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教学大纲
《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开设学期:二(本科)总学时:32 其中讲授学时:30 实践学时:2计划学分:2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讲授语言:汉语考核方式:随堂考试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外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外传统服饰是人类服饰史中的宝贵财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感受中外服装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加强对服装设计的人文性的感悟,丰富创作思路。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中外服装史》张竞琼、孙晔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9参考书:《中外服装史》黄能馥、李当歧、藏迎春、孙绮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服装史》袁仄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编著商务出版社,1992《中国服装史》华梅编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西洋服装史》李当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西方服装史》华梅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外国服装史第一章服装的起源(2学时讲授)知识点:1、旧石器时代晚期2、新石器时代3、服装起源概说第二章上古时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古埃及王国时期的服装2、美索不达亚的服装3、克里特-迈锡尼的服装和古希腊的服装4、古罗马服装及其与古希腊服装的联系第三章中古时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拜占庭时代2、欧洲文化黑暗时代3、罗马式时代4、哥特式时代第四章近代服装(2学时讲授)知识点:1、文艺复兴时期2、巴洛克时期3、洛可可时期4、19世纪欧洲第五章现代服装(2学时讲授)知识点:1、世纪之初与女装现代化2、“二战”前后与迪奥“新面貌”3、六七十年代与成衣革命4、世纪之交与多元化中国服装史第六章:上古时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概述2、夏商周服饰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第七章中古时代服装(8学时讲授)知识点:1、概述2、秦汉服饰3、魏晋南北朝服饰4、隋唐服饰5、宋元服饰6、明朝服饰7、清朝服饰第八章中国近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概述2、清代服饰3、改革开放前服饰4、改革开放后服饰第九章期末复习(2学时实践)1、课程总结2、期末复习五、考核方法与要求(一)考核方式:随堂考试(二)成绩评定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30%期末考试:占70%六、编制与审核编制人:编制时间:教研室审议:系审核:。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中国服装史: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第二节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第三节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第一节影响人类服装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服装变化的现象第三节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第一节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第二节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第三节冕服第四节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第五节服装礼仪和社会民俗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第一节丝绸与丝绸之路第二节楚汉袍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衣衫第四节男子冠巾与时尚第五节女子发式及时尚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第一节纺织印染与衣料第二节唐宋官服第三节唐代女服第四节唐代女妆第五节宋代女服第六节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第一节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第二节辽金元的民族服装第三节明代官服第四节明代妇女服装第五节清代官服第六节清代妇女服装第七节明清服饰时尚第八章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第一节晚清时期服装第二节辛亥革命后的男装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第四节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第五节20世纪下半叶服装西方服装史:第九章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第一节古代西亚与北非服装第二节古代欧洲的服装第十章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第一节拜占廷服装第二节5-12世纪西欧服装第三节哥特式服装(13—15世纪)第十一章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7世纪初)第二节第二节巴罗克时期(17世纪)第三节洛可可时期(18世纪)第十二章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第一节工业革命及其对服装的影响第二节男装的嬗变第三节女装的流行第四节时装设计师第十三章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第一节世纪之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服装第三节20世纪3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服装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服装第十四章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第一节20世纪60年代服装第二节20世纪70年代服装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服装第四节20世纪90年代服装第十五章综合分析——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第一节中西服装发展轨迹比较第二节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特征分析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将教学要求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相关图片,适时结合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
服装史教学大纲(一)2024

服装史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服装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穿着和服饰发展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并揭示了时尚的起源与演变。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服装史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服装的起源、演变和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正文:一、早期人类的服装1. 早期人类穿着的目的与方法2. 早期人类服装的材料和制作工艺3. 早期人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4. 早期人类服装的文化意义5. 早期人类服装的影响与遗产二、古代文明的服装1. 古代文明的服装类型与特征2. 古代文明的服装与社会等级制度3. 古代文明的服装与宗教信仰4. 古代文明的服装与政治文化5. 古代文明的服装与绘画、雕塑艺术三、中世纪的服装1. 中世纪的服装类型与特征2. 中世纪的服装与封建等级制度3. 中世纪的服装与宗教与信仰4. 中世纪的服装与艺术与文化5. 中世纪的服装与贸易与经济四、近现代的服装1. 近现代的服装类型与特征2. 近现代的服装与社会文化变革3. 近现代的服装与时尚产业的兴起4. 近现代的服装与性别与身份认同5. 近现代的服装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五、当代流行服装1. 当代流行服装的潮流与趋势2. 当代流行服装的设计与制作3. 当代流行服装与时尚品牌4. 当代流行服装与大众文化的传播5. 当代流行服装与个人表达与身份认同总结:服装史教学大纲旨在通过对人类穿着和服饰发展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服装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时尚的起源与演变。
通过对早期人类服装、古代文明的服装、中世纪的服装、近现代的服装以及当代流行服装的探究,学生将能够深入探讨服装在社会、文化、艺术中的意义与作用,并理解服装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

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英文名称:China-Foreign Clothing History学时:60学时先修课程:装饰色彩、服装材料学、纸样设计基础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一、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中外服装史作为服装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具体地考察服装的发展状况与变迁的规律。
本课程属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服装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了解中外服装在各个时期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代表形象。
(二)了解促使各个时期服装演变的内在原因,掌握服装演变的规律。
(三)了解中外服饰文化的差异。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服装发展史课程第一节:服装发展史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服装发展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第二章:服装的起源第一节:服装的始创第二节:服装的起源第三章:上古服装第一节:原始社会服装第二节:中国服装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第三节:春秋战国的服装融合。
第四章:秦汉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第三节:女子服装与佩饰第四节:秦汉时期服装的材料和工艺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服装与佩饰第三节:女子服装与佩饰第四节:军戎服装第五节: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第六章:隋唐服装第一节:唐代女子服装第二节:唐朝男子服装第三节:唐代多彩的服装材料和精湛的染织工艺第四节:唐代文化艺术对服装的影响及对外交流第七章:宋、辽、金、元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宋代服装第三节:女子服装第四节:辽、金、元服装第五节:宋、元服装材料工艺与对外交流第八章:明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第四节:明代的服装材料工艺与对外交流第九章:清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服装第三节:清代女服第四节:军事服装及太平天国服装第五节:清代服饰的衣料第十章:近现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国时期男女服装第三节:新中国建国以来服装发展第十一章:古代社会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埃及服装第三节:古西亚服装第四节:古希腊服装第五节:古罗马服装第十二章:中世纪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拜占庭帝国时期服装第三节:罗马式服装第四节:哥特式服装第十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6世纪服装特征第三节:16世纪的男装第四节:16世纪的女装第十四章:17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7世纪的荷兰样式第三节:法国巴洛克式男装第四节:17世纪的欧洲女子服装第十五章:18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8世纪法国男装第三节:18世纪的女装第十六章:19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男装第三节:19世纪的法国女装第十七章:20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20世纪男装种类第三节: 20世纪女装;总结、期末复习四、教材与参考书内容使用教材:陈东生,甘应进,新编中外服装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朱和平,中国服装史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4、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5、[日] 千秋典生(孙基亮,陆凤秋译),图解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6、曾慧洁,国外历代服饰图典,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7、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8、华梅,西方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9、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10、孙世圃,西洋服饰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1、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12、[英]琼?娜(贺彤译),服饰时尚800年,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五、实验要求与实验内容无。
服装史教学大纲

《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010313192.课程名称:服装史3.英文名称:Clothing History4.课程简介:“服装史”课程主要讲述各个时期不同的服装与服饰样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服装史》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中西服装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各个时期的设计要素来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三)素质目标:具备服装专业审美能力,使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在学生的专业设计中得以体现。
2.先行课程:无3.周课时、总学时:周课时2、总学时28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5.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6.考试方法:平时作业、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7.实验、实习、作业:8.教材:《中西服装史》(第1版),张祖芳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9.教学参考资料:《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中国服饰造型鉴赏图典》,孔德明,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国外历代服饰图典》,曾慧洁,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
《西方服装史》,华梅,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服饰时尚800年》,[英]琼·娜(贺彤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服装史教学方案

中国服装史教学方案《中国服装史》教学方案一、教师简介二、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适用对象2004级服装工艺与设计专业学生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服装工艺与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3、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讲授中国服装史知识,通过介绍各历史时期各个区域的服装的特点、风格、工艺及演变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服装的历史与现状,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审美眼光和设计思想水平。
4、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 唐、宋、明、清各历史时期的服饰状况和特征(尤以唐代为主)难点: 服饰起源的探索(各种说法);服饰专业术语的理解;服饰发展内涵的理解.(二)、各章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总体教学安排(一)本学期教学周数:17周(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配与时间安排: 本课程为理论课程(34学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启发、引导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贯穿始终),增强学生直观性。
(四)学习方法学习中外服装史要充分理解并认真掌握中西各自服饰演变的脉络,抓住脉络提纲携领。
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地鼓励掌握知识,使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学好服装史的方法在于分析、领悟中西服饰文化的文化特征,做到整体把握,同时准确地掌握各重要历史时期服饰的总趋势和总特征,做到纵向概念清楚,以历史长河中的各点来带个时期男装、女装、发式、配饰的面,如此可更好的整体把握服饰的历史发展规律。
(五)教学考核办法:本课程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本课程试卷试题将覆盖整个主要章节。
客观性试题占70分,主观性试题占30分。
题型有判断、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述、论述六种形式。
(六)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1、识记部分(1)有关服饰起源的几种学说(2)服饰的本质和属性(3)中国服饰传统中衣裳的种类和总特点。
(4)中国服饰传统中鞋帽的种类和总特点。
(5)中国古代发式与化妆的特点。
都基斯中国服装史教案

都基斯中国服装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风格及代表作品3. 认识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二、教学内容1. 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概况2. 夏商周时期的服装特点3.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风格4. 秦汉时期的服装演变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风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和代表作品2. 难点: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风格及代表作品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服装展览,增强直观感受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分别讲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服装特点和代表作品3. 分析:分析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中国服装文化的认识和感受5.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服装展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全面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2. 图片资料: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服装史的纪录片或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博物馆和展览:利用周边的博物馆和展览资源,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概况2. 第二周:讲解夏商周时期的服装特点3. 第三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风格4. 第四周:讲解秦汉时期的服装演变5. 第五周: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风貌6. 第六周:分析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7. 第七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实地考察九、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服装发展简史教学教案

服装发展简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服装的发展简史,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装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理解服装与文化、历史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时尚潮流,提高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服装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古代服装的特点与风格。
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
4.工业革命与现代服装的发展。
5.当代服装的流行趋势与文化背景。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服装的发展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服装发展简史的兴趣。
2.讲解环节(20分钟)(1)讲解服装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包括古代的原始服装、古代文明时期的服装等。
(2)介绍古代服装的特点与风格,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古代文明的服装特点。
(3)讲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包括中世纪的骑士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服饰等。
(4)讲解工业革命与现代服装的发展,包括工业化生产、流行趋势的变化等。
(5)介绍当代服装的流行趋势与文化背景,如时尚潮流的变迁、设计师的影响等。
3.活动环节(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服装风格或设计师,并分享其背后的文化或历史背景。
(2)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最喜欢的服装图片或设计作品,并解释其特点或风格。
(3)互动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
例如,“你如何理解时尚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4.总结环节(5分钟)(1)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服装发展简史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关注时尚潮流,提高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3)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服装风格或设计师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次课程通过讲解、讨论、互动问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服装发展简史。
但在活动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也有些学生不够主动,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010313192.课程名称:服装史3.英文名称:Clothing History4.课程简介:“服装史”课程主要讲述各个时期不同的服装与服饰样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服装史》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中西服装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各个时期的设计要素来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三)素质目标:具备服装专业审美能力,使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在学生的专业设计中得以体现。
2.先行课程:无3.周课时、总学时:周课时2、总学时28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5.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6.考试方法:平时作业、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7.实验、实习、作业:8.教材:《中西服装史》(第1版),张祖芳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9.教学参考资料:《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中国服饰造型鉴赏图典》,孔德明,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国外历代服饰图典》,曾慧洁,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
《西方服装史》,华梅,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服饰时尚800年》,[英]琼·娜(贺彤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西洋服装史》,李当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5年。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章先秦、秦汉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节主要讲述夏、商、周的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服饰。
这一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而言非常重要而关键,此时建立起了奴隶制的文明社会国家,人类脱离了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并且到后期基本确立了封建制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时代。
先秦时期的服装和社会的大变革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形成与服装制度建立的重要时期,这一重要历史阶段形成的服装也为先秦以后至清末几千年封建时代服饰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和典型服饰形制。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巩固发展的时代。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由刘邦建立的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内外交流日益活跃,衣冠服饰日趋华丽。
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就是袍服,当时社会遵循“以袍为贵”的原则。
秦汉时期的袍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收缩紧小,交领,下摆造型多变化。
汉代妇女的服装沿用前代,以深衣为主。
日常多着上懦下裙,庶民百姓多为上懦下裤。
与前代相比,装饰水平大大提高。
二、教学重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教学难点:先秦、秦汉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制度三、授课时数:理论学时2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先秦服饰第二节秦汉服饰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内容:本章节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制度和典型服饰形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
此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这个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政权更替频繁,使得社会长期处于混乱分裂的状态。
同时,各民族人民的四处迁徙又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形势下,南北朝各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
同时,玄学的兴起和崇尚清净无为、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由意识的觉醒,都直接影响了服装观念和服装风尚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服装存在多种形态,一是承袭秦汉旧制的汉族服装,男子多褒衣博带,女子多以大袖示人,以懦、裙、裤为主。
二是汉族人民吸取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最典型的就是裤褶和裲档。
二、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制度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第三节服饰品第三章隋唐五代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节主要介绍隋唐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和典型服饰形制。
隋唐的统一把南北的成就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较秦汉经济文化更为发达,国势更为强盛的局面。
尽管隋朝的时间很短,但它为后世繁盛的唐朝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服装最绚烂的篇章。
唐朝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一方面,唐代服装继承了历代冠服制度;另一方面,唐代服饰对外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尤其吸取胡服特点,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为后世的衣冠服饰开启了新的道路。
隋唐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女服更是中国服装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异彩纷繁,令人目不暇接。
上懦下裙仍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此外还有披帛、半臂等服饰。
二、教学重点: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制度教学难点:隋唐五代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第三节服饰品第四章宋代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节主要介绍宋代的服饰制度以及典型服饰形制。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和动乱局面。
宋代社会的思想文化保守,“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并开始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文化。
整个社会主张服饰不应该过分豪华,应崇尚简朴,朝廷更是三令五申,多次申明服装要“务从简朴,不得奢侈”。
这也使得宋代的服饰具有质朴、高雅、清淡之美。
宋代男子除了穿着圆领袍衫,还流行文人风格的宽大袍衫,如东坡巾等。
“背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女子服饰,继承了前朝半臂的形式发展而成。
形制多为大襟,袖口等都有缘边,外形也一改以往的外扩造型而相对向内收敛,塑造出宋代女子细小柔弱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制度教学难点:宋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第三节服饰品第五章元代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契丹、女真和蒙古族3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各朝的服装形制。
宋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强盛起来,民族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共同缔造了中国丰富的服饰文化。
这3个少数民族都曾经生活在中国的北方,所以衣服多采用皮毛,衣身相对比较紧,着靴,流行剃发,有些女子也留发盘髻。
衣领多用圆领或者左枉,与汉人右枉相区别。
元代建立以后,物质上丰富起来,在织物中加金的技术更成熟。
质孙服是元朝比较有特点的内宴服。
二、教学重点:元代的服饰制度教学难点:元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辽——契丹族服饰(公元916年至1125年)第二节、金——女真族服饰(公元1115年至1279年)第三节、元代服饰(公元1271年至1368年)第六章明代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明代的服饰制度和一些典型的服装款式。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丝绸和棉布等面料的纺织、印染、刺绣等加工技艺水平高超娴熟,纹饰丰富。
在民间更是创造出了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吉祥图案”。
服装形式变化多样、不拘一格。
男子主要是各式长袍,右枉大袖,衣长多长及膝下;女子则穿着背子、比甲、各式糯裙,整体线条流畅,飘逸秀美。
明代的巾帽品种繁多,挺拔有型,发式头饰名目不一,把女子衬托得分外娇烧。
官服上的补子,用不同的动物图案区别不同的官阶,是历代服饰中最有文化意义的一种新的创造。
二、教学重点:明代的服饰制度教学难点:明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四、教学内容: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2、典型服饰及形象第七章清代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清代的服饰制度和一些典型的服装形制。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有很大区别。
清建立政权以后,一方面强制推行满服,另一方面也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华夏服饰呈现出另一种瑰丽的色彩。
满族妇女主要穿着袍服,梳旗髻,穿高底旗鞋,这些服饰使她们看起来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妇女都要高大。
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但在服装装饰上要精细得多。
清朝的服饰大量采用刺绣,刺绣的部位和手法各一,使服装更像一幅穿在人身上的流动画,奢华而艳丽。
清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马甲、裤和靴等。
最典型的服饰品就是马蹄袖,这种袖子紧而窄,可脱卸,方便合体,是男子服饰特征的最好概括。
二、教学重点:清代的服饰制度教学难点:清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四、教学内容: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2、典型服饰及形象2.3服饰品第八章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我国的近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进入现代。
在清政府统治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军队改革等措施相继实行。
尽管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但是对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却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的服装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内部文化间的磨合中,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很好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可将辛亥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的服装形态大致分成20世纪10年代、20至30年代、30代末至40年代、50年代、60至70年代、70年代末至80年代和90年代7个不同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我国的近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进入现代。
在清政府统治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军队改革等措施相继实行。
尽管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但是对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却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的服装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内部文化间的磨合中,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很好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可将辛亥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的服装形态大致分成20世纪10年代、20至30年代、30代末至40年代、50年代、60至70年代、70年代末至80年代和90年代7个不同时期。
二、教学重点:近代各个时期的典型服饰教学难点:近代各个时期服装风格转变的原因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20世纪10年代第二节20世纪20至30年代第三节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第四节20世纪50年代第五节20世纪60至70年代第六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第七节20世纪90年代第九章西方古代服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内容:人类着装的行为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服装史上,通常把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前后古代埃及、西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人种创造的服装划分为古代部分,这部分服装成为此后欧洲服装文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