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

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马克思主义典型论(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

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

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名言

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名言

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名言
1. "作家是自己作品的太阳,作品是作家的镜子。

" - 塞万提斯
2. "作品是作家所留下的足迹,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 - 瓦尔特·本雅明
3. "作家的作品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磨镜石,透过它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灵魂。

" - 毛姆
4. "作家写作的是他们的内在欲望,作品是他们的精神投射。

" - 奥斯卡·王尔德
5. "作品是作家的孩子,他们赋予他们生命,喂养他们成长,并最终放手让他们走向世界。

" - 伊莱·维泽尔
6. "作品是作家在历史中所留下的印记,是他们与读者永恒的连结。

" - 高尔基
7. "作家的作品是一面反映他们自身的镜子,也是一扇窥探他人内心的窗户。

" - 弗兰兹·卡夫卡
8. "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一种心灵的表达,是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解读。

" - 阿兰德波顿
9. "作家的作品是他们的声音,是他们与读者交流的桥梁。

" - 爱默生
10. "作品是作家的遗产,是他们与后世相连的重要纽带。

" - 查尔斯·狄更斯。

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

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

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汉语1101班孙贺媛文学本质问题,自有文学思想开始就是人们思考与追问的对象;文学是什么,是过去所有文学理论专著和教材首先回答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思考、追问和回答文学是什么的历史。

要探讨文学的本质,我们首先要面对文学的事实,也就是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观存在的具体现象。

可以说,文学是通过文本的中介联系着作者、世界、读者等方面的感性的复杂存在。

是一个凝聚着审美经验的语言文本,这就是文学的事实。

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文学事实表现出特殊的风貌,作者、文学作品、读者都呈现出具体的新形态,中国的文学事实不同于西方的文学事实,古希腊的文学事实也不同于18世纪、20世纪的文学事实。

人们面对文学,总是在面对具体可感的文学事实。

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就是立足于这些文学事实基础之上的。

这里,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一.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识)这一观点来源于生活本质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论,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地摹仿,并主张要摹仿生活中的好人,这可视为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的源头。

从文艺复兴到十七、十八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了占压倒性优势的“镜子说”。

莎士比亚将“镜子”看成是文学自始至终的目的,他在《哈姆雷特》中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之口表达了他的这一文艺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①在莎士比亚那里,文学始终是人生的镜子,时代的镜子。

十八、十九世纪“再现说”开始流行,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真实地再现生活,“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象它原来的那样。

”②在别林斯基看来,只要再现了生活,反映了生活的原样,作家就已完成了他的使命,文学也就实现了它的目的。

举例试论述文学四要素

举例试论述文学四要素

举例试论述文学活动四要素怎样使抽象的文学理论术语变成有趣吸引人的普通家常,我觉得一个适宜的例子很重要。

通过一个可以引起共鸣的例子来进行论述,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文学理论中很重要的文学活动包括四个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单就从文字看来的确很抽象,看起来很难懂,觉得就只是一堆文字而已,对我们来说没多大的用处。

如果我想通过我的语言让大家懂,这是需要一定的证据支撑的。

所以,我想要举一个特别通俗的例子,广大女生都特别喜欢的例子来帮助大家了解。

犹记得2014年前红的一塌糊涂的韩剧《继承者们》,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寝室一边吐槽一边追剧,那阵势快赶上春晚了。

就这样一部被无数追剧党深深大骂编剧脑残的韩剧,创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这部剧中,金牌编剧金恩淑用她一贯擅长的语言与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我们每个人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它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的种种现实:职场、家庭、爱情、亲情、朋友···当然也有反应主观世界我们自己会遇到的种种,例如:在年龄面前爱情的选择,在秘密面前友情的选择,在金钱面前亲情的选择···这都是我们简单日常中所会面临的问题,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在观剧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共鸣。

在《继承者们》这个世界中的处处都是我们真实世界的一个缩影,所以引用别林斯基的观点: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这也说明了世界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文学离不开世界,世界是文学之源,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

而从作者即编剧金恩淑的角度和立场来说,她写这个剧本时肯定融入了她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并且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

我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金恩淑的每部作品都是她所一直期望或幻想的事,是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遇到或不可能实现的事。

她写过很多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那些爱情都是那么让人羡慕,而现实中,她已是一个男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了。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文学概论(2013-2014)

文学概论(2013-2014)

文学概论导论:1、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

五大任务:文学活动论(发生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2、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的关系。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3、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文学理论是进一步学习文艺学其他学科的基础。

提高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我们分析、处理文学现象的能力。

文学活动本质论:1、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源于社会生活并依存于社会生活。

这不仅是文学本身的特殊需要,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所致。

也就是说,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和其他社会意识现象一样,同样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同样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文学高于生活。

文学是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是作者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2、艺术真实的三个要素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3、文学的主体性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4、文学活动中的四者关系(P41-42)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是一个相互依存渗透作用的有机整体,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表现在:①世界是文学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文学作品反映的对象(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②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传达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的主体;(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因为阅读使作品具有存在的价值;(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及活动中个案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属于人学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文艺学是对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文学活动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读者、作品。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用一定的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来阐明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的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想做理性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中的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文艺研究领域中应用性和实践性最强的一部分,是文艺学诸多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

5、文学史文学史是文艺学三个分支之一,它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形态,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伦、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论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论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论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摘要文章、作品是作者写出来的。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都取决于作者。

作者在写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但客观事物又是写作的对象,它是不依赖作者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因此,要写好文章和作品,必须厘清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此从写作主体受客体的制约、写作主体高于写作客体两方面对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关系写作是“认识一反映”活动在文字信息传播中的体现。

任何写作活动,都必须要有写作的主体和写作的客体。

在写作活动中,写作的对象和源泉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主要又是人,是人的精神现实;在尚未成为作者写作对象的客观现实中,人与大自然、与社会环境对立着。

在这个对立中,人是主体,他身外的自然与社会,则是客体,是对象;但是进入写作过程之后,客观现实,包括人以及环绕他的自然和社会,都转化为写作的对象,而与作者对立着。

这时,只有作者才是主体,而原来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主体的其他人,都转化成了客体,成了写作的对象,不再具有主体的性质。

在写作完成以后,写作主体把自己对象化在文章之中,从而实现了向客体的转化。

进入接受过程以后,文章作为客体又与作为主体的读者对立着。

这时的主体是接受主体。

而包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主体创造性,从接受主体角度来看,已转化为接受对象的客体了。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写作主体受客体的制约社会生活是产生并形成写作客体的本源,它对主体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生活形成写作主体写作主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离开了特定的社会生活,任何人都无法设定和确立自己的写作客体,没有对象,当然也就丧失了主体的地位。

写作主体形成后,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如果主体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写作资格,即使写出文章来,也会由于落后于现实生活,而变成失败之作。

俄国作家果戈理之所之发生亲手毁掉《死魂灵》第二部手稿的悲剧,原因正是在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摘要: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例,通过分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经历,本身的人格魅力对其作品的影响,从而论证世界、作者和作品的关系。

关键词:世界作者作品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n.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这里我们将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例,通过分析奥斯特洛夫斯基
的生活经历,本身的人格魅力对其作品的影响,从而论证世界、作者和作品的关系。

一、世界作为作品的基础
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其中既包括客观世界的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也包括主观世界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宗教信仰上的超验世界。

作品中所反映的世界同时也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与折射。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土壤,它在其中产生、形成、发展。

作品反映世界,同时也是世界与读者沟通、对话的桥梁,而世界为作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学无法离开世界而独立存在,他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环境促成文化心
理同时带来了作品的差异。

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例,看看世界对作品的影响。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正如他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所说“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

……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那正告诉了我们作品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源于世界,所以作品源于世界。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源于他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活经历。

他作品中的钢铁形象保尔.柯察金的塑造正是以他自身为原型塑造出来的。

在保尔的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指向。

保尔这个形象既有艺术上的虚构,又有生活的真实。

其真实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对生活以至世界的解读。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成长道路上的影子,作者的成长环境、时代及生活遭遇对作品的影响正是世界对作品影响的鲜明体现。

作品中的细致描写“被病魔严酷袭击的保尔,一面向怠工行为展开斗争,一面带头劳动,掀起竞赛。

他每天天亮之前,拖着那双浮肿僵硬的脚,主动为同志们预备好开水和热菜,尽管保尔一连一天发着高烧,仍然用一把大木铲在铲雪。

”如此的精彩的描写,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又怎能如此生动的诠释呢。

可见,艺术源于生活,世界对于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品只有深刻的反映了生活,才能够更具有说服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更加
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战争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

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没有对战争的切身体验,怎能把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艺术服务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艺术源于真实。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遭遇和生活环境对创作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影响。

世界作为作者生活、写作的基础,会对作品的巨大影响。

世界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不仅是意象的来源,还是主题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
对于作者的解读从古代开始就有迹可循。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都体现了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

作品是对人心中所思所感的艺术再现。

不同时期的作品也都随着不同时期的作者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以及对文学活动不同理解。

通过作品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与感,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实际
上,文学活动是作者的一种感情表现活动。

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他写作品既是心声的宣言,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古罗马文论家郎加纳斯在《崇高论》中曾说作品的崇高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

”伟大的作品必须有相应伟大的心。

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是这样回答的:“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

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由此可见,作者有一颗包容世界的心,他对作品用心,希望有着深刻的思想,有感染人们使人向上的作用。

以达到激励人们,让人勇敢的目的。

作品中保尔也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同样,这何尝不是作者坚强不屈精神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作者直面困难,永不放弃。

顶着病魔坚持创作,不放弃生活,正是这种精神,才能够塑造出保尔那般的钢铁战士。

作品是作者品质的折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投射。

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作者的情感同样也赋予了作品以灵魂,将一种深
刻的思想传递给读者。

作品正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化身。

以上几个方面说明了作者的个人思想、品质、观点对他作品的影响。

很明显,在作者的作品中,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情感,铸造了一个他情感折射的世界。

由以上可见,作品意象的选择,主题的形成,情景的描写都受到了作者的经历、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从而得出,世界作为作者的生活环境,对作品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着作品的取材、意象等方方面面,而作者作为写作这项活动的执行者,将自己的情感、观念等灌注到作品中,是作品成为作者主观情感的承载者。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63
[3]孔子.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旬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