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言语..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是学前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言语是儿童表达、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对于他们的言语能力的发展的了解,对于儿童教育和言语康复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概述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介绍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一、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主要特点1. 音节和语音的掌握:3至4岁的学前儿童会逐渐掌握语言中的不同音节,例如辅音和元音,并能够准确地发出这些音节。
他们还能辨认和模仿简单的语音,并开始熟悉并使用常见的词汇。
2. 词汇和句子的应用:4至6岁的学前儿童会增加词汇量,并能运用多个单词来组成简单的句子。
他们开始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并能描述和解释简单的事件或事物。
3. 语言理解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学会通过语言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信息。
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指令来完成任务,并能理解同伴之间的对话。
二、影响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言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丰富的语言输入、亲子互动和鼓励对于儿童的言语发展至关重要。
2.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良好的言语发展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学前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和交流机会。
3. 个体差异:每个学前儿童在言语发展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儿童可能存在发音不准确、词汇量较少或语句表达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干预方法1. 语言模仿: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音模仿和激励,引导学前儿童模仿正确的发音和语句表达方式。
2. 语言游戏:通过有趣的语言游戏和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激发学前儿童的语言兴趣和表达欲望。
3. 言语康复:对于存在言语障碍的学前儿童,可以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针对具体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他们改善言语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对于儿童的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言语发展,家庭和学校应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同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儿童充分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言语

四、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可分为以下两类语言。
1 外部言语
2
内部言语
1.外部言语
人们之间的交际是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 进行的,这些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即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2. 书面言语
第一节 言语概述
四、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 :情境性
独白 :连贯性、 缺乏支持性
有个小孩叫小杜,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 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 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洒了醋,湿了布。
词汇
(二)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 2.词类范围的扩大; 3.词义理解逐渐准确和深化
1. 词 汇 数 量 的 增 加
词汇
幼儿掌握的词汇的数量和质量 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1)词汇量迅速增加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2)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 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
三、言语发展阶段(3—6岁)
语音
3—4岁是语音发展关键期
3岁 幼儿掌握1000至1100个词 4岁 幼儿可掌握1600至2000个词 5岁 幼儿可掌握到2200至3000个词 6岁 幼儿可掌握 3000到4000个词
名词、 动词
副词、 数词、 量词、 连接词
• 2.自然成熟说 • 勒纳伯格
• (三)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言语准备期(0—1岁)
言
语
发 展
言语形成期(1—3岁)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2.范畴知觉
• 成人对语音的知觉通常是间断或者范畴性的。 • 婴儿早在一个月的时候便会出现这样的能力。
(二)语音 的产生
• 婴儿发音的规律:单音 节—双音节—多音节—有 意义语音
1.反射性发音
2.呀呀语 (1)特点
毫无意义,以发声 做游戏而得到快感
不同种族和生长在 不同社会文化环境 下的所有婴儿发出 的声音都很相似。
(2)呀呀语 的发展过程
1 语音扩充,即逐步增加符 合母语的声音。
2 儿童在这一阶段又呈现出 语言紧缩的现象,即逐步淘 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
呀呀语
二、言语阶段的发展
• (一)语音的知觉 • 1.音位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 儿童对于语音的感知开始跟一定的意义、一定的语言系
统结合起来。
胡建人 HF
• 如闽方言大多是没有“f”这 一辅音的,只能用“h”代替 (其实很多应当发f的字在 闽方言中就是以h打头 的),因此就有了“胡州” 这一全国皆知的“胡建”的 梗了
2 词的语音表现的建立
• 儿童在言语阶段语音感知特点还表现为建立词的语音表象。 • 儿童能够识别他们自己还不能够发音的词,这种现象被称
为“fis”现象。
(二)语音的产生
• 1 单词句和双词句阶段(12-24个月) • (1)发音收缩现象 • 儿童的发音基本上属于母语的范畴 • (2)使用发音策略Biblioteka 2 后期的发展(2岁以后)
语言和言语 的关系
• 语言(language)是由语音、语义、 词汇等要素构成的符号系统。
• 社会现象
• 言语(speech)是个人使用语言的 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第九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与教育

(三) 相互作用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 提出了认知相互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 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儿童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发展 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语言能力的获得亦然。
(一) 学前儿童言语内容的发展
语音的发展: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言语知(言语听觉、言语动觉)的 精确化,儿童的发音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3—4岁期间发展最为迅速。 儿童发音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 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儿童对韵母的发音较易掌握,正确率高于声母 儿童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语音意识的出现
(二)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言语的高级形式, 它不是用来和人交际的言语,而是自己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言语形式,具 有调节自身心理活动的功能。它的发音隐蔽,而且比外部言语更概括和压缩。 游戏言语 问题言语
(二)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书面言语的发展:书面言语是指以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为传播方式的言 语。幼儿期书面言语的学习涉及的主要是识字和早期阅读。。 儿童识字 早期阅读
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 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连续发音阶段(4-8个月):在这一阶段,当儿童吃饱、睡醒、感到舒 适时,常常自动发音。这个阶段的声音不具有任何符号意义。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在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连续音节不只是 同一音节的重复,而且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 多样化。同时,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语音。
(二)语音理解的准备
简述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吼叫期(0-6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吼叫、啼哭和咿呀声与人交流。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开始尝试模仿大人的语音。
2. 单词期(6-12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出简单的单词,例如“妈妈”、“爸爸”等。
他们能够与人建立起一定的语言联系,并能够使用简单的词汇进行基本的沟通。
3. 早期语句期(1-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组成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例如“我要喝水”、“我不喜欢”等。
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4. 增长期(2-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并能够用较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并能够描述事物的属性、动作和位置关系。
5. 发展期(3-4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故事情节。
6. 成熟期(4-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趋于成熟。
他们能够流利地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理解和运用更抽象和复杂的语言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和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而在其他方面可能稍有滞后。
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刺激和支持对于促进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互动,以及鼓励和赞美孩子的语言努力,都是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已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半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填空1、言语的作用有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和言语的交流功能。
2、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为: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4、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7、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
9、判断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有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
10、一岁半到两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期。
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但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于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
11、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是指3~6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和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日渐成熟,这对他们的将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言语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固定的兴趣,并能口头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例如,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使用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语言结构。
其次,思维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解决问题和思考能力的逐渐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官经验,而在6岁左右,孩子们的认知逐渐由感官向抽象概念转化。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天上会有云彩?”和“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并且可以逐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能力如何培养呢?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他们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讲故事,唱歌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能力,并且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简单并且清
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孩子提问,让孩子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在解答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和孩子讨论相关的认知知识,并且引导孩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总之,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并且也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希望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言语和思维发展,并且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指导,让孩子们在言语和思维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习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习题及答案言语是人类社交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儿童的言语发展对于他们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本文将提供一些习题及答案,以便大家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
习题一:简述儿童言语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列举每个阶段的特征。
答案一:儿童言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语言期、早期语言期和语言爆发期。
1. 前语言期:一般从出生到12个月左右。
特征包括:婴儿开始通过哭声、表情和姿势等非语言方式与人沟通;6个月左右开始发出一些元音和辅音的音节;9个月左右开始发出一些类似“咿呀”、“啊啊”之类的“假词”。
2. 早期语言期:大约从12个月到24个月。
特征包括:儿童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词语,如“妈妈”、“爸爸”等;15个月左右开始使用简单的短语,如“给我”、“拜拜”等;18个月左右开始进行简单的“对话”。
3. 语言爆发期:大约从24个月开始。
特征包括:儿童开始迅速学习新的词汇,平均每天3个新词左右;使用的句子逐渐变长和复杂;开始将词语组合成句子来进行表达;开始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
习题二:描述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案二: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包括:发音不准确、声音模仿、语音规则的逐渐掌握。
1. 发音不准确:儿童在学习语言发音时,因为面部肌肉的发育尚未完善,技能掌握不熟练,所以常常出现一些发音错误,如将/r/音发作/l/音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发展的进步,这些发音误差会逐渐减少。
2. 声音模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儿童常常通过模仿他人的语音来学习正确的发音。
他们会观察和听取成人的语音,并尝试模仿。
这种模仿能力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
3. 语音规则的逐渐掌握:儿童会逐渐学会区分母音和辅音、发现和掌握语音规则,如发音的连读和音调变化等。
这是他们逐步提高语音表达能力的关键。
习题三:解释语言发展的社会和情感影响因素,并给出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言语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言语表现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9 课时第一节言语概述一、概念(一)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
现在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大约有5500多种。
语言有下列基本特性:意义性;结构性;能产性;社会性。
(二)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
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言语的种类言语根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口头言语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想一想】老师上课是独白言语吗?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各有什么优势?(二)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想一想】朗读和默读属于什么口头言语还是书面言语?书面言语主要有三种形式:写作、朗读和默读。
书面言语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
古书、邮件等。
【想一想】为什么说朗读、默读是书面言语?独白言语与书面言语有什么区别?1.书面言语无法借助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其表现力;2.口头言语活动中,发言者和听众不能再感知前面的词。
(三)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的存在也是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的一个标志。
具有三个特点:隐蔽性;片段性;压缩性。
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称为外化,反之称为内化。
【想一想】老师讲课的过程显然是外化,那么同学们听课的过程是不是内化?如何更好的外化与内化?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辩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言语?(一)区别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二)联系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四、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语言因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交流即是社会化的体现。
语言成为幼儿社会化的工具和主要方式之一。
(二)言语使得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由于语言的作用,幼儿可以借助词把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以便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词理解事物和分析比较事物,以及将事物进行分类概括等等。
(三)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言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使幼儿能够自我调节功能和接受他人调节与支配的功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言语活动是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对他人言语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包括个人发出、表达思想的言语信息。
一般来说,接受性言语(感知、理解)先于表达性言语的出现。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影像观察】观察婴儿言语发生过程的记录片言语发生的准备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发音(说出词句)准备和理解语词的准备。
1.发音的准备婴儿的发音准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1~3月)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
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
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
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
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
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 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
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
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听起来很像是在说话。
当然,这些“话”仍然是没有意义的,但却为学说话做了发音上的准备。
这一阶段,近似词的发音更多,同时,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
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
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
虽然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但毕竟能开口说话了。
2.语音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近期的研究又发现,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而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变异予以忽略。
语音范畴知觉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分辨不同的语音(两个范畴之间的差异)自然无法理解词义,但如果不能忽略同一语音范畴内的各种变异(如说话个人发音的差异等),语音便不再具有稳定性而成为因人而异的不可理解的东西。
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
(2)语词理解的准备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
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
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
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
【实验研究】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
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
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
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
这足以证明,儿童反应的主要对象是语调和说话时的整个情景,而不是词,他还不能把词从语音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
一般到了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
到这个时候,儿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
1岁左右,儿童能理解的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从1岁起,儿童进入了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
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儿童便初步掌握了本族的基本语言。
所以先学前期,是儿童言语真正形成的时期。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1~1.5岁,儿童理解言语的能力发展很快,在此基础上,开始主动说出一些词,2岁以后,言语表达能力迅速发展,逐渐能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不完整句阶段(1)单词句阶段(1~1.5岁)此期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言语理解方面。
同时,他们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
这一阶段儿童说出词有以下特点:①单音重叠。
这阶段的孩子喜欢说重叠的字音。
如“娃娃、帽帽、衣衣”等,还喜欢用象声词代表物体的名称。
【典型表现】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出现这一特点,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
重复前一个音,属同一音节、同一声调,不用费力,容易发出。
如果发出不同的二三个音节,发音器官的部位(舌、唇等)就要变化动作,这对于1岁多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②一词多义。
【典型表现】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还不精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故称为多义词。
③以词代句。
【典型表现】孩子说出“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物。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阶段称为“单词句”时期。
(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
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
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典型表现】“妈妈抱抱”、“宝宝吃”。
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也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音”。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2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
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这一时期将成为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此期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
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
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孩子只能以眼前的事物为话题,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谈过去、将来的能力。
从2岁开始,他们能把过去的经验表达出来。
(2)词汇量迅速增加2~3岁儿童的词汇增长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词,而且他们学习新词的积极性非常高。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至此,儿童的言语基本形成了。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上。
(一)学前儿童语言形式的发展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的发展语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1~1.5岁的儿童开始发出第一个类似成人说话时用词的音,到6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辨别绝大部分母语中的发音,也基本上能发准母语的绝大部分语音。
3~4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4岁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