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合集下载

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目录.pdf

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目录.pdf

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目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4种)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唐]刘餗张鷟撰程毅中赵守俨点校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唐]郑处诲裴庭裕撰田延柱点校大唐新语[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涑水纪闻[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宋]范镇宋敏求撰汝沛诚诚刚点校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宋]王辟之欧阳修撰吕友仁李伟国点校龙川略志.龙川别志[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东坡志林[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默记.燕翼诒谋录[宋]王桎等撰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齐东野语[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癸辛杂识[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桯史史[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游宦纪闻旧闻证误[宋]张世南李心传撰张茂鹏崔文印点校铁围山丛谈[宋]蔡撰冯惠民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春渚纪闻[宋]何*撰张明华点校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点校西溪丛语.家世旧闻[宋]姚宽陆游撰孔凡礼点校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鸡肋编[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麟台故事校证[宋]程俱撰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清波杂志校注[宋]周煇著刘永翔校注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撰草木子[明]叶子奇撰菽园杂记[明]陆容撰归潜志[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水东日记[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万历野获编全三册[明]沈德符撰戒庵老人漫笔[明]李诩撰魏连科点校典故纪闻[明]余继登撰玉堂丛语[明]焦竑撰寓圃杂记.谷山笔麈[明]王琦于慎行撰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治世余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明]陈洪谟张瀚撰盛冬铃点校广志绎[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今言[明]郑*撰李致忠点校三垣笔记[明]李清撰庚巳编.客座赘语[明]陆粲顾起元撰谭棣华陈家禾点校贤博编.粤剑编.原李耳载[明]叶权王临亨李中馥撰凌毅点校玉镜新谭[明]王长祚撰仇正伟点校双槐岁钞[明]黄瑜撰山志[清]王弘撰撰何本方点校请代史料笔记丛刊(38种)池北偶谈全二册[清]王士祯撰靳斯仁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全二册[清]王士祯著赵伯陶点校分甘余话[清]王士祯撰张世林点校蕉廊脞录吴庆坻撰刘承干校张文其刘德麟点校广东新语全二册[清]屈大均撰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全二册[清]陈康祺著晋石点校郎潜纪闻四笔[清]陈康祺著褚家伟张文玲整理乡言解颐.吴下谚联[清]李光庭著[清]王有光著石继昌点校巢林笔谈[清]龚炜撰钱炳寰点校庸闲斋笔记[清]陈其元著杨璐点校异辞录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朱彭寿撰何双生点校广阳杂记[清]刘献廷撰汪北平夏志和点校听雨丛谈[清]福格撰汪北平点校陶庐杂录[清]法式善撰涂雨公点校北游录[清]谈迁撰汪北平点校永宪录(附续编)[清]萧奭著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蕉轩随录.续录[清]方濬师撰盛冬铃点校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柳南随笔.续笔[清]王应奎撰不下带编.巾箱说[清]金埴撰王湜华点校清秘述闻三种全三册[清]法式善等撰张伟点校啸亭杂录[清]昭梿撰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清]梁章钜朱智撰何英芳点校冷庐杂识[清]陆以湉撰崔凡芝点校浪迹丛谈.续谈.三谈[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归田琐记[请]梁章钜撰于亦时校点履园丛话[清]钱泳撰张伟校点檐曝杂记竹叶亭杂记[清]赵翼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海国四说[清]梁廷柟著骆驿刘骁点校夷氛闻记梁廷柟撰邵循正校注榆巢杂识[清]赵慎畛撰道咸宦海见闻录[清]张集馨撰镜湖自撰年谱[清]段光清撰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社科所历史室整理漏网喁鱼集.海角续编[清]柯悟迟陆筠撰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撰谢光尧点校世载堂杂忆刘禺生著钱实甫整理。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

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

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

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

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

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

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

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

读书笔记——《国闻备乘》

读书笔记——《国闻备乘》

读书笔记——《国闻备乘》近几天我阅读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其作者是胡思敬。

胡思敬(1870—1922),字漱唐,号瘦篁、退庐居士、耶溪憨史等。

生于江西新昌(今宜丰)的一个文化世家,祖上三代皆为举人。

他自幼随父就学,刻苦读书。

光绪二十年(1894)选翰林院庶吉士,戊戌散馆,改吏部考功司主事。

宣统元年(1909)才由人推荐任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监察御史。

胡思敬自己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反对贪腐的官场习气,为官廉正,忠于职守。

他在任时,曾上疏弹劾权势显赫、受清廷重用的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袁树勋、尚书载泽、善耆、徐世昌、四川总督赵尔巽等等多名权臣。

后因为其言不能用,辞官归乡。

1912至1913年度民国之初,以及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他都积极进行过阴谋复辟清廷的活动。

1922年4月病死,年五十三。

胡思敬熟谙清末掌故,著述甚丰,有《退庐诗集》、《退庐文集》以及大量属于史部的撰述,如《戊戌履霜录》、《丙午厘定官制刍议》、《审国病书》、《大盗窃国记》、《圣武记纂误》、《盐乘》、《国闻备乘》等。

《国闻备乘》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而成的,这在胡思敬写的《自序》中可以验证,即:“予趋职之暇,时有所记,久之遂成卷帙”。

目前,我所看的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是由后人顾菊英在胡思敬手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国闻备乘》不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撰述,它是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了清季掌故、轶事,并且穿插了作者评述史事的札记。

该书共四卷,每卷之内又有众多小条目,各条皆有题目,叙事翔实、细致,保留了较多的客观记载。

因此,后人评价《国闻备乘》是研究清末政治的重要参考史料。

我在阅读《国闻备乘》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记述了许多官方史籍所没有记载的内容,为我了解清末的一些事实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这本书中记述了许多宫廷秘事,其中涉及慈禧太后的甚多,如卷一“文宗遗命得人”、“慈安防患之密”、卷二“文锡”、卷三“宫纬疑案”等条,作者通过“西后忌慈安久矣,无疾暴崩,宜外言之啧啧也”,“烛影斧声,遂成千古疑案”,“孝贞显皇后(即慈安太后)、孝哲毅皇后、德宗景皇帝、醇亲王奕、珍妃五人之死,外廷皆有异言……孝贞暴崩,群臣临视,十指甲俱紫,疑有变,然无敢言者……”这几句话向我传递出慈禧太后暗地害死慈安太后的传闻。

宋代史料索引

宋代史料索引

宋代史料索引有时写文需要查询一些资料,但是中华历史悠远,文史资料浩瀚如海,确实难以一下子找到想要查询的内容。

特整理此贴,将有关宋史的史料做一个大致的整理,方便大家有的放矢的查找资料。

此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资料出处可靠,请大家放心参阅。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一、起居注二、时政记三、日历四、实录五、国史六、会要【基本史料】一、《宋会要辑稿》二、《文献通考》三、《玉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六、《三朝北盟会编》七、《宋史》【一般史料】一、各类史书1、编年2、纪传与传记3、政书二、文集三、笔记四、地方志五、其他此整理遵循以上纲目。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若要查询史料,就要对这些资料有所了解。

有关宋代的史料,以官修为主。

宋代私人修史虽然盛行,但是主要取材于官方史料。

宋代政府主持编修的当代史,主要由以下六种:(一)起居注。

起居注的名称可追溯到汉代,宋代的起居注已经超出了汉代起居注仅仅是皇帝私生活记录的范围,也超出了汉以后起居注仅仅记录皇帝言动的范围,而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二)时政记。

皇帝同宰相商讨军国大事,属于最高机密,修起居注的起居郎、起居舍人也是不能旁听。

唐武后长寿二年,建请由宰相一人专门记录皇帝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每月封送史馆”,称为时政记。

由于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掌握行政的宰相、参知政事,同掌握军政的枢密使分班奏事,所以时政记也分中书时政记和枢密时政记两种。

(三)日历。

日历是编年体。

编修日历除依据起居注和时政记外,还包括内外官司受到的圣旨指挥,记载文武大臣去世时还附有他们的传记。

日历包含丰富的内容,篇幅很大。

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就有日历一千卷之多。

(四)实录。

实录是根据日历编成的,体裁也同日历相似。

两者的差别是:1、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带有原始资料、档案性质,属于所谓“记注”;实录则带有史籍性质,属于所谓“修撰”;2、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属于机密档案,在一定时期内,除编修官以外,其他人不能阅看;实录在宋代允许臣僚阅读甚至抄录;3、日历比较详细,实录则较为简练,如宋高宗实录为五百卷,比日历少一半。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目录_中华书局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目录_中华书局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2002FM.2003.8.526泊宅编十卷;三卷附青溪寇轨[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1983on order朝野类要附朝野类要研究[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2007on order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1980FB.151.130[2]春渚纪闻十卷[宋]何遂撰;张明华点校1983FB.580.71大唐新语[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1984FB.146.81东坡志林[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1981FB.583.57东观奏记[唐]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1994FM.1995.8.78[2]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1983FB.580.70东斋记事[宋]范镇撰;汝沛点校1980FB.151.130[1]范成大笔记六种[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4.8.198封氏闻见记校注[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2005on order癸辛杂识[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1988FB.83.104鹤林玉露十八卷[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1983FB.584.64归田录[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1981FB.151.131[2]过庭录[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657[2]侯鲭录[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529[1]后山谈丛;萍洲可谈[宋]陈师道撰[宋]朱彧撰2007on order鸡肋编三卷[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1983FB.658.81家世旧闻[宋]陆游撰;孔凡礼点校1993FM.1994.8.148[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2000FM.2001.8.850-851旧闻证误[宋]李心传撰;崔文印点校1981FB.658.69[2]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五代]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2006on order可书[宋]张知甫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657[3]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1979FB.584.59麟台故事校证[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2000FM.2001.8.849龙川略志;龙川别志[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1982FB.580.68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1986FB.83.83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1994FM.1995.8.78[1]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宋]彭乘辑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529[2]墨庄漫录[宋]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657[1]默记[宋]王銍撰;朱杰人点校1981FB.151.144[1]南部新书[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2002FM.2003.8.527齐东野语[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1983FB.658.72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1985FB.83.79清波杂志校注[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1994FM.1995.8.250曲洧旧闻[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528[2]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2005on order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1983FB.580.69邵氏闻见后录二十卷[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1983FB.24.76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1981FB.151.131[1]师友谈记[宋]李廌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528[1]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宋]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1984FB.151.145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1989FB.118.199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1989FB.151.187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1979on order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1987FB.83.100铁围山丛谈[宋]蔡絛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1983FB.156.10桯史[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1981FB.151.132西塘集耆旧续闻[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2002FM.2003.8.528[3]西溪丛语[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1993FM.1994.8.148[1]湘山野录;湘山野录续录[宋释]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1984FB.83.85[1]燕翼诒谋录[宋]王栐撰;诚刚点校1981FB.151.144[2]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1981FB.658.69[1]玉壶清话[宋释]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1984FB.83.85[2]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1996FM.1998.8.132元明史料笔记丛刊草木子[明]叶子奇撰1959FB.83.33典故纪闻[明]余继登撰1981FB.160.286庚巳编[明]陆粲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1987FB.83.106[1]谷山笔麈[明]于慎行撰;吕景琳点校1984FB.160.289[2]广志绎[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1981FB.209.47归潜志[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1983FB.153.121继世纪闻[明]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1985FB.160.310[2]戒庵老人漫笔[明]李诩撰;魏连科点校1982FB.599.68今言[明]郑晓撰;李致忠点校1984FB.160.309客座赘语[明]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1987FB.83.106[2]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撰1959FB.83.32三垣笔记[明]李清撰;顾思点校1982FB.160.287山居新语[元]杨瑀撰2006FM.2008.8.391[2]山志[清]王弘撰撰;何本方点校1999FM.2000.8.300菽园杂记[明]陆容撰;佚之点校1985FB.83.82双槐岁钞[明]黄瑜撰;魏连科点校1999FM.2000.8.514水东日记四十卷[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1980FB.193.30四友斋丛说三十八卷[明]何良俊撰1959FB.83.41松窗梦语[明]张瀚著;盛冬铃点校1985FB.160.310[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明]张岱撰;马兴荣点校2007on order万历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明]沈德符撰1959FB.160.33五岳游草;广志绎[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2006on order贤博编;粤剑编四卷;原李耳载二卷[明]叶权撰;[明]王临亨撰;[明]李中馥撰;凌毅点校1987on order玉光剑气集[清]张怡撰;魏连科点校2006FM.2007.8.777-778玉镜新谭[明]朱长祚撰;仇正伟点校1989FB.160.325玉堂丛语[明]焦竑撰;顾思点校1981FB.599.67玉堂嘉话[元]王恽撰2006FM.2008.8.391[1]寓圃杂记[明]王锜撰;张德信点校1984FB.160.289[1]枣林杂俎[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校点校2006FM.2007.8.648治世余闻[明]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1985FB.160.310[1]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安乐康平室随笔六卷[清]朱彭寿撰;何双生点校1982FB.164.423[2]北游录[清]谈迁撰;汪北平点校1960on order不下带编七卷[清]金埴撰;王湜华点校1982FB.613.44[1]巢林笔谈[清]龚炜撰;钱炳寰点校1981FB.169.29池北偶谈二十六卷[清]王士禛撰;勒斯仁点校1982FB.611.112-113道咸宦海见闻录[清]张集馨撰1981FB.196.68分甘余话[清]王士禛撰;张世林点校1989FB.85.179古夫于亭杂录[清]王士瞆著;赵伯陶点校1988FB.85.175广东新语二十八卷[清]屈大均撰1985FB.235.66广阳杂记[清]刘献廷撰;汪北平、夏志和点校1957FB.85.37归田琐记八卷[清]梁章钜撰;于亦时点校1981FB.616.59海国四说[清]梁廷楠著;骆驿、刘骁校点1993FM.1994.7.47蕉廊脞录[清]吴庆坻撰;张文其、刘德麟点校1990FB.85.173蕉轩随录;蕉轩续录[清]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1995on order巾箱说一卷[清]金埴撰;王湜华点校1982FB.613.44[2]旧典备征五卷[清]朱彭寿撰;何双生点校1982FB.164.423[1]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清]陈康祺著;晋石点校1984FB.166.206-207郎潜纪闻四笔十一卷[清]陈家祺著;褚家伟、张文玲整理1990FB.85.196浪迹丛谈;续谈;三谈[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1981on order冷庐杂识[清]陆以恬撰;崔凡芝点校1984FB.184.71柳弧[清]丁柔克撰;宋平生、颜国维等整理2002FM.2003.8.519柳南随笔六卷;柳南续笔四卷[清]王应奎撰;王彬、严英俊点校1983FB.85.136履园丛话[清]钱泳撰;张伟点校1979FB.169.30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清]顾禄撰;来新夏点校[清]顾禄撰;王稼句点校2008on order清秘述闻三种[清]法式善等撰;张伟点校1982FB.166.183-185世载堂杂忆刘禺生撰;钱实甫点校1960FB.87.75枢垣记略[清]梁章钜、朱智撰;何英芳点校1984FB.345.234陶庐杂录六卷[清]法式善撰;涂雨公点校1959FB.85.58听雨丛谈十二卷[清]福格著;汪北平校点1959FB.85.59吴下谚联[清]王有光撰;石继昌点校1982FB.321.90[2]乡言解颐[清]李光庭撰;石继昌点校1982FB.321.90[1]啸亭杂录[清]昭槤撰;何英芳点校1980FB.169.27檐曝杂记[清]赵翼撰;李解民点校1982FB.168.105[1]扬州画舫录[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1960FB.232.8养吉斋丛录[清]吴振棫撰;童正伦点校2005on order异辞录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1988FB.87.354庸闲斋笔记[清]陈其元著;杨璐点校1989FB.85.172永宪录[清]萧奭撰;朱南铣点校1959FB.169.4榆巢杂识[清]赵慎畛撰2001on order阅世编[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2007on order在园杂志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2005FM.2005.8.1093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清]刘声木撰1998FB.87.432竹叶亭杂记[清]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1982FB.168.105[2]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安福祸国记南海胤子撰2007FM.2009.8.148[1]北京官僚罪恶史正群社辑纂2007FM.2009.8.170[2]北京政变记无聊子撰2007FM.2009.8.172[2]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吴虬撰2007FM.2009.8.149[1]陈炯明叛国史鲁直之、谢盛之、李睡仙著2007FM.2009.8.150[1]崇陵传信录恽毓鼎著2007FM.2009.8.166[2]睇向斋秘录;附二种陈灨一著2007FM.2009.8.151滇鞧日记花沙纳撰2007FM.2009.8.152[1]东使纪程花沙纳撰2007FM.2009.8.152[2]东游纪程聂士成著2007FM.2009.8.153[1]段氏卖国记温世林撰2007FM.2009.8.148[2]段祺瑞年谱吴廷燮撰2007FM.2009.8.154[1]奉直战云录陈冠雄著2007FM.2009.8.189[2]复辟半月记许指严撰2007FM.2009.8.155复辟之黑幕天忏生撰2007FM.2009.8.164[2]革命史谭陆丹林著2007FM.2009.8.156[1]癸亥政变纪略刘楚湘编撰2007FM.2009.8.157桂系据粤之由来及其经过李培生撰2007FM.2009.8.158郭松龄反奉见闻姚东藩等撰;徐彻整理2008on order国闻备乘胡思敬著2007FM.2009.8.159海角续编[清]陆筠撰;祁龙威校注1959FB.171.78[2]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浚著;李吉奎整理2008FM.2009.8.160-162甲子内乱始末纪实古蓨孙撰2007FM.2009.8.163劫余私志汪曾武撰2007FM.2009.8.164[1]近代笔记过眼录徐一士著;徐泽昱整理2008FM.2009.8.165镜湖自撰年谱[清]段光清撰1960FB.195.203乐斋漫笔岑春煊著2007FM.2009.8.166[1]李烈钧出巡记天啸撰2007FM.2009.8.167[2]李烈钧将军自传李烈钧撰2007FM.2009.8.167[1]漏网喁鱼集[清]柯悟迟撰;祁龙威校注1959FB.171.78[1]梅楞章京笔记丁士源著2007FM.2009.8.156[2]梦蕉亭杂记陈夔龙著2007FM.2009.8.168民国军事近纪;广东军事纪丁文江撰2007FM.2009.8.169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沃邱仲子撰2007FM.2009.8.170[1]民国政党史谢彬撰2007FM.2009.8.171[1]闽浙阵中日记佚名撰2007FM.2009.8.172[1]南屋述闻龙顾山人撰2007FM.2009.8.177[2]青鹤笔记九种[清]祁寯藻、文廷式、吴大澂著2007FM.2009.8.173清代野记张祖翼撰2007FM.2009.8.174日知堂笔记郭沛霖著2007FM.2009.8.153[2]十叶野闻许指严著2007FM.2009.8.175世载堂杂忆刘禺生著;钱实甫整理1960FB.87.75水窗春呓[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撰;谢兴尧点校1984FB.169.32四川内战详记废止内战大同盟会编2007FM.2009.8.176陶庐老人随年录王树楠撰2007FM.2009.8.177[1]汪穰卿笔记汪康年著2007FM.2009.8.178汪穰卿先生传记汪诒年纂辑2007FM.2009.8.179吴佩孚正传濑江浊物撰2007FM.2009.8.154[2]湘鄂川鄂战争纪略彭洪铸著2007FM.2009.8.180[2]湘军援鄂战史国史编辑社编2007FM.2009.8.180[1]湘灾纪略湖南善后协会编纂2007FM.2009.8.181辛壬日记[日]宗方小太郎著2007FM.2009.8.182[1]新华秘记许指严撰2007FM.2009.8.183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日]宗方小太郎著2007FM.2009.8.182[2]一士类稿徐一士著2007FM.2009.8.184一士谭荟徐一士著2007FM.2009.8.185夷氛闻记五卷[清]梁廷楠撰;邵循正点校1959FB.171.77乙丑军阀变乱纪实古蓨孙撰2007FM.2009.8.186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白蕉撰2007FM.2009.8.187粤氛纪事夏燮著;欧阳跃峰点校2008FM.2009.8.188政党与民初政治戴天仇撰2007FM.2009.8.171[2]直皖奉大战实记汪德寿撰2007FM.2009.8.189[1]直皖秘史张一麐撰2007FM.2009.8.149[2]中山先生亲征录黄惠龙著2007FM.2009.8.150[2]。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日损斋笔记》元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一卷,元代黄溍撰。

黄溍(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

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

他的门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元大德五年(1301),25岁的黄溍,被举为教官。

两年后,又举为宪吏。

可是不久,黄溍仍退隐于家,沉湎于写诗作文。

元延祐二年(1315),赐同进士出身,授将仕郎。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

提升他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监运改任绍兴路诸暨州判官,后又奉省撤监税杭州。

黄溍任州县官,历时20余年能廉洁自律。

至正十年(1350)四月,黄溍年已七十有四,终于告老还乡。

他南归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乡村田野间。

但他依然勤治学,严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诗作赋,意趣不减当年。

“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

其间所作之《秋怀五首》,借景抒情,表达了黄溍迟暮之年的心情,也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黄溍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据《元史》记载,有《日损斋稿》33卷、《义乌县志》7卷、《日损斋笔记》1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皆考证经史子集异同得失,其‘辨史‘十六则尤精于‘辨经’,如:引《史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之文,证颜师古《汉书注》之误;又引《宋实録》‘李继迁赐姓名不在真宗时,证僧文莹《湘山野録》之误,引据尤极明确,非束书不观而实仅臆断者也”、清人陈晋又对此书逐条加以考证,更为详明扎实。

今有:《日损斋笔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日损斋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万历野获篇》明代最出色的历史琐闻掌故类笔记之一,沈德符撰。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号他子。

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的特点及建议

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的特点及建议

1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状况回顾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始于20世纪初。

从1912年始,上海进步书局以石印线装的形式出版了一套袖珍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丛书,这套丛书按时代顺序,汇集了从晋到清的各种笔记作品二百余种。

尽管这套丛书在当时“由于经多人缮写,校对也较粗疏,因而书内字体不一,讹误遗漏甚多”,[1]但仍然为后来多部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奠定了基础。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台北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1986年版)、周光培《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1999年版)等都深受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编纂体例的影响,以“笔记小说”之名行“笔记”文献搜罗汇集之实,对笔记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这几部笔记文献丛书之外,出版界还出版了偏重史料性质与学术性质的笔记文献丛书。

史料性质的笔记文献丛书出版主要以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及大象出版社的《全宋笔记》为代表;①学术性质的笔记文献丛书主要有中华书局的“学术笔记丛刊”、学苑出版社的“清代学术笔记丛刊”等。

②笔记文献丛书可以说是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笔记文献编选集及单本笔记著作也值得一提。

单本笔记集的整理出版主要针对一些经典的笔记著作进行校注译注而出版,如《世说新语》《唐语林》《武林旧事》《容斋随笔》《东坡志林》《东京梦华录》《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这些笔记著作因为其永恒的经典性、超高的知名度而得到不断地校勘注释并多次出版。

总之,笔记文献的整理出版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和古籍整理工作的蓬勃发展得以不断推进,逐渐形成以笔记文献丛书、笔记文献编选集及单本笔记著作为主的出版格局。

③纵观百余年以来的笔记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得到进一步总结和梳理。

本文在总结中国古代笔记文献整理出版特点、分析其中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未来的笔记文献整理与出版工作。

王晖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笔记

王晖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笔记

传说时代的专门性文献资料十分少,只有《尚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谟》《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篇。

其他零星的史料也只是见于战国秦汉的文献之中,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礼运》《易·系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篇。

利用战国秦汉出土的古文献原貌来考证.先秦古书的真伪问题。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又出土《孙膑兵法》十六篇的残简,可证实《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是存在的,传世的《孙子兵法》不为,在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晏子》《太公》及《蔚缭子》不伪。

利用出土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

例如,从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利用这种特点可以断定《尚书》中的《商书》诸篇最后的写成年代是在春秋时期,时代不可能太早。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目的是从事史料的搜集、核勘、考证及其编纂,主要工作是史料的整理与鉴别,其以不同的价值、内容、学科性质、年代为标准。

史料学是有关历史资料研究的学问,其史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传世古文献史料。

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历史档案、地方史资料。

二、出土的文字资料。

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敦煌遗书等。

三、考古文物等实物史料。

如,古器物、古建筑、古迹遗址等。

四、口碑史料。

口碑史料又称口传史料,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史诗。

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夏商周以及黄帝尧舜的传说史料十分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口碑史料,具有很高价值的史料,但需认真鉴别。

先秦秦汉时期史料学演变趋势:一、商代以前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

因为此时考古资料多,而且多为实物,可谓是第一手资料。

而古文献资料则是后代根据传说时代记录下来的。

历经千年传袭,难免丧失原味,应谨慎利用。

二、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金文)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113种)
出版社:中华书局
1998年中华书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5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44种,凡113种。

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

这些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以下书目不包括近代史料笔记,近代史料笔记另编刊行。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5种)
隋唐嘉话朝野佥载 (唐)刘餗张鷟撰程毅中赵守俨点校
明皇杂录东观奏记 (唐)郑处诲裴庭裕撰田延柱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
唐语林校证(上下)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
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宋敏求撰汝沛诚刚点校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宋)王辟之欧阳修撰吕友仁李伟国点校
龙川略志龙川别志 (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
默记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王栐撰诚刚点校
涑水纪闻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
东轩笔录 (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
桯史 (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
游宦纪闻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李心传撰张茂鹏崔文印点校铁围山丛谈 (宋)蔡撰冯惠民沈锡麟冯惠民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
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西溪丛语家世旧闻 (宋)姚宽陆游撰孔凡礼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
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
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 (宋)李廌朱弁陈鹄撰孔凡礼点校
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 (宋)张邦基等撰孔凡礼等点校
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 (宋)赵令畤等撰
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
南部新书 (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 (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
容斋随笔(上下) (宋)洪邁撰孔凡礼点校
封氏闻见记校注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 (五代)王仁裕( 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
朝野类要附朝野类要研究 (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
后山谈丛萍洲可谈 (宋)陈師道朱彧撰李伟国点校
爱日斋丛抄浩然斋雅谈随隐漫录 (宋)叶寘周密陈世崇撰孔凡礼点校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
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撰重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草木子 (明)叶子奇撰重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菽园杂记 (明)陆容撰
归潜志 (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
万历野获编(上中下) (明)沈德符撰重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水东日记 (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
戒庵老人漫笔 (明)李诩撰魏连科点校
典故纪闻 (明)余继登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玉堂丛语 (明)焦竑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寓圃杂记谷山笔麈 (明)王琦于慎行撰
四友斋丛说 (明)何良俊撰重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治世余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 (明)陈洪谟张瀚撰盛冬铃点校今言 (明)郑晓撰李致忠点校
三垣笔记 (明)李清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庚巳编客座赘语 (明)陆粲顾起元撰谭棣华陈家禾点校
贤博编粤剑编原李耳载 (明)叶权王临亨李中馥撰凌毅点校玉镜新谭 (明)王长祚撰仇正伟点校
山志 (清)王弘撰何本方点校
双槐岁钞 (明)黄瑜撰魏连科点校
枣林杂俎 (清)谈迁著
玉光剑气集 (清)张怡撰魏连科点校
五岳游草广志绎 (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
(又:广志绎 (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
玉堂嘉话山居新语 (元)王恽 (元)杨瑀撰杨晓春余大钧点校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明)张岱撰马兴榮点校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44种)
池北偶谈 (上下) (清)王士禛撰靳斯仁点校
蕉廊脞录吴庆坻撰张文其刘德麟点校
古夫于亭杂录 (上下) (清)王士禛撰赵伯陶点校
分甘馀话 (清)王士禛撰张世林点校
广东新语(上下) (清)屈大均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上下) (清)陈康祺撰晋石点校
郎潜纪闻四笔 (清)陈康祺撰褚家伟张文玲整理
乡言解颐吴下谚联 (清)李光庭撰王有光撰石继昌点校
巢林笔谈 (清)龚炜撰钱炳寰点校
庸闲斋笔记 (清)陈其元撰杨璐点校
异辞录刘体智撰刘笃龄点校
夷氛闻记梁廷枏撰邵循正校注
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朱彭寿撰何双生点校
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撰汪北平夏志和点校
听雨丛谈 (清)福格撰汪北平点校
陶庐杂录 (清)法式善撰涂雨公点校
北游录 (清)谈迁撰汪北平点校
永宪录附续编 (清)萧奭撰
扬州画舫录 (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
蕉轩随录续录 (清)方濬师撰盛冬铃点校
镜湖自撰年谱 (清)段光清撰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社科所历史室整理漏网喁鱼集海角续编 (清)柯悟迟陆筠撰
水窗春呓 (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撰谢光尧点校
世载堂杂忆 (清)刘禺生撰钱实甫整理
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 (清)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海国四说 (清)梁廷枏撰骆宾善刘路生点校
不下带编巾箱说 (清)金埴撰王湜华点校
清秘述闻三种(上中下) (清)法式善等撰张伟点校
啸亭杂录 (清)昭梿撰何英芳点校
枢垣记略 (清)梁章钜朱智撰何英芳点校
归田琐记 (请)梁章钜撰于亦时校点
冷庐杂识 (清)陆以湉撰崔凡芝点校
浪迹丛谈续谈三谈 (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
柳南随笔续笔 (清)王应奎撰
道咸宦海见闻录 (清)张集馨撰
履园丛话(上下) (清)钱泳撰张伟校点
簷曝杂记竹叶亭杂记 (清)赵翼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
榆巢杂识 (清)赵慎畛撰徐怀宝点校
柳弧 (清)丁柔克撰
在园杂志 (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
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撰
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清〕顾禄撰来新夏王稼句点校阅世编 (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
艺风堂杂钞 (清)缪荃孙辑杨璐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