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中国史》教学大纲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系统了解新中国成立及其发展的重要事件、人物和背景;2. 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变迁;3. 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相关文献的能力;4. 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党的领导地位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2.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经济建设与农村改革- 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3. 政治体制与政治运行- 中央政权的组织体系- 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历次重大变革-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迁4. 对外关系与国际影响-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原则- 参与世界事务及国际组织- 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与合作5. 新中国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 邓小平和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 江泽民时期的发展与稳定- 习近平时期的新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表达观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材料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研究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 历史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历史场所和博物馆。
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占30%。
2. 课程作业(包括文献研读报告、小组项目等)占40%。
3. 期末考试(闭卷)占30%。
备注:本大纲仅作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
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型、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型、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及中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正宗得到、士林的和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以从中国传统丰富的社会思潮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为现实的中国社会服务。
2.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及其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理清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传统,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传承中国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讨论、主题发言,对个案文本进行鉴赏分析,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四、学时分配教学时数分配一览(总学时数:32)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线上:*;线下*:)实践学时合计学时第一篇先秦篇5(线上:2;线下:3)0 5 第二篇秦汉篇4(线上:0;线下:4)0 4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篇3(线上:1;线下:2)0 3 第四篇隋唐篇3(线上:0;线下:3)0 3 第五篇宋元篇6(线上:1;线下:5)0 6 第六篇明代至清代中期篇6(线上:0;线下:6)0 6 第七篇近代篇4(线上:0;线下:4)0 4合计学时32课时(线上:4;线下:28)0 32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篇先秦篇【主要内容】1.了解先秦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
四史 教学大纲

四史教学大纲四史教学大纲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四史教学大纲应运而生。
四史,即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四史教学大纲的意义、目标和实施方法。
一、四史教学大纲的意义四史教学大纲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学生可以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此外,四史教学大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学,学生可以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同时,历史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和事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四史教学大纲的目标四史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具体来说,四史教学大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学,学生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和文学,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4.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四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写作、研究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四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方法为了实现四史教学大纲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分组研究等方式,将历史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和事件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七年级历史教学大纲

七年级历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事件,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流派-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改革- 西汉和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2. 中国中古史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乱象和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宋朝的政治改革和科技发展-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3. 中国近代史概述-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变革- 清朝的政治衰落和近代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实地考察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实践感知和理解。
4. 研究法: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深入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
四、教学评价1. 考试:定期进行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的考核。
2. 作业:布置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辨能力和合作态度。
五、教学资源- 历史课本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设备和幻灯片- 历史文物和实地考察机会六、其他事项1. 每周授课时长:4课时2. 任课老师应备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
3.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相关的活动和竞赛,拓宽历史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以上为七年级历史教学大纲,请各位教师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任何疑问和调整,请及时与教务处联系。
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合作!。
社会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教案

社会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互动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不同文化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尊重。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方面;2. 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其在研究历史文化方面的应用;3. 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中国历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习俗;2.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表现;3. 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景观;4. 历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与演变;5. 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重点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习俗- 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传统价值观念;- 分析中国的传统社会习俗,如节日庆祝、婚礼葬礼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习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学习重点二: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表现- 介绍中国的主要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表现形式;- 安排学生小组展示各种宗教信仰的文化表现方式。
4. 学习重点三: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景观- 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古琴、国画等;- 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传统艺术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中国的文化景观,如长城、故宫等。
5. 学习重点四:历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与演变- 分析中国历史文化对社会制度、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阐述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发生的演变和转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历史文化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6. 学习重点五: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和互动的重要性;- 分析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演绎跨文化交流场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
1.1 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1.2 本大纲的制定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课程目标
2.1 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分类
2.2 中国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
2.3 中国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设定
第三章:课程内容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3.2 古代中国历史
3.2.1 夏、商、周
3.2.2 春秋战国
3.2.3 秦汉三国
3.2.4 隋唐五代十国
3.2.5 宋元明清
3.3 近代中国历史
3.3.1 清末民初
3.3.2 辛亥革命
3.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3.3.4 社会主义建设
3.3.5 改革开放以来
第四章:教学方法
4.1 传统教学方法
4.1.1 讲授法
4.1.2 讨论法
4.1.3 实验法
4.2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4.2.1 多媒体教学
4.2.2 网络教学
4.2.3 互动式教学
第五章:教学评价
5.1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5.2.1 课堂表现评价
5.2.2 考试评价
5.2.3 作业评价
5.3 教学评价的结果应用
第六章:教材使用
6.1 教材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6.2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结语
以上为《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本大纲为了确保中国历
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评价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本大纲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中国历史有全面和深入的
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总学时:60 学分:4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
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三、正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社会史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中国社会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社会史研究方法等。
第一节社会史的界定及其学习意义一、西方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西方社会史研究由年鉴学派兴起,历经其兴起期、兴盛期,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包括身体史、日常生活史、生态环境史。
二、中国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中国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历经兴起、扭曲、基本停顿、复兴、迅速发展等阶段,其内涵不断丰富,其方法不断改进,并融合多学科知识。
三、学习社会史的意义学习社会史有助于扩大了研究视野,促进了中国史学学科体系的革新和史学总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学走向繁荣的手段和走向新阶段的起点,同时,为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移风易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贡献。
第二节怎样学习中国古代社会史一、明确学习、研究社会史的指导思想开展社会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范畴、作用作过系统的论述。
因而,社会史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构建本身特有的理论。
二、引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史的主要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参照比较法、精确计量法和相关学科渗透法等方法。
【思考题】1、列举三个以上的学者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看法。
2、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3、学习中国社会史有哪些重要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饮食生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人类饮食生活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
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具体讲授,使学生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
【重点难点】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其功能等。
第一节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象,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和,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方式变化方面。
一、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
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着“五谷为养”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
古代,肴是指鱼肉等荤菜,羞是指美味食品,核是指蔬菜果核食品,所以,菜肴是经过烹饪调制而成与主食搭配摄用的荤素菜的总称。
主食演变菜肴演变二、古代饮食方式的变化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
到商周时,富贵人家中还置有食案。
用餐制度方面,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用餐制度。
周秦时期较为普遍的是一日两餐制,而上层社会已经有三餐的食俗了。
用餐方式用餐制度分食制寒具第二节酒的起源及其功用一、酒的起源与发展关于酒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经留下过许多记载,其制酒技术以唐为转折点,唐以前,大多为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低,唐以后,酿酒技术发展,酒精度数变高。
此外,中国古代已有酿造果酒的技术,如葡萄酒等。
“第五大发明”杜康米酒果酒药酒二、酒的功用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酒不是一般意义的饮料,而是一种特殊的饮料。
酒对于人类具有以下的作用:刺激人们的感情,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
刺激感情酒以成礼激发灵感三、酒祸与酒禁漫长历史中,因饮酒不加节制而失礼、误事或影响朝政,最终导致杀身亡国的酒祸几乎俯拾皆是。
主要表现在:一是纵饮而早丧;二是滥饮而猝死;三是贪杯罹灾祸。
正是因为过度饮酒,既能使人伤身减寿,丧德败性,又浪费粮食,中国早从夏代始,就不断有酒禁的诏令和呼声。
酒祸:早丧、猝死、灾祸;酒禁:酒诰、中圣人。
【思考题】1、试阐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2、如何理解“酒以成礼”?第三章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进而进一步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重点难点】历代的服饰流变,流变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历代服饰流变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不标志。
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
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
因而各代服饰都有自己的烙印,如: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代对服饰的改制。
胡服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袍服上俭下丰胡装公服常服“质孙服”制比甲水田衣四方平定巾花衣水脚第二节服饰的社会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积极、文化甚至学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
服饰的社会性内涵包括很多内容,这里主要指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论理性和功能性等。
一、等级性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冠服制;不可僭越的常服制度;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服饰用料的等级要求;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
二、地方性服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主要表现在用料差别和样式差别方面。
三、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
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服饰样式、图案、饰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地理环境因素生产方式因素四、伦理性古代中国,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这便使服饰带有强烈的论理色彩。
斩衰缌麻五、功能性中国古代,在社会生活中,用服饰来显示、界别自身所从事职业、身份的功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服饰,是不同行业、不妥你刚身份的符号,让人一望,便知其业,便明其行,便晓其身份,这一切,恰是“以服寓功,以饰别业甲胄”的功能性内涵的真实显现。
离染服幢相衣【思考题】1、列举各代主要服饰类型。
2、举例说明服装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联系。
第四章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旅习俗,引导学生理解行旅生活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行旅习俗,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行旅习俗“行旅”,一般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
由于古代地理条件的差异和人们社会身份的不同,古人的行旅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演进,生动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内容和变迁轨迹。
一、卜行择吉·行神祭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中,与行旅生活相关的某些习俗,也具有这种特色。
卜行择吉、行神祭祀,是行旅之前心理准备的习俗,体现出行旅生活开始时心理上的庄重与严肃。
择吉祖神二、行旅送别习俗送别时行旅生活的开端。
为行旅之人饯行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形式。
此外,古代送行时又有赠言赠物的礼俗。
灞桥折柳饯行三、题记行旅之人中有一部分文人学士喜欢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题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行旅生活中的题记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晋以来逐渐成风,此后,更为盛行。
四、尚早·尚俭·尚快行旅之人在途中注意尽早出发赶路,以便在天黑以前找到投宿的旅店,注意节省开支,注意尽快打到目的地,也是自古就有的行旅习俗。
尚早尚俭尚快五、软脚·洗尘·接风行旅知人归来,民间一般有软脚、洗尘、接风等慰劳行旅远归者的仪礼习俗。
除此以外,旅人在远行之时,祈求神灵途中庇护,由此也产生中国古代行旅生活中的行路信仰和一系列禁忌。
软脚洗尘接风第二节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行旅生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它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教化功能、经济交流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科技催化功能等方面。
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说,行旅活动实为在特定时空、特定背景、特定物化条件下,参与者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文化互动、对应体察活动,加之需求上的各异,致使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态势:审美的价值取向、求知的价值取向、“察世”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
【思考题】1、列举中国古代的行旅习俗。
2、简述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古代婚姻生活【教学目的】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婚姻形态、古代婚嫁仪式,以及历代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婚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