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潮

合集下载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Page
9
二.自然教育思潮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
1778)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 教育著作:《爱弥尔》——提出了以人 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自 然人的教育思想
Page
10
1.自然教育原则
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即儿 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因此,“如 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卢梭认为教育可以归于三个来源:“自然”“人”“事物”。在儿童 教育中,必须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
(2)儿童期(6岁到12岁),与之相应的是国语学校。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应设立一所国
语学校,招收一切适龄儿童,而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和家庭背景,最重要的学习内 容是祖国语言,同时包括计算、测量、道德教育、历史、地理、唱歌等。
Page
6
(3)少年期(12岁到18岁),与之相应的是拉丁文学校。每个大城市都应有一所拉丁
夸美纽斯提出了学年制,以便使学校工作组织能够有秩序。在提出“学年”概念的同
时,他还提出了“学季”“学日”“学时”的概念
夸美纽斯以前,欧洲各国普遍采用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夸美纽斯总结前人 经验,明确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他把学生按年龄和成绩分组,将成绩相近的 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以便更容易地引领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要求每个教


Page
25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 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 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 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 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 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 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 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 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 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第五章 当代教育思潮

第五章 当代教育思潮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
1、学习化社会 赫钦斯 1968 《学习化社会》 2、终身学习 1976年 内罗毕会议
四、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
1、学习化社会 赫钦斯 1968 《学习化社会》 2、终身学习 1976年 内罗毕会议
四、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起并积极推行的国家之一。由于收入的大幅增长和
(二)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终身教育思想现代崛起的原因 ⑴科技发展、知识爆炸,对学校教育制度提出了 挑战 ⑵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 要求 ⑶终身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实现社会发展的重 要手段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演变 恒常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1995年,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二、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 教育发展的系统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 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 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教育国际化包括:一是教育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 才;一是教育本身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
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1、国际组织的影响日益增大 2、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3、中国逐渐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四、WTO框架下的教育服务贸易和中国的承诺
小 结:
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连续--整体性,将人的 一生变成受教育的过程,整个社会变成有体系的 教育场所;(教育的终身化与教育的社会化) 终身教育的方法: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 组;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理;广泛应用小组学习 法;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 终身教育的意义: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 能保证人的真正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够真正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 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第六章 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第六章 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第六章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一、终身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思想。

它的出现和兴起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一方面也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1.终身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终身教育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潮。

它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法国著名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终身教育引论》中,以“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为题论述了推动终身教育产生的若干因素。

这些因素是:(1)当今世界的加速变革(2)人口增长(3)科学技术的发展(4)政治的挑战(5)信息化社会的到来(6)闲暇的增加(7)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出现危机(8)伦理道德危机(9)意识形态的危机、信仰与学说的多元化。

朗格朗认为,这些问题和需求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将动摇整个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导致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严重失灵,教育不得不寻求新的道路,即终身教育的道路。

总的来说,可以将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1)终身教育思潮是现代社会急速发展变革的必然结果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与不断更新,剧烈的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危机,从而适应这些剧烈的变化。

所以,对变革的适应是人们终身不断学习的最大驱动力。

(2)终身教育思潮是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弊端的时代诉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一次性的教育已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教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式。

传统学校教育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等弊端也被大众广为诟病,另一方面,其他校外教育活动如社区教育、企业教育等兴起,使人们意识到,学校不是唯一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权威性遭到挑战。

因此,需要有新的教育体系来弥补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由此产生。

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1993年召开“中国全民教育国家级大会”,通过
· 新世纪以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旨在加强基础教
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改善,修改了《 义务教育法》,提出了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 育的目标并制定了时间表。
· 义务教育工寄宿制程
• ·
中国的全民教育成就:
· 在发展中人口大国里,中国成为世界唯一同
时实现“文盲人口减半”和“贫困人口减半” 国家
三、全民教育思潮的发展
· 联合国大会决定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通过
《乌兰巴托宣言》,呼吁动员社会的全部力量扫 除文盲尤其是妇女文盲和成人文盲
· 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的
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行动计划》
· 1993年12月中、印等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
会议通过《德里宣言》和《行动纲领》
印度推进全民教育的措施
· 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 · 开展非正规教育 · 开展扫盲教育 · 以邦为主实施的一些项目,如“促进初等
教育项目”和“北方邦基础教育项目”
世界全民教育报告
2002年世界仍有8亿文盲,其中70%集 中在中国、印度等9个亚非发展中国家
性别差距依旧明显,64%的文盲是妇 女,2001年全世界小学入学年龄的失学 儿童中,女孩占57%
中国实现全民教育任重而道远
由于人口众多、国力相对落后,直到 2005年中国内地仍有8700万成人文盲其中青 壮年文盲2300万人; 全国8%的地区还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主要集中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2.印度
1950年的印度宪法规定:“国家应努力 在本宪法生效起10年内为所有儿童提供免 费义务教育,直到他们年满14周岁为止。”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国家教育政 策》及实施政策的《行动计划》,全民教 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

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教育思潮多元化的时期,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都有所兴起和发展。

1.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倡实践性教育和体验式学习。

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

2. 行为主义教育思潮:行为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控制,通过外部刺激和奖励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代表人物有B.F.斯金纳。

3. 社会重建主义教育思潮:社会重建主义教育思潮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

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

4. 质疑传统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一些教育学家开始质疑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自由学校运动和民主教育运动。

5. 科技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科技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科技对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科技应用于教育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
势,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要素主义,又称为本质主义、精粹主义或者精华主义。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西方近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或者流派之一,因其对社会危机持保守主义建议,对新观念、新变化采取慎重检讨的态度,并对既成观念采取坚守和赞誉的态势,又被大多数人称为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

处在“理解当代社会现象,都必须围绕后现代性这个中心问题”的时代,重新评估这种“保守”的思潮,源于对它所处的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它对今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认可。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发生发展期”。

“要素主义”最早由德米亚西克维奇在1935年提出,他把那些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育之首要职责的人们称为“要素主义者”,巴格莱是美国要素主义者的首脑人物和主要代言人。

1938年,德米阿什亚西克维奇与巴格莱等教育家一起在大西洋城建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这篇纲领列举了当时美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并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谴责进步主义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而放弃训练、努力和工作的做法是导致美国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批评一针见血,且正好吻合了当时的时局,给了处于混乱中的美国开了一张教育处方,开创了要素主义思潮在美国教育史上的一页。

随后协会的主要刊物《学校与社会》也随之创刊,这种教育思潮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50到60年代“复兴期”。

随着巴格莱的逝世,要素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逐步趋于平静。

但是世界“冷战”时代的来临,尤其是1957年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消息又给了它以新的春天。

美国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给了教育界很大的震动,国内对进步主义的批评更趋激烈。

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美国的教育失去了方向,而且也忽视了对儿童进行社会智力遗产的传递。

主题教育发展思潮有哪些

主题教育发展思潮有哪些

主题教育发展思潮有哪些教育发展思潮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出现并影响教育实践的一系列观点、理论和方法。

这些思潮通常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当前主题教育发展思潮,包括问题意识教育、创新精神培养、批判思维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一、问题意识教育问题意识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问题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它通过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

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与他人一起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批判思维培养批判思维培养是一种促进逻辑思考和评价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批判思维培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批判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让他们能够从事实和证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和正确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一、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教育实践活动。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与当时流行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由于提倡和参加者思想立场的差异,在“工读”旗号下形成了关于工读目的意义的不同主张。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渐趋沉寂。

二、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也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达到高潮。

职业教育思潮大大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1922年学制的制订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思潮趋于消沉。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民国初年经蔡元培的译介而为中国教育界所了解的,而人们对“实用主义”教育产生兴趣是源于黄炎培发表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大量传播并在中国形成一种思潮,是在“五四”前后尤其是杜威来华讲学之后。

1919年5月之后的两年又两个多月时间里,应邀来华的杜威足迹遍布中国南北11省和几个主要城市,作了多次演讲。

杜威的学说正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的主张,同时也很适合当时中国教育界改革传统教育脱离社会需要、脱离儿童生活和发展等弊端的呼声,加上其学生胡适、陶行知等以及一些教育界人士也极力宣传其学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时成为全国范围内很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意味着中国教育界教育观念的很大转变,不仅对教育理论,同时对教育实践(如1922年学制改革)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勤工俭学运动
勤工俭学发端于1912年,当时由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

目的是大兴苦学之风,从而“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

1915年6月,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为增进华工的知识和技能,成立勤工俭学会,并提出该会以
“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采取“以工兼学”的办法,以华工为主要对象。

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当时,毛泽东和蔡和森是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周恩来和天津
觉悟社的部分社员,也站在这个运动的前列,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吴玉章、赵世炎在四川经过广泛的宣传活动,使四川成为参加赴法勤工俭学人数最多的一个省。

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一面作工一面学习,同时还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斗争。

正是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道路,使大批勤工俭学的进步青年,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

五、科学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

1914年6月,任鸿隽与赵元任等留美学者在美国成立“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入各项社会事业。

由于中国科学社的不断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有: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倡导以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充实教育;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将科学的方法理解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以之为解决一切学术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

科学教育思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科学的教育化”,即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二,“教育的科学化”,即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等。

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促进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六、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1、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2、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认定外国在中国办教育是怀有政治侵略之心、经济侵略之图和文化侵略之念,为国家生存、文化延续和社会安宁计,必须收回教育权;出于培养良好国民的考虑,倡导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出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大业,提倡蒙藏教育和侨民教育,以及提倡学校中的爱国“知耻”教育、军事教育,提倡教育和学术独立等。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