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的测定

合集下载

溶解度和溶解度积的测定方法

溶解度和溶解度积的测定方法

溶解度和溶解度积的测定方法引言溶解度和溶解度积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溶液中溶质溶解的程度和反应的进行程度。

准确测定溶解度和溶解度积对于理解溶液的性质和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溶解度和溶解度积的概念,以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质量的最大量,即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常见的有饱和溶解度法和电导率法。

1.饱和溶解度法饱和溶解度法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逐渐加入溶质到溶剂中,直到无法溶解为止,称之为饱和溶解度。

常用的饱和溶解度测试设备有烧瓶和磁力搅拌器,通过控制加入溶质的量和搅拌速度,可以得到溶剂中的溶质质量。

2.电导率法电导率法利用了溶解物质在水溶液中带电粒子的特性,测定溶解度。

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可以预测溶质的溶解度。

电导率法通常需要使用电导率测量仪器和电极进行测定。

二、溶解度积的定义和测定方法溶解度积是指在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时,溶质溶解产生的离子浓度之乘积。

溶解度积常用来描述难溶盐的溶解度。

溶解度积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溶度积法和沉淀法。

1.溶解度积法溶解度积法是指测量溶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离子浓度,并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得到溶解度积。

通过利用离子选择电极或者配位反应测定产生的离子浓度,可以得到溶质的溶解度积。

2.沉淀法沉淀法是通过在溶液中逐渐添加反应物,并观察是否生成沉淀来测定溶解度积。

当反应物添加到溶液中的量超过溶解度积时,会生成沉淀。

通过比色法或者称重法可以测定溶解度积。

结论溶解度和溶解度积是描述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概念。

准确测定溶解度和溶解度积对于理解溶液的性质和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至关重要。

饱和溶解度法和电导率法是常用的测定溶解度的方法,而溶度积法和沉淀法是常用的测定溶解度积的方法。

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式。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剂中能够完全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测量溶解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法: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观察是否能够完全溶解。

当溶渣不再出现或完全消失时,即达到了溶解度。

2. 重量法:将一定量的溶剂加入稳定的温度下的容器中,记录容器的重量。

逐渐加入溶质,直到溶解度达到。

再次称量容器,用后的溶液的质量减去溶剂的质量就是溶质的质量。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溶解度。

3. 饱和溶液法:在一定容积的溶剂中加入溶质,逐渐加入溶质以达到饱和,过滤除去未溶解的溶质。

然后测量溶液的体积,并用化学分析方法分析溶质的质量,从而计算溶解度。

4. 测量浓度法:根据溶液的浓度反映其溶解度。

可以通过测量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来确定溶解度。

5. 等重法:将一定量的溶液和溶质加入一个容器中,温度保持恒定。

逐渐加入溶剂或溶质,将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当溶剂或溶质不再溶解时,即为溶解度。

不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验条件、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因素。

溶解度实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溶解度实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溶解度实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引言
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的物理性质。

通过测定溶解度,我们可以了解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变化情况,从而对溶解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实验者对溶解度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
溶解度的测定可以通过观察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过程中的溶解度变化来完成。

常用的溶解度测定方法包括饱和溶解度法、连续测定法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的溶液和溶剂。

2. 将一定量的溶液加入中,并尝试溶解不同数量的溶质。

3. 搅拌溶液至稳定,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

4. 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溶解度与溶剂温度、溶质摩尔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可以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其他因素,如溶剂性质、溶质的物理性质等。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方法,并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实验结果和讨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溶解度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物理化学实验[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 张敏, 朱道立. 物理化学实验[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溶解度测定实验

溶解度测定实验

溶解度测定实验溶解度是描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程度的指标,是化学实验中十分重要的参数之一。

通过溶解度测定实验,可以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的溶解性质,为溶解过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本文将介绍溶解度测定实验的步骤、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包括待测物质、溶剂、容量瓶、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等。

2. 使用分析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待测物质,并记录下质量值。

3. 将待测物质加入容量瓶中,再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溶剂。

4. 轻轻摇动容量瓶使待测物质充分溶解,可以使用玻璃棒搅拌。

5. 将溶液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待溶液稳定。

6. 从水浴中取出溶液,用滤纸或特制蓝釉瓶口滤器过滤去除悬浮物。

7. 取一定数量的滤液,和已知浓度的溶液进行比色,或使用专用仪器进行测量。

8. 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饱和溶液法、冷却法和振荡法等。

其中,饱和溶液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实验中通过加剂量的待测物质于溶剂中,使溶解过程达到平衡,得到当温度不变时的饱和溶液。

通过对溶液中溶解物的浓度进行测定,就可以得到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比色法或专用仪器对溶液浓度进行测定。

得到实验数据后,可以根据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计算出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实验的关键。

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过程中需控制好温度,确保溶液温度稳定在给定的值。

2. 选择合适的溶剂,保证待测物质能够在溶剂中溶解,且反应彻底。

3. 在测定溶液浓度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仪器,并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4. 实验数据的处理应遵循科学的统计方法,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等,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溶解度测定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可以了解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

如何进行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测定

如何进行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测定

如何进行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测定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的测定是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工作之一,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测定化学物质溶解度的方法。

一、原理在实际测定中,通过观察溶液浑浊度变化、测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体积等方法,可以确定化学物质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溶解过程是一个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当达到平衡时,溶质的溶解率与溶出率相等。

二、实验步骤1. 准备溶剂:选择与溶质相容的溶剂,并确保溶剂纯净,无杂质。

2. 称取溶质:根据实验需要,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溶质。

3. 加热搅拌:将溶液制备容器放置在恒温水浴中,加热搅拌溶剂,直至完全溶解。

4. 温度控制:将溶液冷却至特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使溶质达到平衡。

5. 过滤:使用选取合适的滤纸过滤溶液,除去其中的悬浮物。

6. 测量:测量溶液的透明度,可以根据透明度的变化来判断溶质的溶解度。

三、实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溶剂: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溶剂来进行溶解度的测定。

2. 控制好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溶解度,所以要控制好实验的温度条件。

3. 溶剂的纯净度:溶剂的纯净度对溶解度实验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确保溶剂没有杂质。

4. 搅拌均匀:溶液的溶解度与搅拌的时间和速度有关,应该保证搅拌充分均匀。

四、实验错误的可能原因1. 溶剂选择错误:选择的溶剂与溶质不相容,导致溶质不能充分溶解。

2. 实验温度控制不准确:温度不恒定或实验过程中温度波动较大,会使得实验结果不准确。

3. 溶剂纯净度不高:溶剂中有杂质,会影响溶解度的测定结果。

4. 搅拌不充分:搅拌不均匀或搅拌时间不够长,导致溶质不能充分溶解。

五、实验应用溶解度测定的结果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例如:1. 在制药工业中,溶解度测定可用于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

2. 在环境科学中,溶解度测定可用于分析水体中的溶解物质含量,评估水质。

化学实验中的溶解度测定方法

化学实验中的溶解度测定方法

化学实验中的溶解度测定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的测定在化学实验中十分重要,它对于了解物质溶解特性及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溶解度测定方法。

一、重量法测定溶解度重量法是通过测量溶剂中溶质的质量来确定其溶解度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称量瓶,将瓶子干燥并冷却至恒定温度。

2. 称取一定质量的溶剂,并记录其准确质量。

3. 将溶剂加入称量瓶中,使其恢复到初始质量。

4. 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搅拌均匀。

5. 持续加入溶质直至无法溶解为止,记录此时溶质的质量。

6. 根据测得的质量数据计算溶解度。

二、透光法测定溶解度透光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溶液在一定波长下的透光率来推测溶解度的方法。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选择一定波长的光源和透光率计。

2. 将待测溶液放入透光率计中,并设置好所需波长。

3. 记录测得的透光率。

4. 将溶解度已知的标准溶液放入透光率计中,测得透光率。

5. 将待测溶液的透光率与标准溶液进行对比,推测出其溶解度。

三、电导率法测定溶解度电导率法是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确定溶质的溶解度。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电导率计和测定池。

2. 将待测溶液放入测定池中。

3. 打开电导率计并设置合适的测量范围。

4. 测量待测溶液的电导率,并记录测得的数值。

5. 根据电导率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溶解度。

四、法施测定溶解度法施法是通过测量溶液的折射率来确定溶质的溶解度的方法。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折射计和测量池。

2. 将待测溶液倒入测量池中。

3. 放入折射计并记录测得的折射率。

4. 根据已知溶质的折射率和浓度,通过制定标准曲线推测待测溶液的浓度,从而确定其溶解度。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以上测定方法时,应当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此外,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化学品的接触和侵害。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中的溶解度测定方法有重量法、透光法、电导率法和法施法等。

溶解度的测定实验

溶解度的测定实验

溶解度的测定实验一、引言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媒中溶质能溶解的最大量,它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物性参数。

溶解度的测定对于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行为,以及研究溶液的浓度、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溶解度,探究溶解过程的规律,并学习测定溶解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溶解度的测定常常使用饱和溶液法。

当加入的溶质量较少时,溶质能够完全溶解;随着溶质的增加,其溶解度逐渐增大,最终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

根据饱和溶液的质量和溶剂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溶解度。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清洗实验用具,确保干净无污染。

- 准备所需物质:溶质、溶剂。

- 称取所需溶质的适量样品。

- 准备容器:烧杯、烧杯架、搅拌棒等。

2. 实验操作:- 将溶剂加入烧杯中,加热至适宜温度。

- 将溶质逐渐加入烧杯中,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直至溶质不再溶解。

- 停止加入溶质,继续搅拌一段时间使溶解达到平衡。

- 记录加入的溶质质量及所用的溶剂体积。

3. 测定结果:- 将溶解后的溶液过滤除杂质。

- 将滤液加热,使溶质重新析出。

- 将析出的溶质收集并称重。

4. 数据处理:- 根据溶质质量、溶剂体积等数据,计算溶解度。

- 可以绘制溶解度随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变化曲线。

四、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避免溶剂溅出或烫伤。

2. 溶液搅拌需均匀,避免溶质析出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3. 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质进行实验,确保溶解度能够得到明确的测定结果。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可以获得溶解度与溶质质量、溶剂体积之间的关系,并了解溶解度随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

溶解度的测定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溶解现象,以及溶液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六、拓展思考1. 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溶解过程,比如烹饪、制药等,溶解度的测定对于这些过程的控制有何意义?2. 溶解度与溶解过程的其他因素有何关联,比如温度、压力等?如何进行实验研究?3. 除了溶液的浓度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溶液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溶解现象打下基础。

物质的溶解度可以通过哪种实验方法进行测量?

物质的溶解度可以通过哪种实验方法进行测量?

物质的溶解度可以通过哪种实验方法进行测量?一、密度测定法密度是物质溶解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测量溶液的密度可以间接推测其溶解度。

密度测定法一般采用比重瓶、密度计等仪器进行测量。

1. 使用比重瓶测定溶液密度比重瓶是一种专门用于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

首先,将已知质量的比重瓶称重,然后充满溶液,再将比重瓶称重。

通过测量溶液和比重瓶的质量差异,可以计算出溶液的质量。

将已知体积的比重瓶充满纯水,并称重得到水的质量,即可计算出水的密度。

最后,通过计算溶液质量和水的密度,可以得到溶液的密度,从而推测溶解度。

2. 使用密度计测定溶液密度密度计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测量仪器,适用于测定溶液的密度。

通过将溶液注入密度计中,密度计会测量溶液的密度。

根据测得的密度值,可以间接推算出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法溶解度曲线法是直接测定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此法,可以获得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进而推断出物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溶解度。

1. 准备溶液首先,按照一定比例将物质溶解于溶剂中,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

不同浓度的溶液将被用于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测定。

2. 测定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将事先准备好的溶液与溶液瓶等容器封闭,并搅拌均匀。

随后,将溶液放置一段时间,等待其达到平衡。

通过观察溶液中是否产生沉淀,可以判断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获得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三、纳米粒子追踪法纳米粒子追踪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直接测量溶解度的方法。

通过标记纳米颗粒的表面,使其在溶液中成为溶质,借助光学技术观察纳米颗粒的运动,可以推测出溶解度。

1. 准备标记纳米颗粒首先,制备出表面标记有特定信号的纳米颗粒。

这些纳米颗粒可以在溶液中成为可观察的溶质。

2. 观察纳米颗粒的运动将准备好的纳米颗粒加入到溶剂中,并使用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观察纳米颗粒的运动轨迹。

根据纳米颗粒在溶液中的运动情况,可以推断出溶解度。

通过密度测定法、溶解度曲线法和纳米粒子追踪法三种实验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物质的溶解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溶解度的测定 23一 目的藉由不同温度下测定物质的溶解度,以了解温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并以图形表达之。

二 实验原理溶质的溶解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质的本性、溶剂的种类、温度…等。

即使是在同一种溶剂中,如图E2-1所示,不同的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各不相同,硝酸钾在约22℃以下,其溶解度小于氯化钠,但高于此温度时,其溶解度则远大于氯化钠。

大部分的固体溶质,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变大,但是如下图所示有些变化较大,有些则变化较小。

图E2-1中的各条曲线是如何画出来的?我们可以在高温下配制数支不同浓度的不饱和溶液,然后依序让试管内溶液的温度徐徐降低,直至溶液中有碎屑开始出现时,记录当时的温度,将其浓度换算即可得知该温度的溶解度,将数点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在图形中相连,即可得相似的曲线。

三 实验器材 每組器材(规格) 数量 器材(规格)数量 天平 共享 中型试管(18 mm 口径) 4支 试管夹1支 烧杯(600 mL )1个量筒(25 mL ) 1个 电热板和磁搅拌子(或其他加热装置) 1组 温度计 1支 末端有环的铁丝(可自制) 1支试管架1座溶解度的测定如何使更多的固体溶到水中?2连结课本P.116图E2-1 各种固体溶解度与温度关系24高中化学(全)实验活动手册四实验试药每組药品份量药品份量水约20 mL 硝酸钾(KNO3)约14 g 五实验步骤1取600 mL烧杯,装热水半满并置于电热板上,开启电源,把火力调至最小,加热烧杯内的水。

2称取质量为2.0 g、3.0 g、4.0 g和5.0 g的硝酸钾倒入四支试管。

3再各加入5.0 g水于四支试管。

4将4支试管放入装水烧杯中,以水浴法加热。

5注意观察各试管内固体。

6依序用试管夹将固体已溶解的试管取出(其先后顺序应为加了2.0 g、3.0g、4.0 g和5.0 g硝酸钾固体的试管),先进行下一步骤,直到所有试管均取出为止,关闭电热板的电源。

实验2 溶解度的测定257将温度计置于试管中,一面上下移动铁丝,搅拌溶液。

8一面观察试管内溶液,直到溶液中出现白色固体碎屑,记录当时的温度。

如为第一支试管,则在此温度时,其溶解度为5.0 g的水可溶解硝酸钾2.0 g,或40 g/100 g水。

9将溶解度的实验数据标示在表格中,并以平滑曲线连结绘成KNO3溶解度对温度的关系图。

六废弃物处理名称种类处理方法硝酸钾固体盐类使用大量清水稀释后排放七实验前问题与讨论1 为什么步骤3说5.0 g的水,而不说5.0 mL的水?2 是否可以使用温度计直接搅拌溶液?为什么?26高中化学(全)实验活动手册2 溶解度的测定实验2 溶解度的测定27 一实验目的二药品性质查询●硝酸钾(KNO3)三实验前问题与讨论●1为什么步骤3说5.0 g的水,而不说5.0 mL的水?●2是否可以使用温度计直接搅拌溶液?为什么?28高中化学(全)实验活动手册四实验记录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图将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后,依记录之数据绘出关系图。

温度(℃)溶解度由图中求出7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S)为g/100g水。

五实验后问题探讨●1依据实验结果所绘制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图中,硝酸钾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为何?试判断硝酸钾溶于水的反应是吸热或放热反应?●2混合物6 g含有硝酸钾和难溶于水的盐类,若加入10 g的水后,你认为最少需将溶液的温度加热至多少℃后,则溶液过滤分离后能回收最大量的硝酸钾?实验2 溶解度的测定 29一、单选题:( A ) 1. 下列有关溶解度的叙述,何者错误?(A)固体之溶解度随温度之升高而增大 (B)气体之溶解度通常随温度之升高而降低 (C)颗粒小、溶解快,但溶解度不变(D)温度一定时,溶于一定量液体之气体体积与压力无关 (E)液体溶于液体之溶解度,大都因本性而不同( E ) 2. 下列物质中,何者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A) NaCO 3 (B) KNO 3 (C) NaCl (D) KCl(E) Ce 2(SO 4)3( C ) 3. 有关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之叙述,何者正确?(A)将硝酸钾放入试管中的水溶解时,试管 底部的温度会升高(B)所有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C)固体溶质的溶解度与外界压力无关 (D)欲从溶液中析出固体物质均可用冷却法 (E) NaOH 固体在水中溶解时,其溶解热ΔH >0( B ) 4. 20%的硝酸钾溶液150克,在100 ℃时蒸发水若干克即成饱和溶液?(100 ℃时硝酸钾溶液之溶解度为250克/100克水) (A) 120 (B) 108 (C) 96 (D) 88 (E) 72( 2. (E) Ce 2(SO 4)3溶于水为放热,故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

)( 1. (A)固体溶解放热者,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3. (A)硝酸钾溶解吸热,故温度下降;(B)大部分固体溶于水会吸热,故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但少部分溶于水会放热,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D)视溶解度和温度关系而定;(E) NaOH 溶于水为放热,ΔH <0。

) ( 4. K NO 3有150×20%=30(克),有水150-30=120(克),设蒸发x 克水成饱和,w 質 w 劑 =30 120-x =250100,x =108(克)。

)30 高中化学(全)实验活动手册◎ 右图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回答5.~7.题:( C ) 5. 若在10毫升水中加入8克硝酸钾,则至少要加热到多少℃,才能完全溶解? (假设水分没蒸发)(A) 20 (B) 40 (C) 60 (D) 80 (E) 100( A ) 6. 承5.题,若降温到40 ℃则会有多少克硝酸钾析出?(A) 3 (B) 5 (C) 15 (D) 30 (E) 35( B ) 7. 承6.题,40 ℃时,硝酸钾饱和的重量百分率浓度约等于多少?(四舍五入到整数位)(A) 50% (B) 33% (C) 30% (D) 20% (E) 10%( D ) 8. 下列何种方法可以提高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A)用玻棒快速搅拌 (B)将硝酸钾磨成粉末 (C)加入大量的水 (D)加热提高溶液温度 (E)增加硝酸钾的量( A ) 9. 18 ℃及74 ℃时,硝酸钾对100克水的溶解度为30克、150克,将74 ℃之饱和溶液200克冷却至18 ℃,将析出KNO 3几克? (A) 96 (B) 69 (C) 48 (D) 33 (E) 24( 5. 溶解度=8 克 10 克水 =80 克100 克水,由图知为60 ℃。

)( 8. (A)(B)皆增加溶解速率,但定温溶解度不变;(C)水量增加,溶解量增加,但定温溶解度不变;(D)硝酸钾溶解吸热,故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 6. 40℃溶解度=50 克 100 克水 = 5 克10 克水,故析出8-5=3(克)。

)( 7.510+5×100%≒ 33%。

)( 9. 74℃之饱和溶液200克含 KNO 3= 200×150100+150=120(克) 水=200-120=80(克);18 ℃,80克水可溶80×30 100=24(克),∴析出120-24=96(克)。

)实验2 溶解度的测定 31二、非选题:1. 在40 ℃下,KNO 3(s)对水的溶解度60 g /100 g 水。

则40 ℃下,多少重量百分浓度之KNO 3(aq)是饱和溶液? :37.5%2. 右图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蔡同学取63克硝酸钾于60 ℃溶于水100克,由此水溶液析出 硝酸钾结晶,回答下列问题:(注:硝酸钾 60 ℃的溶解度为110克/100克水) (1) 此溶液冷却至几℃时,结晶开始析出? (2) 保持60 ℃,蒸发多少克的水后开始有结晶析出?(3) 若另取60 ℃、210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冷却至10 ℃,试问可析出硝酸钾若干克? :(1) 40 ℃;(2) 42.73 克;(3) 83 克3. KNO 3对水的溶解度在60 ℃及10 ℃时依次为110 g 及20 g /100 g 水,现有60 ℃之KNO 3饱和溶液140 g ,当温度降到10 ℃时析出KNO 3若干g ? :60 g( 3. 60℃,140 g 饱和溶液含水140×(100/210)=200/3,含 KNO 3=140- 200 3 = 2203g ;10℃时, 200 3 g 水可溶解KNO 3= 200 3 × 20 100 = 403g ,∴析出:(220/3)-(40/3)=180/3=60 g 。

)( 1.6060+100×100%= 37.5%。

)( 2. (1)由图中可知降至40 ℃时,KNO 3溶解度大约为63克100克水。

(2) 60℃时,KNO 3溶解度为:110 克/100克水 w 质/w 剂=110/100,设蒸发去x 克水后,变为饱和,故63 100-x =110100,x ≒42.73克。

(3) 60℃,210克饱和溶液含KNO 3=210×110100+110=100克,水有210-110=100 克,由图可知,10 ℃时,100克水可溶KNO 3约27克,故析出110-27=83 克。

)32 高中化学(全)实验活动手册4. 右图是某盐类甲的溶解度对温度曲线图,已知甲的式量=45,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70 ℃下,380 g 之饱和溶液冷却至10 ℃时,约可析出甲物质的质量多少g ? (2) 在40 ℃时,有20%之不饱和溶液125 g ,若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需再加入甲物质多 少g ? :(1) 120 g ;(2) 35g5. NaCl 及KNO 3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溶剂中之溶解度如下表,现有一试样含8克KNO 3及2克NaCl ,试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 丙 丁 25℃时100克溶剂溶解克数KNO 36 15 10 10 NaCl 3 25 14 25 80 ℃时100克溶剂溶解克数KNO 320708080NaCl50706035(1) 加热至80 ℃,欲分离此试样,所需试剂最理想量是若干克? (2) 理论上,由80 ℃将上述溶液降至25 ℃时,可得KNO 3多少克? :(1) 10克;(2) 7克( 5. (1) 80℃,欲完全溶解8 克KNO 3,需溶剂丁x 克 ⇒8克 x 克 = 80克100克溶劑,x =10 克。

(2) 25℃,10克溶剂丁可溶解KNO 3= 10100=1(克),∴析出8-1=7(克)。

)( 4. (1) 70 ℃,380 g 饱和溶液含溶质甲=380×〔90/(100+90)〕=180 g ,含水=380-180=200 g ,10℃时,此200 g 水可溶解甲= 200×(30/100)=60 g ,∴析出甲=180-60=120 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