(如成语辞典、俗语辞典、人名辞典、地名辞典);·索引·目录·年鉴·手册·图谱二、最常用的字典辞书分类:(一)查文字1、《新华字典》:随身带(周祖谟),万千余字,兼顾一些文言音义;2、《康熙字典》:案头摆,四万九千余字,可解决冷僻字,反切法;推荐上海书店影印本(附四角号码);3、《说文解字》:放枕边,经常翻。
(东汉)许慎,以六书的条例分析九千余汉字的本义,首创部首法(五百四十部首),反切由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切语;推荐影印大徐本(徐铉)/ 小徐本(其弟徐锴);4、《经籍籑诂》(籑zhuàn/纂zuǎn)(清)阮元,主持收录清以前各种古字义字典,万三千余字;5、《古代汉语字典》,张双棣(王力弟子)、陈涛;6、《经典释文》(唐)陆德明,黄焯校勘;易、书、诗、三礼、三传、孝、论、老、庄、尔雅共十四部难字难词的注释书;7、《汉语大字典》五万四千余字;学习古代汉语的诀窍(二)(二)查词语(包括查人名、地名、书名、事件名、查百科词语、自然科学名词)1、语词《辞源》1840年前的语词和百科词语;《辞海》语词偏于古,百科词语偏于今;《现代汉语词典》1840年以来→还在使用着的、新出现的语词;以上三本构成了一个互补的小系统。
《汉语大词典》十二巨册、三十七万条,古今打通的语词词典;通过汉语大词典可以找到某个词最早的踪迹,但其溯源工作做的并不好。
2、单音虚词《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疑难虚词六百个;一声之转,清代学者用的术语,两个字或几个字声母相同、意思相通,例:但、徒、特,声母相同(定母d)、意思相通(只);《词诠》杨树达,特点是标出词性;《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又总结并补正刘、王、杨诸书;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
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
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
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
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
例如: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西门豹治邺》)②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许行》)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东方未明》)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孟子•梁惠王上》)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华佗传》)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张中丞传后叙》)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同⑦)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
”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
”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
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
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
”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
”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
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
例⑧的“颜”指“脸”,“色”相当于今天的“颜色”,整句的意思是“张巡接受杀戮的时候,脸色未变,满不在乎的样子就象平常没事儿一样。
”这些词组都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去理解。
但如果头脑中没有一个深刻的古汉语单音节词占多数的认识,就很容易误解。
掌握单音节词,除了在阅读古书时结合上下文细细体察外,还应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形式有所了解,以便比较。
古代汉语复音词从意义上说有两种类型,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
简称为单纯词、合成词。
例如: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啼叫的声音。
洲:水中的陆地。
②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
(《诗经•豳风•七月》)——觱发(bìbō):寒风撼物的声音。
粟烈:寒冷的样子。
③淩阳侯之泛滥分,忽翱翔之焉薄。
(《哀郢》)——淩:柔。
阳侯:波神,句中指代水波。
泛滥:波涛汹涌。
忽:快。
薄:止。
焉:哪里,“薄”的前置宾语。
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⑤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摄提正当寅年,我于庚寅日降生。
⑥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游的时候落在后边,遇见一位老人,用手杖挑着蓧。
子路问老人,说:“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⑦沛公奉戽酒为寿,约为婚姻。
(《鸿门宴》)——沛公捧着一戽酒为项伯祝福,相约为儿女亲家。
⑧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屈原《离骚》)——三后: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纯粹:句中指品德高尚。
固:本来。
众芳:指贤臣。
⑨(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先帝多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我,问我对当世之事的看法,我因此感动奋发,就同意为先帝统一大业奔走效力。
⑩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皇宫中丞相府中都是一样的,奖善罚恶,不应有别。
○11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皇考:指死去的父亲。
伯庸:屈原父亲的字。
○12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屈原《离骚》)——苍梧:舜所葬之地。
县圃:相传为神仙所居之地,在昆仑山之上。
上述例句中,①至⑥中带点的词都是单纯复音词,代表了单纯复音词的几种形式。
例①是叠韵单纯词。
例②是双声单纯词。
例③是叠韵单纯词。
例④是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单纯词。
例⑤是译音单纯词。
例⑥是合成单纯词。
这些词中有的分开讲各有意义,但与合起来的意义不同。
⑦至○11代表了合成复音词的几种类型。
⑦至⑩是联合式合成词。
其中⑦、⑧、⑨由两个同义词联合而成,⑩由反义词联合而成。
○11是偏正式合成词,“皇”有“美的”意思,修饰“考”(“考”指父亲,父死曰“考”),合起来指“父亲”。
○12是动宾式合成词。
“发”是“开启”,“轫”是“车闸”,合起来意思是“出发”。
后以此喻事物的开端。
单纯复音词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不能拆开讲。
因此要防止把它们拆开解释,尤其是遇到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单纯词的时候。
合成复音词拆开讲时与合在一起讲事理上并无大的差异,只是感到有些重复,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宁可先作为一个单音节词理解。
(二)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是古汉语词汇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它表现了词的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词的书面表现形式。
一形多词就是一个文字符号同时代表了几个词。
例如“之”代表了三个词:①动词,“到……去”《孙膑》:“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国的使臣认为孙膑有奇特的才能,偷偷地用车载着他一起到了齐国。
与:介词,后边省略了代词宾语“之”。
②代词,指代人、事或起指示作用。
《公输》:“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之”:指代人。
《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老百姓生活用品不足却能治理他们,从古到今,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
“之”,指代事。
《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鸟又知道什么!“之”,起指示作用。
③连词。
《鸿门宴》:“今日之事何如?”——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之”,连接定语与中心语。
“信”代表三个词:①语言真实。
《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华丽的言词不真实,真实的言词不华丽。
②通“伸”。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
”——现在有无名指弯曲并且不能伸直,不是疾痛妨害工作的事情。
③住宿两个晚上。
《左传•庄公三年》:“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住两个晚上为信,超过两个晚上为次。
“脩”代表两个词:①干肉。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凡是主动送给我一点见面礼,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②通“修”,身长。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脩八尺有余。
”——邹忌身长五尺多。
按:战国时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五尺。
“错”代表三个词:①镶嵌。
《汉书•王莽传》:“错刀以黄金错其文。
”——镶嵌刀用黄金镶嵌它的花纹。
②磨石。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后世写作“厝”。
③通“措”,放弃。
《荀子•天论》:“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小人放弃那由自己决定的事情,而羡慕由天决定的事情,因此一天天地退步。
一词多形主要表现为假借字,这在秦汉典籍中是较多的,而且,时代越早就越多。
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不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先秦时代文字数量少,不能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这就迫使人们打破文字形体的局限,而把某些文字临时当作记录语音的符号使用。
另外秦汉时代典籍主要靠口耳传授,当听者根据口授记录时,就会使用同音字(或临时无字,用同音字替代),此后辗转相抄,乃至约定俗成。
还有,先秦造字手段不发达,形声相配没有成为主要的造字手段,也没有文字规范。
自从形声相配成为造字的主要方法,文字规范(例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出现之后,一形多词的情况就不再发展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例如“说”在先秦经常出现“悦”的意思,而在唐宋时代已不这样用了。
我们阅读秦汉时代的典籍,经常会遇到一些多词的问题,这就需要审慎地辨析。
辨别一形多词,主要是识别通假字。
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字义与字形没有联系,与词的本义也没有关系,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因此识别通假字,一是考察词义与字形、与字的本义的关系,一是审音。
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是了解这种现象,而实际辨析则要借助与工具书和注释。
一词多形即几个不同的文字都可以表示同一个意义。
例如:1、舍:捨;禽:擒。
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打渔的人就同时捕获了它们。
②贼少易擒。
(《资治通鉴•肥水之战》)——敌人少容易捕获。
③爱好文义,未尝违捨。
(《宋书•殷淳传》)——爱好读书,从来没有放弃过。
2、文:纹。
①(发鸠之山)有鸟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精卫填海》)——发鸠山上有一只鸟,长着有花纹的脑袋,白嘴,红脚,名字叫“精卫”。
②垂挂倒莲,纹同雕刻。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垂下来的石挂就象倒着长的莲花,花纹就象雕刻上的一样。
3、监:鉴。
①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古人有话说:“在上位的人不要在水镜上照自己,而应当从老百姓那里看自己的形象。
②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庄子•德充符》)——人不要在流动的水上照自己,而应在静止的水上照自己。
4、然:燃。
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象火刚刚烧起,泉水刚刚流通。
②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曹植《七步诗》)——豆萁在釜下燃烧,豆子在釜中哭泣。
5、孩:咳。
①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象婴儿还不会笑一样。
②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礼记•内则》)——父亲抓住孩子的右手,逗他笑给他起名字。
6、方羊、仿佯、方洋:彷徉。
①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
(《左传•哀公十七年》)——象一条鱼尾巴发红,穿过急流而在水边游荡。
裔:水边。
②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