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MING RI FENG SHANG319文艺评论文|董文君《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一、文本综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写于1845年9月—1846年5月,1932年用德文全部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著作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序言主要概括地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阐明写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指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该部分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意义,第二、三章批判了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第二卷批判了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的代表。
二、写作原因1)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费尔巴哈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未能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仅仅只是对宗教的批判。
2)揭露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重新认识,这一次的重新认识,使马克思了解到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三、“现实的个人”解读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不论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施特劳斯的“实体”论;亦或是费尔巴哈的“类”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等,都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用纯思想领域的观念斗争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在第一卷第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就交代了当时德国盛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的各种思想派别,尤其讲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一下是我看了原文,结合相关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思路:1(老年黑格尔派:原文“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都是可以理解的。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三一文库()〔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社会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理解德国历史和社会思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其思想和主张产生了一些看法。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中,分析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和起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点。
他认为,德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传统和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德国社会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费尔巴哈指出,德国人民的特殊性格和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绝对真理和理性,这也导致了德国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德国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德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让我更加意识到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人民对于绝对真理和理性的追求,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德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对各种各样的真理和观点,很难判断哪一个才是绝对真理。
与此同时,理性的追求也会使人们过度注重事实和逻辑,忽略了感性和情感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真理和理性的理解,并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考方法提出了质疑。
费尔巴哈在书中对于德国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使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思想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思想启示让我明白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也让我认识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对于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总之,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给我提供了对于德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全新视角。
通过他的思考和观点,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真理的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在整部书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各种内容。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的确,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掩盖它给当下个人所带来的真实境遇。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人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不管是伟大的英雄还是普通的人民,只要他存在着,就一定为历史的创造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会提出诸如“人类的历史不是英雄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伟人”的观点。
然而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文章为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通过两个“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生产活动,一个是人类的繁殖”,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到,应该把社会活动看作是三个方面。
从人类的祖先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并且至今发挥着作用。
人类历史缺少了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寸步难行,但是总有一种意志力图以第一个前提的基础性打压本该齐头并进的其他活动。
正是这种妄图以整体的人压制个体的人的意志,企图以封建思想摧残平等自由的精神!所以为了粉碎这种封建思想,广大群众必然联合起来,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籍作者:马克思恩格斯郭沫若译图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出版时间:1949-04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于历史一)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探险。
起初,我只是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翻开了它,却没想到被卷入了一个充满深邃思考和激烈论辩的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时代的奔走呼号,为了揭示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他们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并非是简单的否定和指责,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试图将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的虚伪和空洞暴露在阳光之下。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让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日里所坚信的那些观念、价值和信仰,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神秘启示,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之中。
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独立而自由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现在我明白了,即使是我认为最独特、最个性化的思考,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的大框架所塑造。
比如说,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拥有财富、地位和权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拼命地追求这些东西,以为这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
但仔细想想,这种对于成功的标准难道不是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吗?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价值体系让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快乐,只是盲目地跟随大流,去追求那些被定义好的“成功”。
还有关于分工的论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在现代社会中,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异化。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工厂实习的经历。
那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安装零件、检测产品、打包发货。
他们的工作单调而枯燥,几乎没有任何创造性和自主性。
每天下班后,他们都显得疲惫不堪,眼神中失去了光彩。
当时的我只是觉得这是工作的辛苦所致,但现在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明白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工的过度细化使得人们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握,也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意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摘要:作为工科生,在高中的时候也没有过多接触到马克思,进入大学虽然上过关于马克思课程,但是没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当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学。
懵懂的我直到选修了这门课程,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没能上全所以的课,但是为了写这篇论文浅谈也做了一些准备。
主要写了一下我对马克思的认知以及我所参考资料的理解和根据我大学学的相关课程、大一的入党培训。
有些观点是我借鉴别人的,还有些想法是个人拙见。
关键字:马克思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的重要概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追求的重要目标,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关键。
二、德意志形态
全面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墓本的原理;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巴想;第一次表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应该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德意志形态》本身的思维逻辑这纵横两方面进行考察,这几种说法又都还没有真正落到最深层的范畴上,也没能揭示出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轮廓,但它是从什么基础出发进行这种勾画的,其一系列原理的核心物在哪里,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回答的。
故其研究只是浅层的,而非根本性的。
个人认为《德意志形态》最核心的思想是科学的物质生产范畴的形成和发挥。
它是的理论基石和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三、感受
据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3—1852年间,是有众所周知的革命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
虽然书中是以唯物主义谴责了唯心主义并且阐述了法律、道德的观点以及其他宗教信仰。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
范畴的内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意识形态的存在前提是人类的存在,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
人类的发展阶段的本质是需求不断提高,从本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一切历史冲突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早有阐释,但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解。
理想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
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它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统一模式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又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且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作为基础,但我们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空想、幻想而难以实现。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理想,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既是人类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
一的科学体系,价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价值目标,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性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
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
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在历史中不断上演的惯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摆布下,谁还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样了”,那才真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马克思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为了使之成为活生生的、永不枯竭的、有生命的东西,它必须在实践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离不开原来的基础,还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进。
马克思逝世以后,首先是恩格斯,后来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其他许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根据自己的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历史经验证明,尽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甚至会有曲折迂回,但是,这朵深深扎根于全部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土壤的人类认识之花绝不会枯萎,而一定会更加茁壮、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入党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