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历年真题整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理论试题及答案1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基本认识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的常见试题及其答案进行阐述,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
一、阴阳五行学说试题:请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
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通过消长平衡来维持事物的和谐与稳定。
在医学上,阴阳用于描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治疗。
试题: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何应用?答案: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类型。
五行之间存在生克制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中医中用来解释脏腑功能和相互影响,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二、脏腑经络学说试题:中医如何通过脏腑学说理解人体?答案: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医能够解释和治疗各种疾病。
试题:经络学说在中医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部通道系统的理论,它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和脏腑联系的通道。
经络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气血的流动和脏腑的功能,中医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调节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津液学说试题:气血在中医学中有何重要性?答案:气血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重要概念。
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则承载着气和营养物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试题:津液在中医中有何作用?答案: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液,包括体内的各种液体,如唾液、胃液、关节液等。
津液有滋养、润泽、调节的作用,对于维持脏腑功能和生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通过调整津液的生成和分布来治疗相关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A. 五行学说B. 阴阳学说C. 八纲学说D. 脏腑学说2.中医基本理论中,阳对应的属性是?A. 寒B. 热C. 阴D. 湿3.中医基本理论中,病因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哪一项?A. 六淫B. 五劳七伤C. 精神因素D. 饮食不当4.中医中,人体的防御系统被称为?A. 免疫B. 抵抗力C. 气虚D. 抗生素5.中医中,主要用于养生的方法是?A. 针灸B. 推拿C. 草药D. 饮食调养6.下面哪一种中药性质味道偏寒凉?A. 附子B. 生姜C. 人参D. 枸杞7.中医理论中,脉搏的数量和质地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情况?A. 中药的煎煮时间B. 病情的变化C. 饮食的调节D. 灼烧伤的程度8.下面哪一项不是中医的四诊之一?A. 望诊B. 问诊C. 听诊D. 切诊9.中医中,主要通过哪些方法辨识病情?A. 洗澡B. 摸诊C. 闻诊D. 拉诊10.中医基本理论中,气血的生成与哪一脏腑的功能相关?A. 心脏B. 肺脏C. 肾脏D. 肝脏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描述万物变化。
阴阳是根据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进行划分的。
阴阳学说的应用包括诊断、治疗和养生等方面,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身体健康。
2.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来描述和分析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的原理包括相生相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应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和药物选择等方面。
3.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器官为基础,研究脏腑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脏腑学说的原理包括脏腑功能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它应用于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和养生等方面。
历年中医药大学博士考题资料

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中内及西内考博真题(2000-2010)2000年中医内科1.请阐述水肿、淋证、癃闭、关格的临床特点及联系。
(10分)2.请论述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
(10 分)3.胸痹的发病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其病理特点如何?怎样辨别阴寒证、痰浊证、气滞证、血瘀证的不同?各证型治疗要点是什么?(10分)4.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的意义?(10分)5.试述“真中”“类中”的源流考略?(10分)6.痰饮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其治则如何?为什么?(10分)7.消渴病(糖尿病)临床常见哪些急慢性并发症?请写出消渴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只写分型)、治法、方剂。
(10分)8.如何理解《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10分)9.调补脾肾为何是治疗虚劳的关键?请论述之。
(10分)10.通窍活血汤方义如何?你在临床应用如何体会?(10分)西内内科一、名词解释:Ⅰ型、Ⅱ型呼吸衰竭,卓-艾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肾病综合症,Graves病,高血压危象。
二、试述肺气肿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措施。
三、试述PSVT的ECG 表现及临床表现。
四、试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五、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及原因。
六、试述DM的诊断标准。
七、肝硬化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01年中医内科1.你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看法。
2.中风病(中脏腑、中经络)的临床表现。
3.“开鬼门、洁净府”结合心血管(心衰)的应用。
4.胃痞、胃胀、痞满的鉴别诊断。
5.试述扶正治疗肿瘤(祛邪需要扶正,邪去正自安)6.肝癌、积症的治疗方法,在何时用何法?7.石棉在《内经》的论述及其治法(3个)8.试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9.试述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10.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能治疗心系的那些疾病?西医内科1.慢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3.白血病前期多发MDX 的分类标准。
4.再障的鉴别诊断。
5.癫痫及其处理。
山东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是(D)D.《针灸甲乙经》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B)张从正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D)D.《神农本草经》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A)A. 此消彼长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D)D. 所不胜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C)C.肾为肺之所胜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D)D.肾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B)B.肺与肾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C)10、被称为“髓海”的是(C )C.脑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C)C.肺与肝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B) B.胆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B)B.宗气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A)A.津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D)D.营气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C )C. 气能摄血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B)B.足太阳经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B )B.心经与小肠经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B )B. 偏阴质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A、一气一病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D)D.重着疼痛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B )B.气下23、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A )A.正气不足24、寒热真假形成的病机是(D )D.阴阳格拒2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B )B、实寒证26、“真寒假热证”宜采用下列何种治法(A )A.热因热用27、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瞳神呆滞等神气衰败之象的是(C )C.失神28、随生活环境及劳作等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是(B)B.客色29、以下哪项不是青色主病(D)D.水饮30、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B)B.疽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AC)A. 辛味C. 甘味2、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BCE )B. 土与水 C. 木与金E. 水与火3、脾的生理特性为(CD )C. 喜燥恶湿 D. 以降为和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ABCDE)A.推动B.温煦C. 固摄D. 防御E.营养5、以下有关望目的各部分与五脏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DE)A.瞳仁属肾,称水轮D.目眦血络属心,称血轮E.眼睑属脾,称肉轮三、填空题1、临床常用的补气生血法是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B.“春善病鼽衄”(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一、选择题1.中医学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学科?A. 经验学科B. 实证学科C. 哲学学科D. 数理学科答案:A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五脏六腑B. 阴阳五行C. 经络气血D. 三焦九窍答案:A、B、C3.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哪些?A. 针灸B. 草药C. 推拿D. 手术答案:A、B、C4.中医所讲的“气血阴阳”是指什么?A. 人体的营养物质B. 人体的生命活动能量C. 人体的体液循环系统D. 人体的神经系统答案:B5.中医的“望闻问切”是指下面哪些内容?A. 观察患者的面色B. 听患者的言语C. 问患者的病史D. 触摸患者的脉搏答案:A、B、C、D二、填空题1.中医所讲的“五脏”指的是肺、肝、心、脾和(胃)。
2.中医所讲的“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3.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和(五行)为核心。
4.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气血来治疗疾病。
5.中医草药的治疗原理是通过草药的药性作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三、简答题1.中医的“阴阳”理论是什么?中医的“阴阳”理论是指万物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阴阳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体都有阴阳之分,阴阳是相对的,互为存在。
在人体中,阴阳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中医的“五行”理论是什么?中医的“五行”理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保持了人体的动态平衡。
五行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是什么?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是指人体内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中医认为,经络系统是连接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系统流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气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2015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考博试题

2015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考博试题
201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考博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何谓病症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五行学说是怎样指导临床治疗的
3.试述脏腑之间的区别,以及指导意义
4.神的概念,神生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5.七情致病的含义,以及临床指导意义
6.何谓奇经八脉,共同的循行特点和共同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7.什么是中医体质学说,如何应用指导临床
8.何为内生无邪分别阐述其病机变化
9.“调整阴阳”治疗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论“治未病”的主要内容,试述其指导意义。
针灸学试题
1.用《灵枢》原文回答并阐述补虚泻实的针灸治疗原则
2.分布于肺、胃、脑的经脉有哪些,为何阳明府实证会引起神昏谵语
3.何谓隔物灸,临床常用那些隔物灸,其应用范围有哪些,谈谈对隔物灸治疗疾病的认识
4.肩周炎的病机,辨经特点及治疗(主穴、配穴、操作)
5.为什么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张景岳怎么概括冲脉的
6.“知为针者信其左”的临床指导意义
7.“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玉龙歌》试述证型、机理、方义
8.怎么理解“八脉隶乎肝肾”的论点
9.放血疗法适应症及操作方法
10.耳穴综合疗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器械准备。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七版教材)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4.整体观念的概念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阴阳的基本概念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18.五行的基本概念19.五行的特性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26.母子相及的涵义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第二章藏象1.藏象的基本概念2.藏象学说的形成3.藏象学说的特点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8.心的生理特性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25.肾藏精的涵义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32.肾主骨生髓通脑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45.心与脾之间的关系46.心肾相交的概念47.肺与脾之间的关系48.肺与肾之间的关系49.肝与脾之间的关系50.肝与肾之间的关系51.脾与肾之间的关系5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5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3.人体之精的功能4.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的概念5.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6.人体之气的生成7.气的运动、运动形式及其对生命活动的意义8.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9.人体之气化的概念、形式及其与气机的关系10.人体之气的主要生理功能11.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2.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3.营气和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14.营气和卫气的区别和联系15.血的基本概念16.血的生成及其有关的脏腑功能17.血液的循行及其相关的脏腑功能18.血的功能19.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20.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自相关的脏腑功能21.津液的功能22.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3.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24.精血同源、津血同源与汗血同源的涵义2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意义26.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经络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大致构成3.经别、别络、孙络、浮络、经筋、皮部的概念4.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命名原则5.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和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联络的脏腑和主要交接点7.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8.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功能及其异同9.经络的生理功能10.经络理论在阐释病理变化方面的应用第五章体质1.体质的基本概念2.体质的构成3.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4.体质学说在阐释发病及病理方面的应用第六章病因1.病因与病因学说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辨症求因)3.六气与六淫的概念,六气变六淫的条件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5.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风为百病之长6.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伤寒与中寒的区别7.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8.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温燥与凉燥的不同9.火热之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火与热的区别10.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暑邪的季节性11.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传染途径12.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13.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14.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5.过劳与过逸的概念和主要内容16.饮食失宜的主要内容17.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机理18.痰饮的致病特点19.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机理20.瘀血的致病特点21.瘀血病证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第七章发病1.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2.发病的基本原理3.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4.卒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的机理第八章病机1.病机的概念、分类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3.虚实、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病机特点4.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5.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6.阴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及其发展趋势7.阴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及其发展趋势8.阴阳互损的病机及其表现的证候9.阴阳格拒的病机及其表现的证候10.亡阴与亡阳的机理及其关系11.邪正盛衰与阴阳失调的关系12.精虚与精瘀的病机及主要表现13.气虚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4.气机失调的概念及主要表现15.气滞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6.气逆与气陷的原因和多发脏腑17.气闭与气脱的原因与表现18.血虚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9.血瘀的概念及病机,与瘀血的区别20.出血的概念及病机21.伤津与脱液的区别2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及有关的脏腑功能2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几种主要表现24.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之间的区别25.内生五邪的概念26.内风的病机主要有哪几种?27.火热内生的病机主要有几种?第九章防治原则1.预防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意义及其与预防的关系3.治则与治法的概念及区别4.治病求本的概念5.标本的涵义,标本治法的应用6.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内容和异同7.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和临床应用8.调整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方法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
2005年
1请结合阴阳学说的观点,谈一下你对唐王冰注解《素问.至真要大论》时所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认识。
2请简述气的主要来源。
3《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请谈谈你的认识。
4请用简单的表格,说明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简要循行部位。
5请简述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6何谓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五行的生克制化对事物有何作用?
7试述肝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8何谓“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在临床上有何重要指导意义?
9试述整体观念在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10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方面有哪些应用?
2006年
1《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有何贡献?
2何谓七情?简述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3试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4试分析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5试述内生“五邪”学说的主要内容。
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请据此简述你对三因制宜基本治则的认识。
7《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请阐释其含义,并说明其临床指导意义。
8《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故先实其脾气。
”请结合五行学说,谈谈你的认识。
9请简述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0请谈谈你对肾藏精的认识。
2007年
1试述阴阳自和的含义及其意义。
2“肺与秋气相通应”有何临床意义。
3请阐述痰饮致病的特点。
4试从整体观念的角度论述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
5如何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6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脑”的地位及其意义是什么?
7试述标本的内涵及治标和治本的缓急取舍?举例说明。
8张介宾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能用精气分阴阳来解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等寒热性病证吗?解释这些寒热性病证的“阴阳”所指各是什么?简述之。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10阴虚与津液不足有何区别和联系?试述之。
2008年
1如何理解“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2试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生理病理学意义。
3谈谈你对反治法的理解。
4卫生部长陈竺最近指出,中医的整体观。
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有望对新实际的医学模式转变带来深远影响。
试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新医学模式的形成有何重要意义。
5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痰饮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7火邪、热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8瘀血的成因有哪些?试述之。
9试述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思想基础。
10试述肺与大肠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2009
1.病、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
2.阴阳交感与互藏
3.五脏与脑的关系
4.奇经八脉的关系
5.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6.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请联系五脏论述
7.临床上如何应用因时制宜指导临床?为什么要因时制宜
8.论述治未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9.中医如何运用体质进行临床辩证论治
10.请论述中医内生五邪理论
2010年
1.蔵象学说
2.痰饮致病的特点
3.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的区别
5.阴虚与津液不足的区别
6.脑的功能作用
7.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含义及区别
8.阴阳自和的含义
9.合病并病
10.中基与文献的关系
2011
1.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2012
1、“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的重要观点,从整体观角度加以论述?
2、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
3、五行理论在治则、治法方面有何应用?
4、肾阴、肾阳在五脏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中医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6、《阴阳应象大论》中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
7、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8、何为徐发、继发、复发?并结合临床谈谈各自的特点?
9、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认识对当代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10、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如何理解的?
2013
1.试从阴阳学说基本内容谈谈对“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也”的理解(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2.谈谈“味、精、气、形、化”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
3.神的含义,神的生成与那些因素有关。
4.试解释咳病“皆聚于胃,关于肺”在发病当中的意义。
5.中医脏象学说的内容
6.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7.“治未病”思想的内容及临床指导意义
8.淤血与血於的区别。
淤血的致病特点
9.《素问》:“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结合临床谈谈对三因制宜治
则的应用。
10.七情致病特点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4
1.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和意义
2.经脉和络脉的区别和联系
3.何为合病?何为并病?两者区别和联系
4.五行相克规律的治则和治法?举例说明
5.何为体质学说?对中医学指导意义
6.辨证和辨病的区别和联系
7.肾阴虚导致闭经和崩漏的机理
8.何为气机和气化?联系
9.谈谈你对“三焦”的认识
10.心和肾的生理联系
2015
1.病证症的定义,及其之间的联系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脏和六腑的区别,生理意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4.中医神的定义,及神的产生。
5.论述奇经八脉的定义、生理机能及共同的循行特征
6.体质学说如何指导中医辨证论治
7.七情致病特征及临床指导意义
8.如何调节“阴阳失调”
9.论述内生五邪的定义、及其病机
10.中医治未病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