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药药性学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是指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而成的常用药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药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这里介绍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作用、质量指标、活性成分和组分。

一、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础。

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物理及化学过程。

这些过程可以通过具有不同活性成分的中药来实现,可以产生抗炎、抗菌、镇痛、调节内分泌、抗肿瘤、解毒和镇静等药理作用。

二、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是衡量中药质量和性能的依据。

质量指标包括活性成分、外形、气味、性状、抗菌等各项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用来检验和评价中药的质量。

三、活性成分
活性成分是中药药理作用的核心因素,可以抑制或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调节。

目前,已知大量的活性成分,如酚类、芳香醛类、酯类、烯醇类、硷类、酰胺类等,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而调节。

四、组分
中药经过炮制后,各种原料会合成成不同组分,可生物利用更多元的和更有效的物质。

组分的形成,会影响中药的性能和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实验证实不同组分的活性成分和催化作用,以及组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

总之,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作用、质量指标、活性成分和组分。

中药拥有多种抗病毒、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可以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为人类健康服务。

在应用中药之前,应全面了解中药性能,确保有效使用。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配伍关系
药物经过炮制处理后其作用趋向有所改变: “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酒炒 能升、姜汁炒能散、醋炒能收,盐炒能降”。
从药物的配伍来看: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而沉降药在大 队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
药物的升降浮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一物之中有根升稍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可在人也”。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值得注意: 1、一药归多经:药物的归经也不是单一的: 《素问》“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
之;肺苦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说明五味与五脏的 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就为一药归多经,治多种病提供了理论根据。 2、药物的色、味归经并非绝对: 白术色白、却不入肺,而取味甘入脾; 白芨味苦,却不入心,而取其色白入肺等。 三、中药归经的意义 1、依经选药:如肺经的病证,原则上主选入肺经的药物治疗。 2、以归经为线索,可以探索某些药物潜在功能。 3、对能治多种病证的药物,可籍归经执简以御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4、选择“引经”药:桔梗引药上行;牛滕、盐能引药下行:桂枝以枝达肢;甘草 通引十二经等;
欢迎同学们学习: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 第五章 中药化学成分概述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和功能。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浮沉、有毒无毒。是指导我们运用中药的理论。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医学课件
15
3.苦能泄、能燥。 泄的含义主要有三:
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 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 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 焦湿热。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医学课件
16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 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
18
第三节 归经
❖ 一、归经的含义 重要内容
❖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医学课件
19
❖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的确定
5.咸能软能下。 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
6.淡能渗能利。 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
“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所以淡附着 于甘
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
的几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
加在一起。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24
❖ 清代 徐灵胎
❖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医学课件
25
❖ 引经或者引经报使
❖ 《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的基础, 只是初步,它只有性、味和毒性三个方面。 归经和升降浮沉它最后形成比较完整、比较 系统都在金元时期,与张元素的关系都非常 密切。
两方面 4、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的性能和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性能和中药的炮制

熟地--滋补精血
饴糖--缓急止痛 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滑脱之证(体虚多 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
乌梅--敛肺止咳
五倍子--涩肠止泻 山茱萸--涩精止遗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 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 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对应关系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表证、气滞 证、淤血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 木香--行气除胀 川芎--活血化瘀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 “辛”,亦称辛香之气。芳香药除有能散、 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 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 作用。用于虚证、痛证、和中 如:人参--大补元气
苦能坚阴,指“泻火存阴”。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 相关
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用于阴虚火旺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便秘、 瘰疬、瘿瘤、痰核等 如:芒硝--泻下通便 海藻、牡蛎--消散瘿瘤 鳖甲--软坚消癥
②如苦杏仁
③如桑螵蛸
6、便于调剂和制剂;
粉碎处理、切成饮片、
7、 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三、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炮制辅料依照其应用时的形态分为: (一)液体辅料:酒 醋 蜂蜜 黑豆汁 甘草汁 米泔水 1.酒: 有黄酒、白酒之分。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 势,矫味矫臭。 主要成分乙醇是良好的溶酶,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 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炙药多用黄酒,浸药多 用白酒。 食盐水 生姜汁 胆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安全必须
用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
注意的问
中毒的原因。
题。
七、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 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中药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 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五味
•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 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 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 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 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 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 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五味
•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 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 泻,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 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四、补泻
• 补泻是针对虚实病情起作用的两种药性。 疾病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的, 中药性 能但简而言之,都是邪正斗争的反应。虽 然疾病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但都可用 “虚”“实”加以概括。能够改善虚实病情,减 轻或消除虚实证状的药性作用,就以补泻 概之
四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 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 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
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
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 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 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 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 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五味
•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 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 燥结、瘿瘤、癥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 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
•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 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仁草、通草、 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 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 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 为是。
•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升提, 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升浮、上行发散,沉是下沉、下行 泄利。一般来讲,升浮药性趋向于上行向外,具有升阳举 陷、发散表邪、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性 则趋向于下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潜阳息风、降逆止呕、 止呃、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等作用。一般药物 都具有升浮或沉降的性能,但部分药物并不具此性能,而 有些药物则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由此可见,既要掌握药物 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具体问题作 具体分析,才能确切掌握药物的作用趋向。
五、归经
•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在机体 作用的部位。 中药性能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 腑经络的概称。所谓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 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经络 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 小,甚或无作用。也就是说,归经是说明某种药 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 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药物的归经,还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 就说明了其药效之所在。
四气
•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 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 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 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三、五味
•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药性的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 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 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 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二、四气
• 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 药性。 中药性能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 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 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四气
• 四气药性,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 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 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 “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 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 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 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 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 映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