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史考试大纲
中西服装发展史(考试资料)

中西服装发展史(考试资料)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一.单选题发明1。
D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
a、石针B骨锥C石矛D骨针()2.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亚麻植物是在c发现的约1万年前的亚麻残片。
a.英国b.西班牙c.瑞士d.法国(3)原始人的着装动机可以概括为三类:生理需求理论、心理需求理论和a理论。
a、性需求B.羞耻C.装饰D.异性吸引4.原始人类发明腹布、兜裆布是把性器官保护起来,这属于服装起源动机理论说中的c。
a、图腾崇拜理论B.羞耻理论C.身体保护理论D.异性吸引理论()5.c的发明,是人类服装起源中的一项重要事件。
a.织物b.纺坠c.骨针d.纺轮()6. 人类骨针的最早出现是在B.a.早期智人B.晚期智人C.直立人D.猿人时期()7.“冀州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
”出自于d。
a.《春秋》b.《周易》c.《礼记》d.《尚书》()8. 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纤维服装的生产。
a、【典型例句】D 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衣着状况。
a、纹身B.人体装饰C.动物皮树叶草D.纤维材料()10.人类为了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这属于c。
a.身体保护说b.装饰审美说c.气候适应说d.护符说()11.世界上虽然有不穿衣的民族,但极少有不对身体进行装饰加工的民族,这是一种a的着装动机。
a.装饰审美b.异性吸引c.身体保护d.护符(c)12.以下哪种不属于人类着装动机中的心理需求论?a.护符说b.象征说c.遮羞说d.装饰审美说b)13.以下哪种学说不属于服装产生的起因,而是服装产生后的一种结果?a.吸引说b.遮羞说c.装饰审美说d.身体保护说(b)14.中美洲早期人类的泥塑人像代表的服饰形式说明服装与有着密切联系。
a.审美b.劳动c.身体保护d.异性吸引(b)15.在澳洲发现的原始腰带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装饰b.实用c.护符d.象征二.填空1.原始社会的人体装饰现象有皮肤着色、文身、人为变形2.刺痕文身用于.肤色较浅的人群,瘢痕文身用于肤色较深的人群.。
初试704《综合艺术理论》考试大纲

初试:704《综合艺术理论》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
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服饰理论,国内外服装品牌及设计流派分析,服装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
评价目标
1、通晓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理论、风格流派及发展进程等方面的知识。
2、理解和掌握中西方服装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及发展变迁规律。
3、能够综合运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某些观点和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
4、能够准确、恰当的运用专业术语,进行行文通顺、层次清楚、合乎逻辑的表述。
考试形式
闭卷方式笔试,完成所列考题,答题时间3个小时。
考试要点
1、中国服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服饰特征及其规律;
2、西方服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服饰特征及其规律;
3、服装设计理论及应用;
4、近现代服装与服饰业的发展与相关内容。
参考教材:
中国服装史袁仄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0出版
西洋服装史(第二版)李当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07出版。
服装史 复习提纲

商代服装的特点:上衣下裳。
周代:深衣。
特点:右衽(衣领自左系向右),上下分裁,然后缝联,使衣裳相连。
形式有用料12幅,款式运用规、矩、绝、权、衡5种原理。
春秋战国时期:襦裙,续衽勾边。
秦汉时期:汉代服装以袍为主,丝履,锦绣衣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影响服装风格。
男服以袍、衫为主,宽袖大衫。
女服为深衣。
裲裆:男女通用,布帛质地,前后两片,一当胸,一当背,肩部皮搭襻相连,腰间系皮带。
北朝在服装改制时也吸收胡服的长处。
隋唐服饰:男装:幞头、袍衫、乌皮靴:幞头:巾子——裁出四个角,两个向上扎起,两根下垂,有硬衬固定初唐、中唐:下垂晚唐、五代:演变成硬翅。
袍衫:用色彩区分等级:天子:黄(唐朝开始,黄色为帝王专用颜色)三品官员:紫百姓:白袍下施一横襕,象征上衣下裳。
乌皮靴:借鉴少数民族。
女装:半臂襦裙、大袖衫、纱罗、披帛披帛:置于女子肩背之间的轻质罗纱披带。
女子喜着男装。
胡服:泛指中亚、西亚服装。
宋代:男装:幞头、束带。
女装:禙子辽金元服饰:元:男子:四方瓦楞帽辨线袄:盘领、窄袖,腰间有密褶,腰围宽阔女子:贵族妇女:顾姑冠袍套裤明代:龙袍作为帝王专有服装。
龙:很多种动物的结合体。
蟒衣飞鱼服斗牛服官员服装:补服(补子)女子服装:比甲(最早产生于元代):无领、无袖对襟马甲,在明代形成风气。
清代:十从十不从:男从女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马蹄袖的袍、马褂、马甲。
马褂:领多为圆形,平袖口。
马甲:也叫坎肩。
汉族妇女仍旧沿袭明代特点,比甲。
古埃及时期:太阳神——褶裥希腊服饰:比较讲究简洁,用天然褶裥体现动态美。
古罗马服饰:土尼卡托嘎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一些人工造型的非自然的形态。
17世纪下半叶——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装,大量花边、缎带、蝴蝶结。
18世纪:庞波多夫人罗可可风格18世纪下半叶:新古典主义,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000中外服装史复习提纲汇总

一、重点章节中国服装史部分春秋战国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汉代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
褶即一种短袍。
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
(服饰变革的意义是我自己总结的,书上没有)唐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一、历史背景(1)唐前期,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这种青春、自由和欢乐之美渗透在唐文艺之中。
(2)唐中期,审美趣味中多了富贵闲适,少了雄豪刚健;多了规矩格律,少了自由不羁。
(3)唐后期,此时的艺术精神不再注重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审美趣味沿着中唐一线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纤细和伤感弥漫在整个艺术风格之中,并给以后深刻的影响。
从此以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虽有流变,但整体上从阳性趋向阴性,从雄浑趋向秀眉。
二、灿烂的唐代文化(1)南北文化交流,推陈出新。
(2)中外贸易交通发达,有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制度文化方面只有输出。
(3)唐朝处在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美术、工艺的高峰期。
唐朝的服饰更是丰富多彩,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
四、唐代服饰(1)唐高祖颁布“武德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
(2)一般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服装史考试要点

服装史考试要点(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国服装史整理(整理者晓四)第一章绪论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答:1我们研究中国服饰主要是看不同朝代服装的演变,而西方服装史主要看不同的宗教信仰、艺术流派对服装的影响。
2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与东方相近,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
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
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使用功能的必然选择。
3在服装材料上,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
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不同服饰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的差异。
4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饰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
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是西方服装越来越立体。
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
5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
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别,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服饰文化与传统。
第二章简述骨针、纺轮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
答:骨针:大约在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厘米,最大直径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
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为衣物。
b沈从文在那本重要着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高度评价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划时代意义。
中西服装史大纲doc-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西服装史大纲doc-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西服饰史入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测试目的考核目标识记:对中西服装史中差不多知识点能够做到熟记,诸如专有名词、各时期服装典型形制、在服装史上占有明显地位的事象等,并能够通过文字或绘制给予表达。
明白得:对服饰进展的自身规律及其历史现象,能够举其始终,察其源流,明其因革,论其古今,做到知其然并知其因此然。
应用:能将历史知识和当今现状结合,作到知古通今。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刻为3小时。
满分为150分。
考试题型。
名词讲明题15分(10%)、简答题15分(10%)、绘制题30分(20%)、论述题30分(20%)、论文60分(40%)。
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60%,“明白得”为30%,“应用”为10%。
第二部分考核大纲中国服装史部分第一章服饰的起源及中国早期服饰(略)识记:关于服饰起源的要紧学讲。
中国原始服装的差不多形制。
应用:1、服饰起源的缘故在现代服饰中的反映、变化;2、服饰的本质和属性。
领会:中国古代服饰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衣裳的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重点)第三章先秦服饰识记:礼服的作用和形成缘故。
胡服骑射。
领会:赵国变服的缘故。
应用:赵武灵王变服对当今服饰变革的启发。
第四章秦汉服饰识记:汉代官服的特点和等级标志。
袍服的特点。
明白得:秦统一服饰的意义。
汉初服制随秦制的缘故。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饰(重点)识记:1、魏晋时期服饰的要紧特点。
玄学对服饰的要紧阻碍。
裲裆与袴褶的服饰特点。
领会:南北民族服饰的相互阻碍。
服饰的演变与社会大背景的关系。
第六章唐代服饰(重点)识记:唐代官服特点。
唐代女子服饰种类与形制。
唐代受少数民族、外来文化阻碍的服饰。
幂离与帷帽的形制。
领会:社会的开放对服饰的阻碍。
第七章宋代服饰(重点)识记:1、宋代官服的特点和等级标志。
2、宋代女子的服饰与形制。
宋代女服的色彩与图案特点。
宋代女子发式。
领会:理学对宋代服饰的阻碍。
中西服装史大纲

●《中国服装史》课程简介中西服装史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服装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是我校华梅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服装专业初建成时即创建的课程,经多年建设已在全国有重要大影响。
近几年,在天津师范大学教学中,又经过集中凝练,不断创新,目前已建设称为有特色、高水准、有影响的成熟课程。
它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是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
借助于美术与设计学院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以及全国的国内外期刊和文献,本课程采用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一、坚持以大文化为背景,不是以服装论服装,而是拓宽学生视野,在人类文化进程的高度上,从社会、历史、民俗等几个方面去讲述中西服装史。
二、坚持以自编教材的不断完善来推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现用教材《中国服装史》是在1983年讲义的基础上,经过五年教学实践后正式成书出版的。
修订本又在教学十年后再次出版。
现该书已与华梅著《西方服装史》(已出两版)、《服装美学》、《服装概论》被作为“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三、坚持以实践促教学。
从1983年起即采取教学上有线描人物服装形象图,便于学生临摹,临摹作业按分数计算。
学生可直接从中国服装图中汲取灵感,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然后再体现到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活动中,并直接促进了学生社团活动。
该模式已被全国高校引用。
本课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上,由老、中、青三代优秀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创建了多个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逐渐建设成今天国内服装史界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本科专业基础学科。
本课程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专题讨论,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进行文献阅读,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践学以致用,另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设备实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西洋服装史》考纲、(1)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独立本科段)《西洋服装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3907)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第一章绪论(4学时) (1)第二章古代服装(6学时) (2)第一节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 (3)第二节古埃及服装 (3)第三节古代西亚的服装 (3)第四节希腊文化圈的服装 (3)第五节古罗马的服装 (3)第三章中世纪服装文化(6为时) (4)第一节拜占廷时代的服装文化 (4)第三节罗马式时代的服装文化 (4)第四节哥特式时代的服装文化 (4)第四章近世纪服装文化(6学时) (5)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文化 (5)第二节巴罗克时期的服装文化 (6)第三节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文化 (6)第五章近代服装文化(6学时) (6)第一节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服装文化 (7)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的服装文化 (7)第三节新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文化 (7)第四节巴斯尔时期的服装文化 (7)第五节S形时期的服装文化 (7)第六章现代服装文化(6学时) (8)第一节女装的现代化 (8)第二节细长形与军服式 (8)第三节迪奥尔时代 (8)第四节流行的转化 (8)第五节流行的多样化时代 (8)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9)附录题型举例 (13)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西洋服装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3950)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本科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西洋服装的演进历程。
从中学习西方服饰的优秀造型、色彩、图案与装饰。
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外来服饰文化的意识,兼顾艺术修养的熏陶。
西洋服装史叙述了西方人穿衣戴帽的历史经过,是了解西方服饰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继中国服装史的又一史论课程,是服装理论的延续与完善。
西洋服装史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蕴涵着许多创作灵感,起到拓展设计思维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测试目的
1、考核目标
识记:对中西服装史中基本知识点能够做到熟记,诸如专有名词、各时期服装典型形制、在服装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事象等,并能够通过文字或绘制给予表达。
理解:对服饰发展的自身规律及其历史现象,能够举其始终,察其源流,明其因革,论其古今,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应用:能将历史知识和当今现状结合,作到知古通今。
2、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1)考试时间为2小时。
满分为100分。
(2)考试题型。
单项选题30分(30%)、
多项选择题15分(15%)、
填空题10分(10%)、
绘图题15分(15%)、
(3)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60%,“理解”为30%,“应用”为10%.
第二部分考核大纲
中国服装史部分
第一章服饰的起源及中国早期服饰(略)
识记:
1、关于服饰起源的主要学说。
2、中国原始服装的基本形制。
应用:
1、服饰起源的原因在现代服饰中的反映、变化;
2、服饰的本质和属性。
领会:
1、中国古代服饰及其象征意义。
2、中国古代衣裳的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重点)第三章先秦服饰
识记:
1、礼服的作用和形成原因。
2、胡服骑射。
领会:
1、赵国变服的原因。
应用:赵武灵王变服对当今服饰变革的启示。
第四章秦汉服饰
识记:
1、汉代官服的特点和等级标志。
2、袍服的特点。
理解:
1、秦统一服饰的意义。
2、汉初服制随秦制的原因。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饰(重点)
识记:
1、魏晋时期服饰的主要特点。
3、玄学对服饰的主要影响。
4、裲裆与袴褶的服饰特点。
领会:
1、南北民族服饰的相互影响。
2、服饰的演变与社会大背景的关系。
第六章唐代服饰(重点)
识记:
1、唐代官服特点。
2、唐代女子服饰种类与形制。
3、唐代受少数民族、外来文化影响的服饰。
4、幂离与帷帽的形制。
领会:社会的开放对服饰的影响。
第七章宋代服饰(重点)
识记:
1、宋代官服的特点和等级标志。
2、宋代女子的服饰与形制。
2、宋代女服的色彩与图案特点。
3、宋代女子发式。
领会:理学对宋代服饰的影响。
应用:
1、主流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第八章辽金元服饰(重点)
识记:
1、辽代的服饰特点。
2、金代的服饰特点。
3、元代的服饰特点。
第九章明代服饰
识记:
1、明代官服的特征和等级标志。
2、补服。
3、明代女子服饰的风格特征。
领会: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性。
第十章清代服饰
识记:
1、满服的特点。
2、箭袖的形制和作用。
3、清代女服的特征。
领会:
1、清代满服在汉族中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的规定。
2、封建社会后期繁缛风格在服饰上的体现。
第十一章民国初期服饰
识记:
1、辛亥革命后服饰变革的重要意义。
2、中山装与旗袍的形制。
领会:
1、旗袍演变过程的意义。
2、西服东渐对中国传统着装观念的影响。
西洋服装史部分
第一章地中海沿岸古文明区服饰(略)
识记:
2、埃及早期的服饰与发式。
3、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特点。
(重点)
4、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服饰特点。
领会:1、地中海沿岸早期服饰特点,西洋服饰的摇篮。
2、地理环境、生存状态、信仰、政治、经济、技术,生活资源等外界因素对服饰的影响。
第二章中世纪前期服饰(略)
识记:
1、拜占庭时期男装特点。
2、拜占庭时期女装特点。
领会:
1、拜占庭服饰文化的宗教特色。
2、拜占庭服饰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果。
第三章罗马式时期
识记:
1、罗马式时期的男女服饰特点。
2、分色服的特点和由来,纹章。
3、十字军东征在服饰史上的意义。
第四章哥特时期服饰
识记:
1、哥特式艺术。
2、哥特式服饰特点。
领会:
1、欧洲服饰文化与其它文化艺术的关系。
2、格棱兰裙在西洋服饰史上的意义。
第五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
识记:
1、文艺复兴。
2、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个历史阶段。
(重点)
3、文艺复兴时期男装特点及廓形。
4、文艺复兴时期女装特点及廓形。
领会:文化思想的演变对服饰的影响。
第六章巴洛克式服饰
识记:
1、巴洛克艺术风格。
2、巴洛克时期男装特点。
(重点)
3、巴洛克时期女装特点。
4、拉夫领、紧身胸衣、裙撑。
(重点)
第七章罗可可时期服饰
识记:
1、罗可可艺术风格。
2、罗可可风格的男装特点。
3、罗可可风格的女装特点。
(重点)
领会:欧洲文化艺术的演变与不断否定的特征。
第八章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的服饰(略)识记:
1、新古典主义时期男女装的特点。
(重点)
2、帝政时期男女装的特点。
3、男装发式的种类与特点。
第九章十九世纪服饰(略)
识记:
1、浪漫主义时期男装特点。
2、浪漫主义时期女装特点。
3、新罗可可主义时期男装特点。
4、新罗可可主义时期女装特点。
5、新艺术运动对欧美服饰的影响。
领会:十九世纪末社会的发展对服饰的影响。
第十章二十世纪上半叶服饰(略)
识记:
1、二十世纪初欧洲的女装特点。
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的男女装特点。
3、女子服饰的突破性演变。
4、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及其风格。
(重点)领会:
1、女权运动对女装发展的影响。
2、社会化高度分工对服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