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泄漏是怎样造成的

合集下载

福岛核事故的过程是怎样的

福岛核事故的过程是怎样的

福岛核事故的过程是怎样的由于人类对于核能的利用技术还存在各种缺陷,核事故发生的风险还很高。

其中影响最为巨大的就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下面梳理一下福岛核事故过程。

希望大家喜欢!福岛核事故过程福岛核事故过程并不是指单一的某个时间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而是一连串的核事故的总称。

在此之前福岛核电站就发生过核泄漏事故,但是处理及时并没有引发关注。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导致福岛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其中一座核电站中的反应堆发生泄漏,核电站4号机组运行故障,在爆炸之后,辐射性物质进入风中,随着季风吹向大海。

一个月之后福岛再次发生7.1级地震,引发海啸的同时核电站再次发生核泄漏事故,在核事故发生之后,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恐慌,日本由于处理核泄漏技术失误,并且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员工受到核辐射污染,并且之后偷偷每天将300吨污水流入海中,导致海水中核辐射随着海洋运动扩散开来。

为了避免核辐射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在2013年宣布永久关闭福岛核电站,并且核电站周围20公里设为禁区,不允许人类活动。

今年是福岛核电站事故五周年,在此重提福岛核事故过程,是想告诉人类在利用核能时,应该谨慎安全,充分的信息公开,保障人类安全。

福岛核事故后果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几天,美军第七舰队的几艘船只,赶往灾区救援。

在还未到达现场,他们在海水中检测出核污染过量的现象,为了保障美军士兵的人身安全,美国政府下令,救援船只在15日改变航向,驶离灾区,同时“里根”号航母也驶离了日本近海,抵达公海。

随着福岛核事故的扩大,日本政府已于12日下令疏散了当地居民。

同时灾情日益严重,在以福岛核电站为中心的方圆30公里以内的居民,都被下令强制撤离。

这次疏散的人员达到了30万左右。

在中国靠近日本的东北地区,由黑龙江的饶河县、抚远县、虎林县三个监测点,通过对水质的检测,发现核污染虽然已经达到安全的临界点,但是国家海洋局和环境局声明,目前得到的数据还在安全临界线以下,而且随着核辐射的扩散,这个数据还会逐渐降低。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近年来,日本体验到了一次核电站事故的灾难性事件。

这次事故给日本国家和全球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它所带来的影响。

一、事故原因分析1. 设计缺陷这次事故涉及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该核电站设备的设计在事故发生前就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当地区域的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并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来应对可能的地震和海啸风险。

这导致了事故时核电站遭受严重损害,无法有效地控制核能释放。

2. 管理不善核电站管理层在日常运营中也存在不善之处。

他们忽视了安全措施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修复设备的故障,而是选择了延迟维护。

这种管理不善使得设备在事故发生时无法正常运作,并对事故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人为失误人为因素也是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

在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前,检测到了异常情况,但工作人员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这种错误的判断和处理导致了事故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了更大范围的核辐射泄漏。

二、事故影响分析1. 环境影响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大量的核辐射泄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

土壤、水源以及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超过了安全标准,使得当地居民遭受辐射污染的威胁。

这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渔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当地经济陷入困境。

2. 经济影响福岛核电站事故不仅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整个日本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核电站的爆炸和泄漏导致了大面积的区域撤离和封锁,使得当地企业面临停产、裁员等问题。

其次,日本的核能产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导致了对替代能源的需求增长以及能源成本的上升。

3. 社会影响核电站事故对当地和全球社会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和不安,长期的辐射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此外,社会对核能的信任也受到了严重动摇,人们对核能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结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设计缺陷、管理不善和人为失误等因素。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与教训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与教训

日本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与教训事故发生背景介绍日本福岛在2011年3月发生了一起核电站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日本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这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教训,以期提醒和引导我们今后更加安全地使用核能。

一、事故原因的分析1. 自然灾害的触发这次事故是由近海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所致。

地震造成了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损坏,而随后到来的巨大海啸则对防护设施和备用电源造成了破坏,使得冷却系统失效,核反应堆无法得到有效冷却,最终产生了核泄漏。

2. 设计和建设不符合安全标准福岛核电站的设计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标准,而此次事故发生时已经是21世纪,新的安全标准和技术要求并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

核电站建设所选择的地理位置也存在争议,离海太近,容易受到海啸的威胁,这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维护和管理不善核电站的运营需要严格的维护和管理,但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中,一些必要的维护工作并没有得到及时执行。

特别是对备用电源的维护和检测,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使得冷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了核反应堆过热和泄漏。

二、教训总结1. 更新技术标准和建设设计核能作为一种高风险的能源形式,需要适应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各国应加强核能安全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及时更新技术标准和建设设计,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能符合当前的要求。

2. 加强灾害预防和防护设施建设考虑到自然灾害对核电站的风险影响,选择建设地点时应更加慎重。

对于已经存在的核电站,应加强灾害预防措施和防护设施的建设,确保在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有效防止核泄漏。

3. 加强维护和管理核电站的运营和维护工作非常重要,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特别是对备用电源等关键设备的维护,要加强检测和修复工作,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 提高公众参与和信息透明度核能事故会对公众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信息透明度。

东京 核辐射

东京 核辐射

东京核辐射
东京核辐射事件指的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辐射泄漏对东京地区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一个9.0级地震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导致该核电站的四个反应堆发生了熔毁,并且释放了大量的辐射物质。

尽管福岛核电站距离东京有大约220公里的距离,但由于风向和大气运动的影响,辐射物质被带到了东京地区。

东京在事故发生后的几天里,空气中的辐射水平有所上升,但并未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包括检测空气和水的辐射水平,并建议居民避免长时间呆在户外,特别是在雨天或出现大雾时。

此外,政府还对食品进行了检测,以确保其安全。

虽然辐射水平相对较低,但东京的居民还是担心辐射对他们的健康造成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购买防辐射用品,比如口罩和放射性抗辐射药物。

此外,一些人也选择离开东京,特别是那些有孩子的家庭。

总体来说,尽管东京地区遭受了福岛核事故的辐射影响,但辐射水平并未达到危险程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现在,东京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并继续监测辐射水平。

日本核废水事件

日本核废水事件

日本核废水事件
日本核废水事件是指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福岛核电站释放核污水的问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和引发海啸的事故,导致福岛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失去冷却能力,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为了防止核反应堆过热并避免核反应物质的扩散,日本政府不得不向核电站注入大量的水。

这些注入的水以及污染的地下水由于接触到核燃料棒,被污染成了冷却剂核废水。

虽然福岛核电站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处理,但仍无法将所有的核污水有效去除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宣布计划将这些核废水净化后排入海洋。

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担心核废水排放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许多国家、地区和民众纷纷提出反对意见。

截至2021年,日本政府表示将在2023年开始核废水的排放,先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再以限制和监控的方式排放入海。

政府表示,这种排放方式不会对人类健康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然而,这一决定仍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抗议。

日本福岛核电站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日本福岛核电站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日本福岛核电站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1)发生超设计基准的外部事件。

9级地震引发浪高10米的海啸属于超万年一遇极限事故叠加,已远超出福岛核电站的设计基准。

9级地震导致了外部电网的损毁。

根据设计,地震发生后福岛核电站的应急柴油机紧急启动,保持反应堆冷却系统继续工作,然而由地震引起的海啸,淹没了柴油机厂房,造成电源的彻底丧失,致使全厂断电,冷却系统无法工作。

(2)沸水堆机组结构设计易导致放射性泄漏。

沸水堆机组与压水堆机组不同,压水反应堆产生的推动汽轮机的蒸汽不是由核燃料直接加热形成,因此不带放射性物质。

但沸水反应堆产生的推动汽轮机的蒸汽是由核燃料直接加热,这样的设计在事故状态下,如果需要紧急释放反应堆内蒸汽降压时,只能将带有放射性的蒸汽直接排放,从而导致放射性泄漏。

(3)未设计氢气复合装置。

反应堆燃料组件受热发生熔化后,包裹核燃料的锆合金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然而由于设计年代较早,福岛核电站并未设计氢气复合装置,致使反应堆内氢气浓度持续上升,与厂房内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爆炸。

(4)福岛核电站设计理念为能动设计,事故状态下采用外部电源和应急柴油机供电来处置事故。

(5)福岛核电站最初设计无安全壳,后通过改造增加了一个内层安全壳,但容量较小,而且无氢气复合器及喷淋冷却系统。

福岛核泄漏事故

福岛核泄漏事故

福岛核泄漏事故1. 介绍福岛核泄漏事故是指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一系列严重事故。

事故由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啸引发,导致核电站发生了多次爆炸,核反应堆的燃料棒受损并释放出大量的辐射物质。

该事故是自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仅次于该事故的全球最严重核事故之一。

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核能产业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事故发生原因福岛核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3月11日,在福岛核电站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

地震导致核电站的电力供应中断,使核反应堆无法正常运转。

海啸过后,核电站的备用柴油发电机也被淹没,无法提供紧急电力。

缺乏电力的情况下,核电站的冷却系统无法运行,导致核燃料棒产生过热,并最终熔化,释放出大量的辐射物质。

核反应堆的爆炸也损坏了防护层,使辐射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3. 事故影响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和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员伤亡事故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其中包括数人因辐射过量而死亡。

此外,大量人员被疏散,给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长期的不确定性。

3.2 经济影响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核电站的停产导致电力供应短缺,影响了工厂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此外,追加的辐射检测和清理工作消耗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

3.3 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大量的辐射物质泄漏到大气、土壤和海洋中。

辐射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和影响,使周围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长期的破坏。

4. 应对措施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4.1 疏散和隔离政府迅速疏散了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并将福岛核电站周围设立为限制区和警戒区,禁止所有未授权人员进入。

此外,对受辐射污染的区域进行了隔离,以减少人员接触辐射物质的风险。

4.2 辐射监测和清理政府采取了广泛的辐射监测措施,以确保辐射水平可以及时控制和监测。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随之导致的海啸和核泄漏危机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

地震海啸纯属天灾无法避免,然而核泄漏危机却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祸。

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福岛工业区,同在该工业区内的有福岛第二核电站。

两个核电站统称为福岛核电站。

第一核电站共有6个反应堆,第二核电站拥有4个反应堆。

经受地震及海啸袭击后,第一核电站6个反应堆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情况。

核泄漏原因之一:技术缺陷、设备老化、选址不科学等因素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不断发酵的原因。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反应炉1971年开始运转,运行时间将近40年,严重老化。

据悉,日本很多核电设备不少已是“超期服役”,使用寿命接近或超过25至30年的最长年限。

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

抗震标准老化也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日本早期核电站设计抗震标准为里氏6.5级。

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电站抗震标准,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

但目前日本国内55座核电站中,只有静冈县的滨冈核电站达到了最新抗震标准。

据东京电力公司文件显示,对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地震测试假设,最高只有7.9级,换言之,该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水平,远未达到抵御9级地震的标准。

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当天日本电力公司宣布,其在日本北部女川町工厂的三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

然而,几天后相继传来核电站爆炸和反应堆受损的消息。

部分专家通过媒体上描绘的各个节点的场景为记者勾勒出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大致过程:由于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在地震之初就已自动停止,所以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不会发生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

所谓堆芯熔化,是指核反应堆温度上升过高,造成燃料棒熔化并发生破损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福岛核泄漏是怎样造成的?2011年3月11日,9级地震造成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形成了一场“核危机”。

这场危机对今后的地球造成多大的危害,还在评估中。

福岛核泄漏是怎样造成的呢?地震带上的核电站核电作为目前世界“最安全的能源之一”,其发展一直备受争议。

日本资源相对匮乏,尤其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确定了优先发展核能的路线,并一直未动摇。

因此,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核电,并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核电大国。

55座核反应堆,从北海道到本岛,再到九州,遍布在全国的海岸线上。

其中,以福岛核电站周边区域最为集中。

然而,摊开地图,将日本的经济分布图与地震带对比,不难发现,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的日本,留给核电站的安全之地不多。

2007年7月,日本中部地区新潟县遭遇里氏6.8级地震。

地震过后,位于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厂发生火灾,该核电站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水发生了泄漏。

该核电站距离地震震中仅9公里。

也就是说,核电站处在地震高危地带。

日本本来就是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上述所说的55座核电站,有70%以上位于地震高危区域。

而且2007年的核泄漏,不是日本第一次由地震引发的核电安全事件。

2004年、2005年、2009年,日本都曾有反应堆因地面加速度超出运行设置而自动关闭。

只是因为,没有遭到破坏,应急冷却系统安全启动,避免了核泄漏的发生。

但是,核电站选址过程中,对地质地震的研究考虑确实不够周全。

为此,日本政府也承认,为了发展核电,部分核电站建立的选址,不太科学。

客观的地理环境,需要客观的应对措施。

日本政府也认识到核电站发展与地震带分布的制约性。

2007年,修订地震标准,将核电站设计基础标准提高了约1.5个点。

因此,相对于地震的破坏力,核电站工程设计有一定的防御措施。

据了解,其防御设计的核电站,地震威力冲击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

此次9.0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

只是由于兴建年代不同,科技含量不同,各个核电站的承受能力也有差别。

2007年7月那次地震,其抗震能力只有6.0级。

但实际发生了6.8级,因此破坏性极大。

不管怎么预防,地震带上的核电站,终究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大灾一来,核电站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被海水淹没的柴油机为何福岛核电站具有9级地震的抗震承受力,却依然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与核爆炸事故?这来自核电站应急系统的瘫痪。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

“缺电”是核反应堆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

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

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福岛核电站一切情况是平稳的。

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

本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却不料,由地震引发的海啸,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柴油机被海水淹没,无法正常发电。

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悲剧。

这一“祸不单行”的灾难,直接将地震、海啸的灾难扩大到“核爆炸、核泄漏”。

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了,防卫底线崩溃。

防御系统、应急系统的设计,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纵深防御”。

这意味着首先需要为了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

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

对福岛核电站来说,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将柴油发电机房淹没,是造成应急供电系统不能工作的直接原因。

因为福岛两座核电站的区域封锁,又导致了邻近海边南北走向的两条交通要道被封,加重了救灾的难度。

有分析人士因此指出,为确保核电站安全,在任何紧急情况下,电站内都必须拥有稳定可靠的“多路”供电系统,这是福岛核电站危机给我们的最大教训。

配电装置11年从未检查在天灾面前,万能的人类显得渺小而飘零。

然而,重新审视这次事故。

却发现,“人祸”在前,“天灾”在后。

据了解,1987年到1995年,东京电力公司(经营与管理福岛核电站)曾发现了一些反应堆管道有裂痕和其他结构损坏的情况,但不仅未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也未及时检修。

同时,该公司,还存在“隐瞒事实及提交虚假报告”的问题。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先前要求东电自查,确认是否已充分检查核电站设施。

东电向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递交报告,承认没有检查核电站6个机组的33个部件。

东电在报告中承认,一个配电装置11年来从未接受检查。

这一装置的作用是向一座反应堆的温控系统分配电流。

另外,冷却泵电机、柴油发电机和其他一些冷却系统部件缺乏定期检查。

不作定期检查意味着,检查人员伪造记录并上报。

接到报告后,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要求东电重新检查并递交改正方案。

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改正,便遭地震和海啸破坏,冷却系统受损,引发核泄漏。

据了解,东京电力公司安全记录不佳,造假已不止一次被曝光。

2002年,该公司承认伪造安全记录。

当时发现容器密封数据出现了问题,日本政府勒令东电关闭旗下17座反应堆,全面自查。

而发现问题的正是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了检测核电站容器本身的安全程度是完全密封的,东京电力方面为了作假,他向容器里面注入空气来保证密封程度。

捏造数据行为,并没有让东京电力公司引起注意。

到2007年,迫于舆论压力,东京电力再次承认,自1977年起,在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和新潟县柏崎刈羽核电站199次例行检查中篡改检测数据,隐瞒反应堆故障。

据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东京电力的问题是长期存在“一种否认文化”,否认事故发生可能性,否认核电站遭遇地震和海啸的可能性,否认一次疏漏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可能性……于是,让一切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地发生了。

不得不说,怀着侥幸心理面对安全生产,幸运不是每次都有,倒霉随时可能发生。

这是给我们另一个启示。

只有让可能的事情提前做好防御,才会让不可能存在。

监管有漏洞2004年8月,发生在关西电力美滨核电站的蒸汽泄漏事故,曾夺走5名日本工人的生命,被称为日本核能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事故。

这次事故,在日本引起相当大的震惊,因为本来核电站这样的存在,日本民众有着深深的恐慌与阴影,大抵源自日本广岛、长崎两地曾经遭受过核武器袭击。

然而,民众心理阴影却未让日本在监管体制上有所完善与重视。

如针对2004年的事故,有专家也指出,固然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核电发展、运行、监管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由于日本发展核电主要依循“国策民营”的模式,即由民间企业出头来经营核电事业。

虽然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负有监管权限,但是核电公司主要是自己经营,自己监管。

如此一来,难免会监管不严,糊弄了事。

像此次发生爆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早在1978年就曾发生临界事故,但却一直被隐瞒至2007年才公之于众。

还有专家认为,日本的核电站普遍存在设备老化的问题,发生事故的几率比较大。

据悉,日本很多核电设备仿照的是美国40年前的设备而设计,其中不少已是“超期服役”,使用寿命已接近或超过25至30年的最长年限。

在利益的驱使下,更换设备损耗成本巨大,所以,为安全埋下了隐患。

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

因此,监管机制的创新与改进,也应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编后:日本核泄漏带给日本乃至世界的恐惧远没有结束。

从中国人的疯狂购盐,到美国人的无知加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似乎还只是一个开始。

相继,中国大陆18省检测空气受核辐射污染;日本检出放射物质超标鱼类;日本对大海排低辐射水3430吨,还有6万吨高辐射污水无处安置……这场噩梦,还要演绎多久,无法预料?地震、海啸、核泄漏,灾难来得让人措手不及。

在这些时候,我们除了感受生命如此脆弱,人类在灾难面前没有办法抵御与承受外,一种高度恐慌与消极,牵绊着“2012的预言”充斥街头巷尾。

一丝诡异的气息,半真半假地戏说“地球灭亡论”。

与灾难相伴的生活,无处逃遁。

正因为此,才需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去抵御。

就日本来说,他们从“一个苹果”的国民教育,到“国土狭小”唯有通过强大、入侵才能立足,他们对未知与灾难,怀有深深的敬畏。

这种敬畏,带着一定的悲观主义,让整个民族对待生活克己尽责。

把责任尽到最大,剩下非人力所为的事情,交给上天,交给命运。

于是,有了“二战”后,日本的崛起,有了今日日本的飞速……然而,此次核危机,无疑是日本疏于安全细节,侥幸安全管理的最大教训。

这一课,付出的代价,是全人类经受核辐射对生活带来的不安全感,是地球承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污染。

又何止是教训?或许,我们的企业不是在研究原子弹,不是在进行核电开发,但是对安全的认识,对安全管理的原理是一样的。

一次疏忽,留下的恶果,可能是毁灭性。

留下的阴影,可能是一生甚至时间也无法磨灭的。

内容标签:文章来自来自南粤安全文化网/dissertation/detail.aspx?id=58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