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涂搽操作流程
中药涂搽操作流程

特色疗法(中药涂搽)的操作规程中药涂搽是将中药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体表治疗部位,再加以酒精成分帮助渗透,使中药的药物作用既能作用于体表,又能作用于体内以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治疗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 、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二、目标: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五、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六、操作程序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3、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4、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5、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6、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皮肤破伤处不宜涂搽,皮肤过敏者停用。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8、禁止内服。
9、酒精过敏者禁用。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用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 (2)六、注意事项 (3)附: (5)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5)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3.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4.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中药涂药操作流程

中药涂药操作流程一、涂药过程1. 准备:准备好中药,涂药用的容器(纸袋、玻璃瓶等),涂药工具(涂药棒、叉子、搅拌器等),涂药用药(主药、着色剂等),涂药用器具(涂药桶、炉子等)。
2. 投料:将中药投入涂药用容器中,投料量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来定。
3. 熬药:将投料进行加水熬药,温度和时间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来定。
4. 搅拌:熬药完毕后,要按时间和搅拌方式给熬药物进行搅拌,以保证涂药物质的均匀性。
5. 加入药:加入涂药药物(主药、着色剂等),加入量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来定。
6. 热处理:将加入涂药药物的涂药物品置于涂药桶中,按时间进行热处理,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7. 搅拌均匀:将涂药物均匀搅拌均匀,以保证涂药物质均匀。
8. 冷却:将涂药物放置于涂药桶中,按时间冷却,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9. 滤液:将涂药物滤液,以保证涂药物质的稳定性。
10. 包装:将滤液装入纸袋或玻璃瓶中,密封,以保证涂药物的安全性。
11. 标记:将涂药物标记贴上,以便于区分。
二、涂药过程的注意事项1. 投料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不可投料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涂药质量。
2. 熬药时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涂药物质的质量。
3. 搅拌要按时间和搅拌方式给熬药物进行搅拌,以保证涂药物质的均匀性。
4. 加入药物时要按照涂药工艺要求,不可加入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涂药质量。
5. 热处理时要按时间给涂药物进行热处理,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6. 搅拌均匀要将涂药物均匀搅拌均匀,以保证涂药物质均匀。
7. 冷却时要按时间给涂药物进行冷却,以保证涂药物质的附着性和粘着性。
8. 滤液时要将涂药物滤液,以保证涂药物质的稳定性。
9. 包装时要将滤液装入纸袋或玻璃瓶中,密封,以保证涂药物的安全性。
10. 标记时要将涂药物标记贴上,以便于区分。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中药涂擦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熬煮制成药液,然后涂抹在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适用于各种皮肤病、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1.材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料,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
适合的中药材料,例如治疗湿热疮疮可选择石膏、黄连、土槿皮等中药材。
此外,还需要准备炉灶、锅、研钵、滤网、纱布或棉签等工具。
2.炮制中药:将选好的中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用文火慢炖煮沸,保持药液的温度约在50-70℃之间。
持续煮制一段时间(一般30-60分钟),直到药液颜色浓厚为止。
3.过滤药液:将煮制好的药液倒入滤网中,再使用纱布或棉签过滤,
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药液。
4.温湿敷涂:用温水将患处清洗干净,并用干净毛巾或纱布将患处擦干。
然后将药液涂抹于患处,可以使用棉签蘸取药液均匀涂抹,也可以用
纱布浸湿药液后敷在患处。
温敷的目的是促使药效更好地渗透。
5.注意事项:涂擦的时候,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引起患处疼痛或局部
皮肤损伤。
对于一些病症,如痈疽破溃、溃疡面等应避免直接涂擦,避免
交叉感染,可以间接敷药或使用纱布包裹等方式。
6.涂擦频率和时间:涂擦的频率和时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
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每天涂擦2-3次,每次15-30分钟。
8.卫生措施:涂擦中药后,应洗净双手、清洗工具,并做好清洁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9.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药涂擦作为中医治疗方式的一种,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中药涂擦手法

中药涂擦法是将各种中药直接涂于患处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清洗患处及需要涂擦部位的皮肤,保持干净。
将中药制成的水剂、膏剂、油剂等,摇晃或者搅拌均匀。
用棉签或者其他工具蘸取中药,直接外涂在患处。
将药物涂抹均匀,厚薄要得当均匀。
必要时需要遮挡风,用纱布等覆盖固定。
6 将药物封存好,以便下次可以继续使用,放在阴凉处保存。
结束之后清洗双手以及患处周围多余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脸部以及存在药物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中药涂擦治疗,如果用药后出现过敏,需要立即停用,清理患处药物。
具体用法用量还请咨询当地医生。
中药涂搽的操作流程

中药涂搽操作流程
一、准备器具
在进行中药涂搽之前,需要准备以下器具:
1. 熬药锅:用于熬制中药。
2. 搅拌棒:用于搅拌熬好的中药。
3. 药匙:用于取药和添加药物。
4. 药棉:用于涂抹中药。
5. 计时器:用于计时。
二、投料
根据处方要求,将所需中药按比例放入熬药锅中,注意不要超过锅的容量。
三、熬药
将中药用适量的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慢慢熬煮,直至中药熬透。
四、搅拌
在熬好的中药中加入适量的淀粉或甘油,然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使中药均匀混合。
五、加入药液
将搅拌好的中药倒入准备好的药液中,搅拌均匀。
六、热处理
将药液倒入干净的容器中,放在热水中加热至适宜温度,然后取出容器,待药液冷却至常温。
七、涂抹
用干净的棉球或棉签蘸取药液,轻轻涂抹在患处,注意要均匀涂抹,避免过度用力。
八、记录
在操作过程中,要记录投料、熬药、搅拌、加入药液、热处理和
涂抹等各个步骤的情况,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经验。
以上是中药涂搽的操作流程,操作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严格遵守处方要求和医生指导。
中药涂擦操作流程

中药涂擦操作流程中药涂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在患处涂抹中药药膏或药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操作简便,疗效确切,适用于外感风寒、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1. 准备好所需中药药膏或药水,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纯度。
2. 准备好清洁毛巾、纱布等辅助用具。
3. 患者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清洁患处并擦干。
二、操作步骤。
1. 取适量中药药膏或药水,根据患者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2. 将药膏或药水均匀涂抹在患处,可以使用手指或辅助用具进行涂抹。
3. 用清洁毛巾或纱布轻轻擦拭患处,使药物充分渗透。
4. 对于关节疼痛或肌肉酸痛的患者,可以进行轻柔的按摩,帮助药物更好地渗透。
三、注意事项。
1. 涂擦过程中应避免用力过大,以免造成局部皮肤损伤。
2. 患者在涂擦后应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凉。
3. 涂擦后应避免接触水或油脂,避免影响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4. 患者在涂擦后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疗效。
四、疗效观察。
1. 患者在涂擦后应及时观察症状变化,如有不适或过敏应及时就医。
2. 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药物使用剂量和频次。
五、总结。
中药涂擦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操作方法,确保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药涂擦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注意日常护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中药涂擦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让中医药的魅力得以展现。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中药涂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进行涂抹或擦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疾病起到关键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首先,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中药药物,一般来说,中药药物可以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类。
外用药一般是一些贴敷剂、药酒等,内服药则需要配制成药膏或药液等形式。
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第一步。
其次,正确的操作步骤也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关键。
在进行中药涂擦操作时,首先要保证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处有水分或污物。
然后将中药药物涂擦均匀涂抹于患处,可以采用按摩、擦拭等方法,使药物充分吸收。
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擦拭,避免刺激患处皮肤。
擦拭后,患者应保持患处的皮肤干燥,避免擦拭后患处受潮。
此外,中药涂擦操作技术在药物的选择和擦拭操作中都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患者的体质是选择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体质适合的药物也不同。
在擦拭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轻重来确定擦拭的力度和时间,避免擦拭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中药涂擦操作技术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正确的操作技术和药物选择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中药涂擦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中药药物,注意擦拭操作的正确步骤,同时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从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涂搽的操作规程
中药涂搽是将中药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体表治疗部位,再加以酒精成分帮助渗透,使中药的药物作用既能作用于体表,又能作用于体内以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治疗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 、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二、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中单等。
五、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及皮肤破溃处禁用。
六、操作程序
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3、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4、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5、必要时用纱布覆盖。
6、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皮肤破伤处不宜涂搽,皮肤过敏者停用。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8、禁止内服。
9、酒精过敏者禁用。
适用证:于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关节扭伤、各种骨刺形成、各种软组织损伤、肩痛症、各种骨关节病等。
禁忌症:禁用于颜面及皮肤破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