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的启示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管仲与田文的故事。
管仲是
齐国的大臣,田文是他的朋友。
田文因为管仲的帮助得以获得官职,但后来却背叛了管仲。
管仲听说后,决定与田文断绝关系,割断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忠诚的重要性。
管仲在得知朋友的背叛后,毫不犹豫地割席断交,表达了自己对忠诚的坚守。
这种忠诚不仅仅是对朋友的忠诚,更是对自己的忠诚。
在人际关系中,忠诚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它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真诚的友谊,也能够让人在困难时得到真正的支持。
另外,故事中的管仲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要学会割舍。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对我们不利的人或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割舍,把不好的东西断然抛弃,才能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管宁割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忠诚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割
舍的必要性。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人际关系中更加珍惜真诚的友谊,也更加懂得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希望我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成为一个更加真诚,更加坚强的人。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读后感《管宁割席》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管宁割席》读后感1我在假期里利用宝贵的时间读了《管宁割席的故事》,故事中写了管宁和华歆曾经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俩形影不离的学习玩耍,可是,两人渐渐的在对待钱财和学习上志向背道而驰,最终,观景毅然的用割席的方式与华歆绝交。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在选择朋友时应当见贤思齐,要多和品德素质好的朋友交往。
“道不同不相为谋”选择朋友就是要找与自己志向相投性情相像的人来交朋友,华歆是一个爱慕钱财,贪慕虚荣的人;而管宁是一位淡泊名利、专心致志的学子,在交友时要想你的朋友学好,对着自己的影子症状,对于一些品德不好的人应当果断的舍弃。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己所交的朋友他会影响到自己,所以交友时应当谨慎。
我在选择朋友时一般选择品德修养的好的做自己的朋友,比如我的同桌林采奕,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神采奕奕,是一个活泼可爱、好学上进的优等生,她不仅学习上刻苦勤奋,专心致志,而且她对同学总是一副热心肠。
假如有谁的本子没带,她都会第一个拿出自己的本子借给他;假如有谁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了,她都会用尽一切办法为他解难;假如有谁不舒服了,她都会陪在她的身边,不让自己的朋友孤单真正的朋友通常会对对方诚实、忠义,会为对方着想,而这样的朋友是值得信懒的伙伴。
《管宁割席》读后感2三国时期,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
他们在锄菜时,发现了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但华歆却将金子捡起来而后扔掉它。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念书,有一位官员乘坐马车从门前经过。
管宁毫无动摇,华歆立刻跑出去看热闹。
管宁觉得华歆爱慕虚荣,便割断席子说:“你不再是我的”,从此和华歆绝交。
我觉得管宁是一位孤高自负的'人,虽然他非常专心于每件事情上,但是人各有志,管宁应该要了解别人不一定要顺着他的意思走。
然而,我也觉得管宁是一位品德兼备的人,我们应该要学习他的专注,也要注意不要太自大。
另外,我觉得华歆是一位不明事理的人,他们俩人是好朋友,华歆应该了解管宁的个性,为了要顾全大局,不应在他的面前做出这些事。
管宁割席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管宁割席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管宁割席是指管仲与宁臧因为某个原因而断绝关系。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有以下几点:
1. 忠诚和原则至关重要。
管仲是齐国的重要官员,但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并不妥协。
当他认为国家或者君主的决策与他的原则相悖时,他毅然地选择割席断绝关系。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一些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为了私利而妥协。
2. 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很重要。
管仲割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对某个决策持不同意见。
这告诉我们,作为个体,我们应该保持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当我们认为某个决策或观点不正确时,应该敢于表达并坚持自己的意见。
3. 意见分歧并不可怕。
管宁割席之后,管仲和宁臧之间的关系确实恶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见分歧一定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事实上,正是因为管仲坚持原则,才使得他在后来的事业中取得了成功。
这告诉我们,虽然意见分歧可能会引发一时的不愉快,但只有在不同意见的冲突中,才能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4. 慎重割席。
管仲割席后,他自己也承受了很多困苦和艰难。
这提醒我们,在割席断交之前,我们应该慎重考虑后果,权衡利弊。
有时候,妥协和合作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沟通的能力。
总之,管宁割席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是:忠诚和原则至关重要,要保持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意见分歧并不可怕,但在割席断交之前要慎重考虑。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是一部关于忠诚与背叛、友情与利益的故事。
主人公管仲和南宫适是一对忠诚的朋友,他们共同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当管仲被迫面临选择时,他选择了割席断交,背叛了南宫适,以换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友情和忠诚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受到种种考验,有时候会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变得脆弱。
读完这个故事,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友情。
管仲的行为让我感到痛心,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自己的朋友,选择了权力和地位。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人们会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背叛朋友,而真正的友情和忠诚应该是无私的,不受利益的影响。
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友情和忠诚需要经受考验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挑战,而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影响到我们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背叛朋友,要坚持真正的友情和忠诚。
总的来说,读完《管宁割席》让我对友情和忠诚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友情和忠诚是需要经受考验的,而真正的友情和忠诚是无私的,不受利益的影响。
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坚守真正的友情和忠诚,不被利益所左右。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是一部讲述管仲和鲍叔的故事的经典之作。
通过
阅读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故事中,管仲和鲍叔是两位忠臣,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不惜割断与亲人的关系,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忠诚和牺牲
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
此外,故事中也反映了管仲和鲍叔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在困难
的情况下,能够冷静应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让我深受启发,教会了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勇敢面对,不要轻言放弃。
总的来说,读完《管宁割席》,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这部书让
我学到了忠诚、勇气和智慧,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能够将这些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管宁割席道理启示[001]
![管宁割席道理启示[001]](https://img.taocdn.com/s3/m/5967ec2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7.png)
管宁割席道理启示管宁割席是什么?它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趣闻:管仲与齐国国君相交甚密,但是,管仲为燕国效力之时,齐国国君却对其进行了污蔑和诽谤,认为管仲既不忠诚也不可信,断交甚至要杀管仲。
管仲领悟了不少道理,于是回到燕国,大义灭亲,割袍断义,坚决与齐国国君切断联系。
这种做法称为“管宁割席”。
管宁割席道理巧妙而又深刻。
割衣断义表达了人们对忠诚和信任的深切追求和珍视。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做到忠诚和信任的人,必然会在与人相处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正如孟子所言:“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义者,敬人,人恒敬之。
”在企业管理中,忠诚和信任同样至关重要。
它们是企业稳定发展和良性运营的基础和支撑。
只有员工之间互相忠诚和信任,才能形成一支真正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才能抵御外来的竞争和风险。
可见,忠诚和信任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很难保证所有人都是真诚和可靠的,有时即使是再亲近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也会出现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甚至相互攻击和背叛。
这时候,我们不妨借鉴管宁割席的做法,果断选择割袍断义。
坚决与不信任、不忠诚的人划清界限,拒绝与其继续交往,表达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定立场。
就像陈嘉庚所言:“节操是人表现自我尊严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没有节操的人,不能称为人。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管宁割席只是道德自律中的一种极端方式,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耐心与包容,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处理矛盾和纠纷。
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尊重。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读后感
《管宁割席》是一部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管仲
和他的朋友甘茂之间的友谊和背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
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忠诚与背叛之间的纠葛。
在故事中,管仲和甘茂本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经历
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当甘茂面临困境时,却选择了背叛管仲,让他陷入了困境。
这种背叛让我感到震惊和心痛,因为我始终相信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和支持。
通过阅读《管宁割席》,我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时候,
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也会出现背叛和伤害。
然而,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看到了忠诚和友情的珍贵。
即使在困境中,管仲依
然选择了宽恕和理解,这让我深受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有时
候会遇到背叛和伤害。
然而,通过阅读《管宁割席》,我明白了宽
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即使受到伤害,我们也应该学会宽恕,这样才
能真正释怀,走出困境。
总的来说,读完《管宁割席》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忠诚和宽容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管宁割席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管宁割席”这个典故,它出自于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的管宁和华歆是两位很要好的朋友,一次在一起种菜,管宁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金子,但他没有理会,而是像锄掉石头一样,跟土一起锄了起来。
而另一个朋友华歆则把金子捡了起来,再扔出去。
在另一次,两人一同坐在一张梧桐木制的坐席上读书,突然从门口经过一位有钱的贵人坐着车,华歆便立马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可是管宁却照旧读书不动。
管宁很生气,觉得自己的朋友没有分寸,便割开坐席,分开了座位,甚至表示:“你不是我的朋友。
”
“管宁割席”给我们的启示:
一、我们要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是对于那些和我们有相似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的人,他们不仅能够理解我们的想法,还能在我们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选择那些具有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提高。
所以,在交友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考虑,多观察、多品位,才能找到一份真正的友谊。
二、我们要谨慎做事,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能太过于武断。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意想不到的事情,每个人的情况和经验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仅凭既定的思维模式来判断事物,而应当用更加开放、多样
化的眼光看待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长。
三、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要被金钱和名誉所迷惑。
过多的追求金钱和名誉会让我们失去自我,做出错误的选择,导致与好友的关系出现问题。
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生活价值和人生目标,以此来规划自己的前进路线,这样才能做到成功和平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宁割席的启示
姓名:XXX
专业:XXXX
学号:XXXXXXXXXXXX
管宁割席的启示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记载了管宁(子幼安)和华歆(子子鱼)之间的一件十分富有哲理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虽短,但在人们品味过后,却留下十分深刻的启示跟意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讲究交友之道的:人们都把结交善友、珍惜纯真的友谊视为身心修养的重要环节;所谓良友高朋,温暖人生。
纵览古今中外:“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以能结识到知心朋友视为最大的快乐;“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以拥有真挚的友情为人生的一大快事……结交德行优良的好友之于人生——就如广袤的天空之于苍鹰,给予苍鹰以激荡的空间;清泉之于游鱼,给予游鱼以流动的存活地方;厚重的大地至于万物,给予万物以着脚点……所以友谊珍贵,结交挚友于人生有益。
先贤孔圣人就是十分讲究交友之道,他曾多次对众多弟子谈论到他对如何结交朋友的主张。
其中就有这样一句名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的“益”、“损”所叙述的道理正是“交友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修养身心的重要性。
管宁与华歆割席而坐所暗示的不仅仅只是摒弃庸俗,拒绝平庸,而是说明了谨慎交友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并且对后世人择友也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典型之一就有“元白”情深——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故事就是对于结交朋友的很好诠释与说明。
也正如孟郊所说的——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
其字里行间不免对“管”、“华”之间的故事的深意进行“白话文”。
恐怕中国的先贤的交友条件都是——择真挚人而结交之,避之
狐群狗党。
汉末天下大乱,三国鼎立,民间战争频起。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里,两个个性不同的人有缘结交在一起——“管宁”和“华歆”。
一起耕作、生活、读书;踮起脚尖去追求先贤们的足迹,以期望能够缩短与他们的距离。
然而……“共园中锄菜”,两人同在园子里耕地种菜。
他们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管宁挥锄如故,视这块金子“与瓦石不异”,毫不动心;华欲却是“捉而掷去之”,他把这片金子拾起来、又抛弃了。
这就显示出两人品格的高低来。
“华”欲拾金,想占有非己之物,但见管宁不为所动,不能不感到惭愧,最后还是把金“掷去”,这不难看来他还有改过之意,因此管宁还是愿意跟他交朋友,依旧与之“同席读书”。
“席”,古人不用凳子,因而古人大抵都在席上做事、吃饭、睡觉……所以同席的两个人的关系一般都是很亲密的了。
可见“共园中锄菜”,两人的友谊依旧如前。
但是……“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轩”——贵官坐的有围棚的车。
“冕”——礼帽,指礼服。
这句是说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
)。
”“宁读如故”——管宁不管外面经过的是什么贵官或者达人,视若常人一般,像对“片金”一样,毫不动心。
而华歆却“废书出观”(“废”,停止,放下书本),出去观看、凑热闹;且他并不因管宁的照旧读书而感到惭愧,也不认为这种贪恋富贵的行为是可鄙的。
管宁在经历这两件事后最终认清了华歆非“益友”,而是“损友”,于是便与之“割席分坐”,不与之交往,且说:“子非吾友也”。
唐太宗李世民在《百字箴言》中则说:“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由此可见,结交德行良好、品德优良的朋友是多么的重要啊!管宁在选择朋友这方面是多么谨慎啊。
管宁与华歆割席而坐表明的不仅仅是管宁高尚的气节和不愿堕落于尘俗的志气,还有他正确的择友观——多交善友,滥交恶友。
而这与他们以后的生活经历有关:汉末大乱,管宁避居辽东。
在辽东讲学、广交良友,从他学习的人很多,朝廷屡次聘他做官,他始终不接受;管宁是一个志趣高洁,无意于功名利禄的人。
华歆正好相反,他在东汉末年做尚书令,投靠曹操,替曹操进宫擒杀了伏皇后;到曹魏时,官至太尉;华歆是个热中功名、贪恋富贵的人。
这个结果早在“共园中锄菜”和“同席读书”的故事中就可以推测出来,也正因为管宁当时与华歆割席而坐,正确择友,才能避免堕落于尘俗,不被平庸所染……因而我们在结交新
朋友时一定到谨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人相远离,善者近相知(——王梵志);只有那样的话,我们才不会感到孤单、失落、甚至是堕落、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庄子曾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可见管宁与华歆之间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内意。
姑且不管之后管宁和华歆最后的情谊怎样,但从“共园中锄菜”和“同席读书”这两件事来看——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周易》)。
后人每次赏析此文所得的精髓大致就在此处吧——居必择邻,交必择友。
择友宜慎,弃之更宜慎(——(美)富兰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