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成败论英雄_不以成败论英雄_辩论资料

古人说的好“自古英雄成败论”。多少年来它都真理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可时至今日,人们更希望的却是“莫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了过多这样的事情:有些人为了获得成功,不择手段;有些人十年寒窗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失败的结果;有些人成功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招致骂名;有些人失败了许多次,就因为一次的成功就被称为了所谓的英雄——————。他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还是莫以成败论英雄的好!

基于上面那种心理,如今的社会里认为”莫以成败论英雄”的人越来越多了,然面小生实在不敢苟同,如觉无聊,不妨听我细细道来,定会让阁下豁然开朗,此来也增添了彼此的情趣,何乐面不为哉呢?

小生认为“应以成败论英雄”

首先我想纠正大家贯的一个理念上的错误。通常大家会认为“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说“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实则不然。这样的解释完全是片面地理解了“以成败论英雄”的意思。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大圈中“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只是圈中的一员,在圈中还应有其它成员。如“成是英雄,败也是英雄”,“成不是英雄,败是英雄”,“成败皆不是英雄”。这样一来,才是全面的“以成败论英雄”。当我们更半新观点后,再次回头看看那些因“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而没能论出来的英雄时,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他们戴上英雄的光环了。没错,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一败涂地,但我们仍就说他是英雄,那是因为我们有“败也是英雄”。如此一来项尽善尽尽善尽尽善尽羽之类也因“以成败论英雄”而论成了英雄。现在我想来谈谈其它三个观点是如何来论英雄的。“成是英雄,败不是英雄”它只论出了一些成功的英雄,却论不出失败的英雄,但我们必须承认它论出了英雄(它论不出的英雄交给其它三个来论);“成不是英雄,败是英雄”也能论出英雄?能,只是它论出的是极少部分英雄。或许大家秀难接受这样的观点,不过没关系,看不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了。有些人在生活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小成功,但我们不能说他是英雄,因为一旦把那些成功放远了看它们就不值什么了,所以“成不是英雄”。然而有些人在重大战役中屡败屡战,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其精神着实可佳,于是便有了“败是英雄”;“成败皆不是英雄”,对于这个观点,如果把成败皆看成生活中小的得与失,我们便很容易接受了。生活中的患得患失何以论得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呢?

我承认“成败皆英雄”,“成败皆非英雄”,”成英雄败非英雄”,“成非英雄,败英雄”这四个观点都是片面的,然而它们都从各自片面的那方面论了英雄,并且也论也了英雄,把每一个方面论出来的英雄和在一起,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便囊括了所有的英雄,也就是说许多片面的部分组合成了一个全面的整体,也正因为如此,“以成败论英雄”才论出了全面的丰满鲜活的英雄。

陈毅元帅说“做成功的英雄易,做失败的英雄难”,似乎改成“做成功的英雄难,做失败的英雄更难”会更好一些,但步管怎样,它说明可以“成也英雄,败也英雄”,这不正是“以成败论英雄”中“成败皆英雄”这一点吗?

基于上面的阐述,小生想说“应以成败论英雄”。只要你是真英雄,“以成败论英雄”就一定可以把你给论出来(如果论不出来,那很可能就是因为你不是真英雄了)。请记住:所谓“莫以成败论英雄”只是领导的鼓励和朋友的安慰,与真实的英雄无关,而”战胜自己“永远只是一句只对你自己才有意义的口号,对别人无丝毫的意义。

朋友,现在你该认为”应以成败论英雄’了吧!

莫以成败论英雄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千年来,这种成败观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继而,便成了评定人物、判定是非标准的尺度。

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失败英雄名载千秋史册呢?所以,我主张:莫以成败论英雄。

魂断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便是一个悲剧英雄。刘邦,赢得汉朝400多年的基业,死后并未留下永世英名;而乌江自刎的项羽却获得了千百年来无数人同情的眼泪与恨不能相追随的爱戴。他仰天长叹的那句名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更不断地在天地间回荡,捶痛历代豪杰的胸膛。项羽是奇才,但他全盘皆输,然而英年早逝的他却在历史中得到了永生,他短暂却轰轰烈烈的一生铸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高大形象。

培根说过:“成功的失败,即所谓成功;失败的成功,却仍所谓失败。”这不也正深刻地揭示了莫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吗?

东史郎多次上诉的失败,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人类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的成功。东史郎在每个追求和平的人心目中是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英雄永远是令人敬仰、爱戴的。成功了,可以是英雄;失败了,同样可以是英雄。

如果说一位成功的英雄给人的是更多的鼓舞与力量,那么,失败的英雄除了悲壮却还蕴含着令人不能不动容的潇洒,而当潇洒随风而去,最后留给后人的便是那悲剧英雄独具的庄严。因此,我主张:“莫以成败论英雄。”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辩论赛之我所见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辩论赛是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第一场,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对武汉大学.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可谓华语辩论史上的辉煌,其中多场比赛被后来辩手奉为经典战例以供学习,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即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将从立论思路,场上表现以及对”技术流”辩风的思考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本场比赛的思考.

(一)

立论思路

新加坡国立大学持正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他们立论的核心思想有两方面:其一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鼓励成功的价值倡导;其二为以成败论英雄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与真善美等其他价值观共同构成可取整体倡导.武汉大学的立论为以成败论不出英雄,因为成败受多种因素制约; 以成败论英雄会带来功利主义的追求成功.

比较双方思路, 新加坡国立大学对辩题理解较深,特别在可取两个字把握的较好,在立论上没有把讨论限于成败能不能论出英雄的事实判断.但是阐述并非十分明晰,且缺乏事例佐证观点,显得有些空洞和缺乏认同感.而武汉大学的立论则简单明确,特别注重用事例和文采打动观众,认同感很强,与新国大形成对比.

但双方立论都有继续挖掘的空间,如成败是一时一地的成败还是综合评价人一生的成败;成与败的评断有无客观标准,还是主观评价,或者必须上升为社会的普遍评价.双方特别是正方没有很好界定,造成之后的一些被动.此外如果想继续深入挖掘立论,可在网上搜索98蓝带杯半决赛中青院VS西交的视频,辩题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自古论成败,同样强强对决,可互为印证。

(二)

场上表现

如果立论是各有千秋,那么立论的展开过程及自由辩论则几乎是武汉大学的

一边优势.原因无非可归纳为两方面的优势:辩手素质和战术设计.

辩手素质的体现有多处,如袁丁用非洲饥民追求吃饭来归缪正方追求成功等于获得成功,余磊抓住吴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类比巧妙化为己用等;战术设计则体现在如成败是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的问题设计等,问题由周玄毅抛出,余磊追问,袁丁收回,蒋舸从反面再问,体现了武大战术上精妙的设计和配合,为武大奠定胜局.

(三)

对”技术流”辩风的思考

武汉大学01年的成就与辉煌为无数后来辩手学习与借鉴.特别在武大逐渐形成一种辩风,即立论重视可操作性甚于重视挖掘深度,辩论过程中战术设计巧妙,强推战场,如果遇到问题大多不正面回应而靠技巧解决. ”技术流”这个词是我在现任武汉大学辩论队副教练贺捷在今年11月在重庆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名辩盟”国际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的一场点评中第一次听到,这里暂且用来命名这种风格.技术流辩风在《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等几场中已出露端倪,但在之后是发扬光大也似乎略入误区.

通过百度视频搜索,比较了网上武汉大学01国辩,04,05,06年湖北省赛,07年望道杯,08年名校赛及11月去重大看武大在名辩盟的两场比赛,我得出的结论是”技术流”辩风在武大越来越成熟,也似乎趋于模式化和空而无物.原因有两点,一是辩手素质有所下降,虽有之后03黄金一代的中兴,但总趋势不复袁丁,余磊等当年风采;二是太注重技术层面,忽视对辩题本身的思考和深入探究,致使认同度不够.

当然”技术流”辩风本身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关键看辩手的运用.如西南大学几支辩论传统较好的队伍中,文学院有时把很多事实层面的问题用价值倡导解决;农生院在校辩论赛中自由辩论五分钟之后都能体现辩手配合;经管院四位辩手对一个问题的呼应都在场上有较好效果,当然整体与武大仍有不小差距,但这些或多或少都有技术流辩风的倾向.

所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种辩风我们可以吸纳,但不能过度依赖.只有把技术层面的操作与理论层面的剖析有机结合,才会呈现出一场《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这样精彩的辩论.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的辩词!(第六届国际辩论赛)

吴天(正方一辩):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

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

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

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

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

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蒋舸(反方一辩):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

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

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

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

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如此一来,这本已功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郑子豪(正方二辩):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对方

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无论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与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

生活的实践当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基于这一价值观,在个人、国家,乃至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其可取性。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

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

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创造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

方向。

袁丁(反方二辩):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说,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

其实,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可是,难

道你们同意他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荆轲、布鲁诺都不是英雄,但是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

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

付欣(正方三辩):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

第一,当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时,成功的含义就被扩大了。因为这时,成功还包含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它不是简简

单单的个人目的的实现,还包括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能够破旧立新,用一种更加公平、客观的观念去评价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所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客观、

公正的观念。我们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看出身,看什么?看成功,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眼光看,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是他只要

追求成功,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失败者特殊的意义。吴作栋总理说:“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失败者一个再次成功的机会。”

我想请问在坐的各位,谁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但是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追求成功了吗?追求成功的价值观正是让我们不要唾弃失败者,而是要鼓

励他继续追求成功。

余磊(反方三辩):首先看一下对方同学的逻辑,对方同学说,今天他们只要举出一点点的可取之处,他们就等于可取,而我方举出再多的不可取

之处,也不叫做不可取,这是不是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如果对方同学今天一定要我方说,有没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我说有,在哪

里?这就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的危害是多么大。

再来看看对方同学的论证方式。对方同学的论证有两条。首先,如果没有成功就是不成功,因此就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让我们想一下,如果英雄

不吃饭的话,英雄就要变成鬼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以饭量来论英雄,看谁吃得多,谁就是英雄呢?对方同学还告诉大家,要追求成功,鼓励成功。但

是,鼓励成功、追求成功就意味着要用成败来论英雄吗?

其实,今天对方同学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对审题没有清楚。什么叫做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一个人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便不是英雄。那么让

我们想一下,许多英雄身上有成功的影子,我们不反对,但是,哪个普通、平凡人的身上又没有一点点的成功呢?如果英雄和平凡人都有成功,仅以成

功如何论出英雄?

交锋

正方:对方辩友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