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中西服装发展史

中西服装发展史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7
中西服装发展史
•主目录
课程介绍 教师简介 教学大纲 (思考题)
教学内容 自测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PPT文档演模板
点击各项自动链接
中西服装发展史
课程介绍
• 服装发展史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大历史的 眼光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系统阐述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并运用文化 学理论,从历史的服装现象中透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 装的文化本质,以及服装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意 识形态的关系。本课程先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 的演变历史,再分别重点表述中国和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 西服装做了跨文化的比较。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返回主目录
中西服装发展史
第一章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与要求
• 人类服装的起源(4课时)
•Hale Waihona Puke 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 原始人类的着装动机
• 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
• 教学要求:初步了解人类原始社会的服饰 状况,重点掌握现代服装史学家提出的不
• (4)李当岐 西洋服装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PPT文档演模板
•返回主目录
中西服装发展史
3、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中西服装史

中西服装史•目录:•前言•第一章服装起源成因•第一节人类起源学说与服装成因推论•第二节人类起源传说与服装成因思考•一、女娲造人与服装成因的关系•二、雅典娜披戴盔甲与服装成因的关系•三、佛洛夏羽衣与服装成因的关系•第三节人类起源考古与服装成因推断•一、岩画猎舞与服装成因的关系•二、出土饰物与服装成因的关系•第四节当代服装考证与服装成因定论•第二章服装育成时代•第一节草裙时期•一、《旧约全书》中的草裙踪迹•二、《楚辞》中的草裙影像•第二节兽皮披时期•第三节织物装时期•一、埃及、中国等地的葛、麻织物•二、南土耳其等地的毛织物•三、中国的蚕丝织物•四、早期织物装款式剪影•五、早期佩饰的人为加工•第三章服装成形时代•第一节服装形态•第二节服装类型•一、贯口式服装•二、大围巾式服装•三、上下配套式服装•四、首服与足服•五、佩饰与假发•第四章服装定制时代•第一节中国周代的冠服制度•一、服装制度产生的条件与依据•二、天子公卿冕服形制•三、王后贵妇礼服规定•第二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第三节地中海一带的等级服装•一、国王及重臣服装•二、王后及贵妇服装•第五章服装交会时代•第一节中国秦汉服装•一、男子袍服与冠履•二、女子深衣与襦裙•三、军戎服装•四、服装色彩与质料特色•第二节中国魏晋南北朝服装•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二、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三、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四、服装质料、纹样及色彩•第三节拜占庭与丝绸衣料•第四节波斯铠甲的东传•第六章服装互进时代•第一节中国隋唐服装•一、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二、女子冠服与妆饰•三、军戎服装•第二节中国宋辽金元服装•一、宋——汉族服装特色•二、辽——契丹族服装特色•三、金——女真族服装特色•四、元——蒙古族服装特色•第三节拜占庭与西欧战服时尚•一、紧身衣与斗篷•二、腿部装束•第四节华丽倾向与北欧服装•第五节十字军东征的积极作用•一、骑士装对常服的影响•二、东西方服装的必然融合•第六节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上的体现•第七章服装更新时代•第一节中国明代服装•一、男子官服与民服•二、女子冠服与便服•第二节文艺复兴与服装更新•第三节文艺复兴早期服装•一、意大利服装•二、法国服装•三、勃艮第公国与佛兰的公国服装•四、德国服装•五、英国服装•六、西班牙服装•第四节文艺复兴盛期服装•一、男子服装•二、女子服装•第八章服装风格化时代•第一节中国清代服装•一、男子官服与民服•二、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二节服装上的巴洛克风格•一、男服上的巴洛克风格•二、女服上的巴洛克风格•第三节服装上的洛可可风格•一、男服上的洛可可风格•二、女服上的洛可可风格•第九章服装完善化时代•第一节中国汉族服装•一、男子长袍与西装•二、女子袄裙与旗袍•第二节中国各少数民族服装•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装•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服装•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服装•五、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六、西藏自治区民族服装•七、四川省与贵州省民族服装•八、云南省民族服装•九、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服装•十、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省民族服装•第三节工业革命与西方服装改革•一、男子服装•二、女子服装•第四节西方各民族服装特色•一、埃及人服装•二、波斯人服装•三、苏格兰人服装•四、爱尔兰人服装•五、英格兰人服装•六、法兰西人服装•七、奥地利人服装•八、荷兰人服装•九、西班牙人服装•十、意大利人服装•十一、德意志人服装•十二、丹麦人服装•第十章服装国际化时代•第一节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服装•一、列宁服与花布棉袄•二、全民着军便服•三、时装的涌入与多元•第二节21世纪初期的中国服装•第三节西方时装潮流•第四节时装主要流派与风格•一、超现实主义派•二、立体派•三、古典派•四、浪漫派•五、构成派•六、后现代派•七、嬉皮士风格•八、雅皮士风格•九、朋克风格•十、中性风格•十一、解构主义风格•十二、戎装风格•十三、波西米亚风格•十四、混搭风格•第五节时装设计大师•第六节时装设计中心•一、巴黎•二、纽约•三、米兰•四、伦敦。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1]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1]](https://img.taocdn.com/s3/m/8edb391b0029bd64783e2cc7.png)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 约公元前4世纪,世界服装进入了以欧洲 希腊为代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希腊人以其 涌动不息的创造激情,创造出了服装艺术无 比幽雅,无比轻松的整体形象,从而被后世树 为楷模,称之为古典而完美的形式.后来的罗 马文明也深受其影响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 后期希腊的服装,公元前4世纪,希 腊进入拉与东方文化混合的新时代, 艺术上出现了追求时尚和华丽的风潮, 人们的生活区域奢侈与开放。服装深 受东方影响,出现了迪普罗伊斯 DIPLOID,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在腰,胸 部加上一层深褶皱,服装色彩也不再单 一的效果 迪普罗伊丁DIPLOIDION是此时的另 一种式样,衣身较长,分前后衣片两块, 将右肩缝合,左边在大肋下缝合,腰部 以腰带固定。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 九章古代服装
2020/11/5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 西方服装是西方文化的主城部分之一,因 此西方服装历史的源头要追朔到古代的亚 洲和非洲,从世界最古老的五大文明古国 去考证——对西方服装影响最直接的是两 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一个地处西亚, 一个地处北非。西亚以两河流域先后出现 的古代国家为代表,北非则以埃及为代表。 之后形成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成为西 方文化最主要的源头。我们的西方服装史 就成这里开始。
• 迪普罗伊《斯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 装扮与饰品 • 注意面部化妆和保护皮肤,男女都在身上搽油、涂膏,并大量使用香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九章古代服装 [1]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案 第七章 封建社会后期服装

16.明代后期曾流行过C,又叫稻畦帔。
A.大袖衫 B.紧身衫 C.水田衣 D.大襟衣
( )17.元代A纺织业得到普遍的推广,为服装采用新材料和新制作方法提供了契机。
A.棉 B.麻 C.丝 D.毛
( )18.吉祥图案在A代服饰中得到广泛的地运用,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A.乌纱帽 B.束带 C.补子 D.蔽膝
( )8.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点翠凤凰,挂珠宝流苏的礼冠。
A.远游冠 B.凤冠 C.顾姑冠 D.进贤冠
( )9.明代的是宋代去袖的长褙子。
A.比甲 B.襦裙 C.袄裙 D.褙子
10.清代的冠帽总形制上一反汉冠的形式,在高级官员的冒顶后面还插有一束孔雀翎毛,称。
A.缠枝花 B.联珠纹 C.汉字吉祥语 D.茱萸纹
4.明代值得注意的是图案的流行。
A.象征 B.吉祥 C.文字 D.谐音
( )5.辽代契丹族的最具有个性特点。
A.头饰 B.发式 C.手饰 D.服饰
( )6.元代蒙古族女子首服以最具有特色。
A.顾姑冠 B.笠帽 C.巾帻 D.暖帽
7.的出现,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重
点
元代服饰的特点,明代的补服制度,明代女子服饰的特点,清代满族男子和女子服饰的特点,吉祥图案及寓意。
难
点
辽金元时期面料纹样的变化,补子的文化意义,清代服饰风俗。
教
学
回
顾
汉代丝绸的发展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魏晋时期的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同时也掌握了楚汉文化和袍服之间的关系。
说
明
课时安排:4节课讲授;1节课课堂作业和1节课现场讨论。
中西服装发展史总论 第一 二章

3、学习方法 ①划分主次,有所侧重。 对服装发展史的研究要运用客观比较,突出重点的方法。划分几个特征 性强的时代,着重研究这些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服装现象,略小而存大,举 重以明轻,理顺脉络,划分主次,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突出主要的重点的环 节因素,这样才能正确清楚地认识其对服装的影响。
②本课程是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的演变历史,再 分别重点表述中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西方的服装做跨文化的比 较。
+ 服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 服装是人类文化的表现 + 服装是人类心理和人类社会实际的需要 + 服装是人类日常的必需品 + 服装是美化人类的装饰品 + 服装是人类生产劳动、日常工作的安全防护品 + 服装是文化生活中的艺术品 + 服装是繁荣国民经济的重要商品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 300万年前—公元前210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菲奇诺
第一章 人类服装的起源
– 服装的概念:狭义,指人们穿在身上遮蔽身体 和御寒的东西;广义,是指衣服、鞋、帽的总 称,有时也包括各种装饰物,但服装一般专指 衣服。
– 服装的功能:实用功能、装饰功能、遮羞功能、 标识功能。
– 服装的构成:服装是由款式、色彩和材料三个 要素构成的。
(二) 兽皮与草叶装饰时期(距今 25万年-1万年)
+
约25万-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
代中期至晚期,人类进入智人阶
段,智人能制造石器、骨针、骨
锥,能用兽牙、贝壳、石子制作
项链等饰物。智人的体毛以逐渐
退化,学会了人工取火、架木为
棚 ,御寒衣物有兽皮、羽毛、树
叶、茅草。能剥兽皮经简单处理
后围身,创建了原始的服饰,人
中西服装史大纲

●《中国服装史》课程简介中西服装史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服装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是我校华梅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服装专业初建成时即创建的课程,经多年建设已在全国有重要大影响。
近几年,在天津师范大学教学中,又经过集中凝练,不断创新,目前已建设称为有特色、高水准、有影响的成熟课程。
它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是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
借助于美术与设计学院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以及全国的国内外期刊和文献,本课程采用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一、坚持以大文化为背景,不是以服装论服装,而是拓宽学生视野,在人类文化进程的高度上,从社会、历史、民俗等几个方面去讲述中西服装史。
二、坚持以自编教材的不断完善来推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现用教材《中国服装史》是在1983年讲义的基础上,经过五年教学实践后正式成书出版的。
修订本又在教学十年后再次出版。
现该书已与华梅著《西方服装史》(已出两版)、《服装美学》、《服装概论》被作为“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三、坚持以实践促教学。
从1983年起即采取教学上有线描人物服装形象图,便于学生临摹,临摹作业按分数计算。
学生可直接从中国服装图中汲取灵感,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然后再体现到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活动中,并直接促进了学生社团活动。
该模式已被全国高校引用。
本课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上,由老、中、青三代优秀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创建了多个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逐渐建设成今天国内服装史界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本科专业基础学科。
本课程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专题讨论,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进行文献阅读,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践学以致用,另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设备实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中西服装史》学习指南

1、课程的重点中西服装史重点介绍中国的冠服制度,丝绸之路带来的服装变异,各民族之间服装的撞击与融合,唯一一个有服装制度的农民起义军,各少数民族服装传说与具体服装特色,特别是与族源关系。
20世纪服装西化趋势,21世纪时尚(包括服装在内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形成。
2、课程的难点中西服装史的难点是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各种思想对着装的影响。
3、解决办法根据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将相关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提高中西服装史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理解理论和借鉴经验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1)在大文化背景之下,也就是将服饰还原于人类历史及相关学科领域进行的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对于服饰史的需求,能够使之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完善服饰史的理论体系,也只有这样中西服装史课程才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2)把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的前沿学术成果,通过比较不同学术观点的差别,提高学生从当时历史环境来分析认识问题。
(3)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思路,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提高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4)改变教学手段,运用挂图、幻灯、投影、教学片、课件、网络课程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书目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和扩大课外阅读,拓宽思路,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6)通过现场教学、模拟教学、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启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培养进一步认识问题、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7)通过集中讨论、组织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互相学习。
配合课程辅导老师回答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8)将学生带入博物馆、文史馆、服饰展览馆,进行现场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服饰实物的直观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西洋服装发展史教学提纲

西洋服装发展史西洋服装发展史“西方”,沿用了关于区域范畴的习惯称谓,与亚洲一带的“东方”相对。
西方服装史,即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上溯至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所体现出来的与东方服装相迥异的风格,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代表了人类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服装史 - 起源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
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
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
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
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古代奥运会裸体竞赛所谓文明,始于一种深度模式的建造。
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要通过“对象化”的行为改造这个世界,而且要赋予物质世界以“人化”的意义。
从这意义上讲,服饰是一种符号,它有着“能指”和“所指”的双重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中国服装史:
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
第二节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第三节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
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
第一节影响人类服装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服装变化的现象
第三节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
第一节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
第二节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
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
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
第三节冕服
第四节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第五节服装礼仪和社会民俗
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
第一节丝绸与丝绸之路
第二节楚汉袍服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衣衫
第四节男子冠巾与时尚
第五节女子发式及时尚
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
第一节纺织印染与衣料
第二节唐宋官服
第三节唐代女服
第四节唐代女妆
第五节宋代女服
第六节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
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
第一节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
第二节辽金元的民族服装
第三节明代官服
第四节明代妇女服装
第五节清代官服
第六节清代妇女服装
第七节明清服饰时尚
第八章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
第一节晚清时期服装
第二节辛亥革命后的男装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
第四节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
第五节 20世纪下半叶服装
西方服装史:
第九章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
第一节古代西亚与北非服装
第二节古代欧洲的服装
第十章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
第一节拜占廷服装
第二节 5-12世纪西欧服装
第三节哥特式服装(13—15世纪)
第十一章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
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7世纪初)第二节第二节巴罗克时期(17世纪)
第三节洛可可时期(18世纪)
第十二章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
第一节工业革命及其对服装的影响
第二节男装的嬗变
第三节女装的流行
第四节时装设计师
第十三章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
第一节世纪之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服装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服装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服装第十四章 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服装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服装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服装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服装
第十五章综合分析——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
第一节中西服装发展轨迹比较
第二节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特征分析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将教学要求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相关图片,适时结合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
六、参考教材
1、《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三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2、《中外服装史》,贾玺增著,东华大学出版社
七、作业及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