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12)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3· 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XSLC)又称 “西昌卫星城”, 位于中国四川省西 昌市西北的幽深峡 谷中,建成于1983 年,专门用于发射 地球静止卫星。
4·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位 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 附近,约北纬19度19 分0秒,东经109度48 分0秒。是中国以前 的一个发 射亚轨道火 箭(如弹道导弹)的 测试基地。现在正在 扩建,将成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卫 星发射中心。
2007年10月24日18时 05分,搭载着我国首 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 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2008年9月25日,中 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 舟七号成功发射,三 名航天员翟志刚、刘 伯明、景海鹏顺利升 空。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 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航天飞船神舟 八号开始向天宫一号最后靠拢, 从捕获到锁紧,对接完成约需 10分钟,并且组合体控制权在 天宫一号,最终顺利完成首次 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4日,神舟八号和 天宫一号开始第二次交会对接, 并顺利完成任务。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中国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于2016年10月19日凌晨,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10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
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〇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中国航天发射全纪录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
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截止2012年11月累计发射171次。
快牡-2FTI曾母华吕记靠逼牡老事宙扁制序列运载火箭时间时间卫星任务地占J\、、结果1长征一号F011970.04.24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LEO酒泉成功2长征一号F021971.03.03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LEO酒泉成功丙F059长征三号F011984.01.29实验通信卫星GTO西昌失败10长征三号F021984.04.08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11长征二号丙F061984.09.12返回式卫星一号LEO酒泉成功12长征二号丙F071985.10.21返回式卫星一号LEO酒泉成功13长征三号F031986.02.01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14长征二号1986.10.06返回式卫星一号LEO酒泉成功20长征三号F051988.12.22号甲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21长征三号F061990.02.04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22长征三号F071990.04.07亚洲一号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23长征二号捆梆F011990.07.16澳星模拟星/巴基斯坦卫星LEO西昌成功24长征四号甲F021990.09.03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大气一号甲/乙SSO太原成功25长征二号丙F121990.10.05返回式卫星二号LEO酒泉成功48长征三号乙F031997.10.17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49长征二号丙/SDF021997.12.08摩托罗拉铱星(双星)LEO太原成功50长征二号丙/SDF031998.03.26摩托罗拉铱星(双星)LEO太原成功51长征二号丙/SDF041998.05.02摩托罗拉铱星(双星)LEO太原成功52长征三号1998.05.30中卫一号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9596979899 F11F122007.02.032007.04.11F19F132007.04.14F082007.05.142007.05.25北斗四号导航卫星海洋1B卫北斗M1导航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遥感二号卫星/皮星GTOSSOMEGTOLEO137长征三号甲F202011.04.10北斗二号13GTO西昌成功长征三号中星10西成138乙2011.06.21号GTO昌功F14长征二号实践十酒成139丙2011.07.06号03星SSO泉功F23长征三号140 丙遥2011.07.12八F07 天链一号02星西成GTO昌功三号F19长征三号北斗二号西成141甲2011.07.27I4GTO昌功F21长征二号实践十酒成142丙2011.07.29号02星SSO泉功F24长征巴基斯坦三号通信卫星西成143乙增2011.08.1200:151R GTO昌功强型(PaksatF15-1R)长征四号太成144乙2011.08.166:57海洋二号SSO原功F14长征二号实践十酒失145丙2011.08.1817:28号04星泉败F25146147 148 F16FT12011.09.192011.09.2900:3321:16中星1A天宫一号GTLEO2011.10.07 16:21法国W3CGTO通信卫星149长征二号F( Y8)2011.11.0105:58神舟八号飞船150长征四号乙F152011.11.0911:21遥感卫星十二号/天巡一号151长征二号2011.11.2008:15创新号03星/试型强F18LEO太酒成泉功156尼日利亚1R152153F26F222011.11.302011.12.202:5005:07验卫星四遥感卫星十三号北斗二号I5SSOGTO1542011.12.2000:41通信卫星 GTO156长征四号 乙 F162011.12.2211:26资源一号02c长征资源三号四号2012.01.0911:17 /卢森堡乙小卫星155 (Y21) SSOSSOF17157长征三号甲F232012.01.1308:56风云二号07星GTO西昌成功158长征三号丙(Y6)2012.02.2500:12北斗二号G5GTO西昌成功159长征三号乙F192012.03.3118:27亚太七号通信卫星GTO西昌成功160长征三号乙(Y13)2012.04.3004:50北斗二号M3/M4MEO西昌成功161长征二号丁2012.05.0615:10天绘一号02星SSO酒泉成功162长征2012.05.1015:06遥感卫星SSO太成。
中国航天发展史PPT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
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 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
突破和掌握了 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16日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18点37分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 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神九天宫手控对接成功 对接口误差不超1毫米
景海鹏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三入太空的人
在经历33天的太空遨游后,于11月18号返回地球
舱内录音首次曝光,景海鹏:爽不爽?陈冬:爽!
根据中国的航天计划,将在2020年前后,建立起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已进入到“嫦娥工程”二期阶段 在此之后,中国2017年还将启动“嫦娥工程”三期行动 中国航天领军人叶培建表示: 中国载人登月工程计划可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 且很有可能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 …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
杨利伟成为 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
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成功进行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 在太空飞行46圈,历时68小时,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
1960年2月
中国迈出了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 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
1
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这里也被称为“东风航天城”1967年1月22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建,首批中心科技工作者入驻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5年11月,顺利回收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通信能力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杨利伟飞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天,实现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4月14日,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射,正式开始独立自主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7日,中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神舟七号”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小行星探测的先行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入轨,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实验平台,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完成6次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天,景海鹏、刘旺、刘洋乘组进入太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首次启动手控交会对接设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上太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中国人首次太空授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亮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4年11月,文昌航天发射场基本建成,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中秋发射,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对接神舟十一、天舟一号,实现多人在轨长期驻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飞天,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开展“太空养蚕”等实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玉兔二号”、中继星鹊桥号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序幕/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二十余年,从无到有,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导航卫星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抵达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组出差三个月,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返回地球。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 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 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
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16日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景海鹏、刘旺
, 口误差不超1毫米
女航天员
1999年11月20日 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 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
1956年10月8日
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
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
1960年2月 中国迈出了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 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
1
1981年9月20日 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
这3颗卫星分别是
实践二号甲
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轰动
1984年4月8日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
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 4月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
5月14日,卫星正式交付使用 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2013年6月11日 搭载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航天员的“神舟十号”发射成功,
2016年11月18日
景海鹏
舱内录音首次曝光,景海鹏:爽不爽?陈冬:爽!
建国以来我国航天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航天科技成就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老五院),代号0038部队。
该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其职责是攻克远程导弹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P-2”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9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发射长空1号卫星失败。
这是中国第一次卫星发射失败。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FSW-0返回式地球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国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成功。
1992年,中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
1996年2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号B火箭发射“国际星7A”失败。
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失败。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国前后发射成功了三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a、1b及1c。
该系统所属的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已经于2001年底开通运行。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国内航空航天大事记

航空大事记: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
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该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轨道上。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曙光一号计划,项目名称为714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计划於1973年发射,但最终并没有实施。
飞船可乘坐2人,类似双子星座飞船。
但是,由於国力不足和政治动荡等因素,曙光一号计划最终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
虽然计划被取消,但是计划的经验以及钱学森、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璋、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轩、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学家的贡献对以后的中国载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1982年10月16日,我国潜艇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从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到这次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次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燃料,新的材料。
潜艇上的发射装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七实现了出舱,为后面月球登陆,和建立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升空,。
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其中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景海鹏作为本次任务的指令长,将在整个乘组中发挥核心作用。
刘旺被分配的主要任务是“交会对接操作岗”。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将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
于2013年前后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它将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