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1949_1976散文三大家

1949_1976散文三大家
1949到1976散文三大家是杨朔、秦牧、刘白羽。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山东篷莱人。
其散文特点是:结构精巧,富有诗意。
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
然而在写作的个人想像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显,“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转而为人们所诟病。
秦牧,广东澄海人,出版过《秦牧杂文》。
50年代,除中篇小说外,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文艺随笔《艺海拾贝》。
8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长街灯语》等近十部。
其散文特点:知识性文学性结合,“熔知识性于文学性之中”。
秦牧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
那些被广泛称道的作品,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
刘白羽,北京人。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报告文学和散文集。
《红玛瑙集》收入了作者60年代初最具特色的那些散文作品,如《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
其散文总的特点是:豪放激越。
因为他参加了40年代的内战,这是他感受和想像的“资源”,也是评价生活的标尺。
这决定了他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
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
散文中记叙事件,描绘场面,但最主要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 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 刘白羽 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丰富多彩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触类旁通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杨朔——清新委婉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三千里江山》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 1959~1966年 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 体的格调, 雪浪花》、《荔枝蜜》、 》、《荔枝蜜 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 茶花赋》 《茶花赋》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刚健绚丽 刘白羽 秦牧——自然亲 秦牧——自然亲 讲究文采。 切,讲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
参考书目: 、沈义贞《 参考书目: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
文艺术演变史》 文艺术演变史》 2、李小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李小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二、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选材上以“时代精神”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文学欣赏》第四章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中国现当代 第三节 散文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实例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一)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五四新文学时期(1917—1927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散文的诞生期。散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担任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二)两汉散文
两汉时期是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 西汉早期,政论散文蓬勃兴起,内容多为政论和史论,形式为 策、疏等,特点是思想敏锐、直言时弊、文采飞扬,代表作品有贾 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 西汉中期的散文特点是对仗工整。这时期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 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评价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后期,比较著名的是刘向的散文,其散文叙事简约、议论 畅达、风格深沉,对唐宋古文有较大影响。 东汉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班固的《汉书》。
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三)唐宋散文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他极力提倡 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险怪奇涩之文。他的 《醉翁亭记》和《泷冈阡表》,委婉含蓄、简 洁流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五代史·伶 官传序》一唱三叹,颇有特色。
“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人也都有散文佳 作。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和《读孟 尝君传》,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 《记承天寺夜游》。
4
纵观全局:把握散文要从全局着眼,不能孤立地从某处一场面、某一处感怀来归纳主题。
5
品味语言:阅读散文作品时,要注意品味语言,包括品读其内涵、体会其美感、感知其
韵味。
第9 页
2021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辽宁大学考研指南--中国现当代文学我的考研路提起考研,大家一定会觉着,这是一条很长很累的路,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
但考研却吓不走那些敢于追梦的人。
当然,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梦想的人,所以你看到的是考研大军一年比一年壮大,看着前方的独木桥,你又开始了自我怀疑,想着竞争力这么大,自己到底能不能过,别告诉我你不在乎结果,付出了,当然会想有收获,人之常情。
我当时想着,自己能体会考研的过程,不在乎结果走这一程,心态特别好,可是,走着走着,有些事就变了,我就开始告诉自己,要冲着结果全力以赴,不可以抱着试一试,体验考研的想法。
我开始有些焦虑,有些浮躁,我想,这才是常态的过程吧,自此,我才真正走近考研。
我是在二月份决定要考研的,但真正开始却是在四月份,真正投入是在七月份,告诉你们这个过程是想你们有前车之鉴,不要像学姐一样白白浪费太多时间。
想好了,下定决心就要去做,果断一些。
当你无所畏惧的向前走时,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你想象的或是别人告诉你的那么难。
这样,在前期时,你便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不至于你后来回忆起来时,为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而后悔,要是当时我怎样怎样就好了,人生没有如果……想好了立马去做。
至于怎样做,学姐会简单介绍一下,但只能是参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学习也是因人而异的。
开始复习时,恰逢石家庄夏天的高温,自习室里没有空调,电扇吹的全是热风。
经常是学着学着,自习室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那时,我每天想的就是多做题、多看书,按时完成计划,不敢有丝毫懈怠。
白天一丝不苟的学习,夜里也不得清静,我经常会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又在考场答题,又答得一塌糊涂……那段时间过得浑浑噩噩。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我习惯了单调的备考过程:没有周末,几乎每天都是不变的重复。
国庆节以后,由于自我加压,任务变得更重;各科的真题一遍一遍地演练总结,专业课更是不敢有放松,一直看书做总结笔记;当然辅导班也想过,咨询过xx教育的老师,他们都很热心的帮我解答了不少疑惑,尽管因为囊中羞涩我最后还是没有报他们的辅导班,在此对xx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敬意。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

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一穿过历史的硝烟,我们站在百年的门槛上回望,一面鲜艳的共和革命的旗帜在辽阔而富饶的中国大地上空猎猎飘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
100篇名家经典革命散文:红色革命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彪、彭德怀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
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
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
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49到1976年的文学作品

1949年至1976年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从解放初期到的巨大变革,文学作品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和回顾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在历史背景下所展现的深度和广度。
一、解放初期的文学作品1950年代初,随着新我国的成立,文学作品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这一时期,不少作家投身于新我国的建设,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未来展望的作品。
比如郭沫若的《白求恩医生》、巴金的《家》等作品,无一不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乐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的文学作品到了1956年至1957年之间,文学领域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作家们不再受到以往的束缚,开始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形式,比如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探讨了各种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三、期间的文学作品期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扭曲,不少作家受到迫害,他们的作品也被批判和禁止。
尽管如此,也有一些作家能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创作,他们通过作品表达了对暴政的谴责和对人性的思考。
比如史铁生的《我的大学》、余华的《活着》等作品,无一不是在黑暗中闪耀的文学之光。
四、我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我认为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思想的表达。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命运,更可以感受到作家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它们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当下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总结:1949年至1976年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更揭示了人性的深刻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特点: 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 交织的构思方式,故有人总结为图片连缀 式。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下的生活画面连缀 起来。也记叙事件,也描绘场面,但最主 要的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不是为了给那个年月的动人姿态,作一 点速写画,也不是希望在纸上留下一点当 时的气息,而主要是为了一种感情的冲 击。”
杨朔散文追求诗意,“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 个时期的创作追求。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
●谋篇布局的精巧。
苏州园林式的曲径通幽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锤词炼字的用心 ●诗的意境的营造(托物寄情、物我交融)
●其中最主要的,其实是“从一鳞半爪的侧影,烘 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 式。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 式。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十七年散文中主要是四股散文潮:抒情散 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杂文 一、报告文学: ●建国初期最激动人心的是以魏巍为代表的 朝鲜通讯。魏巍三次入朝,报告文学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谁 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告文学。柳 青的《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穆青 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中国青年报》集体采写的《为了六十一 个阶级兄弟》等。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十七年散文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 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艺术做出贡 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十七 年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 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山 东蓬莱人。 杨朔的散 文在十七年乃至80年 代的一段时间都有非 常大的影响。他的 《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等 都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属于现代婉约派。
●与小说创作的状况相似,“题材”的问题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期间,现实政 治运动、工厂农村的斗争和生活情景得到 强调。题材的另一重点则是“革命历史”。 ●这一时期,戏剧精品不多。老舍的《茶馆》 和田汉的《关汉卿》是十七年当中的经典 之作,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文学的经典作 品。
二、抒情散文潮: ●赞美祖国的山川风物和民族文化。秦牧 《社稷坛抒情》、《花城》;杨朔《茶花 赋》、《画山绣水》;刘白羽《长江三 日》;碧野《天山景物记》等等。 ●赞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坚定性 的。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刘白羽《红 玛瑙》、杨朔《雪浪花》、陶铸《松树的 风格》等
●赞颂国际友情和反帝反殖斗争精神的。杨 朔《樱花雨》、冰心《樱花赞》、巴金 《富士山与樱花》、《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等。
如见到盛开的茶花而联想到祖国欣欣向荣的 面貌,以香山红叶寓示历经风霜、到老愈 红的革命精神,将劳作的蜜蜂比喻只问贡 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广东 澄海人,归国华侨。曾任 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 《羊城晚报》副总编辑, 《花城》副主编,暨南大 学中文系主任。有散文集 《花城》、《潮汐和船》、 《星下集》、《艺海拾 贝》、《长河浪花集》等。 现代智慧派
风格特色: 一、题材广泛,思想新奇。 “秦牧散文就题材而言,他的散文本身就可 以构成一座生活的花城” 。 《星象》、《土地》、《社稷坛抒情》、 《种子》、《北京鸭和牛蛙》、《北京的 药材铺》、《谈鬼》 《面包和盐》 、《狼孩》
平中见奇 从平凡生活中发掘出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思想, 《面包和盐》当那些普通的东西代表崇高的敬意 而完全摆脱了商品价值支配的时候,它已经成为 最宝贵的了,《土地》国土是以“寸”来丈量的。 奇中见平 从新奇奇怪的事情中发现普通的道理,普遍的真 理。《狼孩》民族没有天生的优劣,人类没有天 生的才能,在什么教养的熏陶下就成为什么样的 人。
名篇《长江三日》、《日出》等
十七年戏剧
●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和电影等, 在中国左翼文学界,是受到特别关注的艺 术样式。 ●50年代以后,重视戏剧、电影的传统得到 继续。戏剧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直接、紧 密关系的观念,也继续得到加强。
●从事话剧创作的作家,主要是两部分作家: 一、五四以来已有建树的剧作家,如曹禺 《胆剑篇》、郭沫若《蔡文姬》、《武则 天》、老舍、田汉《关汉卿》、夏衍、阳 翰笙、陈白尘、于伶、宋之的等。 二、参加革命、战争的戏剧工作者和50年代 出现的青年作家。他们是胡可、陈其通、 王炼、史超、沈西蒙、杜印、段承滨、丛 深、崔德志等。
二、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创作的优劣 不取决于题材的大小,而取决于艺术家的 功力 三、结构:行云流水,漫不经心,善纵善收, 博而贯一。 “一”指思想主题。 《土地》
刘பைடு நூலகம்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2005), 北京通州人。1938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作 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化部副部长、《人民 文学》主编等职。 现代豪放派
三、传记、回忆录: ●高玉宝《高玉宝》 ●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等。 四、杂文: ●邓拓《燕山夜话》(北京晚报) 犀利明快,机智幽默,融思想性、知识性、 文学性于一炉,“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 生面,别具一格”。
●吴晗、邓拓、廖沫沙(集体笔名吴南星) 合著《三家村札记》(《前线》杂志) ●马铁丁(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思 想杂谈” (《长江日报》、《中国青年》 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