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我的家乡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偏北的一个地级市,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相传大禹曾于治水,使“淮水永安”,故其名有淮水安澜之意。
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98年),“淮安”之名始见。
历史上的淮安曾经一度兴盛繁荣,成为全国性城市,但近代却不断衰败,尽失历史的荣耀,从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能从淮安的兴衰中发现什么呢?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淮河,与运河有不解之缘。
春秋时,淮安属一度强盛的徐国。
据载,徐偃王为北上争霸曾在淮安修运河人中原。
稍后,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入淮处在末口(今淮安)。
此后,魏文帝开挖山阳池,隋文帝杨坚开山阳渎(开皇七年,587),他们修整联结江淮水道的行为,为建立淮安与运河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佑《通典·食货十·漕运》云:“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又云:“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
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
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
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隋炀帝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体系,给扼守江淮的淮安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当是时,淮安是联系京城洛阳与江淮的重要通道,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引起隋王朝的高度重视,并在此专门设立了管理漕运的行政机构。
淮安地区调研报告

淮安地区调研报告淮安地区调研报告淮安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了解淮安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经济发展淮安地区是江苏省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淮安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2019年,淮安地区的GDP总量达到了7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8万元,同比增长9.2%。
这些数据表明,淮安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工业结构淮安地区的工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尤其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为亮点。
在汽车制造业方面,淮安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整车生产以及汽车出口等环节,具备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在机械制造和化工行业方面,淮安地区的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淮安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三、农业发展淮安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农业发展占据着淮安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在农业方面,淮安地区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经济作物为主。
此外,淮安地区的果蔬种植业也同样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力度,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旅游资源淮安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
京杭大运河是淮安地区的一大亮点,这条运河横穿淮安市区,景色如画。
此外,淮安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点,如淮安故城、盱眙龙虎山、楚帝王陵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综上所述,淮安地区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发展和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淮安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尚不完善、农业增效能力有待提高等。
因此,淮安地区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品质提升,让淮安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淮安的调研报告

淮安的调研报告淮安调研报告调研地点:淮安市调研时间:2021年9月调研目的:了解淮安市的现状和问题,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经济发展淮安市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下游,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迅速,人口逐年增加。
该市以制造业为主,拥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企业。
调研数据显示,淮安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经济实力在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然而,调研发现,淮安市的经济结构仍然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淮安市需要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城市建设淮安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市区的道路交通便利,公共交通系统健全,人民群众出行方便快捷。
然而,调研发现,淮安市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日益加重,已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影响。
其次,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些建筑物和道路的规划不合理,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因此,淮安市应该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三、社会福利淮安市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福利政策得到了积极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调研发现,淮安市的社会福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医疗资源不均衡。
一线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人民群众很难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办学质量高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市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有限,学生们的教育资源不够充分。
因此,淮安市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投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淮安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淮安发展概况

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展望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
隋朝开凿大运河后,淮安成为漕运重要孔道,明清时期淮安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
淮安位于淮河下游和苏北平原中部,处在我国自然气候的南北分界线上,风光秀丽,人杰地灵。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为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新兴的工业城市、风景优美的生态旅游城市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开放型城市。
“十一五”以来,淮安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为未来淮安的发展描绘了一副崭新的宏伟蓝图。
第一部分: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中部(俗称苏北腹地),辖区呈不规则条块状,西南、东北走向,其地理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度43分~34度06分,中心城区位于东经119.15度,北纬33.5度。
淮安的地理位置特点:①淮安濒临黄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北部。
②淮安位于淮河下游,处于中国地理和自然气候的南北分界线上。
二、地质地貌淮安境内的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南部为丘陵地区,属皖东丘陵的余脉,一般真高50-100米,少数山头达150米以上,丘陵岗地面积占市域面积18.32 %;其他地域大部都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真高在8~12米之间,平原面积占市域面积69.39%。
全境最高点在盱眙裂山,真高194.1米;全市最低点,在楚州博里,地面真高仅2.3~3.3米。
三、河流水系淮安境内河塘众多,河湖交错,水网密布,风光秀美。
境内主要湖泊,有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等,湖泊面积占市域面积11.39%;主要河流, 有淮河、大运河、里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沭新河、南六塘河、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及淮河入海水道等。
淮安市场调研报告

2013年1-9月淮安市各月土地成交情况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成交数量
49
0
30
21
3
0
28
0
0
成交面积(㎡) 2125366.7
0
934333.33 372800 82540
建筑面积 40万平米 容积/绿化/ 容积率1.29;绿化率31%;车位出售9万一 车位/户数 个;户数2098户 项目动态 3#高层在售
销售均价 住宅:8500元/㎡
销售政策 户型面积 项目特色 营销主题
一次性付款96折,老带新奖励3千
95-145㎡ 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金鹰、苏果;精装大
堂、富士达品牌电梯、步阳钢木装甲门 城市中心,豪宅价值典范
淮阴区 6, 21%
淮安区 2, 7%
开发区 5, 17%
清浦区 5, 17%
清河区 11, 38%
2014年1月预计上市房源量区域分布
淮安区 淮阴区 10%
18% 开发区
27%
清河区 26%
清浦区 19%
2014年1月淮安市区共29个项目开盘或加 推,清河区11盘、淮阴区6盘、开发区5盘、 清浦区5盘、淮安区2盘,其中清河区仍为开 盘主力。
地地段段!!地地段段!!还还是是地地段段!!————不不辜辜负负地地段段 品品牌牌!!品品牌牌!!还还是是品品牌牌!!————不不辜辜负负品品牌牌 需需求求!!需需求求!!还还是是需需求求!!————不不辜辜负负需需求求
晚清时期淮安河下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矗
:
i譬一
商情 踊跃 , 坝遂 取代河下成为淮北食盐 的集 西 以备应用 。这样 , 商人只需在运 司所在 地纳银就 可中盐, 而不需 行 销。一时之间 , 散中心 。 随着淮北纲盐集散 中心地位 的丧失 , 下的盐商大贾纷 河 要到边疆 垦 田以纳粮于边来换 取凭引 , 因此 “ 稼积粟无 所用 , 耕 纷破产 ,富商巨室 , 归消歇 , “ 均 甚者 至无立锥之地” 百姓们 的处 ; 遂辍业而归” 。不但两淮赴边垦屯 的商人退 归南方 , 而且在全 国 境也相 当悲惨 ,河 下 自盐务 改票 , 民失业 , “ 贫 生无 以养 , 死无 以 最重要的西北 垦区的土商也迁至两淮 。加之 当时淮 北盐运分司 葬” 。在河下盐运 的鼎 盛时期 , 经淮 安河下南运 的正纲盐每年达 署 由涟水迁至淮安 河下 ,且淮北批验盐引所改驻淮 安河下大绳 港 , 北 巡 检 也 移 驻 乌 沙 河 , 下 成 为 淮 北 盐 引 必 经 之 地 。 随 着 到一百三十多万引 ,居 民亦 多从事 与食盐相关 的行业 ,编织盐 淮 河 搬运改捆 ,食力之 家不下数 千户 ” 然 而 自盐务重心转移后 , “ 。 鹾务机构的迁 移 , 更多的淮北盐商 卜 淮安河下 。另外 , 居 当时淮 包 , 他们就失去 了赖 以为衣食 的谋 生 , 于是 “ 游手骄 民逃亡殆尽 …… 北盐场还发明了滩 晒制 盐法 , 与以往 的煎盐法相 比花工少 、 成本 亦强半支绌 , 苟且图存 。求如 曩 日繁富之 低、 产量高 、 盐质好 , 使得淮盐生产迅速独 占鳌头 。 于是形成 了河 即不事盐策耕且读者 , 万 一 , 然 不 可 ”1纲 盐 改 票 后 不 及 1 邈 1 9 。 0年 , 个 河 下 早 已 破败 不 整 下“ 淮北商人环居萃处 , 天下盐利淮为上 ” 。盐商大贾辐集靡至 堪, 全无半点 盛时景象 ,高台倾 , “ 曲池平 ,盐商 ) ( 子孙流落 , 不 有 推动 了河 下经济 的发展 , 商店 鳞次栉 比 , 市场 繁多 , 河下 的城镇 忍言者 , 日繁华 , 旧 剩有寒 菜一 畦 , 垂杨几 树而 已” “ ;里之华 堂广 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堂 曲榭 , “ 第宅连云 ” 园亭林立 , ; 不胜 转 巷 溪经几不可辨 ” ㈣。淮上 诗 枚举 ; 南始伏龙洞 , “ 北抵钵池 山 , 东绕盐河五 带约数 十里 , 皆淮 厦 , 瞬间化为 瓦砾之场 ; 陌重 经 , 社文坛 , 也黯然失 色 ,盐鹾事业尽尘沙 , “ 文酒芳名挂龄牙”1 [。乾 1 1 之胜境地 ”1 中曲江楼 、 [其 5 , 菰蒲 曲和荻庄最负 盛名 , 与扬 州马 氏 嘉年间扶助风雅 、 宾朋 酬唱的文 人雅集 , 已成为过眼烟云 。 早 的小玲珑山馆 、 氏休 园和程 氏莜 园等南北呼应 , 郑 成为江淮 间著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的发展变化

当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为取得的成 绩而自豪,但决不能自满。对照周边地区,我们看到存在的 差距和不足。淮安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待 增强,经济集聚度和外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果在淮安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瞻仰下,鸦片 战争民族大英雄关天培,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梁红玉,《西 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去感受下古老淮安的底气;
发展淮安
淮安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境优良,投资政策优惠,给了投资者提供 了展现才华的机会,成就事业的好地方,温馨生活的家园,许多投资 者来淮大展宏图,在这些人的努力下,30年来已办的越来越红火,也 大大提升了淮安的经济水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能不断升级,淮 阴卷烟厂、清棉集团、清拖集团、辉煌太阳能、淮钢集团等一批大企 业逐渐提升,新亚、苏果、乐天玛特、金鹰、沃尔玛的诸多大型购物 广场坐落有致使淮安经济得到了很大提高,并有了历史的突破。
办,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耀眼的形象;旅游业接待游客 731.3万人次,实现收入60.8亿元,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 工资分别达12164元、5010元和19838?元,是1978年的42倍、39倍和 45倍;城镇居民、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全 市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通讯拥有率、互联网注册用户率、有线电视行 政村通达率分别达29.6%、23.5%、10.7%和93%。社保体系逐步完善, 17.2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动态应保尽保,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
往为抓手,以扩大开放为目标,国际友好交流活动活跃开展 ,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江苏淮安的调研报告

江苏淮安的调研报告江苏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是长江下游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
淮安市境内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淮安市已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江苏淮安市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优势产业进行概述。
首先,淮安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淮安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便于货物的流通。
市内还有多个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加速了市区的经济增长。
同时,淮安市还注重发展服务业,如金融、信息技术和旅游等领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和商业机会。
其次,淮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市内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如洪泽湖、霍山寺和金鹤湖等。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拥有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同时,淮安市还有众多的导游路线和旅游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最后,淮安市的优势产业主要有农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新材料等。
淮安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
装备制造业方面,淮安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
食品加工业是淮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市内有多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生产了包括米酒、豆制品和速冻食品等在内的众多产品。
此外,淮安市还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新材料制造业,如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等。
综上所述,江苏淮安市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优势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淮安市的态势积极向上,一直在不断改善和创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旅游体验。
相信在淮安市政府的引导和市民的努力下,淮安市的未来发展将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淮安市的兴衰史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偏北的一个地级市,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相传大禹曾于治水,使“淮水永安”,故其名有淮水安澜之意。
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98年),“淮安”之名始见。
历史上的淮安曾经一度兴盛繁荣,成为全国性城市,但近代却不断衰败,尽失历史的荣耀,从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能从淮安的兴衰中发现什么呢?
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淮河,与运河有不解之缘。
春秋时,淮安属一度强盛的徐国。
据载,徐偃王为北上争霸曾在淮安修运河人中原。
稍后,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入淮处在末口(今淮安)。
此后,魏文帝开挖山阳池,隋文帝杨坚开山阳渎(开皇七年,587),他们修整联结江淮水道的行为,为建立淮安与运河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佑《通典·食货十·漕运》云:“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又云:“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
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
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
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隋炀帝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体系,给扼守江淮的淮安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当是时,淮安是联系京城洛阳与江淮的重要通道,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引起隋王朝的高度重视,并在此专门设立了管理漕运的行政机构。
安史之乱(755)后,唐王朝逐步丧失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能力,因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争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从此,“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淮安成为唐王朝物资转运的重镇。
进入宋代,宋太宗赵炅于雍熙(984-987)年间,“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又在淮安设江淮转运使,从此,淮安扼守江淮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元初,“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因海运兴起,淮安的漕运地位没有引起时人的重视。
由于元朝时黄河逐渐改道,南夺淮水,宋元以来淮安以北的京杭运河不仅迂缓难行,而且危险很大,沉船事故经常发生。
故商旅过客凡南北而行,一般都在淮安的清江浦(大约今淮安市青浦区)更换交通工具。
南行乘船,北往乘车。
于
是,清江蒲便快速兴盛起来。
整个淮安地区,虽然乡村已日渐萧条,但由于占据了所在广大地区的河、漕、盐、榷、驿五业的中心地位,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城市的发展仍然进入了鼎盛时期,呈现出畸形的粉脂式繁荣,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清江浦由于北阻黄河,是南船北马的交汇处,也一度被称为“九省通衢”。
鉴于明清时期清江浦的交通地位异常重要,朝廷在淮安设总漕,总管漕运。
明清时期总漕的地位很高,与封疆大吏相等。
淮安是总漕所在地,俨如省会。
淮安另设有总河,总管京杭运河与黄河水务,地位与总漕不相上下。
两总(总漕、总河)官员和淮安城中众多的粮商、盐商共同造就了淮安明清时期的浮华,并进一步形成以经营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为特色的商业,烟馆和妓院众多的肮脏服务业,融南北口味于一炉,在烹饪形式上形成独特技艺和完整体系,成为淮扬菜系主要发源地的饮食业。
此外,钱庄业、编织业、搬运业等派生行业也蓬勃发展。
至清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达54万,比同期的汉口和南京的人口还多。
淮安已不仅是一方的重镇,更是全国之名城。
此时的淮安已走到了历史辉煌的顶峰。
清代顺治初年,顺治皇帝钦定建造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丰济仓,当时江淮各地的400余名木瓦工匠、20余名技术人员倾力而为,耗时14个月最终建成包括库房、马房、住房在内共计500余间。
而且,当年的储粮仓库又高又大,气派得很。
仓库地面用石块铺成,石块上面是木架子,大约80厘米高,木笼上面再铺厚木板,粮食堆放在木板上面。
同时在仓库顶上还有多个“老虎口”通风,粮仓设计非常科学。
在那个久远的时代,每到运粮季节,“十二万漕军护送一万二千艘漕船”,由清江浦(现淮安市区)北运京城,运河之上,漕船首尾相连,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整个气势蔚为壮观。
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天下粮仓》里,即使是用动画特效制作的场景,依然令人观后大为感慨。
而如此气势的起点,就是位于淮安的丰济仓——当时大清帝国最大的储粮库。
丰济仓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粮仓”。
此外,当时的清江浦城内还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粮库3处、庄仓(即民间粮库)5处。
每逢漕运旺季,为保证漕船畅通,禁止非漕运船只在运河上游清江浦航行,南北商旅多于此登陆换车、歇脚,更增加了街市的繁荣。
漕运兴盛的年代,清江浦聚集着大清帝国各类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繁华显赫盛极一时。
度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淮安似乎一夜之间从历史的辉煌中跌落,从曾经的全国名城跌至一座毫不起眼的苏北小城,只能在沉沦中苦苦挣扎。
每当人们探求导致这一切的诸多原因时,交通运输环境的剧变都会成为评说的重点。
明中期,黄河全流夺淮,至使堤防频频溃决,水患严重。
由于“黄强淮弱”,每逢汛期,黄淮并涨,淮不敌黄,淮水宣泄不畅,积于洪泽凹陷区,使洪泽湖范围大大扩展,并且与淮河界限日益混淆。
同时,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淤塞河道,
最终使洪泽湖成为“地上悬湖”。
淮安以北的运河也淤塞严重,以至难以行船。
这虽然成就了清江浦南船北马的地位,但终究严重影响了京杭运河全线的发展。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原夺淮河道废弃,废黄河由此得名。
黄河北徙后,京杭运河中段水量锐减,泥沙常年淤积。
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疏通河道,致使运河河道梗塞不通,运河航运停顿十年之久。
大运河的淤塞,不仅使漕运量剧减,还使淮安段的水工修防任务大幅减轻。
原本设在淮安的总河、总漕官职先后被裁撤。
自此,淮安的经济更是一蹶不振。
清道光年间,就有以海运代替河运的动议,并且进行了试办。
1872年以后,江南漕粮全由上海轮船招商局承办,经海路北上。
运河航运地位一落千丈。
但由于当时日益严重的列强侵略和制海权的丧失,同时也为便于控制人民,清政府一直未废止运河航运。
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海运兴起,中国东部沿海建起了众多海港,近海航运有了长足进步,更加挤压运河生存空间。
清末,铁路运输也作为一种典型的近代化交通运输手段而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宣统三年(1911)年,津浦铁路(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苏浦口,全长1009.480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1013.830公里,设站85个,不经过淮安)正式通车后,淮安南船北马的地位一朝消失,丧失了繁荣兴旺的根本保证。
交通运输从古至今都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因素。
交通运输状况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兴衰。
可以说淮安的兴衰史就是淮安交通运输的兴衰史。
当回过头去审视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代的淮安正处于和历史上极为相似的历史发展机遇之中:完善便捷的区域交通运输正在慢慢恢复。
淮安能否重现辉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