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的体系及原理框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旨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与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

此外,还包括价值论、货币论、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内容。

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内容。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组织和活动形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形式、政策和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传播和交流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介绍,系统阐述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哲的体系及原理框架

马哲的体系及原理框架

马哲的体系及原理框架马哲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也叫辨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也叫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也叫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叫人生价值观)。

(1)唯物论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联系、发展、矛盾。

1.联系的原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发展的原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状态(即量变和质变)。

3.矛盾的原理: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辨证否定观。

(3)历史观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方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4)人生价值观的原理:人生价值的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误的判断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A.科学性和阶级性 B.原则性和灵活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13、现实可能性是指()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实现的可能性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唯一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的专政是()A.奴隶主阶级的专政B. 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马哲知识框架

马哲知识框架

马克思哲学1、理论基础(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直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康德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和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和傅里叶2、理论品质:与时俱进3、理论核心:物质与意识4、理论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2)唯物特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5、科学体系:(1)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3)核心:科学社会主义6、活着的灵魂:实事求是7、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物质为本原、第一性→唯物主义意识为本原、第一性→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意识对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应夸大其作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思维和存在:联系、发展、内在矛盾(焦点)→唯物辩证法孤立、静止、外部矛盾(焦点)→形而上学(机械、直观、不彻底)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对一)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8、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质或本原二元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独立的本原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转移量变突破原有的度即为质变9、社会存在: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政治制度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能动反应论否:机械反应论11、思维能否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否:不可知论12、认识论→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先天就有→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否:唯物主义反应论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谁为主导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高于社会心理)13、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真理→客观性→唯物论(客观性唯心主义认为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论(条件性、有限性<局限性、不完全性)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有以主观认识和是否有用作为判断标准的14、感性认识:反应事物现象(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反应事物本质(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15、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基本)、社会改革活动、科学实践活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1)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1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17、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核心)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原框架体系

马原框架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原理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1〕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当者,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3〕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久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无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无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别离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分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②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分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物质是其自身永久存在和无限开展的唯一原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是物质长期开展的产物。

〔2〕物质是属性存在的根底,属性依赖于物质。

物质的运动、时空等属性都不能分开物质独立存在。

意识作为物质开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更依赖于物质,根源于物质。

〔3〕世界是有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

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在本质上又是统一的,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道路的哲学根底,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道路,是世界的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表达。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根本原那么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敏多样。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马哲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辩证逻辑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

实践论还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一个无始无终、无限发展的统一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强调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联结而产生的,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进行的,是由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哲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导。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和支柱。

总之,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导。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和支柱。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哲的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马哲框架

马哲框架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分析: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2.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全面发展,包括对立统一、斗争和转化的规律。

3. 革命观点: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2. 社会形态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

3. 阶级斗争: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强调无产阶
级革命的意义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理想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私有制。

2.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追求公平和正义。

3. 国家与政权: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对于理解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的体系及原理框架马哲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也叫辨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也叫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也叫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叫人生价值观)。

(1)唯物论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联系、发展、矛盾。

1.联系的原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发展的原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状态(即量变和质变)。

3.矛盾的原理: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辨证否定观。

(3)历史观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方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4)人生价值观的原理:人生价值的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误的判断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A.科学性和阶级性 B.原则性和灵活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13、现实可能性是指()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实现的可能性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唯一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的专政是()A.奴隶主阶级的专政B. 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C.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1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2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6.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创造了人手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D. 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10、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B. 出发点不同C.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D.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辩证法思想(黑格尔)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15.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形象性B.间接性C.全面性D.主观性20.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3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8.“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2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A.阶级性B.继承性C.社会性D.主观性2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它们是()A.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划分法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划分法C.进步社会和落后社会划分法D.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26.从本质上看,科学是()A.知识的理论体系B.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反映C.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D.一切知识的总汇30.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A.从现实的人出发B.从抽象的人出发C.从经济的人出发D.从政治的人出发4.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3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金木水火土)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2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12.“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A. 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B. 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C. 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D. 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15.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17.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27.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A.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C. 是否尊重知识和人才D. 是否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2.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1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14.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这件事说明()A.认识具有前瞻性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19. 广义的经济结构指的是()A. 所有制结构B. 产业结构C. 分配结构D. 生产方式结构24.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B.各种生产力的总和C.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D.各种生产方式的总和27.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A. 社会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B. 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局限性C. 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破坏D. 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社会进步的反抗29.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30.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先天禀赋B.人所处的自然环境C.社会关系的总和D.个人的主观努力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说明()A.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B.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D.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6.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意识的历史继承性C.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认为意识是静止不变的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

2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A.人们的科学技术素质B.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C.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D.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接个欧的社会历史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