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

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

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

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

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

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

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

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2)小说方面

历史小说重在叙述历史事件,不仅可作“正史”看,而且可学到稽古、用兵之类的学问;某些作品虽有人物、情节、思想内蕴,但以逞才学为能事,添入许多学问、技艺,违背了小

说艺术的本性。

文化专制造成的汉学学风,也造成清中叶文学的背离文学的滞化现象。

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1.清初的学术转向

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引起了一批思想敏锐深沉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他们反对宋明理学,要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他们开拓了学术研究领域,在各自的学术方面作出了卓异的贡献,提出了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清初学者的思想超越了单纯反清的性质,反映了改变封建制度的历史进步要求,对晚清的改良运动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理欲之辨的深化

清初思想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诋毁李卓吾,其实他们是接过李卓吾的“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点进而将“欲”“理”统一起来。理欲之辨由个性解放精神延伸为社会解放的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会制度方面的批判、探讨。

3.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

清初思想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和效用。

4.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清初学者的思想影响了文学创作,他们对诗学的发展,再度提高了诗的地位,维护了诗的正宗地位,推动了诗风的转变,也促进清代诗的繁荣、诗的批评理论的兴旺、诗话的大量涌现。对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影响到上层文人的文学创作,戏曲作品趋于雅正,悲剧意识超过了娱乐格调。

5.文学中的人文意识

清中叶,文学领域出现一股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思潮,袁枚是突出的代表人物,表现出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小说屡遭禁止,新作也少优秀作品,《儒林外史》《红楼梦》两部文学巨著突然出现,反映着历史的进步要求。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富,甚至可谓驳杂。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的词、骈文,入清之后又重新振兴起来。清代文学是以往各类文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1)诗

在明清鼎革的社会动乱之际,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励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清初诗从总体上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史诗中的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

统精神,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特征。

(2)词

在明清鼎革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俚俗,归于雅道,成为彷徨苦闷中的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的方式。在政治环境的压力下,作者蔚起,出现了地方性的词人群和较大范围的倡和活动,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的形成,使词的创作呈现了“中兴”的局面。

(3)骈文

清初文人以骈文寄托才情,骈文开始复兴,这与清代社会环境的压抑、文化学术思潮的复古倾向和其后汉学兴盛的学风有关。到乾嘉时期,骈文大盛,形成与桐城派古文对抗的局面,反映出骈文复兴之文学底蕴,就是要求恢复文章艺术之美。

3.新兴文体的飞跃

(1)戏曲

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一方面,一些正统文人、文学名流在遭逢国变、落魄失意的境遇中,编写戏曲,抒写亡国之痛、出处两难的心态和侘傺失意的情怀。他们大都取历史故事加以随意虚构、幻化,寄托个人的情感、心迹,抒情性冲淡了戏剧性,脱离舞台,加重案头化倾向,表明戏曲已获得了正统文人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一些作者追随风情喜剧的路子,注重戏剧性,多是利用巧合、误会、阴错阳差制造生动的情节。《长生殿》和《桃花扇》是这两个方面综合,此后戏曲的雅化堕入道德教化,变成纯案头的读物,古典戏曲也就失去了艺术生命。

(2)小说

清初的小说也顺从明末小说的趋势,旧作的新编不绝如缕,作家独创的作品也日益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