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基本内容

马哲基本内容
马哲基本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两个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形态

根据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以认识:可知论

不可以认识:不可知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观

列宁的物质定义

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观

1、意识的产生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发展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含义

?辩证法的含义

?两者的根本分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②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

?③矛盾双方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斗争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②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③矛盾双方相互制约

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

?①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

?每个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矛盾的双方也不同。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①特点:直接性和丰富性

?②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虽然生动、形象,但是还不深刻,也可能不可靠。

?2、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①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的总过程

?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在实践基础上,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2、真理的相对性

?①人类认识的广度有限

?②人类认识的深度有限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①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②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物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唯心历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历史观的局限性/缺陷:

?至多考察没有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察背后的深层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什么是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根本的内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2、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哲学、道德、艺术、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从程度上分,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又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和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1、概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系统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性质、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 促进;不适应-阻碍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表现: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异己;“控制”社会生活;服务效果为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由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多样性:

?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哲原理

1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意识的能动性……影响生理 2生活要往前看,不要回头看过去。我们如果不知道探索前方,一味地回顾往事,只有悲伤,人也会无精打采、昏沉度日。因为,我们不知今日该如何做,从而会为明日烦恼。所以,人不要活在回忆中,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要学会让自己从自己悲伤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中,排解心中的不快。时间的一维性。意识影响心理。意识……实践……意识、 3有一次,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他老婆希拉里去一加油站,加油站一小工是希拉里的初恋。克林顿自我得意的跟老婆吹嘘说:“你要是不嫁给我,你老公可能还是一加油站小工。”希拉里看了眼初恋小工对克林顿答说:“我要是嫁给他,当总统的可能是他,哪里会轮得到你?”矛盾的特殊性。因果联系。现象和本质 3弱者从来不懂得宽容,宽容是强者的特质。矛盾的特殊性。因果联系。现象和本质4. 【人生处处是天堂】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成功便是天堂;你若痛苦,快乐便是天堂。人生天堂其实并不遥远,欲望满足了就是天堂,满足不了便是地狱;管好自己欲望,人生处处都是天堂。价值评价是主体性。主观唯心主义5初生的路,跟着父母走;学生的路,跟着老师走;社会的路,跟着名人走;这已成了人们成长的模式。其实,跟着是要学会独立,而不是随从,更不是模仿。让心灵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花,结出与众不同的果,虽然可能要付出代价,经历风雨,但也会让你自豪,让别人羡慕。——运用相关哲理加以论述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6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但却终究看不懂人心感性认识的局限 7人生在世,无法预知未来。幸与不幸,总须坚持到最后才能知道。有时候,明明很幸运的人,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乐极生悲倒大霉;而有时明明很倒霉的人,只因平静地面对不幸,反而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所以,人生的好坏都取决于心态。你的心态好,坏事变好事;你的心态不好,好事也变成坏事。第一句:实践决定认识;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乐极生悲倒大霉——量变可以导致质变;平静地面对不幸——意识的能动性;你的心态好,坏事变好事——主观唯心主义 8 读经典,练翻译:“宗教是受压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失魂社会的灵魂。宗教是人们的鸦片”(卡尔.马克思)--Religion is the sigh of the oppressed creature, the heart of a heartless world, and the soul of soulless condition. It is the opium of the people.(Karl Marx)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9 【易中天语典】:“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死于忧患,生于安乐。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燥,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逼急了,好汉可以上梁山。时世造英雄,穷者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活着就要去旅游外因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矛盾的转化 10 生活中有很多不经常联系的人却一直在默默的关心着你真的很感动现象和本质 11忍人所不能忍,方能成人之所不能成。天称其高,以无不覆;地称其广,以无不载;日川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忍的最高境界是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能忍住痛苦,才能分享痛苦带来的成长;能容忍他人的短处,才有机会用到他的长处。不屑于什么,你必将与什么无缘。一,非理性因素。二,意识的能动性……指导实践 12 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每个人都能会成长,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熟。成熟的人,不为得而狂喜,不为失而痛悲,竭心尽力之后,坦然接受而已;成熟的人,不因功成名就而目中无人,也不因籍籍无名而卑躬屈膝,持一颗平淡的心,不卑不亢地生活。成熟的人,能够担当,懂得感恩,心静气和,淡定从容。一,实践决定认识。经历阅历……实践,成长成熟……认识。二,量变质变规律。成长……量变,成熟……质变 13习近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哲基本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两个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一、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 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 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观 A.联系的普遍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 2)发展观 A.发展的普遍性 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4)创新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要求) A.辩证否定观 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2、价值观、人生观(时间人生价值)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与价值观)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i.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ii.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iii.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iv.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 v.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 vi.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vii.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 viii.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a)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字句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 识世界的基础。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对改造世界具有指 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 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 极,丧失斗志。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a)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 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起阻碍作用。 b)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 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a)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自 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 有的规律。 b)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 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规律,改造规律,造福于人类。(即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结合起来。)

马哲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唯物辨证法的内容: 三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唯物辨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 两层含义:1)互相依存 2)互相贯通,互相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1)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 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联系: 1)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和前提 2)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条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反对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片面性,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2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各吸取自身的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为质变准备了条件 ◇2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个性) 矛盾在不同过程及阶段上的特殊性: 根本矛盾——贯穿始终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答案解析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新版)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 哲》(2021年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 新版) 1、单选题;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_____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A 【解析】矛盾论属于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2、单选题;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_____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3、单选题;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_____。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人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多选题;下列关于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

马哲原理必背原理总结

马哲原理必背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表现: 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量变质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事物发展过程,经由量变到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作者:————————————————————————————————日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5.因果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光华村)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时代背景P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即体现了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又适应了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积累与提供的经济\阶级\思想和科学等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发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而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及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P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1、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5 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选择题) P5 3、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P7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辨析)P7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物殊形态,表现为相对的位置不变和物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等.由于事物具有相对静止,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各种事物才能区别开来,人们才能 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认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简答) P 8—9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第9页)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

考研政治:马哲原理汇总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 1、【原理名称】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2、【原理名称】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坚持物质与运动的统一。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原理名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原理名称】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举例】: 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得了金奖。他的答案是:“抢救离窗口最近的。”因为,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请你依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贝尔的答案好在哪儿?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贝尔的答案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可以实现的选择。 (2)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贝尔没有单纯从艺术品的价值考虑,而是全面看问题,联系客观条件作出选择。 (3)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保存一件艺术品,会考虑选择价值较大的。但在火灾的具体情况下,贝尔选择的不是最有价值的艺术晶,而是能够抢救出来的艺术品,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1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指任何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都必须要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回答的问题。12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1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之中表现出的使用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所产生的功用,它与存在于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作为潜在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不同,它是人运用到体力和智力综合产生的某种使用价值或者功用,它具有大小和对象性,这种对象性表现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相对性,一般来说,当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之后其使用价值的对象性是作为劳动力商品买者的货币所有者。 15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16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1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8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9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0规律: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基本理论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