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大茶山简介

合集下载

西双版纳茶区

西双版纳茶区

西双版纳茶区,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是中国的热带雨林区之一,也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

西双版纳茶产区拥有众多的茶山,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大茶山:
1. 易武茶山:易武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的茶叶集散地,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易武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高、味浓、回甘、耐泡”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2. 倚邦茶山: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倚邦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高锐、汤色橙黄、滋味醇厚”的特点著称,其中以倚邦小叶种茶最为有名。

3. 攸乐茶山: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东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攸乐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浓郁、口感醇和”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喜爱的珍品。

4. 革登茶山:革登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革登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汤色橙黄、香气高锐、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5. 莽枝茶山:莽枝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莽枝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汤色橙黄、香气浓郁、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喜爱的珍品。

6. 景迈茶山:景迈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景迈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浓郁、口感醇和、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以上是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的简要介绍。

这些茶山的茶叶品种、生态环境、制茶技艺等各有特点,因而出产的普洱茶品质各具特色,有的以香气高锐著称,有的以汤色橙黄著称,有的以滋味醇厚著称,都是普洱茶中的佳品。

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
-------------------------------------------------------------
下载银行【】 提供免费绿色软件下载------------------------------------
第二部分:六大茶山考最为优质的茶叶(图)
提到云南茶叶,人们想到的是普洱茶。提起普洱茶,人们想到的则是“六大茶山”。这是因为六大茶山是孕育普洱茶的最初襁褓,并且在此后源源不断提供最为优质的茶叶,帮助普洱茶以特殊的秉赋奠定了“名重于天下”的地位。其实,六大茶山与普洱茶那种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就有记载。 《普洱茶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阮福的《普洱茶记》,数百字的短文,四次提及“六大茶山”。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普洱茶记》中,六大茶山的地名在不同的史志中,是不一样的。清代学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及《滇海虞衡志》和《云南通志》中的六大茶山是一致的,分别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也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比较流行的说法;而在思茅厅采访笔录中,六大茶山成了倚邦、架布、、蛮砖、革登、易武;1962年出现在《云南日报》上的六大茶山,却是易武、景迈、勐海、南糯、布朗及攸乐。《普洱府形势》中说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等五山归倚邦土司管辖,曼撒茶山归易武土司管辖;而《思茅厅界图》认为古“六大茶山全在澜沧江东岸”。

新的六大茶山

新的六大茶山

新的六大茶山新的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分别为:南糯、南峤、勐宋、布朗、巴达和景迈茶山。

其中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海县境内,位于澜沧县的景迈茶山也与勐海紧紧相连。

新六大茶山其实并不“新”,它们同样有着漫长的产茶历史,新的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分别为:南糯、南峤、勐宋、布朗、巴达和景迈茶山。

其中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海县境内,位于澜沧县的景迈茶山也与勐海紧紧相连。

新六大茶山其实并不“新”,它们同样有着漫长的产茶历史,山上也遍布着古茶树。

例如,布朗茶山的主要居民——布朗族,是最早种植茶、饮用茶的“濮人”的后裔。

布朗山最大的“濮人茶园”在老曼峨寨,这里的布朗族有上千年的居住史,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古茶树。

而位于勐海县西部的巴达茶山树龄达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更是驰名中外。

新六大茶山的兴起并非偶然,除了历史悠久,它和古六大茶山一样具备出产优质茶叶的自然优势。

从地理环境来说,这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大茶山处在北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混交的位置上。

北面横断山脉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干冷气流的南下,南边又受惠于印度洋暖湿的热带季风,使新六大茶山年均气温在18°C左右,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年雾日达到128天,茶园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带。

正是其典型的“山高雾大”的特征,造就了大叶种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所产茶叶品质自然绝佳。

此外,新六大茶山地位的稳固还在于取材于斯的企业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建立现代化的生产销售方式,满足现实市场需求,为其带来高速的发展。

如果说江内(澜沧江东)茶区曾经代表了手工作坊入山做茶的生产方式,江外(澜沧江西)茶区更得益于抓住茶庄大量兴起、新式茶园涌现,乃至机械化办厂制茶的一个个重要机遇。

从1908年恒春茶庄的成立,到1938年至1940年间思普局南糯山实验茶厂(后归并到勐海茶厂,其旧址现为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及至佛海(勐海)茶厂的涌现,古今六大茶山在此期间已悄然完成普洱茶重要产地和技术中心的角色转换。

新六大茶山之南峤

新六大茶山之南峤

新六大茶山之南峤展开全文南峤(如今名为勐遮)是享有盛誉的普洱茶源头之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原南峤县),是新六大茶山之一。

南峤(勐遮)地理环境南峤镇地处勐海县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28′-100°10′,北纬21°62′-21°91′之间,距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是云南省较大的坝子之一。

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11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255米,海拔相对高差975米。

年均气温为18.4℃,年均最高气温26.1℃,年平均最低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1.6毫米,雾日约100天,相对湿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盖率为43.9%。

素有“滇南粮仓”、“版纳粮库”、“渔米之乡”之称。

南峤(勐遮)古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风光秀丽迷人。

南峤(勐遮)四周的山属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受孟加拉湾的潮湿气候和干暖西风的交替控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又干湿分明。

南峤(勐遮)的历史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

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据史料记载,满清雍正七年(1729年),满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南峤)、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古茶树分布南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曼岭村曼岭大寨和南楞村委会南列村民小组。

古茶园占地面共5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红毛树、火碳果树等。

古六大茶山简介

古六大茶山简介

古六大茶山简介古六大茶山,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易武(漫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易武(漫撒),“美女蛇居住之地”六大茶山东部,紧靠老挝边境,勐腊县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

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

易武茶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

倚邦,“有茶树、水井之地”勐腊县最北部六大茶山中,海拔最高,包括习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明后期到清末,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

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曾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

蛮砖,同“曼庄”,意“大寨子”倚邦以南,勐腊县其古茶园在勐腊县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的最好,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个村委会辖区,史载“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清末明初时“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

革登,“很高之地”倚邦以西,勐腊县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地位特殊,有傲人的名气。

革登老寨过去的茶园已毁,只有直蚌、茶房一带存留古茶树莽枝,“埋铜(莽)之地”紧连革登茶山,勐腊县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茶山最兴盛的时期。

目前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老村寨攸乐,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景洪市基诺乡,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莽枝、孔明山相望如今攸乐的茶园面积已位居六大茶山之首。

清代二百多年间,攸乐山没有茶庄,攸乐人只做竹筒茶和茶膏。

文章来源:都康堂普洱茶。

茶叶产地介绍-各大名茶山简介与口感特点

茶叶产地介绍-各大名茶山简介与口感特点

●老曼峨古茶山的介绍和老曼峨普洱茶的口感特点老曼峨古树普洱茶的特点:条形肥壮厚实、紧结显毫、汤色剔透明亮、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巴达古茶山简介及巴达山普洱茶的品质特点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巴达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

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

, l.茶汤香满于喉舌,苦稍长,微涩.轻度收敛.第三泡以后渐显柔顺细滑感.舌面收敛后出现凉感.●曼撒古茶山资料介绍和它的普洱茶口感曼撒古茶山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曼撒古茶山普洱茶的特点与口感: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无量山古茶山简介和无量山普洱茶特色无量山的位置: 无量山位于横断山脉南段,处云南“滇西纵谷区”中部,山高谷深,气候温湿.位于景东县西部,北纬23°57’——24°44’,东经10°22’——101°04’之间。

西北起于南涧县,向西南延伸至镇沅、景谷等地,西至澜沧江,东至川河,景东县境内面积2581平方千米。

无量山古称蒙乐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

山体支脉向东西两翼扩展而呈扇形,地质结构有石灰岩、砂岩、页岩、低谷、平坝和丘陵。

生长针叶、阔叶及混交林,除思茅松分布较广外,还生长着稀有珍贵林木。

无量山普洱茶的特色: 山高则温低,芽叶生长通常较慢,光合作用充足。

无量山茶得天独厚,垄断了天时地利的优越自然条件,因此用无量山茶叶原料生产的茶,内蕴独特香气。

生茶清香,生津止渴;熟茶醇厚,韵明香高。

古云“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最后的寻访:六大茶山的行走记忆

最后的寻访:六大茶山的行走记忆

敬。 寻茶 之旅
蛮砖 山 . 廑盛衰 的曼 庄老赛 几
蛮 砖山 的曼庄 老寨是 寻访 的第

站.它 是茶 山的 缩肜 .浓缩 了茶
山 的现状 。新 中国 建国 以前 .曼庄 老 寨一直 都是 蛮砖 茶山脚 脏 .它 侧 卧 在茶 山 怀 中 ,哺 育 着 土著 居 民 .也哺 育着 历代 因军屯 、 民屯而 来 的汉民 。到此 停顿 和落 地生根 的 人一 般都 认为 .这 里已是 世界 的尽
工棚 里 。笔者 问他 : “ 会不 会一 直留 下来? 年轻 你 人的 眼 中闪出 一丝惆 怅 , ( 在这 里 l 找不 着老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不 了寨 .留 下来 干什 么7 依照 民工 工头— —年 轻 时被 熊 拍掉 了一只 眼睛 的瞎子 李 四的话 讲 , 林 湾万 竹 了。笔 者心 里估 摸
c , 回
最 后的 寻 访 : 六大 茶 山 的行 走 记 忆
舷 盆 锄 施 ‰ "
蕾 平阳


了勐 海县 境内 的布 朗山 .
年 秋生 平 目通 ±
^ 、基诺人 .向来如 此。
.懈
在 西 双 版 纳 还 有 六 大茶 山—— 蛮砖 山、莽 柱 山、革 登山 、
倚邦山、易武山和基诺山.它们同
在历代的官方地理文献里.六大茶 庄寨爆发了一场瘟疫.瞬息之间便
总 体米 兑,人大 荣II I 至今仍 址地 广人 稀 . 邪 些埘 移 大 一 的荣 { 阔 或{儿 林 .部 雇佣 象蹙 r人 数 不 等 的 I : 人 一一 这样 的现 象历 史 II现 过 r l :I 1 E 卫 I.峦 砖I 曼庄察 闪 : l j 茶 而兴旺 .利 荣 .贩 ・ 荣 的收 髓 , 把察 的 少 人. 滋弊成 r 豸 { 南甲 一 片的豪 门 ,似 J 拗 凋零

西双版纳新六大茶山介绍

西双版纳新六大茶山介绍
苦涩显,苦重於涩,且苦难化,回甘尚好,,生津一般 水性:柔而稍薄喉韵:层次尚好茶韵:水柔香甜,层 次感明显耐泡度高,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有特殊气 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
南糯
• 南糯山在云南省勐海县东部,距县城约30公里。是西双版纳有 名的茶叶产地。南糯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 在傣语里面,南糯是“笋酱“的意思。南糯山平均海拔l 400米。
• 南糯古茶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 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 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显著名的古茶山、 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相传,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 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 期,南糯茶山—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在栽培利用茶树。 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 后迁来的。
• 古茶山属于勐混镇行政区。海拔1400-1700米之间,山峦连绵, 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 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 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分布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 面积8010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 馥郁,滋味浓厚域。
• 帕沙茶叶品质特点:帕沙古树普洱茶,品饮时古树普 洱茶苦涩明显,帕沙古树普洱茶苦涩味若是化开之后, 满嘴生香,清凉甜香中会生津明显,其中最主要也是 最受人们欢迎的,就是帕沙古树普洱茶山野气息韵味 充足。
贺开
•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 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 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六大茶山简介
1、布朗茶区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

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的成名得益于老班章,传说中的老班章以“霸气”著称,所谓的“霸气”,一口茶汤下去,茶气充斥全身,振奋着你每个细胞。

围绕老班章的还有新班章,班盆,贺开,老曼娥等,老曼娥寨子主要以布朗族为主,布朗族的先祖是最早种茶的,目前还保留着数以万计的千年古茶树,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纯朴的民风,优良的制茶传统,不错的口感,是布朗族引以为傲的,目前年产古树茶约有150吨左右,个人认为茶品质和老班章各有千秋。

2、易武茶区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目前称易武乡。

在清道光年间,易武是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

“滇海虞衡志”记载“普洱六大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

到清朝光绪年间,易武已经成为江北六大古茶山政治、
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

但到了清末民初,六大茶山逐渐衰落,茶林大量被毁,产量大幅跌落,到80年代,甚至懂得普洱茶的人也已经寥寥无几。

易武有两个地方产茶:落水洞和曼撒(曼撒属六大茶山之一),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

易武茶区的土壤是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成土条件下风化发育而成的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土,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富余,土壤的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在湿热作用下,能提供给茶树生长充分的养分,使易武茶区的茶根深叶茂。

另外,易武茶区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茶区内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他们与古老的茶树一起,构成了易武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易武茶山的茶树大多数是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叶种古茶树,成品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

尤其是陈旧的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

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上佳。

因易武茶品质优异,目前市面上赝品特别多。

可根据两个特点鉴别:一是易武古茶茶叶背面的纹路特别凹陷(民间又称排骨纹);二是易武生茶在品饮时牙齿有明显的紧涩感,并且停留时
间很长,令口腔感觉非常洁净,生津。

熟茶也能明显感觉这样口感。

3、景迈茶区
景迈地处云南省澜沧县,拥有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古茶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生态环境一流。

据缅寺木塔石碑记载,景迈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栽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被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

景迈山古茶因生态条件好、茶树根系发达而品质一流、兰香馥郁、茶质浓厚,是加工制作普洱茶的顶级原料。

1950年,当地最后一个布朗族头人苏里亚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还将一袋5公斤重的古树茶作为珍贵礼物亲手送给毛主席。

行家公认,景迈古茶香气最好,是普洱茶当中的名门闺秀,上上之选!
4、南糯山茶区
景洪市与勐海县交界的南糯山,是一个盛产名茶的著名古茶山,上个世纪50年代,云南省茶科所在山上发现了有800多年历史的栽培型茶树王,南糯山由此被国内外茶叶专家认为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近年来广泛推广的勐海大叶茶、云抗14号、勐海长叶白毫、云抗10号等良种均选育自南糯山的群体种茶树。

目前是最主要的茶叶产地。

优质的南糯山茶毛茶有花蜜香,生津一流,被誉为普洱茶当中的小家碧玉,清丽可人。

是形成普洱茶“勐海味”的重要基础。

南糯山茶同样分老树茶(古树茶)和新茶园茶,古树茶栽培时间长的已达数百年历史,新茶园茶指近年来栽种的茶树,树龄不超过20年。

产量高于老树茶。

5、勐库茶区
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云南有3种,分别是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风庆大叶种。

勐库大叶茶属于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

享有“勐库良种,世界名茶”,“云南大叶种正宗——勐库大叶茶”,“云南大叶品种英豪”的美名。

勐库茶的特点是香气弱但滋味浓强,茶汤入口粘稠如米汤,特点鲜明,非常适合制作加工成普洱茶长期存放。

勐库茶以勐勐河为界分东半山、西半山。

东半山茶毫多显白,甘甜,一芽三叶四叶都有毫。

西半山茶不显毫,二叶以后毫少,但茶质较东半山浓强。

勐库茶初闻茶汤和叶底香气极弱,但品饮数杯后满口生香,且生津回甘。

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

1、南糯山茶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
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具有花香、兰香和蜜香。

2、南桥茶山:位于勐海县勐遮最大的坝子,茶品特点: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香气花蜜香。

3、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

茶品特点: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成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香气一般花香。

4、景迈茶山:位于澜沧县惠明乡与勐海县勐满乡紧紧相连,茶品质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香气花蜜香。

5、布朗茶山:位于勐海县南80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主要聚居布朗族为主,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

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

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特别是以老班章茶为代表,是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6、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县城西58公里,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

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树王。

巴达山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茶叶味苦涩,
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