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彝族文明史

合集下载

发现三星堆里的彝族文化事象

发现三星堆里的彝族文化事象
记载 的笃 慕和杜宇指 的就是一个人 。 ”陈英 先生认为彝族为早期蜀人后裔 , [ 2 】 彝语 中的 “ 苏”即 “ 蜀” ,彝族 自称纳苏 、车苏 、格 苏 等即 自 认为是蜀人 。彝语 “ 以 ‘ 蜀 ’为中 心词 ,有 ‘ 诺 蜀 ’( 彝人 ) 、‘ 沙蜀 ’( 汉人 )
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上方 , 以免被其它动物所伤 , 蛙 为了 感谢人类 , 把智水的秘密告诉了人 ,由于人 类 的贪婪 , 将智水喝完 , 人与其 它动物 的智 力和语言能力 才如此相差 。
三星堆出土了石 蟾蜍 , 说明在远古的古 蜀人生活时期 , 古蜀人与彝族 有着相 似的青 蛙崇拜 ,之所 以,才会有相似的文物出土。 这 些关 于三 星堆古 蜀人 的神话 传说 和 彝族 的神话传说 , 都可 以证 明 , 三星堆文明 跟彝族文 明脱不 了关系 。 它们 中有着必然 的 联系。在很大 的程度上 。可以说 , 三 星堆 的 古蜀人 是彝族 的先祖 。 三 、总结 三 星堆里 表现 的彝族 文化 多 的数不 胜 数 ,一些研 究彝 族文化 和三 星堆文 化 的学 者、 专家们把三星堆文化和彝族文化放到一 起研究也不是偶然 ,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三星堆古蜀人也有肯能是彝族人的先祖 , 或 是跟彝族先祖有渊源 的人种 。
文史艺术 2 0 1 3年 9期 ( 上)
发现三星堆里的彝族文化事象
袁磊
( 西 南民族 大学西 南民族研 究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要 : 三 星堆遗址 的发现把古 蜀国的历 史推前到 5 0 0 0 年前 ,证 明了长江流域与黄 河流域一样 同是 中华 民族的发祥地。而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出 现 三星堆
有相似之处 , 证明三星堆文化与彝族传统文 化之间有很 多连通的信息 , 彝族先 民与三星 堆文 明 的创造者 在很 多领 域拥有 诸多 相 同 的特征。 彝 族 宗教信 仰 与三 星堆 宗教信 仰 的相 通之 处 彝 族先 民与 三星 堆文 明 的创 造者 在 宗 教领域拥有诸多共 同的特征 , 表 现在图腾崇 拜 的共 同文化特 征 , 神树祭祀 的共同文化特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

传承彝族古老文明,做优秀的现代彝族人曲比兴义(马边)“彝族”的来历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

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至乌江,西达澜沧江的纵横千里的区域内,其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地区。

总人口据2000年统计有700多万,据今己有80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6位,目前在西南地区建有彝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19个,还有若干个民族自治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如自称:诺苏、聂苏、尼等;他称有夷、蛮、倮等,部分称胃带有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彝族代表时认为,新中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应该再使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称呼,各民族应该平等互爱,互相尊重,于是将“夷”字改为“彝”字,从此,彝族就成为全国各彝族支系统一的名称。

彝族是一个支系庞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间在语言、服饰、风情、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各支系既有相对独立性,不是单一的民族,在云南尤为明显,因此,在民族分类上把这一现象定为民族的支系。

彝族的支系有撒尼人、阿细人、阿哲人、他留人、尼泼人、阿乌人、罗米人、撒梅人等,据说彝族的支系当在50个左右。

许多民族之家,人类对彝族的支系现象感到神奇,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关注。

彝族的历史彝族是一个县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族先民就生活在以横断山一带,当时被称为“夷系部族”。

大致从西汉中期开始,向云南中、东部和四川凉山迁徙,当时多以“叟”、“昆明夷”称谓。

1936年,在云南昭通一古墓中发掘一颗铭为“汉岁邑长”铜印,公元76年,汉封昆明夷头人为“破虏傍邑侯”,这一发现佐证了西汉时期,彝族人就被册封为侯。

公元347年到公元581年,云南东部爨氏家族称霸云南中部,建立了爨氏政权。

唐代出现了东爨乌蛮,西爨乌蛮、嶲(古读Süǐ现在读Xī)州乌蛮东爨乌蛮主要统治云南东北部、东部和贵州西部,洱海乌蛮分为“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等六诏乌蛮(此政权统治400多年)。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

传承彝族古老文明,做优秀的现代彝族人曲比兴义(马边)“彝族”的来历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

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至乌江,西达澜沧江的纵横千里的区域内,其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地区。

总人口据2000年统计有700多万,据今己有80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6位,目前在西南地区建有彝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19个,还有若干个民族自治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如自称:诺苏、聂苏、尼等;他称有夷、蛮、倮等,部分称胃带有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彝族代表时认为,新中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应该再使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称呼,各民族应该平等互爱,互相尊重,于是将“夷”字改为“彝”字,从此,彝族就成为全国各彝族支系统一的名称。

彝族是一个支系庞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间在语言、服饰、风情、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各支系既有相对独立性,不是单一的民族,在云南尤为明显,因此,在民族分类上把这一现象定为民族的支系。

彝族的支系有撒尼人、阿细人、阿哲人、他留人、尼泼人、阿乌人、罗米人、撒梅人等,据说彝族的支系当在50个左右。

许多民族之家,人类对彝族的支系现象感到神奇,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关注。

彝族的历史彝族是一个县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族先民就生活在以横断山一带,当时被称为“夷系部族”。

大致从西汉中期开始,向云南中、东部和四川凉山迁徙,当时多以“叟”、“昆明夷”称谓。

1936年,在云南昭通一古墓中发掘一颗铭为“汉岁邑长”铜印,公元76年,汉封昆明夷头人为“破虏傍邑侯”,这一发现佐证了西汉时期,彝族人就被册封为侯。

公元347年到公元581年,云南东部爨氏家族称霸云南中部,建立了爨氏政权。

唐代出现了东爨乌蛮,西爨乌蛮、嶲(古读Süǐ现在读Xī)州乌蛮东爨乌蛮主要统治云南东北部、东部和贵州西部,洱海乌蛮分为“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等六诏乌蛮(此政权统治400多年)。

彝族节日文化

彝族节日文化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
族,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 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 (区)内。国外彝族人主要分布于东 南亚和美国、英国、法国。
来源广,历史久,分支多,造就了
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大杂居,小聚 居,分布广,铸就了彝族文化的差 异性。崇虎、尚黑、敬火、爱武, 是彝族文化的几个明显特点。而彝 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 玛雅文明相媲美。

秋收完毕后,俄布科散宰鸡、杀羊、杀猪, 开始过年,用烟、酒、肉食敬奉祖灵,村 寨里的男子们串门、唱欢歌辞,亲友间相 互拜年,家人们团聚于锅庄旁,尽情吃喝, 开怀谈笑,终于使心情抑郁的母亲露出了 笑脸。见到母亲的笑容,俄布科散高兴万 分。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此后每年 秋收完毕后,就举行一次过年活动,表达 辞旧迎新的欢乐,儿孙们对祖宗的尊重和 孝敬,彝族年就这样流传和发展至今。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
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 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 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 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 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 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 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 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 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
每个村寨都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
那里有堆码好的一堆堆柴禾,人们点燃 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 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 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 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 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 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 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 一天星斗下人间"。如此三天,夜夜如 此。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

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对于彝族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彝族的历史与起源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彝族是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传,彝族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其起源与古楚文化、古滇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彝族的语言与文字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彝语有许多方言,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可能存在差异。

彝族的书写系统以彝文为主,彝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拥有较高的表达和记录能力。

彝族人民将彝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等各个领域。

三、彝族的宗教与信仰彝族人民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藏传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其中,原始宗教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彝族人民深信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彝族人民通过祭祀、巫术等仪式与神灵进行交流,以祈求平安、健康和丰收。

四、彝族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三月三”节日,也被称为“羌族三月三”。

这一节日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彝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独特的舞蹈、演奏传统乐器,庆祝丰收和祈求幸福。

五、彝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彝族文化以其精美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而闻名。

彝族人民擅长制作银饰、木雕、布艺等手工艺品,其中以彝族银饰最为著名。

彝族银饰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备受青睐,被誉为中国的“银饰之王”。

六、彝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彝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传统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音乐以独特的乐器和和声为特点,如三弦、竹笛、铜鼓等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表情,常常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

《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

《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2009-9-29 12:03|发布者: 沙玛阿布|查看: 171|评论: 0《彝族源流》全书有正文共27章360节,彝文约30余万字。

它是继《西南彝志》的整理翻译后,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发掘的又一彝族历史文献巨著。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其原本的搜集整理翻译从1986年初开始,到1996年末结束,历时十年多,中间跨越了七、八、九三个五年计划。

作为古乌撒彝区流传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彝文文献,《彝族源流》有多种传抄本或散抄本,比较完整的是今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阿侯毕摩抄本,其次是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248号藏书(第6、7、8卷)、730号藏书(第15、16卷)、913号藏书(第20卷)、249号、660号藏书(第23、25卷)、126号藏书(第26、27卷)、还有《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等,在整理翻译时作了参考,甚至补充。

《彝族源流》版本的珍藏与保护曾历经风险,怕被当作“牛鬼蛇神”抄没焚毁,王兴友毕摩曾将它收藏于岩洞,雨后又悄悄地翻出来晾晒;李朝文毕摩隐瞒职业五十余载……;《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充满了艰辛,负责项目的两位搜集整理翻译者在1986年深秋一个阴雨绵绵、寒气逼人的日子,同时遭遇重大车祸,幸而死里逃生,后又从重病中痊愈,也才使《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打上了一个句号。

《彝族源流》涉及的内容广泛,历史久远。

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尼能、什勺、米靡、举偶、武米、六祖等若干时代。

从哎哺氏到希密遮有数百代父子连名的代世系中,以希密遮到笃米(慕)31代的世系,笃米(慕)到祖摩阿格(安坤)84代父子连名世系,共计115代父子连名世系为脉络,叙述彝族各部的分支、发展、开创基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各部间亲缘关系,相互间交往等情况。

《彝族源流》是一部以谱牒为脉络而叙史的彝文古文献。

《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慕靡、(武僰)、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由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慕)靡的结合,繁衍了“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

播州区人文历史

播州区人文历史

播州区人文历史播州区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

这里曾经是滇池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多个古代文明交汇的地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播州区孕育了独特的人文历史,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和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播州区的人文历史,带您一窥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

1. 滇池文化的源起播州区地处滇池文化的发源地,这是一种古代文化现象,表现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滇池文化形成于距今约5000-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文化的兴起标志着播州区地区人类社会从以狩猎为主的原始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

2. 古代部落与古蜀文明的融合在播州区的古代历史中,这里曾是多个部落聚居地。

这些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并且保持着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互动。

而与此同时,古蜀文明也对播州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蜀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文明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世袭土司制度的形成播州区在古代具有丰富的土司文化和历史。

土司是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特殊行政组织,始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播州区,土司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制度和地方管理形式。

据记载,播州区曾经有众多的土司世家,他们代代相传,统治着自己的领地,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 文化底蕴的传承播州区的人文历史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彝族的传统舞蹈、音乐和手工艺等。

彝族是播州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浓厚的多元文化元素。

此外,播州区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如古代建筑、古墓葬和碑刻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播州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5. 人文景观与旅游资源播州区的人文历史不仅体现在历史文物和文化传统中,还展现在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上。

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独特的峡谷、湖泊和森林等。

贾湖刻符与中华彝族万年文明史

贾湖刻符与中华彝族万年文明史

贾湖刻符与中华彝族万年文明史朱琚元(彝族)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发掘总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发现一批相当于裴李岗文化的屋基、灰坑、陶窖、墓葬,并出土文物数千件。

贾湖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总体上都在7000一8000年范围内,若按树轮校正数据,则在7500-8800年之间(《河南省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一九八九年第一期)。

出土文物中有三件龟甲各刻有一个符号,一件石器上竖排连接地刻有四个符号。

《发掘简报》指出:“在这些龟甲和随葬品中的骨器、石器上发现的契刻符号,很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这批契刻符号的发现,为研究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贾湖遗址考古成果公布后,不少学者撰文认为,贾湖刻符的发现,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唐建先生在《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甲骨契刻符号的重大考古理论意义》一文中提出了肯定的看法:“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甲骨契刻符号的发现及其考古绝对年代的确定,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的证据”,这“不但是到目前为止新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也是至今我国年代最早的文字或文字前形式。

”从而肯定殷商甲骨文的源头在其前5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代,亦即汉文字的起源、发展已有约九千年的历史。

不过,贾湖甲骨契刻符号究竟是文字或只是文字前形式,用汉古文字与之比较进行探讨,目前尚未能得到完整而令人信服的结果。

我于1993年2月专程赴河南郑州,在省文物研究所得以亲睹正在清理、复原中的甲骨、石饰刻符,以及骨器(未见有刻符的含器)、石器、陶器等部分出土实物。

将贾湖遗址甲骨、石饰刻符与彝族传统文字进行比较研究,在彝文中不但全能见到与贾湖刻符形同或形似的文字,而且对竖排契刻于石饰上的四个刻符,用彝文亦可释读出具有完整性的含义,同时贾湖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在其他民族特别在汉族中已不见踪迹,而在现令彝族地区尚能寻见到与其相同或相似的日常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彝族文明史
古代彝族文明史:简介《彝族古代文明史》的材料主要包括考古(特别是古彝文考古)、前人研究成果、汉文文献和彝文古籍以及民俗遗迹五大类。

其中以考古材料为基石,以前人研究和汉文献为参考,以彝文古籍和民俗遗迹为辅证。

古代彝族文明史:基本信息作者:且萨乌牛著出版社:民族出版社ISBN:9787105051861出版时间:2002-09-01版次:1页数:370装帧:平装开本:所属分类:图书>历史>民族史古代彝族文明史:内容简介《彝族古代文明史》的材料主要包括考古(特别是古彝文考古)、前人研究成果、汉文文献和彝文古籍以及民俗遗迹五大类。

其中以考古材料为基石,以前人研究和汉文献为参考,以彝文古籍和民俗遗迹为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