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
答:1、社会指定型
社会指定型完美主义者的完美标准来自外界。
他们之所以追求完美,是因为他们觉得其他人(尤其是伴侣、父母等重要的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
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符合其他人对于“完美”的标准,别人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只有我做得足够好,别人才会喜欢我”。
因此,他们会为了被认可、被更好地对待而努力讨好、取悦他人。
2、他人指向型
他人指向型完美主义者会将对完美的苛刻要求指向他人,即以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在他们看来,身边人的完美程度会影响自己的完美程度,因此他们会毫不客气地对他人的行为品头论足。
因此,他们往往不受身边人的欢迎。
而这类完美主义者又会觉得其他人不可靠、不值得信任,会时常抱怨“其他人怎么都那么不靠谱”,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孤独。
3、自我指向型
自我指向型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有苛刻的要求。
当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时,他们便会极为苛刻地批评与责难自己。
这类完美主义者通常有更为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就、避免失败。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 自 的关系 。 信 方法 采用 中文 Fo 多维 rt s
完美 主义量表 、 就动机量表 和大学生 自信量表对 12 5名大学 生进行测试并做相关性统计 分 成 4 析。 结果 完美主义 、 成就动机和 自信及其各 自的维度之间存在不 同程度 的正或负相关 。 结论 完美 主义 的“ 个人标 准 ” “ 和 条理性 ” 可加强个 体对成功 的追求并 增强个 体 自信水平 , 担心错 “ 误” “ 、行动疑虑” 父母期望” 及“ 则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 的动机 , 降低 自信 水平 。
1 引言
正负 两方 面对 完美 主义进行 了分类 , a ce H mah k分类 中的正 常完 美 主 义者 , 行为 是 为 自己的成 功 和成 其 就 而 努力 奋 斗 , 一 种 积极 的人 格 品质 刚 P re 分 是 ;ak r 类 中 的健 康 完美 主 义 者有 较 高 但 又 不 是极 高 的标
mo v r s r c n d n e u e o e - o f e c .M e h d 1 4 u d r r d ae t d n s we e e t d b C MP AMS f i t o s 2 5 n eg a u t su e t r tse y F S,
—
—
82 — 6—
堂塑宣 塞 2 年 7 o9 月第 8 第 7 卷 期 R s r eiM d aE uao, l20 ,08N. ee c sn ei l dctnJ y 09V 1,o a h c i u . 7
・
调 查 研 究
・
大学生完美 主义与成就动机 和 自信 的 关 系研 究
a nd “ Con de c ae f Un e g a uae u ns . e ul Thee s o iv r e aie o r l— i f n e Sc l o d r d t Stde t”R s t r s r i p st e o n g t e rea i v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
许多人追求完美,以此来提高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
然而,追求完美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与个体的心理根源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帮助人们实现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的定义及表现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提出非常高的标准,并对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感到强烈的不满和失望。
这种心理特征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可跨越学业、事业、家庭等多个领域。
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自我要求: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经常因小失误而过度自责。
害怕失败:深怕在他人面前犯错,因而可能逃避承担责任或尝试新事物。
对他人要求苛刻:对同伴或下属也设定过高标准,无法容忍他人的缺陷。
体验到极大的焦虑和压力:因为无法达到自我或他人设定的标准,造成情绪上的不适。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性格因素完美主义往往源于个性特征。
内向性、神经质等性格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倾向。
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可能感到不安,从而在各种情况下设定更高的标准来保护自己。
而神经质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安,他们会竭力追求完美。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在个体完美主义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一些研究指出,拥有严厉父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
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与无形的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必须出色才能获得爱”的观念。
这种早期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导致完美主义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成功导向明显的时代,个体受到社会压力影响变得愈加追求卓越。
在工作环境中,许多企业也将“追求完美”作为一种企业文化,这毫无疑问将加剧员工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
同时,社交媒体的盛行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拿自身与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幸福感缺失和恐惧感。
自我认知偏差一些人由于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例如认为只有成功才有价值,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他们不断将自己置于追求完美的压力之下。
大学生完美主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未决的相关关系研究共3篇

大学生完美主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未决的相关关系研究共3篇大学生完美主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未决的相关关系研究1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职业未决有关系吗?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职业未决而感到压力。
虽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个人做出职业决策的能力,但是,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可能也是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完美主义者往往更容易感到失望和沮丧完美主义者通常有一个完美的标准,他们认为不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或者不够好。
这种心态可能会阻碍他们做出艰难的决策,因为他们总是想要做到最好。
这种完美主义的趋势似乎是大学生中较为明显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研究发现中可以知道,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完美主义思维。
当在职业未决的情况下,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变得更加焦虑,感到更多的自我否定和悲观。
此外,由于他们将自我价值和表现相联系,他们可能会将职业未决视为自己的失败,导致更多的压力和困惑。
自己掌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增强与完美主义相对立的是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来实现目标的信念。
当人们拥有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倾向于拥有更高的动机,更好的表现,更多的决策力量。
自我效能感通常可以被培养和提高,因为它与经验、反馈、模型(学车时喜欢模仿好司机)、调节过程密切相关。
大学生在学习、实习、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可以增强他们对自我的信心和能力,并因此增加他们作出决策的意愿和力量。
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的影响那么,究竟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会如何影响职业未决呢?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倾向于更加谨慎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们希望避免任何失败。
但是因为他们倾向于将自我价值与他们的表现联系起来,因此,如果他们在当前的职业未决时遇到挫折,他们可能会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
相反,那些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通常能够更快地做出决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具备完成任务和完成更高的目标的能力。
完美主义 职业生涯

完美主义职业生涯1. 什么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一种个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追求完美和无缺陷的目标。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非常高,他们追求卓越,并将标准设置得非常高,以致于难以达到。
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表现过于苛刻,并有强烈的自我批评倾向。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原因可能是内驱力,外界的期望或者社会压力。
2. 完美主义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是什么完美主义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完美主义者往往有较高的工作动力和自律性,他们努力追求卓越,并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任务。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获得更多的认可。
然而,完美主义也可能对职业生涯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完美主义者往往过于苛刻地对待自己的表现,容易感到不满和焦虑,这可能导致过度的压力和工作倦怠。
其次,他们可能过度追求完美,并将任务的完成时间延长,这可能导致延误和效率低下。
此外,完美主义者可能过于关注细节和微小的错误,而忽略了整体目标和战略性思考。
3. 如何应对完美主义在职业生涯中带来的挑战应对完美主义的挑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首先,完美主义者应该学会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以避免过高的期望。
明确自己的优先事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务上,这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完美主义者需要学会放松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成长和发展的一部分,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
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待失败和挫折,能够帮助完美主义者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此外,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反馈也是重要的。
与同事、朋友或专业指导师交流,可以获得外部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改进的领域。
最后,完美主义者应该学会建立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给自己留出时间休息和放松,参加体育运动或兴趣爱好,有助于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并提升整体的幸福感和生产力。
总之,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完美和无缺陷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在职业生涯中,完美主义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研究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近年来,研究生完美主义和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研究者和心理学家的重视。
研究发现,研究生完美主义可能对社会适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完美主义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总结,试图找出完美主义背后的潜在因素。
一、完美主义是什么?完美主义是指一种精英主义态度,它把自我价值观、尊重原则和终身学习相结合,旨在接受全面和深刻的不同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具有持久抗衡力的竞争力。
完美主义者追求超越自身概念,不满足于现状,甚至擅长自我调节,致力于追求更高的完美状态。
二、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有时被称为健康生存能力,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各方面的调适能力,包括社交交往、社会经济能力等。
当个体面对职场、社会交往和学习能力中的困难、挑战和改变时,社会适应可以帮助个体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使它们能够应付情况。
三、完美主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完美主义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有很多。
首先,完美主义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加理性地进行社会交往,以便获得更多有效信息,以确定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正确态度和正确反应,从而有助于弥补个体的社会削弱或缺乏能力。
其次,完美主义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成就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研究生胁勤学习和实践知识,并保持持久的抗衡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维持活力,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完美主义可以帮助研究生在遇到挫折时保持乐观,及时正确处理社会交往中的问题,并始终如一地努力朝着更完美的目标前进,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适应。
总的来说,研究生完美主义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完美主义可以激发研究生良好的成就动机,使其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维持活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抗衡力,从而使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及其变化。
动机与成就的关系探析

动机与成就的关系探析引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动机和成就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动机是指一个人追求某种目标或行动的内在驱动力量,而成就则是个人在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动机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个人发展和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动机的作用动机是人们行动的源泉,它可以激发人们追求成就和进步的欲望。
在学习和工作中,动机是学生和员工持续努力的动力。
一个有强烈动机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拥有积极的心态和高度的投入。
1.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于做某件事本身就有兴趣或乐趣。
这种动机通常源于个人的兴趣、价值观或人格特点。
内在动机的人更容易产生创造力,因为他们对于追求自身兴趣的事情更投入并享受其中的过程。
2.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或回报而采取行动。
这包括金钱、奖励、声誉等外在因素的激励。
虽然外在动机可以激起人们的积极性,但它的持久性相对较弱,只有在即时收益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
二、成就的定义与重要性成就是指个人在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结果。
它可以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学业成绩、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进步。
成就感是人们在取得成就后所获得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1. 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是指个人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具体成果。
这可以是工作上的晋升、学业上的优异成绩、艺术或体育方面的突破等。
个人成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能为个人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2. 组织成就组织成就是指组织在实现目标或任务方面所获得的结果。
一个组织的成就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增强组织内部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
组织成就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它需要集体的努力和协作才能实现。
三、动机与成就的相互关系动机和成就是两个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析。
1. 动机驱动成就有足够的动机可以激发人们不断努力追求成就。
一个人只有内心产生强烈的追求和渴望,才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
硕士研究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关系探究

21 求,依托平台系统设计多层结构,实施资源与素材的管理,满足持续更新的需求。
四是统筹规划,分工负责,稳步推进。
统筹规划就是先设计出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框架,明确开发流程和规范标准;所谓分工负责,就是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逐层完成子级为库的建设,最终汇成资源整库;稳步推进,就是先从小范围试用开始,即以课程为试点进行资源试用,再以专业为单位扩大使用范围,在实现整个资源库校内稳定运用基础上,最后实现在本校和共建单位共同应用,再在向区域内其他企业推广。
五是广泛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去粗取精,及时更新与完善资源,资源库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贯穿于建设、使用、推广的全过程。
2.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
资源库平台建设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技术规范,结合用户的需求完成对平台的设计和规划的,也可以定制专业公司开发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
采用定制方式,门户网站建设也由专业公司来完成。
只要提出定制需求,如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社会学习者空间设计,如同来源内容整合以及存放的表示层建构,再如资源管理、教学互动、课程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数据更新等功能设计、不同入口和操作界面设计等等。
建设内容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
以我院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为例,专业资源库主要有六大子库。
(1)专业资源库,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资格、就业岗位等信息;(2)课程资源库,它是通过专业图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实训等形式将每一课程和学习单元以实际案例以及操作方法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基础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3)实训资源库,它包括有涵盖出、中、高各级别的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操作规程、操作录像、实训教学录像等资源;(4)精品课程库,包括开发和收集该专业的一些精品课程。
(5)考试认证和技能鉴定学习库,包括收集到历年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试题和仿真试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摘要: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
本文结合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完美主义;成就动机;关系;研究1前言1.1研究背景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就就业领域而言,完美主义体现了个人渴求一份完美的职业,是个人就业期望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适当的就业期望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则可能对个人有利无害。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
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在中国,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一直以追求卓越和成功为目标。
我们常常会听到“我一定要比我的同学有更大的成就”、“我一定要在我的兄弟姐妹中成为榜样”等等言论,所有的这些言论,都反映出就业领域的完美主义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成为个人做出一定成就决定的阻碍。
因此,大学生要想取得应有的成就,就要认清楚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首先最应该做的是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来调整个人对成就的期望,这样取得成就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本文通过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关系的探讨,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1.2相关理论研究1.2.1完美主义的研究按照Horney (1950 )的定义,完美主义是过分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倾向,即“苟刻的行为要求”。
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神经症亚型。
Adler (1959 )认为完美主义是对完满性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天性,Adler表示:“追求完美是生活意义上的一部分,追求完美是先天的,是一种奋斗,一种内驱力,一种如果没有它生活将变得不可思议的东西”。
Burns (1980 )拓展了完美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望、解析的事件、自我评价、对别人的评价。
Frost (1990 )进一步确定了完美主义的行为特质,将其规定为个体对自身过高的成就期望设置,并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批评倾向。
台湾学者林俊德(1998 )对其研究结果中提出了准咨商员于初次会谈中的几种完美主义类型的定义?,其主要类型及定义如下:(1)自我取向式的完美主义:自我完美主义的思考来自对不符合自身情况的过高期望值,表现为过分荀刻与超乎现实的能力与要求,对自身所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倾向于严厉的自我批评,以咨询表现的结果来衡量自我价值,对表现好坏和自我信心的评价都超乎常人标准,易产生自我怀疑与信心不足的倾向;(2)他人取向式的完美主义:这种完美主义产生自与他人的互动过程,是对周边人机环境的过高期望与过分要求,对他人的评价同样非常介意,而价值的基准亦来自他人;(3)其他向度的完美主义:指两极化的思考,以偏概全式的推论,认为完美主义思考有时可能会两极化、以偏概全的思考特点。
Shafran、Cooper (2002 )的文章指出,对完美主义的讨论应限制在临床范畴内的结构性确认,他们提出了完美主义的精神病理学形式,也就是临床完美主义,并对其进行了走义:至少在一个突出的领域内,完美主义者会产生过苟刻、自我强加的自我评价和个人高标准。
一旦他们无法达到标准,绝非如常人一般放弃标准本身,而是产生自我批判与自我厌恶。
完美主义的内涵与外延不清,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一个学术专题的研究潜力。
不过学者依然在这个定义的倾向性上达成了共识,亦即“完美主义”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综上所述,本研究语境下的完美主义为:以自我设置的过高标准界定行为的成败上,在个体已尽己所能的情况下,如若未能实现事前预设的极高标准,亦得出失败的心理预期。
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行为倾向,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它不仅可能导致对自我的苟刻要求,同时也会产生对环境的过分期待,总是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1.2.2成就动机的研究成就动机可一分为二,动机一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动机二为避免失败的动机。
这两者的强度通常是不一样的。
如果动机一高于动机二,那么对于个人而言,他将会积极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个人特定的目标。
在任务的选择上,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通常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因为他们喜爱追求、乐于追求,而这种任务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
如果一个人动机二强于动机一,那么就个人任务而言,往往容易产生选项上的极端性。
极端简单的任务或工作能够提升成功机会,而困难的工作或任务则能够规避失败可能造成的压力。
最后,成就动机的两个因子动机倾向的代数和就是总的成就动机。
自成就动机理念提出以來,许多心理学家都对成就动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目前的理论来看,主要有成败归因理论、自主性动机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
成败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纳德?韦纳(B.Weiner),在韦纳看来,人的一生总是成功与失败并存,人们在体验成功与失败之余,最为重要的是要去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就是通过观察对个体成败的原因进行总结、评价和分析,为以后个体行为的效能判断的确立根基。
在韦纳看来,个人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六个方面,分别为:任务难易、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在此基础上,韦纳把六个归因分为纳入了内在外在、稳定一不稳定、可控一不可控三个维度。
比如说个人的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身体状况属于内在,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则属于外在。
在不同的原因作用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成就动机水平。
因此,韦纳认为个人在面对自己或者他人成败经验的时候,要学会对个体成败进行归因,因为这些归因判断会对个人随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上述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进一步把成就动机划分为趋近性和回避性的两个因素,将他们称为趋向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前种动机将如何获得成功作为自身的关注点,而后一种动机则强调是如何避免失败。
在前种动机的影响下,个体往往会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关注和从事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会选择或采取一些必要的策略以保证任务高质量的完成。
在后种动机的影响下,个体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对待重要的任务。
一种方式是积极性的,个体通常会采取各种方式去努力避免失败;另一种是防御性的,个体常意图逃避任务以避免失败。
1.2.3完美主义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马琚、冯泽永(2009)研究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有显著的正相关?。
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通常对自己设置高标准、高要求,而自己却又担心失败,而高成就动机的个人也会追求高标准。
赵婧和訾非(2010)研究发现,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这两个维度上来看,消极完美主义与这二者都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就相关程度而言,消极完美主义显然与“避免失败”有着更高的相关程度气迟昊阳、赵冉、候志瑾和林楠(2012)的研究表明,在完美主义与拖延这两个变量中,成就动机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气以适应性完美主义成就动机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成就动机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前者的成就动机更高,更少表现出拖延,而后者的结果却刚好相反。
大学生内心普遍存在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要取得的成就的期望设置较高的标准和要求。
完美主义对成就期望产生一定的影响,完美主义倾向高的学生对自己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中比完美主义倾向低的学生更严格和荀刻。
一些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把自己将要工作单位各方面设置高标准,却忽视高标的工作单位是否对自己的能力设置高标准。
这就是大学生在理解成就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高期望值的从众心理,也是造就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不能取得很多成就。
2问题的提出自从21世纪初,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热切关注,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称得上一大热点。
通过查阅现有的文献可知,目前国内有关就业期望的研究有些不足。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学生身上呈显的对未来的成就期望具有一定的差异。
于是与成就动机相关的问题开始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完美主义对大学生成就会产生的影响机制,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过于追求完美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大学生在成就取得的现实中带来困难。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大学生在面对完美主义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成就期望。
这主要与影响成就期望的另一个变量即成就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就动机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是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完美主义的形成是个人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也关乎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完美主义、成就动机这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研究,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有用的建议。
综合以往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本研究中的完美主义和成就动机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联系。
本研究采用修订了的完美主义问卷、成就动机问卷对这二者之间关系做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了解大学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的现状,并对二者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成就动机在完美主义上作用机制,希望能够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1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完美主义、成就动机的现状,了解人口学统计变量对大学生完美主义、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探讨完美主义、成就动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就动机在完美主义上所起的作用。
3.2研究的意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十几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大幅增加,这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就业市场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完美主义、成就动机的现状分析,以及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不仅有利于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理论的拓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为完美主义和成就动机之间的的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建构有一定的意义,并且能够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4结果与分析4.1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现状表4-1大学生完美主义各因数的描述统计(N=475)M SD 项目数项目均分CM 15.09 5.891 6 2.515OR 23.21 4.594 6 3.868PE 15.53 4.317 5 3.106PS 18.87 4.460 6 3.145DA 12.46 3.340 4 3.115总分 85.16 15.045 27 3.154注:CM=担心错误,0R=条理性,PE=父母期望,PS=个人标准,I)A=行动的疑虑,总分=完美主义(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